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571章

作者:肥鸟先行

不过很快的,朝廷又向前线的军官下达了诏令。

朝廷给军官们两条选择,一是继续留在军中,那就要参加长安新建立的军事学院轮训,只有轮训合格才能继续从军。

二是离开军队,朝廷给安排和武官职位相当的地方文职。

长安建立了一座军事学校,这件事也已经传到了军中。

这座学校由越王出任首任校长,级别上比国子监还要高,直接归属于朝堂。

军官按照各自的级别,分别进入军事学校轮训。

轮训合格的军官,则可以继续留在军中,但是轮训不合格的军官,则要从武将转为文官。

军中自然是欢欣鼓舞,纷纷称颂越王英明。

如今天下平定,最有失落感的就是这些军官了。

普通的大头兵自然是愿意早点回家种田,但是军官就不这么认为了。

打仗他们才有出头的机会,很显然他们是最怕朝廷裁军的。

以往朝廷裁军,基本上都是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一刀切。

这次去军事学院轮训,如果能通过测试可以继续留在军中立功,就算是不能通过测试,那能转到地方上担任文官也是不错的。

大唐的文武官员并不是分得那么明确,比如县的三把手,也就是县尉这个职位,文官武官都可以担任。

不少新科进士的做官起点就是县尉,而很多武将也是从县尉开始做官的。

如果能转为文官,到地方上当官,对这些军官来说也是祖坟冒青烟了。

文臣们听到这个方案,自然是非常反对,雪片般的上书堆满了政事堂,搞得宰相们狼狈不堪。

但是越王听说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让那些上书请求朝廷收回成命的文官,亲自去军营向武将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们要反对武将转任地方。

这些雪片般的上书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开玩笑了,前线可是打了胜仗的骄兵悍将,去向他们解释不是送死吗?

反正大部分军官能够出任的职位也不算要害,还不能威胁读书人的地位。

处理完毕了有功之臣的事情,朝堂终于腾出手来处理叛乱的河东三镇了。

按照之前讨伐史思明檄文中的内容,河东三镇投降的也不能既往不咎。

除了献了史思明脑袋的几个亲兵之外,所有河东的军官都被羁押送往长安问罪,一时间从相州前往长安的囚车络绎不绝,几乎要连成线。

士兵当中,那些民怨大的兵痞恶霸,或者杀人放火的穷凶极恶之辈,越王派出了军法官,直接在前线进行审理。

不过朝廷没有追究普通士兵的罪责,等到战后将他们送回原籍安置。

太原城中,太原王氏的宗族祠堂前,王氏一族的家主王煊,正在同族的王峻讨论朝廷对河东的处置。

太原王氏家大业大,在安史之乱中也是两头下注。

王氏一族在河东多地出仕,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后也得到了太原王氏的下注。

但是如今太原王氏有反正献城的功劳在手,朝廷是绝对清算不到王氏一族的嫡脉身上的。

今日太原王氏的祠堂中香火鼎盛,王煊已经带领族人向祖先进献了香火,感谢祖先保佑太原王氏一族再次躲过一劫。

陇右王氏已经分房出去了,已经无法进太原王氏的祠堂了,等到仪式结束,王煊才拉着王峻说道:“十七郎,你马上要返回陇右了,我还有几句话要叮嘱你。”

王峻看到王煊如此热络的表情,心中不由的涌起了一番恶心。

当年他们这一房落魄,父亲在家族中受了不少冷眼,王煊到现在还记得几年前,父亲带领自己向家主辞行时候,王煊脸上冰冷的表情。

可没想到短短的几年,局势就完全逆转了过来。

父亲认宗回来的王成伟高中状元,如今在越王麾下很是得到重用,马上又要成为当朝宰相的女婿,前途不可限量。

陇右王氏放弃了购置田地,在陇右开设工坊,接着陇右工商业发展腾飞,如今已经攒下了万贯家财。

王峻这次随尉迟信入太原,权限了太原王氏献城,也是大功一件。

如今王煊这个家伙热络起来了,反而让王峻一阵反胃。

不过王峻这些年也历练出来,不再是愣头青了,他忍下恶心说了一些客套话。

王煊继续说道:“我们王氏一族能传承至今,靠的就是两边下注,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站在胜利者这边。”

“只要能够活下来,朝廷总是需要人来治理河东的,那就要依仗我们太原王氏!”

“十七郎,等你做了家主就明白,家族的延续比什么都重要。”

王峻实在是忍不住问道:“难道家族延续比忠义还重要?你们帮着安禄山史思明做了那么多事,难道没有半分的愧疚吗?”

王峻曾经是太原王氏的一员,自然知道家族早在安禄山起兵前,就在安禄山身上下了重注。

甚至安禄山起兵,也有王氏一族在背后煽风点火。

如今安史两家都败亡了,王氏一族却反而立了功劳,这不得不说是相当黑色幽默了。

王煊笑了笑,拍了拍王峻的肩膀:“家在国上,等十七郎当家做主,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家生子小心翼翼的走过来,低声说道:

“家主,朝堂公布了对从逆犯官的处理方案了。”

第七百二十章 家国之辩和民族主义

从家生子那边,太原王氏的家主王煊听到了朝堂发往河东的律令。

朝堂决定罢黜整个河东的官场,派遣御史和中书舍人们依次对各州县进行考察,对河东上下官员,在安禄山史思明主政河东期间的从贼经历进行审查,牵涉较深的官员一律罢免。

另外刑部也下发了公文,又勘定了五不赦的标准,凡是在叛乱期间协助安史二贼的官员,皆要受到处罚,坚决不能赦免。

这处罚不仅仅要对本人,受罚的直系三代血亲也要被禁锢出仕,已经出仕的则要追究剥夺官身。

王煊实在没想到,朝堂对于河东官员的惩罚竟然如此的严厉,严厉到一点余地都不给的地步。

就连对嫡脉颇有微词的王峻,听到了如此严厉的惩罚措施,也忍不住问道:

“朝堂这也太严厉了吧?难道不怕河东三镇离心离德吗?”

