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 第246章

作者:倚夜听雨

李靖没想到,这件事情居然还能够牵扯到自己,怀着能躲就躲,不能躲自然是让别人顶上的原则,果断开口道,

“侍中魏征,刚正清廉,朝野共知,臣推举魏征为使!”

李世民倒没想到,自己还没有开口,李靖便是已经给自己推荐了看起来最是合适的魏征。

甚至就算是魏征本人也都是案首挺胸,仿佛舍我其谁的样子。

李世民摇头,道:“玄成箴观朕失、不可一日离左右,还是以卿为主使,其余副使由卿与诸位共同商议而定。

此十三人使于四方,观省风俗,察长吏贤与不肖,问民间疾苦,敬礼老年,赈济贫乏,起用久滞之士,使臣所至,如朕亲临。”

听到这话,李靖倒有几分意外,但也对着李世民恭敬回答,“臣遵旨。”

说实话,李世民现在已经渐渐开始给李靖执行一些文官职务,剥离一部分李靖武官职务。

毕竟李靖取得了灭亡东突厥的功绩,随着李靖的年龄渐渐变大,李世民也希望给李靖一个体面的离开,而现在给与李靖这种巡视职务,便是希望李靖能自行请辞的意思。

毕竟巡视组这种东西你干得不好得罪皇帝,你要是干得好了,那可是得罪同僚的。

而李靖虽然现在还体会不到李世民的心思,但李靖在官场上那是真的稳。

基本上在巡视组干上一段的时间,很快就会体会到李世民的苦心了。

事实就是李靖在巡视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患了足疾,上表请辞自己的右仆射的职务。

当然等到吐谷浑打过来的时候,他的足疾又好了,打完了吐谷浑不久,足疾又是回来了。

不得不说,这种间歇性足疾,被李靖用得那是炉火纯青。

很快随着李靖被任免为主使,其他的副使在重臣讨论下,一一的确定下来。

这次朝廷派遣观风使巡查天下大州的想法很快便被确定下来。

当然,这个消息因为是公开发布的消息,李世民也没有隐瞒。

但是具体的巡查时间路线,甚至是谁去负责,这些消息却是被朝廷有意识的封锁了。

为得就是在这些官员的头顶上悬上一柄刀刃,让他们做事能够三思而后行。

李世民看着这名单,思索了一下,说道,“幽州由张亮负责吗……

在张亮身边再加一人,中书舍人岑文本前去记录天津城以及沧州的事务。

告知张亮,岑文本只录不述,一切行动还是以他为主!”

第二百二十章 高句丽的特产

李世民感觉李泰当初在长安,差不多三年时间治理高陵便成功获得上上评价。

现在在幽州已经过去这么久时间,甚至李泰开始有心思去锻炼亲卫了,那想来李泰肯定腾出了手,不说幽州,至少天津肯定发展得很不错了。

这样的情况下,便让岑文本去看看,李泰到底把幽州治理的怎么样了。

李世民对李泰的治理还是很重视的。

别得不说,单就是李泰的高陵,虽然李泰走了,但李泰打下的基础却依旧在。

至少在上交赋税时,高陵是整个京畿道赋税上交最多的县城,另外高陵百姓有个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都能自赎徭役,这说明了当地百姓的富有。

如果李泰能在幽州也能弄出这么个地方,李世民感觉将来与高句丽交手,那只需要从当地调度物资,而不是要自己从长安洛阳调度。

所以既然十三路观风使巡省天下,那就顺便派遣个人去天津,以及沧州地区查看查看,想来会有点收获。

说实话,朝廷收割李泰的弄出来的东西,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别得不说,漕运计划不就是现在渭河进行运营,然后开始在大运河进行发展,而现在,远得不说,至少永济渠已经在杜如晦的努力下,彻底的运营起来了。

现在再看看李泰的天津城,当初至少砸下了两个计划的,现在多少也要看看收获了!

同时随着贞观八年到来,天下官吏全部都知道朝廷派遣了十三路观风使巡省天下的消息。

一时间地方各处多多少少有几分风声鹤唳,不说清廉大治,但至少做做表面文章。

说实话,如果在这个期间,还有贪官污吏出来横行霸道鱼肉百姓,那要么是他太蠢,要么是他太坏。

这种人被巡省的人抓到了就抓到了,毕竟不论是太蠢,还是太坏,在严打期间自己撞到枪口上,那真的是自己找死,罪无可赦啊!

这种轰轰烈烈的巡视小组,对在天津城的李泰来说,虽知道了消息,但也没太过在意。

因为李泰觉得这东西就算是再怎么样巡查也不会巡查到自己的身上。

且不说自己一没贪污,二没惰政,单就算今年的税收上去,李泰感觉自己怎么也应该得个不错的考评!

