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00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为了这互市的事,他们准备了两年。

将军布置的局太大。

每年大周生产的麻棉布匹,乃至茶叶,瓷器都是有定数,根据往年的贩卖情况,或增或减。

而将军一出手,光丝绸景缎就是三十万匹。

松江锦布一年的产量也才两千万匹。

大周一年生产长途贩卖的布匹高达四千万匹,可将军做海贸用的,都是比较名贵的丝布。

不是小买卖能比的。

如果不提前布置,提前扩大生产,这一年多出了的三十万匹的采购量,是无法获得货源的。

而茶叶,瓷器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宗商品的贸易,不是市井之间的贩卖可比拟。

更何况将军是无中生有。

国内这边,靠着勋贵的背书和投资,夷人那边,靠着王丰肃等教士的背书,以及对大周商品的迫切需求,双方才能一拍即合。

凭空多产出了高达数百万两银子的商品。

但凡有误,其中的风险,会导致无数的商人破产。

“互市的事,利益重大,也风险极多,又是第一次举行互市,万不得出疏漏。

如果这次互市失败,商人们将不在信任我们,想要再重新打开局面则千难万难。

你应该得知我最近的难处,这般忍气吞声,就是为了此事不受影响。

现在又迫在眉睫,眼看着要成功了,更加要警惕些,要做到未雨绸缪。

任何有碍互市的风险阻碍,你都要提前解决,不可等发生后来补救。

虽有古话言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之语,可有些事还真就很难补救回来。”

将军慎重的交代,李成贤却没有觉得有什么危机。

广东那边将军把口子堵住了,金陵那边有各家勋贵出面,海面上有金江镇水师维持海道。

“唯有忧虑的就是朝廷,如果朝廷重新恢复金陵的海禁,只怕就算有走私,也达不到咱们的计划。”

“朝廷无忧。”

唐清安不以为意。

根据贾鉴所言,蛮族皇台吉到底忍耐不住了,准备对辽西动手。

李成贤听到将军的解释,叹了一声。

“朝廷真是昏庸,大敌未决,却着急飞鸟尽,良弓藏,实在是不可理喻。”

李成贤和冯胜之等人不同,也不像顾应时这等铁了心的支持将军。

他属于中间派。

在此事上,即不反对将军,也不支持将军。

选择埋头做事,对外事充耳不闻。

和水师中的沉有容,严中正一样的态度。

第二百六十章 大笑

唐清安要回去金州,贾琏犹豫一番,选择了留下,他还想要拜托乌忠一些事,例如求一处院子安置人。

这种事求唐兄弟出面,太过浪费人情,倒是乌忠极为的合适。

顾不上贾琏,唐清安留下了他,临走前让乌忠好生接待。

金江镇以海起家,极为重视水师,又有众多的海岛,因此水面上有繁多的快船。

既能补充水师巡视海面,也为各地通传信息,方便官府的管理。

这些快船,就是金州和各岛之间的驿道。

贾鉴回到了金州,等着将军,详细的汇报蛮族将要动兵的事务,唐清安虽然收到信件。

这等军国大事,他不敢马虎。

从济州岛归来,急匆匆的召见了贾鉴。

“蛮族已经在召集大军。”

“确定是攻打辽西?别是欺骗我们,突然转向来攻打咱们。”

唐清安还是有些不放心。

贾鉴却没有犹豫,坚信蛮族一定选择打辽西。

“咱们占据了地利,有数道防线都以险要险关而布成,前线也布置了大量的守军。

以咱们士兵的精锐,蛮族大军绝对啃不动这些防线。

都言皇台吉是个精明的人,越是如此,他就更会选择聪明的做法,而不是做无用功。”

“行,我去巡视各军一番,防备还是要防备的,你为我书信一封,去告知魏毅此人。

他不仁,我们不能不义,也算是对得起朝廷。”

贾鉴没有反对。

辽西这些年整顿兵马,不可能不收到军情,就算将军不提醒,对方也会留心。

此举也算是做给朝廷看,金江镇还是忠心的,但凡风吹草动,都会示警。

至于辽西守不守得住,那就不关金江镇的事了。

事情不等人。

唐清安立马开始巡视军队。

从金州出发,视察新金,得利赢城,盖县,然后从石门关入长白山脉。

一路大片岭关,到岫岩,再到凤城,最后是镇江。

朝廷弹劾平辽侯的奏疏又开始多了起来,奇怪的是,原来冲的最前的辽东经略魏毅,反倒是安静了。

他又不是傻子。

得知蛮族将要进攻辽西,他立马召集各将应对。

谁也不敢保证能打败蛮族。

除了金江镇。

想要管制住金江镇,除了太上皇高兴,还有官最高兴。

他们在辽东最大的成果,随着辽东都司的陷落而烟消云散,如今辽东的局面,又回到了当初,以武夫为主。

不论是刘一儒,还是和他不对付的璠皓,各系官对于打压武夫,以官取代的事情上,不约而合的同时出手。

御史风闻天下,是朝廷的喉舌,更是政局的风向。

原来的新星比不过老人。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吴华,风头早已盖过了陆仲恒,在京城中风头无两。

这是武之争。

陆仲恒虽然收到金江镇的送礼,却没有选择为其说话,哪怕是同乡的韩昊,也不敢出头。

“原来金州屡立奇功,我等对其抱有厚望,短短数年彼辈以区区备御荣升为侯爵。

百年来未有一例,可见朝廷对其的殊荣。”

吴华的言论,众人都十分的认可。

这不知名的隐蔽的院落里,不少清贵官人都在此,包括和薛家二房薛岩定下婚约的梅翰林。

他虽然脸上在笑,却还是透出了不快,显得有些阴沉。

薛岩太不识趣了。

自己这些年的态度,对方如何能不明白。

他们家什么身份,自己的儿子一心科举,极有把握,薛家二房是什么身份?

难道就一点没有自知之明,非要闹翻脸吗。

商贾就是商贾,不要脸面。

死都死了,还让他的儿子带着那名麻烦之人上京,以为这样就能逼的自己就范,可笑至极。

完全忘记自己当年还未成为翰林前,多么的穷酸,薛家二房补贴了多少银子。

没有这大量的银子,他如何在京城养望,如何结交关系,凭什么能一帆风顺。

说来说去,梅翰林此人就是个小人罢了。

这等人最为可恨,道貌岸然,背信弃义,比真小人都要坏。

真小人都知道他是小人,因此不会信他,而伪君子最可怕,他能欺骗人的信任。

虽然心里有旁的事,却还是听清楚了吴华的言论,立马抢先附和,表现的极为抢眼。

吴华不光身份比自己强,更是自己老上司,翰林大学士刘一儒的门生。

前程广大,不是自己可比拟。

“此人其实是个小人。”

梅翰林装模作样,想要一鸣惊人,此言论果然拉过来众多人震惊的目光。

众人错愕的看向梅翰林。

这些年,虽然他们都在指责平辽侯,却从来还没人说过其人品不行,到底也是立了不少功劳的。

梅翰林见达到了自己的效果,心中越发满意。

他如何管唐清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是借此打压他,以抬高自己的言论。

“此人常言和北镇互为犄角,以此获得朝廷的信任,可结果就是北镇失陷,而他却只顾自身实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