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穿成朝廷鹰犬 第355章

作者:狐妖九千岁

不过,【冥海枣】、【钟山李】之类接近仙品的天材地宝则不同,并不用担心虚不受补,至于原因,李少君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李少君初遇安期生时,是在泰山之巅,修“绝谷全身之术”,当时“少君疾困”,一身伤病,奄奄一息,安期生先给【神楼散】治伤,再用两大天材地宝调理身体,使其从重伤濒死到“遂生奇光”,足见二药神奇,也说明了这两种神物,并不用担心身体情况。

所以,秦璇玑才说,曹谨行的伤有救了。

一般的补药吃不得,【冥海枣】却不在其中。

秦璇玑开心地搂着曹谨行下了地洞,相比地上的简陋,地下反而更有生活气息。

不但有石桌石椅,桌上还有千年前遗留下来的茶具器皿,都是精美好物。

在树与石桌之间,有一个十丈方圆的大坪,竟是用白玉铺就,地上有练剑的痕迹。

再往北看,还有个更大更华美的安期生玉像,玉像下方是供案香炉。

案上陈列着一把造型华美的宝剑和一张羊皮卷。

曹谨行环顾四周,轻笑道:“我就说嘛,李少君如果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一心闭关苦修,怎么会主动找汉武帝暴露自己的奇遇?说白了不就是想要荣华富贵?这洞中洞才像是是他修行的地方,上面那个不过样子而已。这老小子不实诚。”

“噗嗤!”

秦璇玑听得笑出声来,赶紧拍了他一下,小心说道:“别乱说,这是人家的洞府,你的伤还要那枣帮忙呢。”

曹谨行不屑道:“他可没打算传于后人,不然也不用放只牛鬼致人死地了,上面的洞府也没有一点提示,好像生怕别人发现似的……咱们能进来,靠的是自己的本事,跟他有什么关系?既然进来了,那就是有缘人,客气什么。”

“呃……”

秦璇玑歪着脑袋想要反驳,可是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扶我过去,看看他留了什么。地上没有机关了。”

“嗯。”

秦璇玑小心扶着曹谨行往供案上走。

两人穿过玉坪、石桌,来到玉像之下。

秦璇玑对着安期生玉像恭敬行了一礼,在心里感谢两位前辈留下灵药,襄助曹谨行。

曹谨行则毫不客气地拿起了那把宝剑,剑很轻,剑鞘青翠,镶嵌着一十八颗红色宝石。

有种古怪的既视感……

拔剑出鞘,只见剑身晶莹夺目,不可逼视。

仔细再看,发现那剑身靠剑柄的位置刻着两个后周古字:【凌虚】。

曹谨行嘴角一抽。

“竟然是留侯张良的【凌虚剑】!”

秦璇玑凑上来,一脸惊叹道:“难怪我觉得眼熟。虽为利器却无半分血腥,只见飘然仙风。剑鞘之上镶嵌一十八颗‘碧血丹心’,剑身修颀秀丽,通体华贵典雅……真没想到,张良先生的佩剑落到了李少君的手里。”

曹谨行道:“也不算意外吧。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他的剑落到同样修行道家秘术的李少君手里,也算正常。不过李少君和张良可比不了,这剑在他手里算明珠暗投了……不用看我,我也配不上,不过张良前辈应该也不介意我用用~”

正好手里的刀剑名声都太大了,养伤期间用【凌虚】再合适不过。

曹谨行挥舞长剑,连连点头,对这剑的造型很满意。

“……”

秦璇玑脸色古怪,忍笑忍得辛苦。

这坏人,借口一套一套的!

秦璇玑咳嗽一声,转过目光:“还有一张羊皮卷,看看是什么?”

曹谨行点点头,长剑入鞘,拿起那张羊皮卷。

“咦?羊皮下面有东西!”

曹谨行刚把羊皮纸拿起来,秦璇玑就发现纸下桌案有凹陷,竟然嵌着一块造型奇特的宝玉。

“这是!”

秦璇玑一看那玉的材质吃了一惊。

连忙将身上的【嘲风】玉坠拿了出来,两相比照,竟是一模一样!

只不过,这玉上雕琢的是九子之中的第五子,狻猊!

——狻猊如彪猫,又似狮子,乃是九子中的护法兽,同样被视为趋吉避凶的瑞兽,鉴于狮子吼的无上威力,人们常用它的石雕镇守于陵墓,驱妖辟邪或象征权威。

“……”

这种地方竟然有九子玉坠,不止秦璇玑,连曹谨行都吃了一惊。

这也太巧了!

