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4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我来之前,平辽侯已经说过,愿意维持喀尔喀草原的现状,除非拈花一定要挑起战事。”

听到刘承敏的话,奥巴不同意了。

此人帮助林丹汗,那就是科尔沁的敌人。

他可顾不上拈花的名声,毕竟林丹汗归来的那天,自己要么打败林丹汗,要么只有败亡。

“有时候不能让人觉得太好欺负,不然的话,反而容易引起旁人的窥视。”

对奥巴的话,刘承敏不置可否。

说来说去。

金州现在实力强大。

有九万精锐老兵在本土修生养息,在外还有数万整编的新合军,加上各部随时可以招募的战士。

目前的金州,不惧怕任何挑战。

谁出头惹事,谁死。

就算最后要打败拈花,也要坐到让各部无话可说。

如此才能服众。

过了几日,乌济吉特部牧场的边上,几名穿着厚厚的草原袍子,戴着厚毡帽的人,悄悄的碰了头。

乌云阴沉,正是商谈阴谋的天气。

几匹草原马喘着粗气,白色的气体从马匹粗大的鼻翼呼出,可见跑了不短的路程,马背上面挂着察哈尔的旗帜。

“林丹汗不支持拈花吗?”

寒风吹拂而过,草原犹如大海上的波浪,散发出绿色的波纹,人们一脸的担忧。

“既然联络我们,我们肯定会帮助的,但是目前大汗还腾不出手来,拈花应该耐心的等待。”

“唉。”

一方的勇士叹了口气,现在已经迫在眉睫了,最近各地不少人都在劝解拈花,相信他们的消息,金州已经收到了。

事到如今,只能孤注一掷。

“林丹汗啊,太让人失望了。”

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一方人失望的返回。

......

第三次。

唐清安写了亲笔信给拈花,信中表露了想要和平共处的意愿,诚意满满。

宰赛,煖兔,钟嫩,桑噶尔齐,伯要子,厄布拉德依......

喀尔喀五部的首领,都来劝解拈花。

越是如此,拈花越是打定了主意,要和金州决一死战。

很多人不理解拈花的主意。

甚至哈喇慎部的首领罕孛罗势等,也来劝拈花。

以金州目前的势力,拈花的举动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是没人劝得了拈花。

第四百九十二章 脾气大的老兵

野菜。

在人们的眼中并不起眼,但是当经过疙瘩角落的时候,总会无意间发现。

好像名字中带了野的,生命力都是极其的顽强。

唐清安感叹道。

听到将军的话,周围的人们都裂开了嘴,发出了笑声,至少人们都很捧场。

长兴岛上,左支使林如海,右支使顾道初,判官朱文,推官邓章……第一镇节制使刘承敏。

一行人陪着将军巡视海岛。

这座大周国内,长江以北第一大岛的海岛。

将军出海以来的,众人笑称的龙兴之地。

全岛东西长六十余里,南北宽二十余里,沿着海边走一圈,长达近两百里。

四万亩的农田,土地肥沃,五月播种,九月十月收获,最主要的是岛上林木多,种植了大量的桑田,麻田。

随着辽东的粮食产量节节新高,对于其他经济作物的田亩需求直线上升。

不光是长兴岛,还在其他的地方,寻找和继续开垦其余类型的农田,从国内招收的难民,也不再是全部以种粮食为主。

土地是万物的根基。

人们的衣食住行,皆来自于土地。

利用好了土地,才能让人们繁衍开枝散叶。

如此这般,就是未来大周开发新大陆的底气。

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陷入了死胡同,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时间,结果最终因为缺乏人力,自己国家的人种都变了。

唐清安的志向并不满足于殖民。

殖民是妥协后的产物,并不是最有效的。

大周目前的“死穴”,是因为他走向了封建王朝的末期,是力有所穷的表现。

并不代表大周的文明,比西方国家的落后。

相反。

大周周边遍地藩属国。

只要大周继续保持开放,不把自己封闭成一个连火枪都以为是巫术的落后土着国家。

那么大周不但不会失去各个藩属国,反而会越发的稳固。

金江镇开放。

人们听着将军对东西方国家的谈论,倒是没有人认为将军说的是错误的。

反而认为将军有失偏博。

对于西方国家,将军有些小题大做。

至少在当下人们的眼中,西方国家的船要坚一点,炮要远一点,那就学过来么。

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不皆是如此。

京城不就有不少的官员,加入了所谓的景教,并且还在翻译西方国家的书籍。

“当年我跟冯胜之他们说,要在此地开发四万亩地,冯胜之脸都绿了。”

唐清安指着一片树林说道,他当时就是在那里,和冯胜之等人说话的。

“哈哈哈。”

“恐怕冯公也没有想到吧。”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现场的气氛很好,人们都很开心。

“幸好当时复州有一万七千石粮食,我们从蛮族手里抢了回来,加上当时朝廷支援的几千石粮食,才算是度过了当年的难关。”

刘承敏也感叹道。

这就是打了胜仗的好处,以及朝中有人的好处,可以解决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两万四千石的粮食,除了壮劳力下田,一日吃一顿干饭一顿稀饭,其余老弱妇孺都吃粥。

坚持五个月,可以养活难民将近五万人。

这五万人就是金江镇的本。

用五万的本,创建下如今的基业。

众人听完刘承敏说的,当年如何偷袭的羊倌堡,以及当时新兵居多,入城后反而走失的危险等等。

众人即震惊又佩服,且感叹。

当年将军出海八百人,谁能想到将军有今日之功业?

以那时蛮族鲸吞全辽的态势,谁敢在胡须上拔毛?也只有将军这等伟岸之人,才敢做出惊人之举。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分析,听到唐清安脸皮发烫。

对自己他有清晰的认知,自己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

“正是因为经历过苦难,才深知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唐清安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坐下。

也不嫌弃身上的衣服会沾灰,影响自己的形象。

众人围城一团,一旁的亲卫们,在将军的示意下,纷纷为官员们,从四轮马车中搬出来凳子。

唐清安让人都坐。

在林如海的带头下,官员们纷纷坐下,刘承敏站着,走到大哥身后,看到大哥的头发中,竟然有了白丝。

心中忍不住伤感。

大哥还年轻,但是筹谋了十年,也承担了太多的压力。

数百万辽民。

既是金江镇的自豪,但也是大哥的压力。

面对当初势大的蛮族,谁又能保证金州能一定站到最后呢,哪怕是大哥不也是整晚整晚的睡不着。

大哥的平辽侯之位,并不是捡来的。

“金江镇为什么强大?因为金江镇万众一心,民心所向,所向霹雳,无人能挡。”

唐清安笑着看向众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