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803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所以唐晏乾不但答应,还提出应该逼迫日本开放其国内的矿场,由朝廷派驻军队保护矿区,鼓励国内商人在日本本土开矿。

长子巨大的野心,终于让唐清安动容。

这才几年的时光,长子不但顺势拿下了四国,又开始涉足北海道,还未彻底占据北海道,又开始企图吞并日本。

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长子会达到何种地步呢。

唐清安不知道对国内是好是坏。

终于有了这么一天,前朝官员们对金江镇和平辽侯的忧虑,落到了唐清安头上,他对东藩和长子感到了忧虑。

金江镇已经不在了,但他却没有消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自己的麻烦。

唐清安感叹道。

一柄锋利的利剑,不但能伤人,也容易伤到自己啊。

半个月后。

东王带妻儿臣属返回东藩。

朝廷开始控制东藩的官员,并且从东藩获得税赋。同时,因为东藩放开了矿产,国内无数的商人开始投资东藩。

……

坤宁宫。

十三岁的唐晏楸从学堂回来,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告诉母后自己今天在学堂跟着同学们玩了什么。

贾探春安静的听着儿子的炫耀,没有阻止他,等他一口气说完,才温柔的说道:“你在学校里,切记友善同学,尊重先生,遇人有礼。”

“我知道了。”唐晏楸一脸的开心。

一年之内。

周士昌的母亲七十大寿,贾探春让唐晏楸亲自去祝寿,惊动了在场的人们,周世昌小跑到贵人面前,又激动又担忧。

乌进孝去世,乌家出殡的当天,整条道路上都是各家设立的祭棚。贾探春命唐晏楸每日都要去祭奠,一连七日。

张友士去世,贾探春让唐晏楸当日去祭奠。

汪海龙在福建任上病逝,贾探春让唐晏楸去慰问京城的汪家,并以唐晏楸的名义,派人去福建协助运回王海龙的棺材到辽东老家,

姚国普大寿,贾探春让唐晏楸以弟子的身份,捧上他亲笔抄录的古本,去姚府为先生祝寿。

……

金江系不只是冯胜之,李成贤,顾应时这等元老,还有大量的骨干力量,容易被人们忽视。

小贵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也大。

彭大海从日本回来病重。

唐晏楸以父皇的名义去探视彭大海,亲手奉上药汤。半个月后,彭大海病逝,唐晏楸当场痛哭,伤心不已,几欲昏厥,令在场的人惊叹小贵人之真心。

东海舰队司令严中正回京。

唐晏楸拜严中正为师。

晴雯三十七岁生日,贾探春亲自为她组织宴会,请京城各家卷来皇城游玩。

并且命唐晏楸以晚辈礼仪亲自服侍,几日随行不止。

南王唐晏楝得知后,非常的高兴,他在南藩一切都好,就是放不下母亲,知道有皇后的看顾,连忙命藩臣送贵礼入京感谢。

十三岁的北王唐晏椴还在宫内生活,一切起居学习都由贾探春亲自包办,尽心尽力与自己的儿子别无两样,两兄弟关系非常深厚,令蒙古贵妃感激的热泪盈眶。

四川石柱宣抚使马方去世,承袭父职的马报周入京觐见皇帝,在兵部领取册封。

不只是他,还有其他的土司们,贾探春让唐晏楸出面训话众人,应当遵守朝廷法度,心向道学,多鼓励子弟学习学问。

无论是金江系官员,还是国内官员,贾探春润物细无声的让儿子唐晏楸,做出各种不同的对待。

而唐晏楸非常听话,对母亲的安排执行的一丝不苟。

每一位初见这位极其和善的小贵人,言行举止都严格遵守教条,谁的内心都会为止动容。

小贵人有乃父之风。

不是指唐清安的武功,而是皇上对人的礼数,小贵人唐晏楸在这方面,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别看国家如今稳定,那是因为百姓们求安心切。

新朝刚立。

老一代新一代的文武百姓,都希望有个宽和的环境,人们都不愿意折腾,而当今的皇上又太能折腾了。

人心所向,人们都认为应该立太子了。

四十六岁的唐清安不服老,非要在校场骑快马,结果不小心摔下了马,导致伤了骨头。

终于。

他决定定下太子。

“历来有成就的君主,都懂得百姓的疾若,所以在位期间能勤俭持政,成为好的守成之君。”

