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4章

作者:夜天下

石仲魁其实不介意福叔那点小心思,不仅是自己之后几个月里,有机会观察和考验福叔的小儿子。

还因为与其去人市买个管家回来,还不如找知根知底的人来做。

但石仲魁没想到的是,他连中县试、院试案首的事,居然传进了荣国府。

第19章 石仲魁出名,贾宝玉挨打

而且,报信的还不是贾权,而是因为于洪高的关系,而去工部当小吏的那个私塾老先生。

贾政作为工部五品员外郎,虽然平时不太管事,也没什么事让他管。

但一心向往科举却没机会去考的他,别说老秀才因为是石仲魁的启蒙先生,而传的差不多人尽皆知。

就是没老秀才,贾政自己也会关心每年的科考。

现在出了连中两元的案首,再想想自己那个已经早逝的大儿子,还有已经11岁,却连一部论语都背不下来,整日混迹在女儿堆里的小儿子。

心里不由冒起一股无名之火。

PS:有说林黛玉是5岁、7岁进荣国府的,但作者更倾向于林黛玉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8岁师从贾雨村启蒙,隔年9岁时的4、5月一进荣国府。

年末林如海病逝,贾琏陪她回去祭拜,之后常住荣国府。

也就是说林黛玉此时已经在贾府一年,已经10岁,贾宝玉在原文中明确说过比林黛玉大一岁,也就是11岁。

问题是薛宝钗。

原文中写过贾雨村审薛蟠的官司之时薛蟠已经15岁,然后进京,薛宝钗又比薛蟠小两岁,也就是13岁。

如果林黛玉5或者7岁,贾宝玉6岁或者8岁,那薛宝钗就比贾宝玉大7岁或者5岁。

两人结婚时,贾宝玉18岁的话,薛宝钗就23或者25岁了,这种年龄差如何等的起?

所以,本文中林黛玉10岁、贾宝玉11岁,薛宝钗14岁。

而且薛宝钗去年进京时13岁待选,年龄也刚好适合。

……

贾政既然心里有气,从衙门下衙回到家,当然想检查、检查贾宝玉的功课。

命人把贾宝玉叫到荣禧堂来,见他连论语第一篇都背不出来,心里的怒意就更甚了。

大骂几声孽畜,就命人拿来棍棒。

四个仆役抓着贾宝玉按在长条椅上,可还没打几下,因为刚才问话耽搁了不少时间,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宝钗、黛玉、王熙凤、李纨和三春都出现在荣禧堂外。

贾政见母亲来了,知道这顿打是没法继续了。

跪在地上见礼之后,有气无力的说了句‘见过母亲’就跪着不动。

这下反倒把贾母给唬住了,“这是怎么了,好好的一回家就检查宝玉的功课,我不让你打儿子,又使脸色给我看了?”

“唉。”

贾政或许是真孝顺,或许是孝顺的同时,也知道因为贾母的偏爱,自己才能以小儿子的身份,住在家主才能住的荣禧堂内。

并且以二房的身份,主持打理整个荣国府。

这多多少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

而且外人知道这事,心里难免觉得贾政恃宠而骄,欺压长兄。

也难怪贾家未来会越来越乱。

所以贾政对贾母那是不敢有丝毫违抗,“母亲还请息怒,儿子不过是羡慕人家的孩子,能连过县试、府试,而且还都是案首。

再想想不争气的宝玉,这才心生不忿,绝无对母亲不敬的意思。”

贾母一愣,思索着嘀咕道,“那不是说,院试再中案首,就是小三元了?”

随即又再次问道,“政儿,上一个中了小三元的人是谁?”

贾政早就从同僚最终听到不少消息,感叹道,“本朝立国百余年,除了南方出过一位小三元,北方还没出过一个。

至于大三元,前朝倒是有过两个,本朝到现在却还没出现过?

不过,只要真中了小三元,这种人是必然中举的。

要是再中解元,那也必然中进士,甚至……”

贾政没把同僚们猜测的,只要中解元,皇帝甚至太上皇都可能想搞个大大的祥瑞出来的看法说出来。

贾母一听眼里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当年女婿林如海就是探花郎,宁国府的贾敬也是进士出身。

