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84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七罪要挟无已,居奇货于辽东。”

“八罪秘连海外。”

“九罪欺君罔上”

“十罪造势拟反”

皇帝看着满头白发的皇叔,不等他感慨,就听到皇叔的弹劾,一时间不知所措。

平辽侯孤悬海外,听调不听宣已是双方的默契。

朝堂里有人反对平辽侯,也有人支持平辽侯。

认为今日之国内时局叛乱不止,不应激反平辽侯,反而应该拉拢他,并且平辽侯从来没有糜烂边关。

如果是一边倒的反对平辽侯,朝廷早就定下了调子,但正因为不少人否定,所以朝廷对金江镇一直没有统一的口径。

当初蛮族势大的时候,都有人认为应该诏安老奴,获得了不少支持。

比起蛮族,支持平辽侯的人更多。

京城的勋贵和大臣不提,只地方上为平辽侯说话的声音就不小,特别是江淮和金陵。

而朝廷分身乏术,国力疲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只要平辽侯不做乱,暂时不搭理他。

留着下一代人去解决,平辽侯才能高,威望高,下一代却不一定能维持住金江镇。

说来说去,根本原因就是无力应对,而采取妥协之策。

忠顺王在皇帝的面前,刺破了幻想。

“金江镇北控草原,难挟朝鲜,东制奴儿干,麾下兵士十馀万,辽东人人只知平辽侯,不知朝廷。”

“今日不反,他日必反,等唐清安反时,则悔之晚矣。”

忠顺王坚定的说道。

只知平辽侯,不知朝廷。忠顺王这句话刺痛了皇帝。

“冯阁老去职时,曾跟朕言,要治辽,先治内,不先解决流民,则不能治辽。”

皇帝感叹道。

“乱民连绵不绝,每当朕收到捷报,以为要平息乱民时,要不了数月,又起新患。”

“去年一岁,朕竭诚以待,万事以剿贼为要,十馀万精兵围川,一年之功已见成效,皇叔整顿辽西有功,今日续整三大营,当皇叔功成之日,就是治辽之时。”

“闻唐清安麾下十馀万大军,朕当汇聚全国五十万精兵入辽,到底要看看能不能治辽。”

忠顺王欣喜不已。

侄儿虽然性格不坚,但是并没有成为享受之君,在忠顺王眼里,已经是明君了。

辽西五万余精兵,三大营五万精兵,山海关还有两万浙兵川兵,合计十三万。

京畿,陕西,宁夏,固原等八边,以及四川各地精兵十馀万,在招募乡勇十馀万。

五十万大兵荡平金江镇,自此全国止戈,修生养息十年,赢来太平盛世。

“皇上圣明,臣必万死不辞。”

忠顺王动容道。

离开皇宫后,忠顺王一日设宴请各路勋贵,一日设宴请各路文臣,极力缓和两边的矛盾。

成效不提,但是忠顺王的心意,众人都看得见。

贤王。

忠顺王带着偌大的名声到了天津赴任。

龙山大营、来山大营、天津大营,各地卫所兵堡。

周出元,左立先,吴兆元,赵洪范,王亢大小将领数十名,早已到天津总督衙门迎候。

整个院落挤满了人,不光有将领,还有总督衙门的官员,图门也在其中。

忠顺王穿着王袍,缓缓的从屋中踱出。

“参见王爷。”

众人跪了一地。

“本王,奉旨督办三大营,查办天津,山东军务之事。”

忠顺王气场十足,人们只闻其声,其心恍忽,升起压力,无人敢出言。

有今日之威望,不只是因为忠顺王是皇帝的叔叔。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细无巨细,才有今日之功,万人敬佩,而其身份,更是锦上添花。

忠顺王抵达三大营,代表着朝廷的重心,也转移到了三大营。

“三大营军务一日未清,本王一日不离三大营,誓与军务相始终,短无终止之理。”

