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687章

作者:苍穹之鱼

王濬、王浑、张方、牵弘皆被委以重任。

“公闾之言甚是。”司马炎大体上还是听的,“这是新炼制的五石散,公闾快尝尝。”

此时的司马炎眼窝深陷,面色苍白。

让贾充忽然想起了明帝曹叡……

两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上半场英明睿智,下半场胡作非为。

贾充盯着司马炎看了很长时间,三角眼中幽光不停闪烁,“谢陛下!”

司马炎服下一个五石散,很快,面色潮红,眼神迷离,身体局部也开始膨胀,“邺城之坚,远胜洛阳,背靠幽冀兖豫,秦贼不来则已,来则必折戟于此城之下!”

如果只从军事上考虑,的确如此。

从袁绍时代起,邺城就被悉心经营,后曹操、曹丕数十年扩建,邺城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的坚城。

司马炎虽然每天逍遥快活,但并没有忘记加固邺城。

按照荀勖、何劭等人的建议,邺城之外,再修建一道城墙。

坞堡、营垒连绵二十余里。

又将襄国、朝歌、黎阳打造成邺城的壁垒,一旦邺城遭受袭击,三城的守军可以随时驰援,围歼秦军于邺城之下!

司马炎也想清楚了,自己的有生之年对付不了秦贼,但只要守住邺城,关东还是司马家的。

以前打不赢是因为总想着进攻,总想着吃掉秦贼。

现在他不想了,专心防守,让秦贼来碰壁!

“陛下圣明!”在司马炎的注视下,贾充将一颗五石散塞入嘴中,拱手道:“陛下既有成策,臣告退!”

阵阵热流从司马炎的小腹窜入胯下,此时他的急需泻火,当然也不愿浪费时间,没等贾充退下,后殿涌出一众女官,将司马炎扶了下去。

一阵阵的浪笑声传来,贾充打了个哆嗦,吐出口中五石散,捏在手心。

从皇宫中出来,乘坐马车回府,换了一身衣服,一个人关起门独坐了一个时辰,趁着夜色低调进入司马攸府中。

与司马炎是儿女亲家,但跟司马攸却是翁婿,关系更紧密一些。

两人直接进了密室。

“陛下夜夜笙歌,酒色不忌,服用五石散,只怕不能长久。”密室之中不见天不见地,亦不见外人,只有翁婿二人。

司马攸蹙眉道:“外有大患,国事日非,某明日便去规劝陛下。”

迁都邺城之后,司马家的威信早已大不如前。

能维持眼下的局面没有崩溃,分封宗室诸王起到了作用。

不然地方上向秦国投降的将吏会比比皆是。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着司马家沉船的。

贾充眼珠子转了几圈,狭长的脸在摇曳的烛火下带着几分邪气,“殿下要考虑的不是眼下,而是将来!”

司马攸全身一颤。

自司马炎放飞自我以来,已经有很多人隐隐约约的向司马攸靠拢,言语比贾充更为隐晦。

立司马攸为皇太弟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以前在洛阳还遮遮掩掩,河东大败,迁都邺城,这种声音便不再遮遮掩掩。

以扶风王司马骏为首,朝中重臣张华、曹志、向雄、王浑、羊琇、成粲、刘暾、郑默、甄德等等,也都支持此论。

一方面是司马攸的确优秀,另一方面,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年幼,无法胜任当前复杂形势。

而且这江山本来就是司马攸的。

司马攸一直被司马家作为继承人在培养。

如果是以前,司马攸想也不想会拒绝,但现在司马炎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晋国随时有灭国之忧,当一个皇太弟,并不过分。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当争则争,国家危如累卵,唯有殿下方能力挽狂澜!”贾充幽幽道。

第七百七十三章 改进

“这是最新打造的破甲箭。”

