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2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是不是我身边的宦官,也要用你们的人才满意?”

自从大北派分裂,有了小北派之后,朝鲜国主对李尔瞻的能力开始怀疑起来。

如今各地坏消息一件接一件,李尔瞻的能力堪忧,要换一个人了。

李尔瞻受到了冷遇,离开王宫后,落寞的叹了口气。

晚上,朝鲜国主感到疼痛,御医说是火病,并无大碍,引起他的大怒。

大声的呵斥的时候,外面传来宦官宫女的惊呼声。

“起火了,起火了。”

李珲当即走出宫门,看待宫殿里四处的火势,立马猜到有人谋逆,大喊道。

“训练大惊李兴立呢?”

“李兴立在此!”

李珲刚要露出笑容,却被堵住了。

李兴立手持大刀,身后跟着金瑬,李贵,金自点,申景禛,李曙,沉器远

宫殿卫士和乱军们混在一起,乌压压的闯了进来。

朝鲜使者入京。

第一百三十四章 绝根

三十年前,倭寇占领汉城前夕,没打算焚烧朝鲜王宫的,朝鲜国主和官员逃离后,汉城乱民进来抢了一把,然后点火给烧了。

入城的倭寇们,反而开始组织了救火,可惜为时已晚。

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等正殿,除了昌德宫还能修葺抢救下,其余几宫都需要重建。

朝鲜国主李珲不能体恤民情,大动土木修建这几处宫殿,以致于乱军杀入王宫时,朝鲜百姓们拍手称快。

绫阳君李倧所在的破落院子,一队士兵闯了进来,金瑬,李贵等人,亲自来迎接他,护送他入宫。

就像做梦一样。

从原来被圈禁,父兄先后被害,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天会闯入一队军士,以随意编造的名义杀了他。

现在的确闯入了军士,却是拱卫他登上朝鲜国主之位。

一路来,他很茫然。

兴奋,激动的同时,内心悄然升起了一股危机,被孤独之感缠绕。望着满面笑容的大臣,军士们。

看着大多陌生的面孔,李倧收回了目光。

他们能把自己扶上国主之位,也能把其他人扶上国主之位。

在王宫里,一夜难眠。

第二日,李倧派人去请被幽禁的仁穆大妃,禀告反正之意,接着派了仪仗奉迎回仁穆大妃。

见到仁穆大妃后当场痛哭,解释自己事非得已,从仁穆大妃处授予御宝,在庆云宫继位。

随即以仁穆大妃名义发表教书,废黜光海君,立李倧为王,在庆运宫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即位教书,大赦境内。

顺利登位后,颁布各项王命的同时,就派人去召见金州将军唐清安。

第四日。

唐清安在朝鲜卫士的注视下,在朝鲜官员带领下,从光化门进入,一路走过玉石广场。

“宣,上朝将军觐见!”

高台上,朝鲜宦官命道。

“宣,上朝将军觐见!”

宫殿卫士一个个喊下去,声音如虹。

一直过了三大宫门,一步步登着勤政殿的台阶,这里是朝鲜的王宫,政治的中心。

“朝鲜国主这般紧急的召见将军,我猜朝鲜国主想要拉拢将军,毕竟他是被人扶上位的,估计想拉拢将军以坐稳王位。”

来之前,谢友成说道。

唐清安也是这么认为的。

“金州总兵唐清安,拜见朝鲜国主。”

进入殿后,在众武百官的注视下,唐清安谦和的弯腰行礼,表现的十分谦逊。

并没有心中担忧的狂傲,李倧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欣喜急道,“赐座。”

宦官们搬来了一把椅子。

唐清安迎向了殿内,陌生的朝鲜武百官的视线,众人对上金州将军的目光,纷纷避开眼神。

“谢朝鲜国主恩荣。”

唐清安坐下。

“我国服侍天朝,百余年载,以则君臣,恩犹父子。壬辰再造之惠,万世不可忘也。

先王临御四十年,至诚事大,平生忘尝背西而坐。

广海忘君背德,罔畏天命,阴怀二心,输款奴夷,已未征奴之役,密教帅臣,观变向背,卒致全帅投奴,流丑四海。

王人之来我国,拘囚羁絷,不啻牢狴。

皇敕屡降,无意济师,使我三韩礼仪之邦,不免夷狄禽战之归,痛心疾首。”

