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明末位面 第422章

作者:桃符

“是,谨遵陛下圣旨。”

杨嗣昌听了这话连忙跪地接旨,薛国观见状很无奈啊,洪承畴这件事没给人办成啊,其实这件事也不能怪他,谁让卢象升跟蓝田搅合在一起,蓝田对崇祯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崇祯下旨,要启用孙承宗,不过这圣旨送出京城恐怕还需要一些波折,毕竟外面就是鞑子,所以天使想要出城把圣旨送出去,还需要一些运气。

鞑子入寇,兵进通州,直逼京城的消息很快就传递出来了。

一时间天下震动,而最先知道这个消息的还是李朝生,李朝生不单知道了鞑子兵围京城了,甚至连朝堂上众大臣的讨论也一清二楚。

这时白守民把一份最新从京城带来的情报,清晰的放在了李朝生面前。

李朝生看后,微微一笑道:“朝廷真是畏惧咱们蓝田如虎豹啊,急招各地官兵进京勤王,却唯独不召集潼关外的左良玉,这是怕咱们趁机兵出潼关啊。”

听了这话一旁白守民道:“咱们蓝田势大,朝廷防备咱们一手也可以理解,不过他们竟然不用卢象升,而反用已经致仕养老孙承宗,这就有些舍近求远了,孙老将军虽然军师能力很强,可是他更擅长布局,现在这种解围之战,我觉得不如卢象升这从战场上一步步厮杀来的靠谱,最起码卢象升的领兵能力应该在孙老将军之上。”

“哎~孙老将军的军事才能还是有的,若是壮年,恐怕卢象升与其应在伯仲之间,谁强谁弱还未可知,不过老将军今年已经七十有五,而且七年前他被奸臣弹劾,辞官归家,七年时间,足够让一个精锐老卒失去对战争的敏感,这就是很致命的,而卢象升才丁忧月余,现在启用卢象升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朝生这时在一旁说道,听了这话谷子开口道:“可是皇帝觉得他跟咱们蓝田搅合在一起已经生了反像,没有把他下狱就不错了,我说啊,这皇帝当真谨小慎微,有良将而不能用,如此哪有不败之理啊?”

李朝生闻言不说话了,其实这次若是真的用了孙承宗而不用卢象升倒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果历史没记错的话,这一次,卢象升因为与杨嗣昌与高起潜之间的龌龊,导致卢象升孤军无缘,最后与鞑子决一死战,战死沙场了。

卢象升这个人李朝生还是挺喜欢的,为官也正值,懂兵事,并且政务也非常精通,如此人才,虽然属于旧文人序列,但是也有培养的价值,并且这样的人培养好了,绝对是蓝田的一重大收获。

李朝生想着,合上了情报,看着白守民道:“行了,京城的事情咱们只要密切关注就行了,皇帝防着咱们,咱们就别瞎调兵,省的皇帝不敢使用全力跟鞑子战斗,这不等于间接的帮助鞑子了吗?”

听了这话谷子道:“皇帝也真是,鞑子都快打到京城了,现在还防着咱们,咱们要是想要起事还需要跟鞑子一起吗?咱们自己要是真的要反,大明也未必能打得过咱们。”

李朝生听了这话道:“行了,别抱怨了,对了最近曹化淳在咱们蓝田做什么呢?”

听了这话白守民道:“带着锦衣卫千户江长歌在咱们蓝田官道上数大车呢?”

“嗯?”

李朝生一愣,紧跟着笑了,不愧是老宦官,竟然知道从最底层摸索蓝田的底细,不过他也安生不了几天了,鞑子入寇,他估计也会很快来见自己了。

李朝生想着喝了口茶水,又开始查阅各部文件,有关于今年水利修建的,有关于冬季储粮计划的,有关于书院拨款的,还有关于蓝田今年商业规划的,各类各项,不一而足。

虽然蓝田的各大项目都有各部管理,可是最后的文件都需要上交给李朝生审核一下,光是看这些东西的处理结果,李朝生就要坐满一整天。

当然了,李朝生也在适当的放权,最起码要保证自己每天的工作量不能超过八个小时,其余时间李朝生还是很闲的。

因此能递交给李朝生的计划,没有一个是小事情的,所有关于商业,工程项目这些关于金钱的,除了有特殊意义的,否则总批款额少于五万银元的,李朝生都不会过问,超过五万,不超过十万银元的,李朝生会过问,不会参与,最后超过十万银元的大型拨款,李朝生需要参与,并且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当然随着蓝田的势力增强,李朝生也会继续进一步往下放权。

