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783章

作者:苍穹之鱼

若是败了,杜预的尚书令也就保不住了。

尚书令差不多就是大秦的首相,权力极大,而中书令只是辅相。

这是竞争,也是内斗。

到了这个层级,没有内斗是不可能的。

上面的人不争,下面的人也要争。

一碗水要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杨峥笑道:“杀鸡焉用牛刀?辽东三部,有马孝兴足矣!元凯莫要忘了,朕的泰兴大典还要你支持。”

杜预何等人,从语气中就听出了端倪,“陛下所言甚是,幽州有马都督足矣。”

大秦蒸蒸日上,大批的良将名臣脱颖而出。

杨峥只需定下国策,整个国家就会朝着制定的方向前进。

说起来,泰兴大典的意义不亚于开拓辽东。

一个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是现实层面。

泰兴大典的初版名录已经出来。

不出意外,开篇尽是儒家经典。

儒家固然没错,修生养性倒也不错,杨峥也承认它的主导地位,但要给其他学派一些空间不是?

所以在杨峥的要求下,墨家、算学、医术、天文、地理的排位被拉到最前,儒家排在最后。

还规定以后大秦科举,其他科目的录取名额与儒家相等。

举国上下,有太多需要用到算学、医术的地方。

不过此举并没有遭到多大的反对。

一来,杨峥是开国皇帝,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二来,科举刚刚弄出来没几年,还处在摸索阶段。

三来,聪明人早已看出,算学、医术这些偏科对儒学形不成威胁。

很多儒生原本就精通算学和医术。

唯一对他们形成威胁的是墨家。

一开始杨峥觉得墨家与儒家也差不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深入了解之后,才知南辕北辙,这根本就是两个对立的学派。

一边主张形而上,一边注重艰苦实践。

战国时代,墨家的影响一度在儒家之上。

杨峥个人觉得,历史长河中,儒家不断腐化,正是缺少竞争对手,太过优渥导致的。

而士族是怎么来的?

无非是一群掌握了话语权、仕权、读书权的儒生而已。

扶植墨家,就是在根源上分化士族。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墨家的学说其实比儒家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出身底层的墨子不满儒家维护强权高贵、尊尊亲亲、压抑人性的统治思想,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厌恶,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强调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身体力行,艰苦朴素。

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

华夏文明最缺的其实就是实践。

不过墨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组织严密,赴汤蹈刃,死不旋踵,不向当权者妥协,有自己的律法,还有非常强大的军事技能,关起门来,就是一方诸侯。

所以就难免被统治者排斥了。

遇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就彻底没落了。

杨峥一向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墨家的那一套,在大一统王朝发展起来,也是一大隐患。

杨峥需要的是他们实践精神,至于其他的政治主张,则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当然,想要在短期内与儒家分庭抗礼,则是痴人说梦了。

也容易引起天下士人的反对。

还是以前的办法,温水煮青蛙,先在《泰兴大典》中复活理论,然后用科举慢慢引导之,自然会诞生一批人学习墨家。

治大国若烹小鲜,任何改革都不能一厢情愿的蛮干,需要讲究技巧,徐徐图之。

第八百九十五章 东守

“陛下,这是西域最新培育出的棉花。”禁卫们将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放在杨峥面前。

没有后世那么饱满,不过也可以用了。

西域阳光充足,很多土地不适合种粮,却非常适合种棉花和葡萄。

太学里的农学士培育近十年,终于取得了些成果。

赵阿七一手提着棉服,一手提着棉被。

杨峥摸了摸,非常厚实。

比之前的棉服棉被更保暖,关键还能大规模种植,有了这玩意儿,冬天就不会那么难捱。

加上煤饼、火炕、壁炉等物,大秦就可以有效统治辽东。

嵇康还设计出一种坞堡,能容百户左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家家户户相连。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水井、水渠、马厩、粮库、柴库、武库,样样齐全,春夏住在地上,秋冬住在地下,烧上暖灶,即可集中做饭,也可集中取暖,关键还通风。

防御功能比传统堡更强,也能容纳更多的人。

随便建在什么地方,都是一座要塞,两三百人防御两三千人的进攻不成问题。

辽东能一次拿出两三千人部族少之又少。

开拓辽东的各种条件已经成熟。

不过,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鲜卑三部居然主动出兵幽州。

三万多骑,如蝗虫一动从东向西席卷,所过之处,能带走的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一把火烧掉。

很明显,他们的目标不是秦军,而是大秦百姓。

以攻为守,破坏幽州的战争能力,让秦军疲于奔命。

幽州牧骑接战,却不是鲜卑三部精锐的对手,几场小败,让牧骑士气大挫。

鲜卑人来势汹汹,豪族们缩在坞堡之中,也不敢应战。

马隆率精锐中军出击,鲜卑三部砍杀百姓之后,望风而退。

来回几次,马隆手上的中军精锐毕竟只有一万余,要防守偌大的幽州,实在困难。

这时代还未修建山海关,幽州处处露风。

鲜卑人快马利刀,来去如风,又是轻骑,中军精锐占不到好处。

幽州各地烽烟滚滚,百姓惶恐不安。

一时间,幽州各地弹劾马隆无能的奏表纷纷送入大兴。

朝堂之上,对马隆的意见也很大。

杜预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的故旧和关中士人言辞尖锐。

青营出身的将吏也趁机把火烧到卫瓘身上。

“暂时的不利而已,何必大惊小怪?”杨峥倒是稳坐钓鱼船,马隆的兵略无需怀疑。

不得不说鲜卑人这手玩的漂亮,主动出击,让战火在大秦领土上烧起来,大乱大秦的进攻计划,以攻为守。

既然是战争,肯定会有伤亡。

卫瓘一脸感激道:“臣愿率军驰援幽州,稳定局势。”

“不必了。”杨峥摆了摆手,“马孝兴必有良策。”

若是以马隆的能力还解决不了,卫瓘上去也是徒劳。

目前为止,也没收到鲜卑人攻破城池的消息。

说明局面还在掌控之中。

退一步讲,就算局面失控,河北还有张特这根定海神针,要支援也是他支援,何必从大兴千里迢迢的过去?

一场小小的不利,居然掀起了这么大的风浪,地方和朝堂上同时有人弹劾马隆。

不得不引起杨峥的警觉,似乎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并州刺史正是孟观。

这么一想,事情顿时就明朗多了。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内斗。

不过事情还在掌控之内,孟观还没踩过界,只是弹劾,暗中挑唆而已,没有进行人身攻击和诬蔑等等手段。

这也是杨峥的底线。

竞争也罢,内斗也罢,不能失控。

“臣保举马都督必能大破鲜卑。”杜预站出来拱手道。

他出面,朝堂上三分之一的声音低了下去。

“那么诸位就拭目以待!”杨峥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

今时今日,总算理解为何司马昭、司马炎总是做出错误的决断。

归根结底,内部派系太多,各种势力互相拉扯,人在局中,很难看清局势。

如果杨峥不是穿越者,会这么信任马隆、王濬?

会直到谁能用,谁不能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