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26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对宴席上的事,刘承敏置之不理,只顾大吃大嚼。

数人来他这里碰了壁,最后韩彬亲自来了,嘴角露出苦笑。

看到韩彬,刘承敏同样也内心感叹一声。

旁的人可以不给面子,韩彬却无法不给他面子。

不谈此人以自己大哥长辈自居,在大哥还是百户,刚来东海堡时,就受到了此人的关照。

另有此人的公子,如今贵为都察院御史,且又帮了大哥数次大忙等等。

于情于理,刘承敏都不能当众落了韩彬的面子。

韩彬当然知道自己的出现,会让刘承敏为难,不过他也为难,他如何能抗拒辽东经略的要求。

他且不提,他的儿子还在京城呢。

总之。

潘毅此人,竟然变了人似的。

前番因为大哥之事,此人翻脸极快,做事毫不留情面,丝毫不顾及后果。

原想着此人背景强悍,因此性格孤傲,不会忍气吞声。

众人还准备给他一个下马威。

谁料到如今对他们这些武将,竟然这么低声下气,丝毫没有大员之傲慢。

又想到此人唯独对大哥狠辣,刘承敏叹了口气。

今日亲自见了此人,才知道此人手段厉害。

如果他选择强硬。

金江镇的武将们反而很好应对。

偏是这软磨的功夫,让人措手不及。

一场宴席下来。

金江镇原本打算为将军出口气的武将们,找不到借口发挥,反而只能无奈的跟着潘毅的步调走。

起码现在看来,众人一团和气。

到了宴席结尾时分。

潘毅这才开始当众讲话。

见状。

刘承敏,武震孟,朱秀,彭大海等人,都警惕了起来,等着应对对方的招数。

“今北镇已去,辽东海外只锦州与贵镇二方,务必同心共济,方可结局。

本部院历徒至此,愿与诸位相商为进取之事,军国大事在此一举。

原来应该由平辽侯,金江镇节度使唐清安到此,可天不遂人愿,上天嫉妒。

平辽侯病重,尔等各位更应该努力国事,不让平辽侯心忧,但凡有事,尽可找我。”

魏毅边说,边暗自看着金江镇几位需要提防的人的神情,见到有人脸上大怒。

他不等此人说话,话锋一转。

“平辽侯因病向朝廷递交辞呈,此事万万不可,我会向朝廷上疏,务必不让朝廷放平辽候归京。

平辽侯出海六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次大败蛮族,才有光复一部辽左之功。

呕心沥血,披荆斩剌,功成不易,朝廷殊不该如此慢待功臣。

我新来辽西,就有谣言传我与平辽侯不岔,此必蛮族之奸计也,尔等不可上当。”

魏毅一番话下来。

连刘承敏都无话可应对,更不提武震孟,朱秀,彭大海等人。

沉有容,严正中。

打定了主意两不相帮,当然也不会出头。

赵缑用看在眼里,却也是一言不发。

反而是吴宏,王纯,王凤,常栋等人,出头向辽东经略拜谢。

宴散。

各人被引去安置。

刘承敏住单院。

看到自己的处境,刘承敏冷笑一声不以为意。

潘毅此人的手段确实厉害。

可惜他不懂。

当一个人从无到有建立一镇。

救治了三百万辽民。

这其中的威望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的情景。

外人认为军中将领是大哥的根基。

大哥跟他说过。

辽民才是他的根基。

只要辽民支持他,他在金江镇的威望就无人能轻动。

如果辽民不支持他。

那他哪怕有十万精兵,也是坚持不了多久,成不了气候,和历史上的军阀一般无二,昙花一现罢了。

他们以为像朱秀这等人只有一个。

而辽民中其实有千千万万个朱秀。

第二百四十章 军心

金江镇士兵的待遇不高。

对比锦州镇的待遇,减了一半。

可是金江镇的辽民,仍然不少愿意从军,或者为了报仇,或者为了其中的好处。

金江镇的兵能多分田。

只此一项,就让辽民羡慕不已。

不过这两年来,金江镇并没有从辽民中募兵了。

一则金江镇兵多,再继续扩招,已经无法供应,会拖累民政。

二则数千军校生。

每年都有数百充入军中。

今年更是达到了顶峰,有一千余年满十八岁,身材壮硕,神采飞扬的后生们,全部递交了入军的申请书。

如何安置这一千余军校生,已经成为了金江镇头疼的事。

军队里大部分的将领,去了锦州叙职。

唐清安也没有闲着。

军司。

主官行军司马。

权职非常大,军司事繁任重。

和朝廷京城的戎政尚书差不多,却比戎政尚书的权利更大。

不但负责监督各军的训练,还考核其贤良,且管理各式器械,军符军籍等书。

然后还掌管军法,军资粮饷的分配等等。同时负责出面,调解军队需要和地方官员沟通的事宜。

军司衙门的人手,有的来自官,有的来自武将。

官例如方士珍,以前的管粮通判,对军务有了解的,武官例如因罪调职到军校,现在又提拔起来的郑刚。

行军司马则是谢友成。

军司已经拿出了建议。

这批军校生有三个去处。

军司衙门新建,需要不少人手,这些读过书的军校生,虽然没有经验,却可以招募进来培养。

不过只能招募不足百人。

另外两处大头。

一处是节度府亲卫军。

由原来的亲卫营五百人扩建为三千人。

可以招募三四百军校生。

剩余的军校生。

则分配到军中各处,以伍长,什长开始做起,有才能的,可以从队长开始做起,可以加强对军队的管控。

唐清安批了同意。

这些事由行军司马去操作,他倒是不用如何插手,只看结果就可以了。

以谢友成的资历和威望,不论是武官员,都不敢不给面子。

谢友成暗中为唐清安负责机密事宜,如今将近六年的时光,唐清安不忍他在碌碌无名。

因此把谢友成原来负责的差事,都转交给贾鉴负责。

谢友成明白其中的利害,十分爽利的交了出去,痛快的上任行军司马一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