放权并不可怕,只要把军队,司法,监察等暴力部门牢牢的抓在手里,其余的部门的一些权利,李朝生不必要全都抓在手,只要学会用人就轻省不少啊。

而且谁敢贪墨,谁敢渎职,法办即可,至于办事的人被杀,很快就会有新的官员任命,蓝田书院就是蓝田体系官员培养的摇篮。

正因为有蓝田书院源源不断的给蓝田补血,才能让蓝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大明的腐儒们,对蓝田深恶痛绝,因为蓝田打破了儒家垄断了千年的官场,现在蓝田任命官员已经绕过了儒家。

你这让儒家的人如何能心安啊,当然视蓝田如洪水猛兽,如妖魔之国,因为这里儒学,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你愿意学,当然有蓝田最好的大儒教授。

不愿意学也没关系,因为这里还有各种实用之学,这些才是蓝田选官的基础。

在这里你只要地种得好,可以让土地多打粮食,哪怕你根本不懂儒家经典,没问题已经可以给你封一个农业官,去各县各镇指导百姓耕作,产粮食。

你要是地种不好,可是养猪,养得好,养的比谁家都肥,可以提高蓝田肉食的产量,也行,可以给你在畜牧业的岗位上,封一个养猪指导官,派到各地里长那里带领全村致富。

可以说只要你在蓝田有一技之长,就会给你发挥的空间,有人说我只会读书,其他的都做不好,这咋办。

没问题啊,蓝田还有一堆小学需要老师,你可以去给这些学生充当语文老师啊,让他们跟着你学认字啊,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吗?

还有人说,我也种不好地,我也养不好猪,我也不认字,我咋办啊,没问题,蓝田还有各种工厂啊,你进不了蓝田国有工厂,但是一些私人工厂也是招人的啊,而且工钱也不低,足够一个人在蓝田生活了。

这其实就是蓝田富强的原因,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应该是是每一个勤劳的人在蓝田都会找到工作不会饿死。

蓝田打破了大明士绅垄断的局面,这就是大明士绅集团对蓝田很抵触的原因,以前都是人上人,现在变成了普通人,这落差,让大明士绅很难接受。

因此蓝田想要接手天下,就很难用和平的方式,但是呢,李朝生这个人很狗,又不想让自己的人死的太多,于是他就培养了两个金牌打手,一个叫做李自成,一个叫做张献忠。

他们会替李朝生清理所有这片大地上抵触蓝田的地主阶级。

等蓝田再去接受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但不会抵触,甚至还要顶礼膜拜,进行感谢。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就好像一个千万富翁,你平白无故的让他捐九百万留一百万,他肯定会非常抵触,甚至跟你玩命。

可是这时冲进来一伙强盗,把他抢了个底掉,这时你给他十万块钱,他肯定对你感恩戴德,认为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

蓝田就是这个道理,李自成,张献忠,当然也包括大明自己在前面祸祸,而蓝田在后面收拾残局,安定地方,骂名流寇与贪官污吏占了,而蓝田只剩下拥戴与赞扬。

秋天,蓝田秋收结束,这就到了蓝田商业最繁盛的时候,蓝田的商队会把蓝田今年生产的物资往外贩卖,换成蓝田需要的物资,或者银钱,再回来。

这已经是蓝田的惯例了,蓝田有一个商贸最繁盛的时间段——秋收之后到春播之前,因为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农闲。

平常蓝田百姓秋收之后就开始猫冬了,但是蓝田没有猫冬这么一说,蓝田的宗旨是生命不止,工作不停。

这段时间蓝田秋收后闲下来的农民,可以跟着商队出去经商,也可以去帮助公家修水利,甚至一些工厂也会在这时候招收一些临时工,反正只要你不懒,就能在这段时间挣些钱,等过年的时候,好给家人买些糖,买些新衣服穿。

而其中很多年轻力壮的年轻农民就喜欢跟着商队出外经商,原因也很简单,挣得多。

商队一般人不少,能有几十人,其中一部分是伙计,还有一部门是商队花重金顾得蓝田民兵,蓝田民兵每年都会有几次出远门护送的任务,这些民兵都是民兵中的精锐,出门的时候,蓝田也会给其配上火枪,进行护卫。

而现在的天下流寇四起,山贼无数,因此商人出门一定要雇佣护卫或者刀客,而在蓝田可以直接雇佣民兵。

一般民兵都是按照十个人一个班的数量往外雇佣的,十个人就是一个战斗小队,配上刀枪,以及精炼的火枪,十个人哪怕是面对五六十人的土匪流寇,也不落下风。

可以说,蓝田民兵应该是大明最精锐的商业护卫了。

当然了商队雇佣民兵的价格也很高,因此能够被选中的民兵,这一趟下来,会有非常好的收入,当然这笔钱商人要直接交给蓝田的民兵管理部,然后民兵管理部再把任务下放,然后各乡镇民兵单位自己挑选优秀的民兵派出,最后,雇佣费用也是从民兵管理部直接下方到相应民兵的银行工资存折内。

