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0章

作者:夜天下

再次画出的破邪、金刚、神行符的威力,直接大了1倍。

过了孤独的年,给父母牌位上香、敬拜一番,石仲魁有些无奈的独自喝着这年代的酒。

第一次觉得后悔起来。

古代社会和修炼确实有很多好处,可不管什么年代,独自一人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听到外面传来爆竹声,石仲魁这才想起贾权为自己送来的十几根竹竿。

有钱人家过年用烟花、爆竹,穷人家就只能按照更久远的办法,升起一堆火,把竹竿扔进火堆里,听个响。

唯一让他藉慰的是,四书五经已经背的滚瓜烂熟。

一手字也被老秀才夸他是真开窍了,至于神行术,更是速度能比的上快马。

到了此时,石仲魁也算是真正安心下来。

大不了离开京城,可一想到红楼世界基本上没听过鬼怪之事。

想降妖除魔都不容易,这种办法赚功德的机会就更少了。

过完年之后,闲暇时试着倒背四书五经,也只花了几天时间练习,就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而为了买起这些书,还有用量比较大的纸张,和这些天买肉、买蛋的花费,13两银子也只剩下了6两。

好在送给私塾先生的束脩,可以用全麦粗面粉代替。

一个月算下来,也就一百来文而已。

如此比较起来,老秀才那点收入也确实只够维持全家。

这天,石仲奎带着一袋50斤的全麦粗面,再次去秀才家时。

老家伙先是一反常态的在学问上问了一个多时辰,见石仲魁对答如流,脸上顿时露出欢喜表情。

而且临走时又拉着他说了些云里雾里的话。

石仲魁一开始没听明白,回家之后仔细琢磨,这才猜测老东西向学生要钱,很可能是想花钱去大兴县县衙谋个职位。

秀才不能做官,但做书吏或者师爷却没问题。

而且做师爷还能再考科举。

也就是说,老东西确实和县太爷有亲,关系应该还不错,否则师爷可不是谁都能做的。

等等,石仲魁脸色大喜,忽然想明白老秀才那番话的意思。

……

二月初十,连考5场之后连石仲魁都感到疲惫,更别说其他书生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烧水,美美洗了个澡,在亲自动手,做了餐热饭热菜。

然后倒到床上就睡。

几天后,一早赶到大兴县衙,县试的结果果然出来了。

看着皇榜上自己的名字名列榜首,石仲魁不仅重重松了口气,还心里大喜的跟着衙役进了县衙后院,拜见这位算是自己恩人的县太爷。

可惜这位县太爷挥手让衙役离开后,说了几句场面话,还有劝学的话后。

端着茶碗坐着喝茶,不说话又不放下茶碗,却又一直拿着茶盖滑溜着茶碗里漂浮起来的茶叶。

第14章 案首

古人喝茶用茶碗,而且还是带着茶盖。

正常来说端茶不说话,也不喝的意思是端茶送客,有眼力劲的人会起身告辞。

但为了避免误会,左手端着茶碗,右手拿着茶盖翻动漂浮的茶叶,那就是暗示对方说话了。

石仲魁明白对方的意思,伸手出袖子里,拿出个三指头宽的木盒放在主位的桌子上。

一声不发的退后几步等着。

县太爷见此,这才放下茶杯,脸色微微一变的打开木盒。

从里面拿出把雕花木柄折扇。

好一会,会客厅里才传出好几声,“妙、妙啊”的声音。

石呆子家祖传的20把扇子,石仲魁看不出扇子上书写题跋,还有画的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好坏。

