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111章

作者:兴霸天

李彦笑道:“多谢殿下!”

太子监国五次,不是不知道触及权贵利益的凶险,能说出这话真的不容易。

换成李治,也想清理往军中伸手的蛀虫,却肯定不会明言支持,而是默默调控,让他冲锋陷阵。

两人又讨论了一番,太子提醒道:“元芳,母亲昨日提及你,你离了少阳院,去麟德殿一行吧!”

李彦知道,这段时间太子对武后又亲近起来。

毕竟只要不涉及权力,武后对于这个儿子是很不错。

再加上这个世界武后和武敏之彻底翻脸,两人重归于好也很正常。

他点点头:“臣明白了。”

……

再次进入麟德殿,李彦一路所见,也不禁感叹。

权力起落,人情冷暖,最是明显。

武后还没有失势呢,一路上汇报的官员就少了许多,与三个月前的天后姿态,差距极大。

没办法,武敏之临死前的反击,太狠了。

武后好不容易杀一个外戚,却输得这么彻底。

近些年建立的威望,几乎荡然无存。

她也果断,回到宫内,就下令身边的人不准再称她为天后,只称皇后,甚至有退位的姿态。

这招以退为进,果然让李治露面,力挺武后。

不比上官仪废后时期,现在的李治,是真的离不开武后的政务处理了。

但这也就是唐朝,如果是对于名誉无比看重的宋朝,无论皇帝愿意不愿意,肯定是废后。

宋朝明面上是刑不上士大夫,但官家真要治臣子,会让臣子社会性死亡。

一个士大夫若是名誉受损,比杀了他还要严重,别说自己,甚至会连累身边人前途无光。

年代不同,社会风气不一样,武后自然是不在乎那种虚名,不过她这次威望损失的实在太厉害,这几个月唯一发出的声音,好似就是坚定的支持他成为机宜使。

李彦这般想想,自己也就进宫谢恩过一次,好像是有点过分。

不过触发了天赋,那武后的态度应该……

“李元芳,你这一身绯袍,可知穿不久了?”

这个念头刚刚浮上,武后冷厉的声音传了过来,李彦瞬间轻松。

不愧是你啊,武则天!

颜值照加,PUA照来!

李彦对这套路老习惯了,配合着演呗:“臣年少得升机宜,亦是诚惶诚恐,所思所想,只有不辜负皇后所重!”

武后的声音稍缓:“你确非年少轻狂,浪荡浮性之辈,抬起头吧!”

李彦抬起头,印入眼中的,依旧是一张斗志昂扬的脸。

一个人的权力欲望,真的能全面焕发精气神,武后遭受这么大的打击,肯定也有失落颓丧的时刻,但她恢复的速度极快。

此时几乎与昔日的天后全无两样了,一开口就要揽权:“贾思博一案,刑部和大理寺无能为力,即将转入内卫,这既是机遇,也是危机,你可知晓?”

李彦点头:“臣昨日还关注凉州局势,了解到贾氏府邸暂被封禁……”

武后冷笑:“你的消息落后了,招苗神客入殿!”

很快,高太监将一位身材削瘦的男子领了过来:“臣苗神客拜见皇后,见过李机宜!”

李彦心中挺惊讶。

苗神客,这名字听起来仙侠气满满,实际上是北门学士六人组之一。

北门学士是武则天的智囊团,一方面为她编书,做政治宣传,收买士人之心,比如之前赠予他的《臣轨》,就是这群人编辑的,另一方面又分宰相之权,参与国家大事。

武后喊苗神客上来,看向李彦:“李元芳,此案苗神客会辅佐你,有些事情你尽管去做,不必瞻前顾后,明白了吗?”

李彦第一次感受到武后的“温暖”,朗声道:“臣明白!”

派出北门学士为他辅助,虽然难免有监视之意,但也算把他当成天后党的骨干培养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

他真的混成太子和天后双料亲信了~

第108章 狄胖胖在身边就挺安心

李彦和苗神客出了大明宫,翻身上马。

一路上,两人聊得挺好。

主要是苗神客曲意奉承。

北门学士,号称位卑权重,以区区六品职位,分宰相之权。

不过这个权,其实全是武后的延伸。

当武后权势衰退,北门学士的风光,也随之消失。

如果不是看在帝后的面子,入阁宰相会给你们这群小喽啰分权?

最悲剧的,他们花费数年心血,编撰了大量宣传武后执政理论的理论著作,努力提高武后的个人形象与威信。

结果被武敏之用一场法会的时间,毁了个七七八八。

直到这时,苗神客才发现自身的渺小。

因此对李彦这种无论是身世背景,还是官职品阶,都比他们强的自己人,态度那叫一个热情。

李彦对于这种笔杆子智囊团,自然也不会轻视,请教道:“关于贾思博之案,苗佐郎可有教我?”

