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245章

作者:兴霸天

他明明不喜欢佛教,可真正到了关键时刻,也不能免俗。

裴行俭看出了李彦的情绪不佳,安慰道:“此举稳定边境,保我大唐子民,居功至伟,人事终究不能尽美,你也不要多想了!”

李彦点头,他不会天真到各族都能安居乐业,优先考虑的当然是大唐子民。

而且吐谷浑在历史上被钦陵连续征战,压榨得民不聊生,相比起来,已经比原本好太多了。

定了定神后,李彦的手握在了腰间的链子刀柄上:“在吐谷浑,现在就剩下一件大事,那支吐蕃军要解决掉,下官请命,亲自拿下勃伦赞刃!”

……

洛沃边界。

这里是吐蕃与吐谷浑的边境,六年之前,吐蕃灭亡吐谷浑时,第一步就是占据此处。

而六年之后,勃伦赞刃麾下的一万多蕃军,也被唐军围堵在此处,逐步绞杀。

指挥部队,依旧交给黑齿常之等军中悍将,李彦就负责统领大军,同时在关键时刻,施以雷霆一击。

不过这一战,都不需要他的雷霆一击了。

起初还能听到勃伦赞刃骑马左右来去,不断振奋士气:“死战!死战!我吐蕃勇士与唐人死战到一兵一卒,绝不言退!”

突然间,数道身影向着勃伦赞刃扑去,中军乱成一团,最后帅旗轰然倒下。

都不要唐军呵斥,伴随着一杆杆兵器的坠地,蕃军倒地一片:“投降!我们投降!”

看着被五花大绑,押了过来的勃伦赞刃,李彦都有些啼笑皆非:“凤雏,别来无恙否?”

勃伦赞刃都没听清楚对方的称呼,只是难以接受,不断摇头:“不可能,不可能,我吐蕃的勇士不会如此胆小怯懦!”

李彦无语:“这不是胆小,是你把士兵不当人看,当畏战的情绪到达极点,无论是哪国人都不能免俗。”

他一指边境:“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吐谷浑,对于吐蕃人来说是异国,明明家乡就在不远处,却要在吐谷浑境内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勃伦赞刃,别说是你,就算是钦陵亲至,也压不住哗变。”

勃伦赞刃还是不肯接受,厉啸道:“二哥说的不会有错,一切都是我的错,你杀了我吧!杀了我!!”

李彦十分佩服他们的兄弟情义,然后拒绝了他:“堵上嘴!”

有一点没错,勃伦赞刃终究是带兵反抗大唐,吐蕃境内有着相当多的主战派,如果这家伙在这里英勇就义,这份威望无形中将转移到噶尔家族头上。

所以李彦不会杀他,转向地上投降的吐蕃将士。

钦陵给勃伦赞刃四万精兵,起初辗转各部,招兵买马,粮草富足,实力强盛,是巨大的威胁。

但此时此刻,这些身体削瘦,精神疲惫的士卒,眼神里全部是对战争的麻木和对生命的渴望,所以毫不迟疑的投降。

而唐军自己都粮草不济,根本不可能提供给这群俘虏粮食。

杀俘?

那就给噶尔家族机会了。

李彦下令:“收缴兵器甲胄坐骑,将他们统统放回吐蕃!”

蕃军怔住,不敢相信。

有机智的将领高喊道:“多谢赞普钟!多谢赞普钟!”

李彦上前一刀,就将那机灵鬼砍了,朗声开口:“记住,释放你们的,是大唐定远将军李元芳,我大唐愿与吐蕃交好,是噶尔家族从中作梗,逼迫你们参战,现在你们能活命,要感谢唐皇陛下的恩德!”

他的声音遥遥传出,传遍四方,蕃军齐声高呼:“多谢李将军!!多谢唐皇陛下!!”