更巧的是,玉坠两旁还刻着八个隶字,分别是“谨遵师命”、“留赠有缘”!

两人同时一震。

秦璇玑大惊失色道:“这、这……难道安期生算到我们会来?不然为什么刚拿到【嘲风】,紧接着就找到了【狻猊】……还是安期生特意叮嘱……”

李少君是活跃在武帝时期的人,距今已经一千六百多年!

这时间相隔的也太久了,怎么可能?

难道安期生真有神鬼之能,可以推算的这么远?

“别怕。”

曹谨行搂住秦璇玑,皱眉说道:“估计也就是随口说说,哪有这么神奇。或许是安期生知道此物宝贵,传给李少君,李少君没有徒弟就放到了这里,留赠后世。不过巧合而已,别多想,自己吓自己……”

“……嗯。”

秦璇玑深呼吸,长出了一口气。

曹谨行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掀起狂澜:这个“有缘人”,到底是不是指代我和秦璇玑?

如果是,安期生的预言跨越了一千六百多年!

如果不是,这一切又都太巧了……

怀着种种纷乱想法,曹谨行看向那张羊皮卷,仔细浏览,发现是篇内功心法,名曰:《万川秋水》。

“这是什么?”

秦璇玑缓过神来,凑上前细看。

“一篇先秦时期的练气法门。”

曹谨行迅速浏览了一遍,说道:“看这内容,该是出自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安期生传给李少君的‘大道’应该就是这篇功法了……”

秦璇玑一愣,脱口而出道:“先秦练气士?”

“正是。”

曹谨行笑道:“不过也不用神化他们,上古法门和如今的修炼体系各有优劣。秦朝以前注重‘心’的修炼,并没有具体划分内功境界,比如儒家就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定’、‘静’、‘安’、‘虑’,便是儒家修炼的四重心境,心境一到,如有神助,纳气入体,旦夕间可以移山填海,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迈上那个门槛;如今更注重‘气’的积累,稳扎稳打,不通儒学,不懂道经,一样可以修到极高境界。”

秦朝以前的修炼,根本没有八气的说法,只有“元气”。

所谓“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即是如此。

八气都是元气,但元气不等于八气。

相当于一踏入修炼就是八气同修,这种难度能“悟道”的人自然凤毛麟角。

所以,后来各家为了传承,武功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简,以便于流传。

不过,百家争鸣的时代,练武也不重要,学说理念最重要,也就是“心”。

元气,即原气,意为最初之气,一开始八气兼顾,反而没有突出的属性。

修炼是唯心的运动,诸子百家根据自己的理念练气,气便随之而变。

孟子有一颗浩然心,所以养出了正大豪迈的浩然之气!

墨子有一颗兼爱的心,所以养出了诸子中防御无双的非攻之气!

列子心向自由,悟性绝顶,凭《逍遥游》得以“御风而行”,天下轻功无有出其右者!

……

而曹谨行手中这篇心法,就是先秦道家的练气法门,还有御气、御水之术。

曹谨行特意了解过,所以对功法的演变过程还算了解。

秦璇玑倒是少看这类书籍,这方面一知半解,听的如痴如醉:“那……有用处吗?”

“练气法门殊途同归,不过御气之法倒是很有助益。”

曹谨行放下羊皮纸,尝试着沉入道家‘无为’心境,运用《万川秋水》隔空操控水流,心神一动,天地间的水气被调动,比以往更精细、更轻松。

他轻轻摊开手,一团水流在掌中显化,竟慢慢变成了秦璇玑的模样,栩栩如生!

秦璇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曹谨行的天人合一,更偏杀伐,刚猛有余,细微之处稍欠,没想到现在竟然能精细到如此程度,果然对天才而言,一点即透……

“这术法在东海倒是很有用处,流水到处可见,威力也更强大。”

曹谨行说完,直接收起了那张羊皮纸和狻猊玉坠,道:“这里看的差不多了,我们走吧。”

“嗯。”

道家修炼有六重心境,清静、寡欲、无为、无争、坐忘、九守。

第三阶段便是无为。

曹谨行领悟了张三丰百年修真精华,模拟出此种心境轻而易举。

再往上也不难,但难免会受影响。

曹谨行可没心思当道士,无为已经让他的御气、御水水平大幅增长,足够了。

两人走到枣树下。

秦璇玑想让曹谨行全吃了,曹谨行趁她说话,一指点中麻穴,然后切碎红枣,往她嘴里塞了一块。

“……”

秦璇玑幽怨地看着他。

“我吃一个就够了,都说了虚不受补。”

曹谨行摘下一个吃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