是的,虽然来这里的第一年,第二年,李泰并没有拿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但从第三年开始,随着农田开垦,把整个幽州的粟米种植变成小麦种植,到了五月应该是丰收了。

更不要说,天津最重要的不是农业,而是商业,天津港也开始要赚钱了。

虽然,最主要的并不是直接商税,而是坊市租金,但无论怎么说都是合理的税费。

当然,这些租金的抬升,其中最重要得就是,这两年来天津城的商旅已经渐渐多起来。

永济渠被被杜如晦带人彻底疏通,来往船支也越来越密集,地方政府也感受到航运成本降低所吃到的红利,所以在冬天之时,当地政府见大运河有逐渐结冰的趋势,会组织徭役去运河上凿冰,从而让船支快速通过。

因为如果一艘艘船支在一处地方大量堆积,对当地政府来说,很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能够承受的下来,那自然能赚取一笔横财,但若没办法承受,那这些船支所代表的世家豪门,甚至还有皇亲国戚,怕不是会让整个当地的官场动荡。

更严重一些,甚至让当地出现民变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以说,永济渠以及所属的河流所流经的土地,自然而然的吸引北方人口汇聚。

而大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生命线,随着杜如晦疏通永济渠,已经看到了几分未来端倪。

至于另外一边,高句丽与大唐开放通商口岸,来自高丽的特产,也随船只送来天津。

最主要的东西是皮草,药材,以及类似黄玉的宝石,对这些东西,李泰并不感觉意外。

皮草这种东西,在这时代就是奢侈品,需要一个相当广阔的市场,才能把这些动物皮草给消化掉,而整个东亚也不过只是大唐而已。

而药材则是李泰点名要得,甚至开始有意识的高价去收取高丽人参。

这些人参效果是不是真的比中原的人参要好,李泰不知道。

但李泰对药材一定程度的补贴,就是要高句丽百姓能够多耕种药材,而少耕种粮食。

等药材市场相互交易个几年,使得双方拥有微薄信任后,自己想来就能主动贩卖低价粮食给他们。

等到对高句丽下手的时候,直接断了对方的粮食供给,用大唐的这个庞大经济体系,把高句丽给彻底覆灭掉。

至于黄玉,也就是最顶尖的黄蜡石,李泰对这是真没办法。

华夏人玩玉石,就更罗马人穿丝绸一样理所当然。

尤其随着国家渐渐稳定,自然有多少的玉石流入到华夏,那都能把它消化掉。

更不要说,丹东的鸭绿江黄蜡石几乎算是最顶尖的黄蜡石了。

它有着田黄的颜色,翡翠的硬度,和田玉的温润,简直集合美玉的优点为一身。

在古代,是除了人参以外高丽地区进贡中原的必备贡品,就算大清还在时,都有上供黄玉石的记录。

而高句丽来收割华夏人的智商税,说实话,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也没什么办法啊。

也就只能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先挑选几枚极品黄玉入手,也方便以后送人。

不过,高句丽也没来这边购买什么给底层百姓耕作用得铁质器具或者耕牛马匹。

他们在天津主要购买得则是金银这些贵金属,绫罗绸缎这些高等纺织品,以奢侈品与贵重品为主。

另外有种李泰没想到得是,他们会过来购买一些比较有特殊造型的石头。

说实话,这些石头拿出来贩卖李泰本来就感觉很奇怪了,没有想到高句丽商人还会感觉自己捡到了宝似的主动把这些特殊造型的石头给购入回去,简直让自己匪夷所思。

毕竟这些石头的材料,也不是什么稀罕的材料,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

后来李淳风告诉李泰,表示高句丽的石头工艺比较的发达,有着自己的石雕艺术。

一些天然造型的石头,在一些顶尖石雕匠人手中,往往能展现出匪夷所思的石雕艺术。

说实话,李泰理解不了,但感觉,既然他们喜欢,那就多来大唐买一些吧。

反正别的东西大唐未必管够,但石头的话,还真的是不嫌多啊!

对李泰来说,收集高句丽商人的购物信息,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因为商人是最敏锐的群体,当高句丽上层打算间歇性奋斗时,商人们购买的东西必然是以实用为主。

当高句丽上层打算持续性摆烂时,商人们购买的东西则是以必然以奢侈品为主。

这些东西是最难隐藏的,因为你想要发展国家,那就必然要购入大量的生产用具。

你想要个人享乐,那么购入得就肯定是大量的奢侈品,就算想隐瞒也很难隐瞒这一点。

所以通过这么个窗口,仔细记录着高句丽商人的购买物品。

哪怕李泰身在高陵却也能清楚知道,高句丽内的大概情况。

“这样的话,自己的舰队要快点修建起来,有了船,才能直接往高句丽买卖粮食,慢慢把高句丽国家的粮食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泰心中略显几分的算计。

随着刘仁轨与李德謇完成了谈话,李德謇已经派遣一只船交给刘仁轨作为幽州学府的训练舰所用。

而李泰的造船厂也是以这一艘船只为基础,开始行动起来。

第一自然是要吃透这一艘船只,等到这一艘船的技术给吃透了,自己能建造出一艘同样的船时,那李泰也就能够自己研究远洋航行的船了。

毕竟大唐只对盔甲与弓弩做了限制,不得擅自进行制造,但可没说不能制造远洋大船啊!

总而言之,整个天津随着通商口岸的建立,开始与高句丽进行逐步的通商。

李泰现在需要做得事情不多,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稳住,别浪,继续发展也就是了!

接着,李泰找上王玄策,对王玄策道,“今年耕牛能出笼多少?”

“可以有两万头!”王玄策对李泰回答,

“卢、卫、祖等幽州世家已经向我借来耕牛春耕,这些已经分配出去。

若燕王您也需要耕牛春耕,我还能让一部分用于食用的黄牛挂上牛环。

虽然用得稍微会有几分不趁手,但也能用来作为耕牛!”

“继续想办法增产!”李泰点头道,“我春天就不跟这些人进行争抢耕牛春耕。

但到了秋天,对耕牛需求上会更进一步增加,我需要你想办法增加耕牛的产量。”

“幽州天津城一带,以及沧州开始种植小麦,现在的耕牛应该足够了吧!”王玄策疑惑。

上一篇:天天中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