苗神客的官职是著作佐郎,从六品上,赶忙答道:“李机宜客气了,下官有些浅见,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李彦明白,这是要说人坏话了,点了点头道:“苗佐郎来我府上吧,我们详谈。”

回到卫国公府上,李彦将苗神客带到偏厅,让人奉上茶饮。

苗神客品了品,不太习惯,但还是有滋有味的喝了起来。

直到仆从退下,没了外人,这位北门学士开始直言:“李机宜想要审问贾思博,从他口中得到情报,最大的难点不在外,而是内卫的崔阁领。”

李彦其实并不想从贾思博身上找突破口,不过这件事就不必跟这位说了,眉头微扬:“愿闻其详。”

苗神客道:“这位刑部侍郎,家学渊源,为人高傲,有入阁之意,却慢了裴尚书一步。”

凉州都督裴思简如今已经升官,进兵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

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仆射,分别是这三省的长官,也就是宰相。

但李世民自己当过尚书令,他做皇帝后没有臣子敢做尚书令,于是尚书令一职空悬,改以左右仆射(yè),为尚书高官官。

所以理论上说,唐朝的群相制度,会有六位宰相,两位中书令、两位门下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

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出现,意谓与中书令和侍中相同,让宰相位置变得灵活许多,裴思简任兵部尚书,又并同中书门下三品,那就是标准的宰相之位,拥有参与三省决议的权力。

这一步至关重要,显然在凉州的功绩是关键推动,如果崔守业早早就盯着宰相的位置,却被裴思简捷足先登,自然不甘。

再加上崔守业本来就是刑部侍郎,前段时间主持审问贾思博的主官就是他,结果并无成果,万一落在别人手上交代出什么,他颜面何存?

于公于私,崔守业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想把贾思博的价值牢牢抓在手里。

“崔守业,这名字起的倒是不错,他父亲就是宰相,这是想世袭啊!”

李彦明白了这个关系后,心中调侃一句,开口问道:“那李阁领呢?他会不会站在崔阁领一边?”

李阁领是李义琰,一位为人刚正的老先生,苗神客摇头道:“李阁领倒是不会偏帮崔阁领,但也不会偏帮我们。”

李彦奇道:“那单单崔阁领一人,没办法影响大局吧?”

内卫五位阁领,丘英自不必说,裴行俭和安元寿也是他的人脉,单就崔守业一人……

苗神客苦笑:“李机宜恐怕不知道,十二位机宜使里面,崔阁领的影响很大,或有半数愿意听他调遣。”

李彦细细问了,才明白这家伙确实不容小觑。

裴行俭是吏部侍郎,这种官员一向桃李满天下,提拔的人才很多,但十二位机宜使里面,却只有一位门生。

安元寿杂胡出身,在地方上安氏势力庞大,但中枢里暗暗被关陇排斥,没什么得力亲信。

这两位主要还是负责带兵,各有外职统帅军队,内卫之职是辅助,更好的掌握情报与后勤动向。

如此算来,内卫目前的两大山头,一个是丘英,另一位就是崔守业。

丘英是内卫老人不假,后来也推荐了两位机宜使人选,李治都予以采纳,表现出了信任,却也只有两位。

相比起丘行恭结的仇,崔守业的父亲崔敦礼擅于经营,留下的人脉关系可强太多了。

足足六位机宜使,五品要员,与他有不浅的联系,包括之前的东宫洗马窦静。

“又一个武敏之啊……”

李彦倒也不急。

所谓无欲则刚,他本来也不准备在审问贾思博身上抢功劳,自然看得开。

找出贾思博背后的人,答案比过程重要。

干死那个叛徒,确保背后不会被捅刀子就好,审问过程的功劳,崔守业拼了命的要争,由着去呗。

在李治手下干活,一副长袖善舞,势力庞大的模样,看看梅花内卫搞不搞你!

当然,刚刚见过武后,武后又连嫡系亲信都派过来辅助了,李彦不能摆出摸鱼姿态,眉宇间流露出三分凝重:“看来优势在他!”

苗神客却笑道:“李机宜不必担忧,崔阁领再是争抢,还是需要撬开那犯人贾思博的嘴,他贪功心切,已经在凉州之案上出了一个下策。”

李彦想到不久前武后说他消息滞后,心头一跳,这次是真的凝重了:“崔阁领要做什么?”

苗神客变了称呼,语气里带着讽刺:“崔侍郎下令,把武威贾氏的相关要犯,统统押入京内!”

李彦眉头皱起:“要犯?贾思博至今还没有交代,武威贾氏上下可以牵连上万人,怎么分辨谁是要犯?”

苗神客道:“崔侍郎的意思是,从严处置,以儆效尤,统统定罪!”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