治政先治人,治人先治风。

军中积弊诸繁琐事务,于忠顺王内心了如指掌,经验深厚手到擒拿。

风气如此,人人都不愿主动让出自己到手的利益。

大家都这么做,凭什么自己不拿。

自己不拿,大家都拿,不但让人笑话,独自吃亏,还得罪上官和同僚,举步艰难。

这就是恶风之弊。

不除恶弊,人心难正,人心不正则万事皆空。

院中乌压压一群穿着官服的人们大气不敢出。

谁都有把柄,有了把柄心中则底气不足,面对一身正气且权势熏天的忠顺王,犹如老鼠见了猫,天然的矮了一截。

既如此,就会心生畏惧,有了畏惧,就不敢抗拒,唯唯诺诺毫无胆气接话。

老迈又精神气十足的忠顺王,坚定的看着下属们。

他能治好辽西,就能治好三大营。

图门内心激动不已。

犹如儒家之理,人有精神追求,精神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更让人忘我。

自己不就是拜服于忠顺王的人格魅力,多年来任劳任怨,为忠顺王鞍前马后。

“不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望百姓万家灯火长明,诸位当与本王齐心协力,当不负国恩。”

忠顺王说道。

“喏。”

众人齐声应承。

第五百一十二章 心愿的达成

济州岛的海外司衙门,从英国人手中订购了一批军事物资,其中有一项燧石,运送到了金州。

英国人在广州吃了败仗,殖民的野心受到了重创,但是生意还是要做的。

去年接到海外司衙门的采购订单,不敢出丝毫的差错。

大周京城工匠研发出了自生火铳,对内地极为关注的金州,收到消息后随即学习了此技术。

摆放在唐清安面前的,有从关内走私的十几杆自生火铳,以及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的短铳。

工科官员蔡文,带着几名下属,向将军仔细的介绍。

唐清安听得仔细。

对于火器的发展历史,他可以自信的说比在场任何人都要清醒,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出来。

古代技术对材料也有高要求,铁就分了很多种。

例如鸟铳对钢铁性质的要求,不是外行能明白的,而是需要工匠大量的研究和摸索。

“国内自生火铳的工艺很完善,但是材料不合格,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燧石质量不行。”

蔡文拿起一杆国内造的自生火铳,指着夹片里的燧石。

“此燧石由民间制作成打火石可以满足需求,但是达不到军用的要求,哑火率太高。”

火器最重要的是什么?

火力。

最主要的优势之一,是密集性射击,短时间内给予最大的输出,造成大量的伤害。

如果大规模量产自生火铳,虽然方便士兵们射击,但是因为哑火率过高,以至于威力还不如当下的火绳枪。

火绳枪点火效率不如自称火铳,但是哑火率低,比自生火铳更为可靠。

可靠的武器,对于前线的士兵极为重要。

“火器司自造了五十杆,由军司下发给第三军镇尝试,最后节制使朱秀不支持军中装备自生火铳,除非解决哑火问题。”

国内的燧石,含镁度太低。

这是产地的问题,不是技术能解决的,也是为何历史上大明研制出了自生火铳,却没有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从国外采购,西方商人卖的也是劣质的燧石,让明末的燧发枪技术进入了困顿。

等大清时停止了研究,到了中期时,不但民间禁绝了火器,连军中也禁止。

文明的倒退。

到鸦片战争时,面对英军的枪炮,北方作战的士兵们认为是巫术,阵前用狗血和妇女的月经带破阵。

南方广东把红夷大炮改名的红衣大炮,几百年下来,锈迹斑斑的老古董拉了出来。

“我年幼在薛家做学徒的时候,听说湖广长沙府一带有出火率极好的火石,可以让军司派人多打听一番。”

现在的湖北和湖南没有分家,他隐约记得,一九年的时候,湖南考古出了一批优质的燧石。

因为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国内没有详细的报道,唐清安不清楚到底有没有优质燧石矿。

不过最好是有,不然从国外采购燧石,不但容易被人卡,还需要浪费大量的钱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