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555章

作者:肥鸟先行

按照商博的国子监改造方案,在国子监中会新设立“理学”这门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授都是从玩家中聘请,分别开设“化学”、“物理”、“医学”三门课程。

而算学本来国子监就有,现在合并为“数学”,也归类在理学下。

翰林学士商博,同时还担任了国子监文科学部的部长,全面负责改组文科的课程。

比起文科课程改组的困难,理学部倒是很快就搭建起来了。

而杨韬作为理学部学历最高,又是目前启蒙最需要的物理学教授,被授予了国子监博士的职位,负责物理学的教学工作。

而身为博士官,除了要在国子监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经常出入宫廷,向皇帝讲课。

不过唐代的经筵制度还没有和明代那样固定下来,基本上还是皇帝对什么有兴趣,就召唤某个学科的博士进宫。

最近李倓对于物理学产生了兴趣,就召集了杨韬进宫讲课。

本来准备汇报工作的李泌,看到李倓听得津津有味,也坐下来听了起来。

可是听着杨韬宛如天书的讲课,李泌也觉得头晕目眩。

今天杨韬讲的是物理学的科技史,这杨韬的学问一开始不难理解,从现象入手,杨韬先从力学的基本原理开始,又讲到了热力学的知识。

这些部分李泌都能理解,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杨韬也是大才,竟然能从这些现象入手,推导出如此多的定理,又能就总结规律,变换成算学公式。

李泌终于知道陇右的那些蒸汽机是怎么造出来的了,这并不是工匠的胡乱摸索,而是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支撑。

越王到底是从哪里网罗到的这些人才?

李泌看来,杨韬这类人才的才学不亚于儒学那些圣人,而这些空洞的理论变成的成果,可以化作日行千里的快船,承运百吨货物的火车,可以让渺小的人类飞上高空,探索深海,可以说是能降服天地之力的学问。

可是杨韬讲到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的时候,再讲到量子力学的时候,李泌已经完全听不懂了。

什么时空,什么观测,杨韬竟然说能够制造出一种武器,能够轻松毁灭一座城市。

而杨韬竟然还说光是有速度的,他还想要制造能够超越光的飞行器。

这些都让李泌听得如同天书一样。

杨韬后来讲的李倓也听不懂了,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唯有那个不生不死的虐猫实验。

等到杨韬经筵结束,李泌这才上前,原来是前线的战报。

李倓没有打开战报,而是笑着说道:

“现实是无数可能的叠加,如果这么说,在打开这份战报之前,史思明也是生和死的叠加之中了?”

李泌笑了笑说道:“那臣希望战报打开,现实坍缩到史思明死这个结果上。”

李倓和李泌都笑了笑,杨韬后面的量子力学如同天书,两人也就是截取了部分词语打趣罢了。

“没死。”李倓将战报扔给李泌。

迅速看完了战报,李泌都是没有那么失落。

唐军进展迅速,河东也已经攻陷,史思明的败亡已经是倒计时了。

甚至整个朝堂都将注意力从前线战事上抽出来,如今政事堂讨论的已经不是如何击败史思明,而是击败史思明之后要如何安定全国。

在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传回长安,长安百姓陷入到了欢庆的海洋。

越王特意下令解除长安宵禁三天,让百姓自发庆祝。

和民间的欢快情绪不同,整个朝堂已经从喜悦转变到了平淡,甚至开始弥漫出一股惶恐的情绪。

用财政司的那帮中书舍人的话说,“利好出尽是利空”,等到好消息全部发出去之后,那才是朝堂面临考验的时候。

如今的朝廷用一句百废待兴可以形容。

中书舍人们从吏部整理出来的报告,如今大唐足足有十七个州没有刺史,上百个县没有县令,几乎所有的州和县都缺员。

史思明如果战败,他的残部要如何的处理,河东地方要怎么招抚,相州要怎么恢复生产。

打了胜仗的将军们要如何嘉奖,立功的士卒要如何赏赐,还有如今庞大的神策军要如何安置。

凡此种种,这些问题千头万绪,自从入了政事堂后,李泌的头发更白了。

不仅仅是李泌,政事堂内所有的宰相都觉得力不从心。

中书舍人们确实高效,周毫清理了刑部之后,刑部以极高的效率审结了积压的案件,但是刑部又向政事堂上书,请求修订《唐律疏议》。

不用说,这肯定不是刑部的想法,刑部那帮官僚,李泌可太了解了,老尸位素餐了。

这恐怕又是周毫这个中书舍人的想法。

修律,这自古以来都是大事,政事堂自然要重视。

但是看了这份刑部的上书之后,政事堂的宰相们都头疼了。

上书的前部分,列举了律令中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类似的案件有不同的判决,这些漏洞会让人钻空子。

这种问题自然容易解决,只需要重新修订律令就好了。

但是刑部提出的刑罚改革方案,却让政事堂陷入到了无休止的争吵中。

唐律是出奇的宽松,比起汉代明代动不动族诛,满清十大酷刑之类的,唐律死刑只有两种,绞和斩。

这之下就是长流三千、两千、一千,然后就是徒(劳改)、仗(打屁股)、苔(竹棍打屁股)。

而且大唐对于死刑非常慎重,地方官服要执行死刑,必须要上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批才能执行。

这种宽松的律法体系,向来是士大夫所津津乐道的。

可是刑部这份上书中,却认为唐律的刑罚过重!