但看这位县太爷,对一套两把的玉竹扇的喜爱程度来看,石呆子手里的扇子确实是好东西。

这次送上的是一把,那么另外一把,当然是在县试之前,由县太爷的远方表兄,也就是私塾老先生送到他面前了。

据那位已经得了县太爷的准信,不久之后会去工部做小吏的老秀才的说法,玉竹雕花木折扇倒没贵到离谱的地步,也就200两银子一把。

但据说上面作画的人,不仅是前朝书法名家。

扇面上还有几个同时代的书画名家留下印信,而这几个名家中有一个是县太爷的同族先辈。

而老秀才当初让贾权上门通知自己,真正的目的就是石呆子手里的扇子。

这也能看出石呆子手里有好东西的事,知道的人不少,而且不少人连扇子上有什么人的题跋、印信都知道。

老家伙也知道石呆子对家传扇子看的比命都重要,所以一开始他就没想过强逼,也没资格强逼。

毕竟他也只是个秀才,万一逼死石呆子,又没得到扇子的话,即便不用吃官司,私塾也别想继续开了。

毕竟没人敢把自家的孩子,送到一个逼死弟子的老师门下读书。

试探一番,见石仲魁40多天都没动静,他都打算放弃了。

直到石仲魁再次背了一包50斤的粗面上门,一番细致的考较之下,确定石仲魁的学问别说县试,就是考秀才都没问题后。

这才打定主意向县太爷举荐,然后和石仲魁云里雾里的绕了一圈。

好在石仲魁不是以前的石呆子,回家细细一想总算明白了过来。

同时,他也想明白了老秀才只能算钻研取巧之辈,比起贾雨村,简直就是好人了。

既然老秀才得偿所愿,带着一份书信,等着去工部当书吏。

县太爷找回先辈遗留的墨宝,石仲魁考试成绩不说真的第一,前五还是没问题。

之后,那当然皆大欢喜了。

而且是大喜。

真说起来,县试考的基本上是对四书的熟悉程度,五经根本没考。

也就是说,只要把四书背的滚瓜烂熟,基本上都能过。

可就这样,还有些头发都发白的人,连这一关都没过。

县试第一为案首,算不上什么光宗耀祖,但第一就是第一,石仲魁在大兴县也算小有名气了。

可惜基本上也没什么人在意。

真比较起来,就如小学升学考了第一,过几天大家就忘了。

但要是接要来的府试、院试都是第一,那就是小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也是第一,则叫大三元。

六元及第整个历史上也就两人,其中只有一人是连中六元。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霸中的巨无霸,千古第一,无人能及。

石仲魁当然想过混个小三元,大三元什么的。

但会试、殿试除了自身的水平外,更要看运气。

不过要是小三元之后,再拿乡试第一的解元。

皇帝说不定就会想弄出个吉瑞来,六元独中,可不就是再吉祥不过的祥瑞了。

想想红楼世界中,当今皇帝头上还有个太上皇,这事真不是没有可能。

有了这期待,别说2把扇子了,要是知府愿意,石仲魁立马送上另外一套扇子。

“仲魁,本官见你好像还没有字,对吧?”

石仲魁抱拳拜了下去,“不敢瞒恩县大人,晚生家中长辈早逝,实没机会得到师长教诲。”

县太爷嘴角一笑,石仲魁虽然没明说,但一个教诲二字,无不表明了他的意思。

“既如此,本县给你取个伯谦,如何?”

石仲魁稍微一想,不由暗道这个看起来3、40岁的县太爷,水平还是很高的。

仲魁的仲字,谐音中举的中。

本来就有一举夺魁的意思在。

伯仲之间的伯表示第一,仲为第二,所有用伯字确实很合适。

最重要的还是个谦字。

魁对谦,表示夺魁中举的同时,还需谦逊有礼。

这话肯定是期待的意思,不是非得做个真君子。

但古人对字的态度,不仅是师长对他的期待,也是让人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

字的重要程度远比父母在自己还是小儿时,取的名字重要。

今后在官场、亲友之间书信、自己留下的文章、作画上,用的都是姓加字。

也就是说石伯谦这个名字,今后在石仲魁的人生中,用的次数远比石仲魁多。

“谢恩师赐字,学生这里有礼了。”

石仲魁双手拉着长袍下摆,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见他如此知趣,一点就透,县太爷高兴的抚须笑着道,“起来吧。”

“谢恩师。”

于洪高也不在乎便宜学生是否忙于钻营,是否没真的认可自己这个老师。

他的目的非常明确。

用扇子为自己谋划更高的官职,离开大兴县。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