民兵到时候可以拿着自己的存折,去银行专门的办事处把钱领出来。

这应该是蓝田最早的武装押运的雏形了。

一只只商队,带着自己的伙计,护卫的民兵,在经过一番准备后,开始陆续离开蓝田城,他们的队伍有大有小,小的只有二十几个人,大的却有上百人。

而决定队伍大小的,主要还是要去看去得地方远近,以及危险程度,近一点,安全一点的,就可以少雇一些民兵护卫。

远一点,路上危险一些的,就可以雇佣多一点的护卫,而蓝田商队,一般雇佣的护卫超过百人,达到连这个级别的,一般土匪是不敢打主意的。

上一次路过山西吕梁,当地有名大土匪顺风耳看上了当时一个运粮食的大商队,结果带着五百多手下进攻,遇到了当时长安县派的一个连的民兵。

这些民兵从容不迫的摆好了鸳鸯阵,紧跟着掏出燧发枪,一阵乱枪,就把这群杂毛土匪给剿灭了,五百多人,包括头领顺风耳,全部击毙。

这一战蓝田民兵算是打响了,要知道蓝田民兵号称民兵,可是他们的训练量,就连大明的精锐都有所不如,因此这些民兵的战斗力放在大明,都堪比一流军队,因此他们进行武装押运,外加蓝田这些民兵都配备了军队淘汰下来的燧发枪,除了没有炮,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军队了,这样一只武装押运部队谁不放心啊。

而且忠诚度绝对放心,毕竟民兵一家老小都在蓝田,而且现在的蓝田简直就是仙境,那个民兵疯了会叛变啊。

所以蓝田的民兵有口皆碑。

而就在蓝田一只只商队离开蓝田的路上,曹化淳与江长歌坐在一个路边的茶棚喝着茶,看着是云淡风轻,可是那紧握的双拳无异暴露了他不平静的内心。

“长歌啊,这是第几队商队离开了?”

曹化淳问道。

第470章 曹化淳要见我?没空!

“回厂公,这是第五十六支商队了。”

江长歌看着曹化淳说道,曹化淳听了这话脸上浮现出一丝惊叹道:“五十六支了,这才刚刚中午啊,这样算来今天恐怕也有将近百支商队离开蓝田啊。”

听了这话江长歌没说话,仿佛认同这一说法了,曹化淳这时在这里计算着。

“昨日一百零六队,前日九十八队,大前日九十五队,大大前日,一百零二队,今日一上午便有五十六队,这短短三四天的时间竟然有三四百支商队离开蓝田,这一年往来蓝田的商队到底有多少啊。”

江长歌听了这话沉吟一下道:“全年数值属下没有进行过统计,不过现在是蓝田商队增多的季节,蓝田的农忙过去了,很多农民都会把自己家乡的货物通过商队进行贩卖,从现在到来年开春,恐怕每天往来的商队都在上百队左右,农忙时候商队会少一些,可是每天五六十队还是有的,蓝田的繁盛,这些商人功不可没。”

“而且这还紧紧是从蓝田县城出发的,从其他区域出发,或者蓝田还有一些商队常年在外跑,以及一些半途商队,统计起来都很费时费力,而且数量可能并不准。”

江长歌说道,听了这话曹化淳叹息一声,知道江长歌说的都是实情,蓝田的商队分为半途与全途商队两种。

全途商队就是我从蓝田到洛阳,这全程都是由一个商队运送。

而有的地或许因为遥远,或许因为蓝田商人在那个地方扎下根了,可以把货物卖出一个高出市场的价格,但是这样的商家自己运输货物,还觉得成本有点高,或者是来不及,于是就雇佣其他商队来运输,两个人相约一个交货地点,比如到洛阳,他们也许会选择潼关作为交货点,两个商队一倒手,第一波从蓝田运到潼关的商队就回去了。

路程只走了一半,所以叫做半途商队。

再说白点,全途商队是直达的,而半途商队是需要换乘的。

因此这种统计起来很困难。

江长歌又跟曹化淳说了说蓝田商队是蓝田财政的一大重要支柱,听得曹化淳连连感叹:“哎,东林党该死啊,满朝文武该死啊,当年魏忠贤虽然罪该万死,可是唯独收商业税这一点,可以算是可取之处,陛下当初登基,若不是过于相信东林党人,哪怕要杀魏忠贤,也不应该同意东林党人不收商业税的做法啊。”