躺在病榻上,唐清安仍然有些不服气,不过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颦儿刚才来嘲笑了自己一番,气得他恨不得当场下床要给颦儿一个好看。

可惜,他真的感受到体力的流失,所以招来了儿子在床前耳提面命。

唐晏楸眼睛通红,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掉。

“父皇,咱们以后别骑马了好不好。”

弱弱的声音,一下子打断了唐清安满肚子的教导,怔怔的看向这名一向安静的儿子。

唐清安多年来,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父子之情,这种感情,又让他想到了长子唐晏乾。

金州的时候。

他年轻,儿子尚幼。他是那么的欢喜儿子,骑在他的脖子的幼儿,紧紧抱住父亲的脑袋吓得面色苍白又忍不住的尖笑。

时光匆匆,再也回不去了。

第五百七十二章 对太子的忧虑

大顺永宪七年八月十三日,东王归。

十一月初,北藩定,拓地数千里,遇罗刹,顺平。

八年正月,西藩定,改土归流,各地百姓闻风而至,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六月。

帝顺应民心,准内阁奏,施行大裁军,两年裁军近百万。

九月,立嫡长子为太子。

十月,设东宫属臣。

九年,国强民富。

国家各处粮仓旧粮底层已经腐烂,而新粮在外空地上堆积如山,朝廷税赋开支盈余后,仍然高达三千万两白银。

不但朝廷各仓大满,各省府地方官仓也满。盛况空前,历史未有之,帝大悦!

是年。

各省设立救助院,收容孤寡老人与幼年孤儿,由朝廷出钱补贴医馆,免费为病人看病。

十年。

帝下诏:“人非禽兽,因文明;人人应该读书,所有的少年都应该认得字,懂伦理识正伪,故各地要纳入官员考核。”

不久又下诏:“自古以来,先民取长补短,古有胡服骑射,胡桌胡椅;今有纳入西学,弗朗机红夷大炮;”

“中国之文明强大于世界,屹立全球领先数千年,多是四方学习中国,而未有中国学习四方,以至于不少人一叶障目,失去了先民的精神。”

“这些人认为学习西学,会让外国觉得中国文明不如西方,所以极力排斥西学。”

“殊不知吾不学外人的长处,别人却在学吾的长处,岂不正是拱手让道于人。”

“犹如中国双动活塞式风箱,领先于西方上千年,如今传入西方,在英吉利国大兴采用推广,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古人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人不愿意中国吸取他国所长,是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这些人乃数典忘祖之辈耳,当人人痛批,臭不可闻也。”

不久后。

西学终于乃入国学,同时内阁出面聘请中外学者,在京城启动翻译七千本西方书籍大事。

建立京都大图书馆,收纳全国书籍,或原本或拓本,分为了各大类,例如只兵书,合计一千一百六十五本。

明周两朝的经书四千六百三十六本,九千二百九十六卷,史书一千三百一十六本,两万四千三百三十八卷……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云云,马政,渔政,船政……家禽养殖,马驴杂交骡的专业书籍……

以及各地的地方志,小说,话剧,外国史书云云,图书馆最后藏书高达十九万七千本,即将突破二十万。

此盛举震惊了世界,吸引了无数的外国学者来中国,抵达京城请求入图书馆读书。

这一年。

唐清安五十岁。

在他的整岁寿辰,提前来了几十个国家的使者,为这位已然举世闻名的伟大君主祝寿。

“你生长于富贵,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唐清安不在乎这些荣耀了,他已经厌烦,领着太子游历京郊。

一行人便装上路,寻常百姓们只当是贵人。

看着山川,跨越田野,唐清安不停的教导太子,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不负众望。

“虽然官员们都夸你的仁德,但是朕不放心啊。”唐清安忧虑道。

和长子不同,太子出身的时候,他已经是平辽侯了,东江镇人口数百万。

金州经过他多年的治理,已经繁荣至极。

“你的一生太过平坦,无法知道人心的险恶,而虽然口上说百姓辛苦,但你真的知道百姓的衣食有多么的艰难吗。”

唐晏楸有很多想要反驳父亲的话,却都忍住了,安静的听着父亲的教诲。

这是他的长处,一项极强的本事,来自于他的母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