科举上的事,她还是知道不少的。

目光不由在迎春和探春身上扫了一眼。

至于惜春,一则太小,二则出身宁国府,贾母可不会真把好事给她,而不给亲孙女。

甚至,贾母的眼睛还瞟了一眼林黛玉。

然后看薛宝钗的目光中,隐隐带着些许警惕。

贾母会有这种想法,是受了贾政那番话的影响,同时她也清楚,贾家男丁就没一个是有出息的。

否则别说秀才、举人了,就是进士也不放在她眼里。

而挨了打的贾宝玉,此时心里不由暗恨,又鄙视石仲魁是禄蠹,没心思去管贾母的眼神。

再说只要贾政在,他只会低头一副恐慌、害怕的表情楞楞的继续趴在长条椅上装死。

但其他人哪个不是看着贾母或者贾政。

薛姨妈心里不忿,薛宝钗则低头不知道想什么。

林黛玉咬着嘴唇,担忧贾宝玉的同时,又想起探花郎的父亲。

迎春双手拧着绢帕不敢再看贾母,探春则感到心跳加速,耳朵都开始红了起来。

两人别看是贾府姑娘,但都是庶女出身,比起进宫的贾元春,地位上那是差了一大截。

能嫁给有前途的读书人,至少符合她们的心里底线。

李纨大概是想起了早死的贾珠,一脸愁苦,暗叹自己命苦。

王熙凤反而没什么心思,她没亲姐妹,又只盯着荣宁两府内的事和银子,哪管什么小三元,还是大三元。

反正在她心里,官做的再大,也没已经官居二品的王子腾大。

家资再丰厚也没王家有钱,更没法让她发财。

王夫人和邢夫人一个看探春,一个看迎春,心里都开始起了小心思。

其他人她们或许看不上,但再傻也从贾政的话里知道,大三元太远,可小三元就是北方士林独一无二。

这种人要是再中了状元,有的是朝官想抢他做女婿,甚至皇帝老儿都会心动。

王夫人忙把这想法甩出脑袋,心里想着我贾家可是一门两公侯,只有自己挑别人,哪有外人挑贾府的事。

而且因为贾宝玉这事挨打,还被人比下去,心里难免不喜石仲魁。

但要是探春真能有个好夫婿,对贾宝玉和王家都是个助力,王夫人又犹豫起来。

至于比王夫人更蠢的邢夫人,甚至还想过自己侄女邢岫烟。

可惜贾家一群人也不想想,他们能想到,其他家族同样能想到。

再说人家石仲魁难道是傻子?

“好了,宝玉和其他人跟我回后院,政儿你也用不着生气,宝玉才12岁,有的是时间好好读书。”

第20章 各有心思

一大伙人簇拥着贾母离开荣禧堂,贾政叹息一声,又想起母亲刚才的表情和眼神。

不由心思一动,喊来小厮,让他们上街去打听石仲魁的具体消息。

很快石呆子的诨号,不仅传遍京师,就连贾府内宅也都知道了。

一群心思各异的姑娘、夫人们,顿时犹豫起来。

但贾母、王熙凤却在心里怀疑,石仲魁之前很可能是在装傻。

然后石仲魁手里有20把极好古扇的事,不出意外的传到了贾赦耳朵里。

可惜贾赦让小厮去寻人,却说邻里之间没人知道石仲魁去了哪里。

而且此时时间上也对不上,贾雨村还在应天当知府,没机会为了讨好贾赦而盯上石仲魁。

花了几天时间,贾赦总算从放榜之日的几个学子口中得知,石仲魁好像是回大兴祖宅,潜心读书,以待院试。

当天贾赦就把亲儿子贾琏叫到东厢院,然后贾琏拿着二十两银子,带着几个小厮骑马一路往大兴县寻了过去。

出了荣国府后门还没上马,就见薛蟠带着四五个仆役,从东边的梨香园走了出来。

“琏二哥这是要去办事?”

贾琏心里一动,虽说自家大老爷给的二十两银子确实够用几天,可要是一时找不到人,这银子差不多就得全花光了。

不仅捞不到好处,还得吃一顿打。

想到这,贾琏忙上前和薛蟠见礼,然后说道,“这不是大老爷听闻那个石伯谦手中,有二十把祖传好扇子,非得让我去寻他。”

薛蟠一听忙问道,“琏二哥可曾寻到石伯谦在何处?”

“这……”

贾琏一听,不免想着薛蟠该不会也在寻那个人?

而且以自己对薛蟠的了解,这家伙虽然是个呆霸王,却从来不说假话。

“薛兄弟该不会也在寻这人?”

“哎”,薛蟠叹息一声道,“也不知道我母亲在想什么,前天就让我去找了一次,可惜上门寻他时,连个开门的下人都没有。

问了几个左右邻居,都不知道人去了哪里。

这不,一大早,母亲就又把我赶出来去寻人。”

薛蟠不知道的是,非要让他找人的并不是薛姨妈,而是薛姨妈听了薛宝钗的话,觉得既然石仲魁既已家道中落,科举考试又很耗费银钱,就起了资助一番的心思。

而且薛家不动心,也肯定会有其他商人或者小官起了资助的想法。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