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224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却把皇台吉调去了西边。

因此,唐清安猜测,老奴就是今年要动兵,也是主攻北镇。

毕竟柿子先捡软的捏。

唐清安出海五年来,他有这个自信。

北镇相对于他,就是软柿子。

相信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包括蛮族。

不管是为皇台吉铺路也好,还是军事需求也好,唐清安已经大致敲定,蛮族会先攻打镇江。

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开始分析起来。

这一回,自己能不能救北镇。

“我猜测蛮族今年应该不会动兵,就算动兵,大概率也是先打北镇。”

听到将军的话,谢友成内心认可。

不过他却不同于唐清安,唐清安是出于历史和现在的形势,结合而分析出来的。

谢友成是通过军事上分析出来的。

“北镇七八万新兵,锦州三四万新兵,大多已经训练一年,开始有了成军前的模子,所以我同意将军所言,蛮族会先打北镇。

既可以较为轻松的消灭北镇即将成军的新军,又可以夺得北镇,然后一举而下全得辽西。”

见将军没有反驳,谢友成继续说道。

“北镇,锦州虽然有十万兵,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新兵,虽然训练一年,或者少部分兵更久些,但不经历战火,野战绝对不是蛮族的对手。

北镇地势不如锦州,更不如金州,前番兵比现在多,老兵也比现在多,如果不是将军的救援,早已被蛮族所灭。

而北镇这回想要守住,同样更需要援军,他能指望的援军,只有两部。

一部是辽东经略,一部是我们。”

说完,谢友成等着将军的主意。

这个决定不好下。

随着金州,长白山东岸,镇江的光复,需要面对的不光是蛮族,还需要面对朝廷。

如果上下一心,则无须费心。

可偏偏朝廷现在对他有了顾忌,有了猜疑。

不然旅顺互市之事,明明是对金州百姓有利,而自己却要试探了又试探。

“如果我告诉朝廷,蛮族今年可能会对北镇动手,你说朝廷会这么想?”

听到这话,谢友成忍不住叹了口气。

“朝廷大概会想,金州总兵野心滋生,为了互市之事,竟然谎报军情威胁朝廷。

就算有明白人,同意将军所言,也挡不住群言。”

“唉。”

唐清安叹了一声。

“是啊,我军军备未齐,粮草不济,为了救援北镇需要事先之储备,才能及时云集大军出动。

我再向朝廷索要粮饷,恐怕更是落实了这恶名,令人无奈啊。”

两个大小狐狸,一脸的悲意。

“既然如此,还是以互市之事为重,先把互市之事做起来,我们才能有余力。

到时候才能为朝廷勇担于事,最后朝廷就会看清,我之忠心耿耿了。”

听到将军的话,谢友成笑了起来。

没几日。

朝廷果然先后拒绝了冯胜之,顾应时的奏疏。

唐清安则开始写起了自己的奏疏。

“五年平辽。”

开头就是动人心魄的题目。

按照他想来,就是最神神道道的太上皇,也得激动一把吧。

至于能不能真的五年平辽,唐清安当然不敢做出保证,他是往这方面计划的。

不过五年后,不管能不能平辽,朝廷大概求他比较多。

金州总兵的奏疏,快马送到朝廷。

由江南各地的商人,利用贸易的利润,诱惑他们运粮到金州。

如果没有前面的几个字,阁老们大概都不会看后面的内容。

因为以他们对太上皇的了解,断然不会同意金州和内地直接通商之事。

金州民生朝廷接应不了,同样也不会希望金州能把民生管好,因此金州才会需要内地的接济。

不然只要内地一断供,则金州自溃。

这是朝廷防备的一种手段,以太上皇之精明,不会看不到这点。

可是令人震撼的,偏偏就是金州将军奏疏里,前面只寥寥几言,最后面才提细事。

五年平辽。

只要朝廷对金州供应军饷齐备,军器充足,军士日夜操练,以养足战力。

五年后,可有辽东经略出面统一调度。

金州募兵十万,锦州北镇军兵十五万,再督朝鲜出兵五到八万,朝廷援兵数万。

四方合计四十万兵,分东西两路,史经略居中指挥,辽东节度使李达祖作西路帅,金州总兵唐清安作东路帅。

东西两路,稳打稳扎,使蛮族首尾不能相顾,一举功成,灭掉蛮族,光复辽东和奴儿干司。

介时,各镇营兵功成身退,退营归家,只留军屯。

朝廷以此,每年可省下千万两银子,用以国内修生养息,不要三年,则诸事太平。

刘一儒和璠皓,两个人不敢怠慢,第一时间送去了圣人处。

有这份奏疏,那金州总兵就忠心的。

朝廷最怕的就是边军大将养寇自重,而金州又是孤悬海外,鞭长莫及。

辽东经略的修堡以拒蛮族,稳是稳矣,可每年千万两银子用在辽东,何时才是个头。

辽西堡垒修了无数,就是至今没有收复过一寸失地。

如果是旁人提出五年平辽,众人虽然欢喜,却又会担忧,再来一场战败,朝廷再也无兵可抗。

而偏是金州总兵之言。

此人出海以来,对蛮族要么不战,战则必胜。

所以他竟然提出了五年平辽,哪怕对武夫最有戒心的刘一儒,也信心足了起来。

此事内阁和圣人还没有做出决议,朝堂上已经闹开了。

不管和金州总兵有没有干系的人,都认为必须答应。

天下,大部分官员苦辽饷久矣。

极少部分从辽饷获利的人,如何能抗拒大势。

第二百一十章 应对

京城里。

除了六部之外,还有各专务衙门,例如五寺等等。

不光是户部,各家各部,每年都因为辽饷,把家底都掏空了送过去,各个京官都苦不堪言。

连地方上,也都支持金州总兵之策。

以前史鼐要修堡,众人虽然不满,也无可奈何,因为拿不出解决办法。

各地都受辽饷之苦。

现在提出五年平辽的又不是普通人,而是屡次大败蛮族的金州总兵。

于情于理都可以相信此策,远比辽东经略苦哈哈的修堡垒要强百倍。

换个人提出五年平辽,可能会引起猜疑。

而金州总兵有这份资历,他提出五年平辽,一时间相应者众。

谨慎起见。

朝廷发去问辽东经略和辽东节度使李达祖。

二人早已知道唐清安之事。

他们虽然没有信心,但是对唐清安有信心,按照他的说法,四十万大军。

西路有锦州军,北镇军,朝廷援军二十万,东路军有金州军,镇江军,朝鲜军二十万。

看上去万无一失,本来还有畏惧于蛮族之危,可是偏有金州总兵出面。

有他在就给了众人信心。

因此史鼐和李达祖都认可了此军略。

天可怜见啊。

不光是皇上,连太上皇都忍不住露出笑容。

辽东之事,终于看到曙光了。

哪怕太上皇再如何视权利为第一位,也希望国内太平,到底是他的天下。

五年平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