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6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贾敬越来越像一个修道之人,穿着宽松的道袍,坐在太极蒲团之上,面对神像一言不发。

一朝天子一朝臣。

更可怕的是新朝的天子,敌视旧朝的大臣勋贵。

他在等。

唐清安多年来,在人前都是一副知恩图报的面孔,深的人们的信任。

以前是他有求于贾府,贾敬看不准。

现在是他伸手支撑贾府的时候了,这种时候,才能彻底看清楚一个人。

他不怕唐清安不伸手。

贾府是勋贵的旗帜。

甄家大致会被抄家,贾府可能会被抄家,也可能不会被抄家。

可是不管贾府会不会被抄家,贾府不会倒。

勋贵不会允许。

贾府可以换当家人,但是旗帜不能倒。

犹如当年的他。

倒是能趁机看清楚唐清安,到底是重情重义之人,还是伪装的小人。

陈德言趁夜来了。

他的手下们,早已探好了路。

虽然有锦衣军的监视,可是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只要用些手段,还是能混进来。

“我大哥说,明年和蛮族决战后,迎娶三小姐。”

听到陈德言的话,贾敬才露出了笑容。

“我这里有一份名单,关于军队的,哪些是能打的,哪些是不能打的,可以提供金江镇参考,以请调入金州,支援明年的大战。”

第三百零三章 纳兵

辽东都司也是军事机构,却又不同于卫所,因为辽东都司的官员,是由朝廷选调,是流官而不是世袭的官员。

在以往的辽东,辽东节度府的权利日益缩减,最后到了驻守北镇一地。

辽东都司代替了辽东节度府,辽东巡抚管理民政,以及军所后勤等事务。

而总兵等武官,则负责军事。

贾雨村成为了辽东巡抚,按照朝廷和金江镇的约定,目前他的职责,是监督督促金江镇,各项事务都用在明年的战事。

贾雨村即是唐清安的老熟人,又同是一个派系,最后还是唐清安二弟的岳丈。

因此两人见面后,没有太多的客套,而是详细的攀谈一番。

唐清安明确回答贾雨村,明年的确会向蛮族发动决战,所以是真心请求朝廷的支援。

确认了唐清安的想法,贾雨村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

“登来码头的物资已经开始积蓄,各地的兵源也在开始召集,开春后就会陆续抵达金州。

我会向朝廷奏请军务军略,你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前告诉我。”

听到贾雨村的话,唐清安的确有想法。

如果是贾赦来信,告诉唐清安,国内哪些军队是不错的,唐清安是不敢信的。

但是来自于贾敬的话,唐清安虽然不至于全信,却也是有了大致的参考。

他对同时期的原本时空的历史上,哪几支军队是很出名的,有些记忆。

例如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毛葫芦兵,广西的狼兵,浙江的浙兵,福建的滕盾兵,还有其余几处地方的地方兵。

福建多山沼泽,道路崎区,当地盛产竹藤制作的盾甲。

历史上戚继光建立的戚家军,狼先借鉴的毛葫芦兵,滕牌则是吸取的福建兵。

不过如今是红楼的世界,到底是不是一成不变,唐清安就要慎重的思量一二。

他只能隔了一层历史来猜测,却不敢保证一模一样。

现在有了贾敬的介绍,映照他的说法,才算是看清楚了一些事物。

九边的边军军心不定,就算士兵的战斗力不错,可是管控不住,属于一颗炸弹。

而且上面又有将领,大多都昏聩贪婪,这些边军士兵脱离不了将士的吸血。

唐清安也罢免不了这些将领,做到只留下士兵,这会引起朝廷的猜忌。

倒是地方上的乡兵,民兵,战斗力反而超过了卫所军。

因此唐清安告诉贾雨村,想要大力抽调这几地的兵源。

乡兵,民兵,是大周军制的补充。

听到唐清安的话,贾雨村沉吟了一番,

“这件事朝廷应该不会反对。”

得出了结论,贾雨村随后向唐清安解释。

“国内北方虽大,可是多年来的抽取,兵力已经枯竭。南方同样经常有战事,两广民乱,云贵叛乱等等。

卫所的军户,已经不堪服役,需要修生养息。

因此对于这个要求,朝廷不但不会反对,反而会大力支持。”

唐清安笑了笑,走一步看三步,这条建议不会这么简单。

海贸的事情,贾雨村也有参与,以两人的关系,此事不必隐瞒他,而且本来需要他的配合。

“我计划用海船,去南方运兵到金州。”

“这是为何?”

贾雨村纳闷道。

“难道是担忧南方的士兵,一路行军太久?”

唐清安让人取来军司,关于海盗突然北上的原因分析的书,递给了贾雨村翻阅。

贾雨村第一次见这种书,因此看得非常的仔细。

一旁的唐清安也不急,等着贾雨村慢慢看。

海盗突然北上,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

福建等地的百姓,是一定会出海的,任什么国情和政策,都不能阻止沿海地区的百姓出海。

因为福建等地的田亩,养不活人口。

这是大势。

而偏偏大周的海禁,这些百姓只要出海,不管何种原因就成为了罪民,因此害怕被官府发现。

百姓没有立足之地,要么下南洋,要么加入走私。

而偏偏金江镇的济州岛开市,靠着变相打开海禁的口子,以及官面上的关系,垄断了货源,影响了走私商人。

大周的商品不是无限的,反而非常有限。

乃至于发生了桑田之争。

后世的人,很难理解古代的生产力。

在唐清安穿越前的时代,商品愁的是销路,只要有人敢下订单,就敢暴产交付。

可是大周不同。

因此唐清安垄断了货源,导致走私商人获得的商品量直线下滑。

大周的商品是爆品,却因为生产力低下,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那么必定一方获得的商品多,另外一方就获得的少。

这是无法解决的冲突。

历史上因为生产丝绸占地过多,南方的官员多次因为桑田农田而争论。

稻米可以吃,而生丝不能吃。

农业的时代,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此矛盾。

因此关于商品的生产量,不是无限的,不是金州有多少订单,国内就能生产出来多少。

多一分桑田,就少一分农田。

北方饥民遍地,南方的粮价也一日高过一日。

大周现在缺的是粮食。

因为粮食越来越贵,所以每年的税赋银子,导致能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少。

国内田亩不足,可是辽东可以开荒的土地多。

奴儿干司中的少部分平原地区不提,其他的老林沼泽不易开发,同样先不提。

一样的生产力。

闯关东。

几十年间,百姓自发的涌入辽东,没有统一的管理,百姓自产自救,就到达数千万人口。

辽东从战国以来,史册就明确记载,是产粮之地,虽然不如南方的一年多季。

以前南方的百姓都不够,因此百姓移民都是往南方移,而不是选择辽东。

而现在的南方早已经开发出来,无地可继续前行,前面就是大海。

前明的时候,辽东是战区,加上国家新立,人口减少,国内田亩多,因此没有多少百姓愿意到辽东。

最后取消了州府,改成了卫所。

到了后期,国内的田亩慢慢减少,涌入辽东的百姓才越来越多,加上多年的生养。

哪怕辽东一直处于战争的前线,辽民也高达了数百万之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