你们懂不懂什么叫刑罚过重?你们刑部这种上书,放在秦汉要族诛了好不好?政事堂那时候讨论的就是族三族还是族九族了!

但是刑部的理由也很清楚,中书舍人们统计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各地刑事记录,在执行苔和仗两种刑罚的时候,大唐这些年一共有千名犯人没能撑过去。

这还是在执行过程中死亡的,如果统计那些当时没咽气,拖回家再死的,恐怕十倍都不止。

而被判了苔和仗的犯人,往往都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罪名。

反而是那些真正穷凶极恶的犯人,比如之前那个奸夫杀丈夫的案子,那个奸夫因为刑部办事不决,前段日子才被处刑,足足在牢房中活了三年。

而徒和流的问题更大,自从安史之乱后,很多犯人从徒和流改为了强制入军,一些运气好的还建立了军功,甚至成为军官的都有。

在平常时期,徒刑的犯人往往被当做奴隶,经常死在工程上。

流放更是等同于死刑,能活着到目的地就不错了,跟别说是在流放地方生存下去。

刑部的数据很清楚,地方官员在为政的时候,面对犯罪的处理办法往往很粗暴。

小偷小摸是苔刑,但是这些小偷都是惯犯,有时候地方官干脆吩咐衙役直接将犯人打死算了,物理上解决出问题的人。

京兆就出现过案件,明明只是小案子,可是罪犯家里是知道官府作风的,又没钱去打点,怕被活活打死。

凶手干脆再犯了一个案子,弄成了长流的处罚,最后长安募兵又去前线,如今反而成了立功的军官。

刑部提出改革唐律,慎重苔和仗,明确徒和流的规定,但是要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犯人不能姑息,必须要尽快处决安定人心。

这难题,又放在了政事堂面前。

第七百零一章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今天李泌来见越王,就是为了刑部提出来的唐律改革问题来的。

“殿下,这刑部所提的刑罚不相当的问题,还要请殿下决断啊。”

政事堂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只能踢给越王了。

李倓摇头说道:“泌公,你也是知道的,孤并不擅长律法啊。”

其实如何改革刑罚的问题,刑部也送上了方案。

按照周毫的意见,肉刑的部分要统一标准,不能动不动就打死犯人。

而有些豪强大族犯法,但是执行肉刑过轻的问题,也是地方司法体系腐败的一部分。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吏治来解决。

刑部的主要改革重点,放在了对徒刑和流刑的改革上。

刑部认为,对于犯法的人来说,徒刑和流刑的惩罚都是一样的,就是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

既然如此,那干脆在州设立专门的监狱,将一州范围内的犯人都集中到监狱中,进行“劳动改造”好了。

这个意见得到了政事堂的认可。

但是接下来刑部的一句话,却让政事堂开始了论战。

刑部认为,既然徒刑是让犯人去指定的地点去服徭役,那么没有犯罪的百姓,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服徭役,这又算什么呢?

这些百姓明明没有犯罪,却要和罪犯一样承担徭役,甚至和罪犯一样死在工地上。

既然百姓无罪,要么禁止地方官府再起徭役,不允许他们随意征发百姓做工程。

要么就对执行徭役的百姓支付工钱,补偿他们因为服徭役而付出的损失。

同时也应该禁止地方官府征发大规模徭役的权利,也不能长期征发百姓在外服徭役。

刑部的推论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是否要限制地方官府征发徭役,是否要对服徭役的百姓有所补偿,这个问题在政事堂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徭役,可以说是古代官府进行大规模工程的制胜法宝。

不过唐代也吸取了隋炀帝大规模征发徭役而亡国的教训,倒是比其他朝代征发的徭役要少很多。

但就算比前朝少,徭役也是很多农民破产的重要原因,崔光远这一类从基层做起的宰相们,当然知道地方官府对于百姓的残害。

但是政事堂另外一派的宰相,则认为如今的大唐官府,根本无法承担有偿徭役。

包括苗晋卿、张镐这些清楚朝廷财政的宰相,认为如果不让地方官府征发徭役,那么很多水利灌溉工程很快就会废弛,到时候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等等,泌公,我们刚刚不是讨论刑罚的问题,怎么说到徭役了?”

李泌摇头说道:“其实争论到了最后,也不是徭役的问题,而是朝堂和地方官府的问题。”

“这还是殿下的中书舍人们提出来的,臣也没想到这么深远。”

李泌对着李倓一拜说道:

“殿下能够得到这些能臣相助,必定能够成就太宗般的王道霸业啊!”

一个马屁下去,李倓的心情也好了很多,他示意李泌继续说下去。

李泌说道: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