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5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几里外的海面上,炸出了十几米的浪花。

“有了这本威力,如果蛮族敢靠海,我必给尔等痛击。”

岛上有观望的一众将领,其中严正中笑着说道,其余李二,苟儿纷纷附和。

“只要城西不失,就不用担心被蛮族围城,可以从海上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

赵缑用一脸的信心。

朝廷也已发安慰了他一番,称他有功,又说他是老将,要好心协助唐副总兵。

既然如此,赵缑用心思就活泛了起来。

不但除了复州的将领,连永宁监城徐寿福都指挥了起来,大有长官之态。

唐清安也不以为意。

现在大周形势对比同时期天启年,远远不是他能拥兵自重的时候,更不用说还要依靠朝廷支援。

他才十八岁,只要在辽东站稳脚跟,熬他个十年下来,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已经是副总兵,此地最高长官,还要继续过分的强求权势,反而不妙。

而且也不都如此,像花眼这些将领,就多倾心于自己。

这些新认识的将领中,唐清安反而最看重的就是花眼,郭英。

前者能审时度势,骗取那蠢物耿炳远,又心向朝廷,属于可信任之人。

郭英虽然不如花眼,但是强于军事。

他虽然只几百人马,却操练的很勤,比其余各部显得精锐几分。

还有徐寿福虽然没有明言,但是他的弟弟徐辉却跟随了自己,实际的态度已经明了。

至于水师。

朝廷的公是调派他调度,又不认识赵缑用,当然听唐清安的指挥,听他的命令。

在唐清安看来,水师才是关键。

所以愿意放权给赵缑用,上下齐心协守金州城。

赵缑用虽然好揽权,但是对唐清安也比较服气,对方到底是敢逆流而上的人物,又有大的跟脚,前程不是自己可比。

两位大老和睦,则手下一心。

唐清安和赵缑用归途,两人一路沟通金州各地驻守之事。

“南关极其重要,是金州身后的重镇,此处需要一个极其善战的将领,且忠心之人。

所以我准备命令花眼为守备驻守南关,郭英为协守,两人共同守卫此地。”

“两人原部合起来不足八百人,恐怕力有不逮。”

赵缑用当然晓得南关的重要性,提出了不足之处。

“廖勇和周荃调回兵部待职,两人原来部下有六七百人,可以合兵花眼和郭英两部。”

南关是小城,又在金州之后,一千五百人足以守墙。

赵缑用不担心这处,倒是担心总兵会如何布置金州城池,这段时日来,众人皆知根知底。

唐清安的来历已经十分清楚,真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实打实战绩。

光复金,复二州,并不是靠的实力,而是各地的主动归附。

“赵兄,你对金州城的防置可有什么见解?”

唐清安突然主动下问。

赵缑用几日来,正想着如何开口,才能使对方不感受到冒犯,毕竟对方年轻,年轻就气盛,赵缑用不想得罪对方。

听完唐清安的问话,赵缑用愣了一番,随后大喜。

不但没有因此轻视对方,心底反而越发的佩服。

“守城的法子早就有了几套策论,我也没有什么高见可以更改,无非墨守成规。

金州城高墙大,地势险固,东海营三千五百兵,金州兵五千,复州兵两千,新募兵三千,合计一万三千余。

除了分派一千余至难关,城中有兵万人,还有水师数千可支援,只要各部严守自己的防地,此地就万无一失。”

两人骑着马,身后跟着一众将领,听到赵缑用的话,众将内心都不认为有什么错的地方。

像那辽阳城。

三日被蛮族攻陷,实乃城中无兵之故。

野战没有信心,守城却是不怕。

一行人从西门入,进城就被告知,东门拥堵不堪,涌入的百姓太多,以致于完全失去了秩序。

百姓的信息是很落后的,但是总归还是回得到消息。

朝廷光复了金州,各处的百姓们闻言,拖家带口的往金州逃难。

蛮族以胜利者获得辽左,并没有学习儒家的治理观念,而是以侵略者自居。

又是兵也是匪,这般恐怖的结合,抄掠地方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蛮兵各部并排形成一条线,犹如一把落在辽左的梳子,从东至西下来,家家破门家家干净。

强夺东西还是好的,有人喜杀人,有人喜妇人,有人残忍以人心为食。

整个辽左都陷入了强盗的乐园。

以前在大周治下过的也颇为困苦,但是仍有体制所在,不像如今求生无门。

因此当闻得一处生机,各地百姓当然舍家而去。

要论忙碌,还是冯胜之等人最为忙碌。

以前在岛上忙,现在好不容易上了岸,却更加忙了。

“派人去东门,一定要保证城门的秩序。”

赵缑用虽然知道连日来,每日不下数千百姓到金州,却没料到今日这般严峻。

当即下令。

第七十八章 秦可卿

没有一处是天堂。

对于赵缑用的话,唐清安置若未闻。

他也希望百姓安家乐业,自己治下为人间天堂,可惜他现在还没有这个本事。

生产力就限制了他。

现在又是小冰河时期,按照红楼梦中开头所言,甄士隐失女,家中失火,一家人出城去庄子里安置。

结果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粮夺食,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最后将田庄都折变了。

结合历史,正好贴合明末的群盗四起,酝酿着惊天之变。

北门失去秩序,如果正好遇到蛮族来攻,岂不是引起大祸,唐清安终归不忍。

命人去组织百姓,沿着护城河外,绕城池过南关,去木场驿,青泥洼等地安置。

城中。

从大户人家中离开了几人,消失了踪迹。

同时京城荣国府也乱做一团。

贾环吃了大板子。

当着众多人当面传开了此事,贾政本还迟疑,如今却没有选择,只能按照贾敬的吩咐照办。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薛姨妈他们也是自家亲戚,但是这么多人都在,总归会传出去。

贾探春养在太太处,连日来都不出门,只能引来迎春,黛玉,薛宝钗来安慰。

以往探春素来行为举止大方,虽然是姨娘所生,但是人人称赞其德行,连王熙凤都夸探春的性子实比自己都强。

对于她要出家之言,人人都当羞愧之下的气话,反而小妹妹惜春却顶着大眼睛,一眨一眨的。

姐姐要出家,自己也跟她出家去却是极好。

探春垂着脑袋,总觉得旁人都在笑话自己,自己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府里的下人都会暗自指指点点,不知道怎办耻笑。

黛玉素来牙尖嘴利,现在却不敢乱说,叹了两声也没有办法。

正在此时,鸳鸯打起帘子走了进来,笑道,“老太太传话,说几日不见探春,十分的想她,念叨着为何不去见她。”

说完上前拉起探春。

“姑娘,咱们去罢,别让老祖宗忧心了。”

探春无法,只能起身跟去。

众姑娘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内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凋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一路来的场景,今日这般得见,探春竟然生出恍然隔世之感,内心哀伤不能自持。

待进了房,看到鬓发如银的祖母,“哇”的一声,就扑入了贾母的怀中。

“祖母,你心疼心疼我罢。”

贾母搂着探春,看她哭的满眼是泪,极为的怜惜。

这个孙女长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彩精华,令人见之忘俗。

是她几个亲孙女中最为出彩的。

不论相貌还是品性,贾母在各府里也暗自比较过,确实不输于人,对比之下越显出众。

“心肝儿肉,事已至此,你何不能看开些呢。”

贾敬说年轻人重色不重德,所以定的探春出嫁,却不知自己这孙女,德性比样貌还要强一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