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3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他这个大嫂,真的不简单。

原来大嫂还没来金州的时候,大哥就曾告知他,他未来的大嫂,不能当做普通妇人对待,随机应变之强不可小觑。

三弟寄往大哥的书信,大哥也给他看了,其中就有关于秦氏在贾府几个月来的风闻。

些许时间,不管是府里的老太太,各房的婆媳,甚至贾府刁钻的下人。

明面的称赞倒不算什么,私下里也称赞,就很了不得了。

三弟信中打趣,说贾府有下人,私下笑他在贾府是和尚吃八方,这一比较,倒是被嫂子比了下去。

刘承敏随大哥离开金陵,坐船去京城,那段时间他可是狠狠的见识过贾府下人的傲慢。

至于各府里的婆媳,当然也听乌大爷透露过。

旁的不提,就说荣国府管事的媳妇,来自王家的王熙凤,素来自傲无比,却能把秦氏当做知己。

众多细节,可见大嫂的为人处世之手段,的确犹如大哥所言,非同常人可比。

“是的,不光如此,大哥想到的是,金州虽然不同于北镇和锦州,是孤悬海外收复是失地。

虽然会更加放权给大哥,同样,既然北镇和锦州都开始了制衡,那么要不了多久,金州也会如此。

或者效彷北镇派来监军太监,或者效彷锦州任命巡抚,根据大哥的猜测,也可能以山东巡抚兼之。

如果以山东巡抚兼之,这是最好的结局,大哥说他也不能肯定,而如今镇江又离不开他。

所以金州需要大嫂和我用心维护起来,不让大哥在金州的威信下滑。”

刘承敏说完,里间陷入了沉静。

秦可卿轻皱额头,仔细的思考,一时间顾不上说话。

“金州随着将军的治理,如今日子好过了起来,就算派来人制衡将军,倒也是无碍。

可是将军说,金州未来还要过一两年里的苦日子,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秦可卿想到了关键。

刘承敏点点头。

嫂子果然不同寻常,能从言语中,抓到最重要的地方。

人心是会变化的。

金州几十万民,上下都对大哥信服无比,可以说大哥一声令下,就能做到听调不听宣。

虽然事情不会怎么简单,反对的人会很多,在刘承敏眼里也不算大碍,顶多也就让他麻烦一些,脏下手罢了。

可是真要是如大哥信中所言,那就让人很为难。

“我来金州一两年,见到了金州上下齐心共渡难关,眼前的苦日子好不容易熬了过去,却还要再继续苦下去。

哪怕将军威望甚高,也会有人不满的,而这个时候万一又来人制衡,的确不容易打发。”

秦可卿冥思苦想。

“大哥说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将会是金州镇江,发展最为极端的一两年,同样也是最危险时候。

而把这一两年熬过去,那么以后的金州镇江,将会犹如磐石一般坚硬。”

听到里间秦氏的担忧,顾虑大嫂到底是个妇人,刘承敏也主动松口,开始宽慰起来。

“形势也不至于大嫂所担心的那么严峻,等北镇的监军太监事定,在确定辽东巡抚的人选,这来来回回至少两三个月过去了。

而且朝廷目前还没有谈起金州的事,所以接下来,就看三弟在京城的手段。

如此这般的拖延下来,等到了敲定金州事宜时,也过去了一年半载了。

何况这些是我们未雨绸缪,说不定朝廷也没有精力来关心金州的事。”

说到最后,刘承敏逐渐收起了笑容,冷酷的冷哼一声。

“就算到了最后一步,想要过海来金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年的庄户小子,早已蜕变掉了稚嫩,已然是一位杀伐果断心有狠厉的大将。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两百万

眼前的武几十人,都是获得朝廷的认可,赐予了官身,同样,也是金州镇江两地,武双方的头面人物。

石城岛上,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武官员。

谁才是真的会对他死心塌地的呢。

谢友成毫无疑问,为自己处理机密的事,对朝廷的官职也并不在乎。

顾应时,大概率也会选择自己。

至于冯胜之,此人必然还是会心向朝廷。

至于赵缑用。

当然也是朝廷忠心的正三品武将,朝廷在金州的参将。

其实这些唐清安真的无所谓。

历史上的毛龙治下百姓近百万,军力十余万,也是等他死后,才开始派官员接管东江镇,结果没有成功。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毛龙出海后,能收纳百万辽民。

