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就职德鲁伊开始 第169章

作者:恩深义重

下山之前,灵青为防大家意外受困,也传了一些传讯的法门。

好用来向附近姐妹求救的,如今用来通知正合适。

大家得了讯息心中欢喜,立刻处理了手头的事物,往山上赶来。

小卓也是一般,刚刚又救了一名落水的稚童。

也顾不得倾听其父母漫天的感谢,感受其中善意暖心的感觉,连忙往山上赶来。

经过这段时间的善行,她们着实积累了不少的名声。

因之前灵青有所交代,不要将出身何处泄了出去。

因此一路上也不敢声张,生怕违了教诲。

只敢捡着无人时,乘着莲台飞赶。

正所谓越急则事越蹉跎。

如今正是大比之年,自六月初,就有不少书生、举子相聚金华府城。

为的就是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大比。

一路上无论大路小路,都能碰到一些身背书箱,满嘴之乎者也的书生。

她又不好漏了行藏,就只能扮作普通行走江湖的侠女障人耳目。

乡试又称秋闱,因在八月举行而得名。

大明一朝,乡试中举即具备做官资格,是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

共有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可谓一朝中第,云泥两别。

如今眼看时节将至,自是会者云集。

也不拘全是举子,这些秀才公多少也都会带着那么一两个书童。

再加上有些家大业大的,更是从者十数。

一时之间聚来这么多人,金华府城中房舍早就住满了前来应试的考生。

就连离的近的小城郭北县城之中,都因此房价大涨。

惹得一些囊中羞涩之人、喜爱清静之人不得想办法寻找别的地方借住。

在此文人汇聚,正气荡漾之际,也少有鬼怪敢出来作乱。

因此大家也就不在乎往日的鬼狐传说,专捡着僻静的地方钻,以求能够清净就学。

这一日有一中一青两书生,各背一书箧,并着一个年轻俊朗的和尚出了郭北县城,四周看了看。

他们是来迟了的,连县中的农舍都被人租了。

且厌烦城中嘈杂,不是治学之地,因此准备寻觅一个僻静的地方。

那年轻书生出了城门,见东方天清气明,心中一喜。

向着身旁的友伴说道:“那里倒是个好去处,若是能够寻得一二残瓦遮身,倒是胜过城中蝇营。”

说着迈步向前走去。

那中年书生和年轻和尚看了看那处清和正气的山头,正自犹疑。

而那书生见两人未动,又回头唤了一声。

“博明先生,法明大师,咱们快些走吧,晚了可就被别人抢了先了。”

这两人正是和灵青朱光两人一同进了副本的儒家博士王博明和法明和尚。

而和他们一起的书生就是宁采臣,那个和许仙、董永并驾齐驱的男人。

两人进了副本之后,各分天南地北,也是机缘巧合才撞到一块的。

中途又碰到了宁采臣,于是相约一起来金华应试。

主要是王博明准备试试自家能够取了个什么名次。

他所选的身份本就是个秀才公,具备参考资格。

只是打点一下,又以自身学问折服了几位大儒,因此被许就近应试。

这冒籍之事本就屡禁不绝,更何况此时值王朝末年。

已是礼乐崩坏,各地贪腐舞弊层出不穷,这等事也算是司空见惯了。

因此相携来了这郭北县,只是城中嘈杂,为宁采臣所不喜。

再加上其囊中羞涩,又不愿占了他俩的便宜,才想着到城外寻个地方借住。

他俩自然知道那山是什么地方,先前在城里也打探过情况。

前几天还有人发现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一晚上呢。

见他径直往那里撞,也是无奈。

毕竟那山看着与传闻之中,差别的有些大,只是他俩也确实有心去探一探情况。

见宁采臣催促,两人相视一眼点点头,也迈步跟了上去。

宁采臣担心有人抢了先,找不到好地方了。

急迈步向前走去,与身后两人拉开了十余步距离。

正行走间,忽然见得一身着白衣,肌映流霞,娇艳媚媚,年约十五六的女子突然出现在道旁。

吓了他一跳,回过神来细一端详。

虽然纳闷她为何出现在这荒野,但想她是欲要往县城中去。

碍于男女之防,也未搭话,只笑着点了点头。

“书生要往哪里去?”

转身正要走时,突听得那女子问道。

第一百九十四章 旧友相逢

“回姑娘,欲往山上寻一处片瓦之地遮身,求经治学。”

宁采臣听得她问,也不好不答,只好回身一礼说道。

这女子正是着急赶回山的小卓,这眼见就要到了,未曾想竟遇着了一个书生。

还是一个文气在身的秀才公。

一时不防被他照破踪迹,现了行藏。

见他欲要往槐荫山上去,恐他扰了自家观主清修,于是吓道。

“回了吧,那山上闹鬼,不是个好去处。”

这时落在后面的两人发现状况,急忙赶上前来。

“姑娘怎知山上闹鬼?”

王博明看着她,眼中精光湛然,发声问道。

“原来是个修行的大先生和参禅的大和尚。

却是妾孟浪了,之前言语冒犯还请见谅。”

小卓见着两人,顿时眼神一眯,看出两人修为在身,且不是她可以测度的。

她误认为宁采臣是王博明的徒弟,因此为之前的恐吓致歉。

然后又好言劝道:“那山上的妖邪已经被我家观主除了,辟地清修。

你们欲要清净治学,我家观主也要清净修行,却是不便招待外客了。”

“不知贵观主法名上下?我等可否拜访一二?”

王博明和法明闻言又看了看那清正阳和之气满溢的山头,心中好奇问道。

一是好奇是谁将这妖邪除了,二来也是想见识见识这除了妖邪的高人。

“这……观主名号妾却是不便透露。”

小卓闻言顿时面现难色,如今还未回山,因下山时的应许自然不好透露灵青的姓名。

想了想,开口说道。

“若是三位愿意等,且待妾回山通秉一声如何?”

“那就有劳姑娘了!”

王博明拱手谢过,又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刺递与她。

这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

是古代文人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小卓将其接了过来,见其上书就“王博明”三个大字,其形龙蛇飞动、鸾飘凤泊。

又这名刺纸质特殊,前所未见,较之宣纸更胜,知其身份文采定然不凡。

郑重将其收了,一拂袖在道旁升起一座方台。

“三位在此稍歇,妾这就呈与我家观主。”

随即一甩袖转身就走,只见她肩不动身不揺,却眨眼间在这崎岖山路上消失不见。

“先生、大师,这是怎么回事啊?”

王博明两人心知肚明,但宁采臣却是一头雾水。

他之前一心应试,并未听闻槐荫山上的鬼魅传说。

如今见着两人和小卓的对话,还有她随手升起一座方台的手段,自是震惊疑惑。

王博明随即将情况向他分解一通,末了说道。

“应是哪家的高人将那妖收了。”

“先生是说,方才那女子是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