宦官念着教书,唐清安听的聚精会神。

首先重述了两国君臣之义,然后直接不在认可广海君的年号,又把广海君对上朝蛇鼠两端的事告知,最后强调广海君作为作为对朝鲜的危害云云。

“善,我会上疏朝廷,把朝鲜国主之教书,传回国内。”

唐清安并没有多言。

现在朝廷官员人心不定,各地都还没有反应,急的又不是他,心底有危机的也不是他。

现在还没到自己旗帜鲜明支持朝鲜新的国主的时候,没必要得罪朝鲜复杂的派系。

不论是熟人金瑬,李贵,还是申景禛,李曙,甚至强硬派沉器远等,都对金州将军的表现颇为满意。

并没有推诿前番的承诺,而是利索的答应,同时也没有居功倨傲,在朝鲜指指点点。

公式化的应对完,唐清安没有留念,离开了朝鲜王宫,准备回镇江。

“接下来朝鲜会很乱。”

登船时,谢友成和陶杰前来送行。

陶杰也是生员,落入蛮族境内没有逃出来,后来被谢友成所救,跟着谢友成一起为金州奔走。

才干精绝,辽阳那名重要的人士,就是他按照将军的吩咐去联络上的。

金州敢裁军,那名辽阳的人,所传递回来的消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朝鲜新国主登位极快,朝鲜各地都还没来得及反应,如果能继续平稳下去,应该无碍。”

谢友成以为将军担心朝鲜政权更替,会导致前番朝鲜应承的事情有变。

唐清安摇了摇头。

他不担心这个,朝鲜虽小,派系太多了,且斗争残酷没有余地,因此不会有人主动得罪他的。

“我预计还会有人找你们,你们静观其变,不过有一事你们要放在心里。”

“请将军吩咐。”

“我要朝鲜每年供应我一万斤人参,价格且要低,就按照大周立朝之初的价格吧。”

谢友成和陶杰皆面色犹豫起来。

大周立朝时的参价才一钱五分一斤,原来有上党和辽东两处产地,随着山西上党参源枯竭,山西商人也都跑去了辽东采参。

本来物以稀为贵,前些年蛮族崛起后,互市断绝,那就越发的贵了,一日一个价。

且国内大夫重视人参的疗效,只要看病就用人参,病人吃了人参,就算是死了也不后悔,只会觉得那是因为自己没有去买更好的人参。

这番情景下,国内的参价从十年前的七八两,已经陡升到二三十两,就算如此还有市无价。

唐清安知道此事有些为难,不过却没有松口。

一年一万斤朝鲜人参,能为他带来丰厚的利润,还不是他最看重的,他要断绝蛮族的财源。

人参贸易是蛮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山西的商人,为了从蛮族手里获得人参,什么都敢走私过去。

大周禁绝了人参贸易,两年间,建州蛮族就腐烂了人参达十余万斤。

官面的马市上,一年的贸易量也才不到五千斤,大头都通过国内的商人们流入了关内。

这些走私商人们获得了天量的财富,蛮族用药效不明的人参,通过这些商人,源源不断获得了大周的严禁物资。

火药,铁器,耕牛,粮食,布匹,盐巴

为什么亿万人口的国家,在辽东养十余万营兵都这么困难,而蛮族同样规模的大军,却能熬了过去。

除了未来几年老奴的绝杀令,这些走私商人居功至伟。

大周和蒙古的马市贸易,以物易物,双方都能得利,而大周在辽东奴儿干司的马市,是源源不断放大周的血的。

每年一万斤的人参,就是唐清安用来打破市场,对付陕西那些走私商人的。

其中的代价很大,会得罪很多人。

他目前拿那些走私商人无可奈何,那些走私商人同样也无法应对他,输赢在朝堂上见分晓。

这就更需要贾府身后的关系网的支持。

“将军还有哪些交代?”

陶杰询问道。

“具体的事情,根据形势你们自己做主吧。”其余事情上,唐清安松了口。

没有更多令人为难的事情,谢友成也松了口气。

“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