天启七年,因为弹劾毛龙的奏疏过多,导致朝廷和东江镇关系恶化。

后来毛龙上疏给崇祯皇帝的奏疏里,并没有妥协,而是强硬的回应朝廷的咨。

招抚辽民,建立精兵,抗拒蛮族,为国效功,而朝廷不但不理,反而使之食不充腹,衣不蔽体,空拳赤足,冒死生于锋镝之下。

而内地逍遥自在,高坐糜饷者,瓜分口乐,我不平其一。

宁远月饷一两五钱,内丁二两四钱,加以食米五斗,又叨皇上恩赏,不一而足。

而海外我部,七年以来,未缴半年之俸,数百万兵民取给于天津,登来二十万之米。

其中多有票没或沉船不见者,山东二十万两之银,复有侵克不平二也。

从正面看,是毛龙一肚子的委屈和不公,指责官员们贪墨之甚,朝廷对东江镇的不支持。

从反面看,则是毛龙桀骜不驯之态,咄咄逼人,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不论如何,这个时期的毛龙,已经不惧怕朝廷,开始听调不听宣了。

如今金州镇江两地有民七十万,哪怕有贾府的关系帮忙拖延,有辽东经略史鼐的遮掩。

相信也要不了几年,可能两年,三年,四年,朝廷就会开始正式派官员来海外金州,哪怕没有前例可寻。

或者是监军太监,或者是历史上的以山东巡抚兼之。

辽民出身的将领,突然喊出来的激烈的口号。

“誓死追随将军。”

谁也没有想到。

在座的武官员纷纷侧目。

唐清安也没有想到。

这有些打乱了他的计划。

他如今有金州,镇江辽民七十万,只要一声名下,即可坐拥十万大兵。

又因为孤悬海外,朝廷无可制,连蛮族都在金州吃了大亏,更何况朝廷。

不过这是下策。

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对金州镇江,都是不利的结局,最后获得最大好处的,只会便宜了蛮族。

因此,唐清安内心不急。

他才二十一岁。

现在且不提,就算未来几年里,不管是派来太监还是巡抚,他并不放在眼里。

如果朝廷能政治清明,他就是大周忠心耿耿,百姓称赞的大将军,选择从马上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如果朝廷制度崩殂,局势败坏,他就是挽救残局,力鼎大梁的伟力之才。

四年后可观门,开始在门内布局,十年后可确定局势未来的走向,至于二十年后,他相信他已经解决了这些事。

所以他在金州的治理,从来不急不躁,不管是冯胜之,赵缑用,还是谢友成,刘承敏,都齐心协力的做事。

至于更多的中间派,例如顾应时,顾道初,朱,徐辉,李伯升等等。

这些人没有太多的顾忌,同样更希望的是,能维持目前的局势就最好不过了。

原先他认为最有把握的是东海营出身的将领,这些人无疑是他的铁杆支持者。

而他渐渐的发现,对他最支持,最没有顾忌的,竟然是辽民。

比东海营更加的激烈,更加的坚定。

可见这些辽民虽然和蛮族不共戴天,也对朝廷的怨恨颇深。

“我等齐心协力,光复辽东,建功立业,不负此生。”

唐清安转移了话题,又笑着说道。

“各位入金州以来,不惧生死勇猛杀敌,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前番金州之战最危急的时候,如果不是王玉功,李成才,赵赫你们舍生忘死为我开道,护我周全,可能今日我也站不到这里和大家说话了。”

王玉功,李成才,赵赫。

“我的命是小,将军则绝不容有失,哪怕再有下次,想要威胁将军,只能从我的尸体上过。”

王玉功沉声说道。

前番那场恶战,为了保护将军,他哨队的袍泽死伤殆尽,他毫不犹豫为将军挡了一斧头,哪怕有铠甲的防护,也入肉三分。

看向李成才,如果不是他及时赶来,可能自己也活不到今日。

唐清安满意的让众人坐下。

他现在还不需要这般的激烈,稳步就班的按照他的计划,顺应大势即可。

其实自己是如何想的,并不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