工坊之内,樊铁夫捧着一支弩箭呈上,箭头呈三棱状,比寻常弩箭稍重一些。

杨峥接过,熟练的上弦,瞄准五十步外的铁甲。

弩手上手快,稳定性高,寻常士卒两三天便可上手,十几天便可速成。

“咻”的一声,铁甲应声而破。

“不错!”杨峥赞了一句。

提升的不仅是箭,弩也进行了改良,扳机采用青铜铸件,大大增加了准确性。

连续发射三四十次,各种故障就会上来。

杨峥提升工匠地位,采取追责制度后,秦国的军械越来越精良。

每一把刀,一把弩,一支矛,一件盔甲上都会刻下制作者的姓名。

如果出现问题,会追责至工匠。

轻则当众鞭笞或者罚俸,重则流放,因此没人敢在军械上偷奸耍滑。

很多匠人极其重视名声。

一辈子都是干这个的,几代人的传承,把招牌和名声看的比性命还重。

虽然压力大了些,但待遇却极高,按照技术的高度,享受十二转勋功同等的赏赐。

有钱有田还有地位,最关键不用脑袋别裤腰带上去战场玩命。

工匠成为很多平民子弟的首选。

一些考不上科举的庶族文人也加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工匠的素质。

杨峥还定期培训,让一些等级高的匠人言传身教。

但凡对工艺有所改进,朝廷会大力赏赐。

匠士之上,全部是汉人,羌人、匈奴、鲜卑大多只会一些初步的工艺,如打铁、锻造、剥皮等等,但汉人工匠能雕刻、提纯、萃取等等,还能改进工艺。

杨峥觉得能打破王朝兴衰规律的,只有生产力。

汉魏能碾压周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方面固然是将士的勇武,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力高于周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杨峥一一查看了其他兵器。

新式斩马刀、长枪、盔甲等等一应俱全。

“东西有了,但产量也要跟上。”秦国正在扩兵,装备也要跟上。

披甲率一直是个重大问题。

这年头有一身皮甲就算精锐了。

杨峥目标是百分之五十铁甲率。

“陛下放心,臣已下令日夜赶工,分为两队,白日一队,晚上一队!”樊铁夫道。

这么卷的吗?

杨峥感觉自己就像某些画大饼的老板……不知不觉有了罪恶感。

“工坊所有人俸禄加一倍,每日三餐,顿顿有肉!”

“谢陛下!”樊铁夫激动道,“臣必定会鞭策他们,让他们就住在工坊,每日睡三个时辰,其他时间全部加紧赶工!”

他娘的……

杨峥心中暗骂了一句,盯着这厮的地中海秃头,用得着这么玩命吗?

感觉这厮跟后世某些狗腿子极为相似。

这事劝也不好,不劝也不好。

“算了,你看着办吧。”杨峥再说下去,这厮搞不好就把九九六、零零七提前弄出来了。

除了兵器,工坊的新东西很多。

指南针、活字印刷都已经弄了出来。

火药从春秋时代便已经出现,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而成。

但这东西的稳定性非常差,造出来的也不尽相同,关键产量还低,运输、保存都是重大难题,无法大规模应用于战争。

还有按照杨峥的要求从西域和岭南弄来的棉花、水稻种子。

杨峥原本还想让占城稻提前八百年在华夏出现,哺育中华民族,然而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这些东西都非常挑土壤和气候。

换了个地方,就水土不服,长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种子需要不断的培育和适应新环境。

这个过程极其漫长。

秦末汉初,棉花就出现在华夏的视线之中,但直到宋元时期,棉花才开始真正普及。

一方面是种子的适应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地里种的粮食都不够养活人,哪里还有土地去种棉花?

理想永远要向现实低头。

在高产的粮食作物出现前,大规模推广棉花绝对是找死。

不过,这并不妨碍工坊改良种子。

杨峥在蜀中、汉中、关中、西域设置了试种田,用于改良种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峥这一代应该是看不到成果,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出成果的。

“这是什么东西?”杨峥指着一大缸黑乎乎的东西好奇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