“杂家是去过江南的,咱们的谍子每年也会跟杂家汇报东南的情况,那里虽然没有蓝田繁华,可是也是繁华之所啊,那里的商人也有钱得很,若是能收他们的税,陛下何至于过的如此拮据,别说辽东对付鞑子的银子,就是讨伐流寇的银子也是不缺的,何至于还要向满朝文武进行募捐啊。”

曹化淳说道这里感慨万千。

曹化淳跟魏忠贤是有仇的,天启初年,魏忠贤得宠,害死了当时素有贤名的大太监王安,独揽大权,曹化淳也因此受了牵连,被贬逐出京,到南京戴罪。

断人前程,尤其是断了一个太监的前程那犹如杀人父母,如此大的仇恨,让曹化淳对魏忠贤可谓恨之入骨,但是今日看到蓝田商业如此发达,曹化淳都不得不承认魏忠贤当初收商业税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虽然当时收商业税,魏忠贤在其中中饱私囊,可是魏忠贤虽然很贪,但是大头还是用在了辽东的军务之上啊,而且魏忠贤在位的时候,辽东局势还是很平稳的,将士用命,更没出现过鞑子入关这种先例。

反而魏忠贤死了,辽东更加糜烂,满朝文武一个劲的给皇帝灌输圣天子不与民争利,然后国库愈加的空虚,到了最后陛下都要穿带补丁的衣服,一个月也见不到肉食。

再看看满朝文武,那一个不是富得流油,八十老翁还能娶十六新娘,每日吃喝那叫一个靡费,而上了朝堂就又变得无比穷酸,仿佛他们天天跟皇帝一样过苦日子一般。

曹化淳都有些忍不住想要把群臣到底是何样子告诉崇祯,可是最后曹化淳还是放弃了,没办法,他曹化淳不像魏忠贤豁得出去,孑然一身,无牵无挂。

他曹化淳可是有家有业的人,别误会,不是说曹化淳是假太监能生育,而是因为曹化淳兄弟多,曹化淳一共兄弟五人,他是老五。

老三化富,老四化勤,早亡,还有长兄与次兄,尤其是他跟次兄曹化雨关系最为亲厚,而曹化雨现在就是朝廷命官,而且还是后军都督,官居高位啊。

而自己这个次兄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与朝内文武交好,牵连过甚,曹化淳要是告密的话,说不定老曹家也会受到牵连,这年头,把自己卖给皇帝没问题,可是自己的家族不能啊。

曹化淳是个没有子嗣的,却不能让自己的家族从此断绝,尤其是他那几个侄儿,他喜欢的紧啊,因此曹化淳对于满朝文武不能交恶,只能维护,而对崇祯他也是忠心的。

因此曹化淳就是这样一直纠结着,没办法只能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了敌对势力,对外他是一把锋利的刀子,而对内曹化淳在文武群臣那里还是吃得开的,毕竟当年崇祯继位之后,是曹化淳主持平反当年魏忠贤判的冤假错案,救助的文武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上千余人。

这也是曹化淳在大明吃得开的主要原因,要不然不安分的大臣早就揪着曹化淳说,这就是第二个魏忠贤了。

曹化淳喝了一口茶碗里面的茶水,这路边茶摊的茶水苦涩,味道也很一般,也就是能解渴,可是曹化淳却很喜欢喝,这时又一队商队离开蓝田县城。

江长歌道:“厂公,听前线奏报,鞑子已经入寇京城了,咱们是不是也见一见李朝生啊,等这边事了,咱们也好回京护卫陛下。”

曹化淳听了这话道:“嗯,是该见见李朝生了,不过不急。”

江长歌听了这话道:“厂公,现在鞑子进犯京师,天下再次风雨飘摇,蓝田县的态度很重要啊,若是李朝生这时候动了心思,也出兵围攻朝廷,那朝廷危已啊。”

曹化淳听了这话道:“不会的,李朝生这时候绝对不会出兵帮助鞑子的,李朝生欲以仁义取天下,现在虽然是进攻大明的最好时候,但是他肯定不会做,因为他绝不愿意担负汉奸这个千古骂名的。”

“这何以见得啊?”

江长歌不解的问道,曹化淳哈哈笑道:“他若是想那样做,这蓝田早就不会偏安陕西一隅之地了,恐怕整个西北都是他李朝生的了,他是个高傲的人,他不屑趁人之危,他想做一个后世说到他就会举起大拇指的一代豪雄,而不是一提到他就说他乘人之危,甚至连褒贬不一这个词他都不想有,他想做一个完人,一个被后世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存在,其野心之大,贯穿宇内,光凭这一点就能称为天下豪雄。”

上一篇:宇宙科技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