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30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既不敢回陕西,也不敢深入河南。

倒是令人奇怪,还没有在流民军手中吃过败仗,一向自负的程之信,竟然心生畏惧起来。

……

京城

从上到下皆傻了眼。

去年底的时候,都在说民乱要平,哪怕是上个月,关于剿灭民乱的形势也是大好。

怎么说变就变了,而且变得这么快,让人都来不及反应。

刚收到驿站的公文,还没等朝廷商议出应对,新的通过驿站送来的公文又发生了变化。

如此的急速,让朝臣们傻了眼。

不但朝臣们傻了眼,皇帝也大怒。

“这就是诸卿说的大好?”

皇帝咆孝道。

内阁首辅璠皓暗自叹了口气,皇帝向臣工们大怒,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表达对他的不满呢。

按照他内心的意愿,他是不愿意重新出山的。

在太上皇时期,他就是内阁首辅,如何会不清楚各地的形势?虽然看不到未来,但是他知道,大周的现状很危险。

所在他对金州,流民等等,都采取温和的政策,能安抚一时就安抚一时。

从来不会戳破真实的情况,因为闹开了,大周无力应对。

可惜,他的门生故旧都要他出山,他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实际上,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魄力解决根子上的问题。

现在。

流民的事情越闹越大,果真如他所料,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又拿什么去解决呢。

没多久。

兵部尚书下狱,内阁首辅璠皓递交辞呈,皇帝连面子都不愿给,当场同意,下旨老臣冯和担任大学士,成为新的内阁首辅。

如此算来,十年间换了四名内阁首辅,而且一个比一个任期短。

调任福建左布政使张琪,和广东布政使北上,负责四省剿寇政务。

广东因为打败了英国人,所以在皇帝眼里,是知兵的臣工。张琪在皇帝眼里,是能应对金州野心的臣工。

……

山东的难民不可计数。

登州,蓬来的官府,虽然知道流民们准备投奔到金州,会增加平辽侯的实力,但是当地的官府不敢挡。

因为他们拿不出粮食赈灾,加上金州方向虎视眈眈,万一激起了民变,其他的影响不提,他们肯定是人头不保的。

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头上的官帽子,所以选择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态度彷若送瘟神。

登州,蓬来两大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防备金州,但是因为去金州的商船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两营的将领吃了个满嘴流油,不但没有出手控制,反而亲自参与其中。

商船,货船,民船络绎不绝,一日即可抵达金州。

对于山东来的移民,金州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按照里程设有粥棚,一路往辽左北部,一路往辽左南部。

往北的移民,安置到沉阳,辽阳,鞍山,开原各地。

往南的移民,安置到咸镜道,平安道。以及奴儿干司靠近辽东的集安,浑江,吉河等水资源富庶的地区。

“大干,快干,好好干。”

唐清安笑道。

为什么不顾形式,力排众议的让金江军,独自消灭蛮族,不就是为了今日么。

奴儿干司虽然严寒,但是地大物博,仍有不少的江河两岸平原适合耕种。现在气候下的产量大,可地方大。

但如果有敌对势力的存在,百姓们就无法屯田。

只有为百姓们打下一个安宁的地区,就能让他们顺利的开垦田亩,休生养息。

别说辽东现在只有六百万民,哪怕一千万,两千万,唐清安也不怕养不活人。

想要应对小冰河时期只有两条出路。

一条提高田亩产量,一条开发新的土地。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唐清安找到了番薯,玉米等作物。而原本的辽东,属于战乱之地,虽然有土地,但是无法耕种。

现在不同了。

敌对势力的消灭,欠缺的就是来开荒的百姓。

北方汇聚到山东,山东坐船抵达金州的移民。南方汇聚到福建,渡海抵达辽东的移民。

就是唐清安为百姓们谋夺的生路。

第四百八十一章 王熙凤受屈

京城。

六科给事中,地位最高的是吏科给事中,督察院御史,十三道掌印官等。

在文华殿拜见了皇帝,等候皇帝的旨意。

众人脸上充满了担忧。

果然。

皇帝出来后,毫不客气的指责他们。

“尔等俱是言官,以言为职,若奏疏切合实际,则有裨军国,直言谠论,朕也是希望如此的。”

看着眼前的官员,皇帝极其的烦闷。

他亲政以后,对言官给予厚望。希望他们发挥监察天下,督促廉政的作用。

但是。

事情往往和他作对,他希望官员们做什么,官员从来不会往这方面做。

语气越发的严厉。

“既然如此,尔等为何开口闭口,就说言路闭塞?又说似通而实塞?”

众人眼观鼻鼻观心。

陆仲恒上前,连忙声辩道:“臣等职责所在,不敢欺瞒皇上。”

“呵。”

皇帝闻言后,嗤之以鼻,极为的轻视。

“你们议论,也不管行得与行不得,只管上奏一本塞责。还有太监查出来的,只为情面贿赂的,成何言官?

就如各处兵马、钱粮,那一处不差尔等查核,何曾肯擿发奸弊?到坏了事,又身处其外,要差尔等何用?”

说道这里,皇帝还不解气,又骂道。

“平日的奏疏,里面言辞飘忽,看上去仿佛在说事,仔细一看什么也没说。

哪怕弹劾人,也不指他到底实际错在哪里;举荐一人,直说名声好,不说名声好在哪里。

尔等都故意如此,还有得罪你们了的官员,就是参堂官一本,叫他不便考核。”

好不容易熬来了机会,从地方重新返回京城,才安稳了一年,陆仲恒不想继续坐冷板凳。

恩师再次被罢官,如今他就是最显眼的人,不敢背负皇帝的骂名,只能硬着头皮解释。

“臣等有闻必告,实乃祖制,不敢违背。”

陆仲恒的解释,并不能让皇帝满意。

太上皇活着的时候,自己被他压制的不敢喘气,生怕被他废掉皇位,并没有处理过政务。

想起亲政之时的心情,皇帝就感觉烦闷。

“有闻必告,这一句话是从心里说出来,还是从你口里说出来?伱们既然写一封奏疏,定然有缘故,与那疏中所说之事不相干。

言官为朝廷耳目,不聪明,诸事俱废了。

自己作弊,倒说别人作弊;自己坏法,反说别人坏法,岂成言官?以后如有把持、嘱托、行贿的,发觉出来,自有祖宗之法在!”

越说越激动,手指着众人。:

“既做一官,就有一官职掌,件件都该忧思,件件都该打算,天下方能治平。不可借一虚名,张大说去,徒滋烦渎。”

陆仲恒不敢再辩解。很明显,皇帝虽然是在说他们,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借机抱怨诸事。

已经不是谈论的气氛,强行辩论下去,最后肯定激怒皇上,因此陆仲恒垂头不语。

见状。

皇帝也觉无趣,挥了挥袖子。

“方今民穷财尽,各处盗贼生发,都是从钱上起。必须钱事平了,百姓方可安宁。这个事不做,如何专做题目,图个名色好听!”

这句话让不少人一惊。

等众人离开后。

裘世安上前奉茶,劝慰道。“皇爷何必为他们生气,反而气坏了皇帝的龙体。”

听到太监的话,皇帝眼神闪动。

亲政多年,他已经不是当初的,对官员们抱有幻想的人。

官员们嘴上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天下占据田亩最多的群体。朝廷为何没钱?百姓为何不堪徭役?

因为乡绅土地兼并太多,导致百姓们手中田少。

乡绅在地方权力大,当地的官府只能和乡绅合作,最后沆瀣一气,税赋和徭役全部转给百姓。

百姓们种田无法养活自己,还要服役熬过生死关,所以只能卖掉田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