勃伦赞刃嘴巴堵住,听了拼命挣扎起来,目光既愤怒又悲凉。

李彦看向他,微微一笑:“虽然你注定不会理解,但其实我救了你的命,也算是对福星的回报了……”

这家伙历史上,是死在王妃手里,以一种极为荒谬的方式。

勃伦赞刃入殿拜见赞普,就是那位认王孝杰为爸爸的叫父赞普,赞普说喜欢他腰间的金刀,勃伦赞刃将金刀献上,然后赞普把玩时,不小心划破了小拇指,不垂帘也听政的王妃立刻翻脸,说他阴谋刺杀赞普,侍卫把勃伦赞刃拖下去,直接砍了。

最小的弟弟被杀,其实就是中央的试探,那个时候五兄弟的老大赞悉若早被刺杀,老四也疑遇刺身亡,论钦陵不会文治,吐谷浑境内反抗连连,全靠老三赞婆勉强维持,军需供应还要靠吐蕃维持,最终也没敢怎样。

那位吐蕃战神的回击,是对外欺负武周建立威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把王孝杰所率的唐军打得大败,吐蕃称之为“唐人坟之战”,可能有夸大,但败是败得惨了。

现在吐蕃不会有那个机会了,李彦更是吩咐道:“把噶尔大将军带下去,好生照顾,一路押回长安。”

勃伦赞刃心丧若死的押了下去,李彦看着战场有条不紊的清理,松了口气。

先把外族打残,再来解决大唐内部的事情。

这就是他的风格。

攘内必先安外!

第234章 谜题解开了!

吐谷浑王城,贵族府邸。

正堂之上,李彦闭目练功,婉儿和小王子看书自学。

丘英走进来时,就看到如此和睦的场景,不禁感叹:“元芳,没想到你也收徒了,换做别人未免胡闹,但你调教出来的这两个孩子,真是人中龙凤。”

李彦微笑:“丘叔实在过奖,我其实也没教他们什么,他们是自己成器!婉儿,复儿,还不上前见礼?”

婉儿上前,嘴甜甜的道:“谢丘爷爷赞!”

小王子跟在后面,低垂着头道:“谢丘爷爷!”

丘英满面笑容,从腰间取出一只准备好的玉镯:“婉儿戴上!”

又将佩刀取下,递给小王子:“复儿拿着!”

眼见两个孩子收下礼物,他摸摸花白一片的头发:“看到这些小辈,我才感到自己是真的老了。”

李彦道:“什么老不老的,丘叔还正当壮年呢,攻占王城时,你不也上阵杀敌?”

丘英哈哈大笑,十分骄傲的道:“不错,我还能上阵杀敌,两度杀入吐谷浑王城,军中没有几人吧?”

李彦道:“丘叔的身体比起长安那会儿好多了,孙真人给你看病了吗?”

丘英叹了口气:“孙真人给陛下和太子殿下看病的这段时间,我恰好不在长安,等我回去后,孙真人归隐了,福缘薄啊!好在有刘神医为我诊脉,开了不少药,吃了后感觉好多了。”

李彦道:“身体是本钱,不可大意!”

丘英点头:“我昔日征战沙场,受了不少伤,凉州萧贼的那一刀淬了毒,毒本身就够折磨人的了,还把我的旧伤给引了出来,如果不是那时你一路上照顾,以内劲为我疗伤驱毒,我肯定回不到长安。”

李彦道:“可惜我修炼的内劲,并不擅于疗伤,如果换成另一种内劲,丘叔也不会那么痛苦了。”

丘英顿了一顿:“我们不说这个了,你这次请我来,不会光为了介绍两个好徒儿吧?”

李彦笑笑:“当然不是,你们两个下去练功!”

“是!”

婉儿和小王子起身行了一礼,走出堂外。

李彦正色道:“丘叔,刚刚凉州韦刺史传讯,之所以大军粮草供应不及,是因为关中灾情极为严重,陇右的粮食许多都支持关中了,稍加喘息之后,就能继续供粮。”

丘英冷笑一声:“他这是见我大军已经攻克了吐谷浑王城,可以就地取粮,才敢如此作为,哪有大军出征在外,粮食先不供应军中,反倒拿来赈灾的?”

