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756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老人信誓旦旦的说道。

“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可是土地肥沃,收成不差,老汉去年在乞列迷看见过咧。”

官府说了。

开荒多少田亩都是他们的,十年不用交税赋,送的耕牛粮食都是免费的。

老人不信陕西的官府,但是信金州的官府咧。

日子苦点就苦点。

族人能有块自己的地方,老人就心满意足。

其实和南宋是一样的道理。

福建广东各地,就是在北宋灭亡时,不可计数的汉人离开北方,来到了南方。

例如鼎鼎大名郑芝龙的家族,其祖先就是流落到福建十井,看中了十井选择此地开荒。

那时候的南方可是瘴气之地,林中尽是毒虫毒蛇,人迹罕至,稍不注意就中毒而亡。

连空气都是有毒的。

福建百姓的家谱。

多有记载。

祖先何时抵达此地,族人如何团结,在各种困境中开拓田亩,为后世子孙留下基业云云。

正是因为先民的开拓,才把南方变成了富庶之地。

后世人们印象中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历史上的旧状,其实都不适合人类居住。

是先民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现成的。

在宋以前。

中原人口是南方人口的十倍多。

为何南方人少?

难道放着肥沃的土地,一年三熟的气候,却不能种田吗?

先民抵达了南方,为南方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才充分开发了土地,繁衍了人口。

沼泽变平地。

老林变稻田。

山坡变梯田。

毒蛇毒虫瘴气消失了。

……

为前明朱元章北伐成功创造了条件。

因为此时。

南方的人口,已经数倍于北方。

所以成为历史上,第一次从南向北一统天下的朝代。

老族长带着族人来到奴儿干,不过把后世闯关东的行为,提前了数百年。

北大仓。

历史上是北大荒。

几名担夫知道老汉的想法,想把他们留下来。

田亩好不好?

当然好。

不过太偏僻了,远离城镇,几名担夫思来想去,还是不愿意留下。

“明日一早走吧。”

老族长也不再劝。

晚上。

全村人一起吃饭,几名担夫是客人,收到热情的招待。

几名姑娘羞红了脸,在族人们的起哄声中,为客人们倒酒。

火光下。

映衬出姑娘们脸蛋光滑。

屁股大手大脚大。

一看就知道是好媳妇。

几名担夫迷了眼,有两个小伙子当场反悔,主动提出留下来,另外两名年龄稍长的,只笑笑却没说话。

族里姑娘长大了,要和外面的人通婚。

小伙子长大了,也要去城镇里闯一闯,除了见世面,也要带婆媳回来。

或者去其他的屯子。

儒家文化让人们遵守伦理。

而没有儒家文化的部落,则有另外的习俗,无论哪一种,都无法被汉人所接受。

太过违背伦理。

越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部落,则和汉人的习俗差别不大。

……

既然同意留下,当晚就成婚。

只要过了夜,可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两名年长的挑夫,笑着看向老族长,老族长回以感谢的眼神。

每年几次送补给的挑夫,进入奴儿干,年长的挑夫们,会从外头带来年轻的后生。

虽然是第一次到福山卫,老族长人老成精,装模作样的确有一手。

第二日。

两名挑夫离开了,两名年轻的挑夫眼神复杂。

失落和兴奋交织。

福山卫多了两名后生。

来年还会多生下两口人。

可能十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

此地的人口就会翻两三倍。

金江镇的人才来来往往,例如以前来过奴儿干的薛蝌,呆了三年离开,又重新来了新的人才。

犹如一台机器,上面的零件各自发挥作用,让机器没有故障的开动起来。

润物细无声。

金江镇的发展,缓慢而又坚定。

和福山卫一样的屯子,一处接一处的出现在奴儿干。

……

“二当家,四当家说要留下来。”

龙在前闻言,脸色非常难看。

流民军太多了。

虽然从河南开始,龙在前逐渐向所有流入河南的流民军发号施令,听他调令的流民军也越来越多。

但是他缺少时间。

缺少各部磨合的机会。

各营首领长期习惯于各掌各的盘子,遇事自作主张,就算遇到大难题,也是一同协商,要转到遵命而行。

原先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各营之间是合则留,不合则去,保持着行动的完全自由,现在却要改为严格的上下级从属关系。

对于不少首领来说,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

不过谁让新王名气大,威望高,实力强呢。

队伍越小的首领,越容易接受形势,痛快的加入新王的军队。

但对于王扬祖,不畏天这等大贼却难。

以前他们在陕西的时候,各支流民军结盟。

新王不过是老五。

王扬祖是老二,不畏天是老四,田永命老八。

还有的老贼不在了,或者衰败了下去,手里没什么人马,上不了席面。

总之。

他们二人在实力和威望上,仅次于龙在前。

特别是当年陕西排位置的时候,他们还在龙在前的前头。

架子不是那么好放下的。

连自己的老兄弟们,都习惯了称呼他们为二当家,四当家。

龙在前面色不定。

要走一起走。

就算留下的,也得是他安排的人手。

“你再去告诉他们,金江军要抄咱们的后路,事情紧急,必然一起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