家生子跪在地上说道:

“朝堂还有一道命令,免除了河东两年的赋税。”

王煊喃喃说道:“朝堂果然是大手笔啊。”

王峻也忍不住看向王煊这位王氏一族的家主,河东官员当中,王氏一族的子弟众多,也有不少官员都和王氏一族有关联。

如今朝堂如此严厉的禁锢令,对太原王氏可以说是相当大的打击。

不过王峻笑了笑说道:“朝堂这么做,确实是要清理河东了,不过这天下之大,岂是只有河东需要清理的?”

“我太原王氏传承至今,五胡乱华那样的时候都撑过来,难道这世道还能比那时候还乱吗?”

王煊冷静下来说道:“那些官声差的,勾结安史二贼比较深的族人,立刻从宗族开革出去,若是有作奸犯科的,立刻送到官府,家族绝对不姑息!”

“家族中因为反对安禄山和史思明而死的义士子弟,全部招入族学中读书。”

王峻看向这位王氏一族的家主,突然明白了为何这个家族能够传承至今,这些世家大族早就已经积累了无数的应对方案,改朝换代都能撑过去,不要说这小小的党锢了。

太原王氏这样的顶级世家自然不惧怕朝堂的禁锢令,但是一些全部投注在安史身上的北地豪门,就没办法这么轻松了。

长期以来,大唐对于河东的家族都非常的轻视,河东科举的进士数量远远小于其他地区。

河东的这些家族,只能够出仕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节度使府,换取家族的权力。

这其中有不少家族在两人身上下了重注,帮着节度使府做了不少事情。

朝堂对河东的清算,不仅仅是将他们从河东官场清扫出去,更是要禁锢他们三代出仕,这对于河东豪门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一股暗流在河东镇内部涌动,不过这一切都被尉迟信和秦川看在眼里。

尉迟信在范阳镇搞的分田和迁居豪强的行动,已经彻底将整个范阳上规模的大族迁往了塞外。

尉迟信摩拳擦掌,等着在太原也搞这样的迁居令,不过却被朝堂给拦了下来。

原因自然是如今河东刚定,如果搞这么大规模的迁居令,恐怕那些刚刚投降的世家大族又要带领河东百姓闹起来。

尉迟信和秦川都认为朝堂软弱,不过方国寿的一席话,倒是让两人放弃了继续推行迁居令的想法。

方国寿说道:“河东和范阳地形不同,整个山西多山少地,就算是豪强大族也没有多少土地,你以什么标准来迁居?”

方国寿又说道:“河东的世族和其他地区不同,山西的耕种条件不好,其实从唐代以来,这些家族就基本上从事商业了。”

秦川问道:“晋商?”

“差不多吧,太原府一直都是北方贸易的重镇,你们知道太原府的贸易主要是和谁做吧?”

“草原?这帮卖国贼!和晋商一样啊!”

方国寿说道:“就算是宋代和明代,这种商贸也都是禁绝不了的,向草原贸易的巨大利益,才是河东世族能够一直昌盛的基础。”

“这帮卖国贼!”尉迟信也说道。

方国寿摇头说道:“这个时代的家国观念,和现代家国观念可不完全相同,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延续家族可要比终于国家要重要的多。”

“没有经历过民族主义启蒙的时代,朝廷所代表的也不过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拿大唐来说,现在的大唐朝廷就是一个关中本位主义的殖民政权。”

尉迟信和秦川疑惑的看着方国寿。

方国寿说道:“对于河东的人来说,朝廷是关中人的朝廷,顶多算上洛阳附近的京畿地区,朝廷修建大运河,就是要将江东和北方殖民地的粮食,运送到关中地区去。”

“大唐最繁华的盛世,都是建立在关中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剥削之下的,而安史之乱就是河东集团对朝堂的反扑。”

“正常历史时间线上的中晚唐,各地藩镇对于朝廷更是离心离德,晚唐的大唐皇帝,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关中节度使罢了,更是谈不上什么国族认同了。”

方国寿说道:“所以我们所讲的家国,和这个时代读书人眼中的家国,并不是同样的东西。”

“现代的家国观念,是经过反侵略斗争重塑过的家国观念,在大唐这个时代,是没有这样的国族认同的。”

“当时崔器对洛阳投降安禄山的官员严加审理,遭到了朝廷上下广泛的反对,到现在崔器也被认为是酷吏,这个时代的家国观念里,上皇抛弃自己的臣子离开长安,是上皇你抛弃自己的子民在先,那投靠安禄山就不算是罪过。”

“对于河东的读书人来说也是如此,是你大唐朝廷对不起我们河东读书人的,那我们无论是投靠安禄山,还是投靠北方胡人,这都是没问题的。”

尉迟信和秦川有些惊讶,但是想一想自己接触的河东士人,似乎他们真的是这种想法。

方国寿说道:“大唐的国族认同问题,或者说整个封建王朝,都很难解决这个家国认同的问题。”

“就算是最讲究华夷之辩的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中也有司马迁等一众读书人为他求情,最终武帝也没能塑造一个国族认同,后期武帝再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也被后世的史书认为是好大喜功,是穷兵黩武的行为。”

“盛唐的国族认同,也是在安史之乱后彻底打断,从这之后大唐很多地区都不再认同大唐这个旗帜,而是聚集在节度使的旗号之下。”

尉迟信和秦川都沉默了,这种国族认同的话题,他们是参与不了的。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