李彦皱眉:“这两者都很重要,只是我很奇怪,关中近些年缺粮,太子殿下早定了平粜之策,为何此次还如此严重?”

丘英压低声音道:“太子殿下是一片好心,可近年来就没有不缺粮的,头几回关中士族也就忍了,后来都开始从中渔利,如今县衙放出的粮食,已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了。”

李彦眼中厉色闪动:“该杀!”

丘英叹了口气:“杀不得啊,但凡灾情严重,都是这些高门中饱私囊的机会,没有能免俗的。”

李彦清楚,这意思就是陇西李氏的子弟,也有不少发国难财的。

他微微闭了闭眼睛,接着问道:“既然关中灾情严重,粮食稀缺,陛下此次为何没有去东都?”

“长安对于漕粮的需求太大了,偏偏黄河的这一段,河道狭窄,又多暗礁,漕粮难运,陆路花销巨大。”

“而东都有洛水贯于城中,水路交通发达,是大运河的交通枢纽,一旦百官去那里就食,关中的压力会减轻许多。”

关中这片地方,是极佳的军事要地,但对于民生来说,其实并不适合作为一国都城。

尤其是长安这座超级大城,这个年代的百万人口,给关中造成了太大的粮食压力。

历史上这个时期,关中也受灾严重,李治和武后带着文武百官,去东都洛阳就食,太子留在长安。

不止是这一次,李治执政时期,七幸洛阳,武则天执政的二十一年时间,更是几乎全部在洛阳度过。

后来李隆基在对漕运采取新举措,使得长安粮食供应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也数次去洛阳。

这不是单纯的游玩,是地利因素决定的,想要百姓不闹饥荒,皇帝就必须带着百官去洛阳“讨饭”。

听了李彦的话,丘英苦笑:“元芳你看事情真是透彻,但是不是去东都,还有一个原因啊!”

李彦道:“政治中心东移?”

丘英点头:“正是如此!”

武则天时期,先后任命了五十六位宰相,而可查籍贯的,更是有三十九人是关东籍。

这与洛阳神都变为了大唐的政治中心,有着密切的关联。

李彦皱眉:“那按丘叔之意,陛下不去洛阳,是因为政治中心不需要东移了,现在朝中是什么情况?”

丘英露出不满:“你们出使的这一年,朝堂可不太平,李敬玄罢相,来恒入阁,江南士族折腾起来了!”

李彦眉头一扬:“来侍郎入阁?”

来恒是江都人,杨广快乐都,摆烂的地方。

隋末江都兵变时,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来恒的父亲来护儿和三个哥哥一同遇害,只剩下年幼的他和兄长来济。

而兄长来济,在贞观时期就入朝为官,到了李治登基后成为宰相,曾反对立武媚为皇后遭贬。

现在让来恒入阁为相,江南士族确实会大为喜悦,他们终于有主心骨了。

丘英的话也证明了一点:“来侍郎入阁后,兼吏部侍郎,提拔了不少江南官员,朝中反对者众多,每日朝会可够热闹的。”

李彦觉得江南士族应该得到公正对待,关中士族可不会这么认为,官位和权力就那么多,你多了我就少了,那可不死劲掐么?

政治斗争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李彦知道避免不了:“该去洛阳,还是要去洛阳,那些关中士族不愿去,是因为大运河与江南的漕运供给息息相关,他们不愿意受制于江南士族,可陛下应该赞同啊!”

丘英道:“我离开长安时,陛下身体不适,整日昏沉,无法动行。”

李彦问:“太子殿下呢?”

丘英低声道:“太子确实上奏请命去洛阳就食,陛下回绝了,想也知道,陛下不可能让太子带着百官去洛阳的,这不奇怪……”

李彦知道不奇怪,但目光还是寒了寒。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