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423章

作者:肥鸟先行

到了这时候,高适起了教育对方的心思,故意考李道源一样问道:

“这读经史子集能明白治民的道理,看这地理书能解决问题吗?”

“就拿着扬州城来说,扬州城内商贸发达,朝廷在江淮也铸币,可是扬州城内依然钱荒,这是什么原因?”

钱荒,这也是高适上任淮南节度使之后最大的难题。

大唐的货币是很多的,除了金银铜之外,丝帛也可以作为货币。

明明江淮是丝绸的产地,每年的能编织出不少的丝帛,朝廷也在江南地区开了铸币厂,开采铜矿发行铜币。

可就算是这样,扬州市场上依然严重缺乏流通的货币,这种缺乏货币的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官府征税,影响了扬州的市场繁荣。

作为淮南节度使,高适自然非常的发愁,可是他虽然发现了钱荒的问题,却无法找到解决钱荒的办法。

李道源微微一笑,如果是其他问题他还不一定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他可就真的能回答了。

李道源说道:“钱荒的原因其实就在地理书中,只不过老丈没有想到罢了。”

“就在地理书中?”

高适来了兴趣,只听到李道源说道:

“扬州是海陆贸易的重镇,不仅仅是大唐的商人,新罗、扶桑,南洋诸多的岛国,都会来扬州做生意是吧?”

高适点头,扬州虽然不靠海,但是距离海岸线不远。

而扬州的水网发达,又是大唐漕运的集散地,所以每年也吸引了大量外国的客商。

李道源说道:“那些南洋小国,基本本国都没有铜币,大唐的铜币在这些岛国就是法定的货币,每一次的交易这些商人都会带回一些铜币回国,扬州的铜币不久减少了吗?”

“新罗和扶桑虽然有自己的货币,但是他们自己国家的钱币成色不足,远远不如大唐货币的成色稳定,不少新罗和扶桑的商人,在离开大唐的时候都会换成大唐的钱币,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内融化再铸造成更多的本国钱币,又是再赚上一笔。”

高适听完了李道源的话,只觉得茅塞顿开,怪不得扬州市场上的铜币年年减少,原来是这个原因。

这读书人说的没错,果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没想到扬州城竟然有这样的贤才。

高适继续问道:“郎君高才!没想到竟然是这个原因!”

高适已经有了想法,只要禁止外国商人带走大唐铜币,那就可以解决市面上的钱荒了。

李道源已经隐约猜到了眼前这个老者的身份,他笑着问道:“老丈是不是觉得,只要禁止外国商人带走大唐的钱币,就能解决钱荒的问题?”

被李道源点破了心思,高适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在难道不是上上良策吗?”

李道源摇头说道:“这铜钱还好,金银可是很容易藏起来的,难道官府要对每一个进出的外国商船都严查吗?江淮节度使府能有这个人手吗?”

这个问题让高适愣住了,是啊,如果这些外国奸商将钱藏起来,自己还能每一艘船都搜查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啊,除非禁止一切和外国商人的贸易,才能阻止大唐钱币向外流失。

高适又头疼起来,钱荒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商业。

第五琦在江淮进行的租庸改革,将大唐原本复杂的实物税收,改成了折算市价钱币的货币征收。

原本大唐的老百姓,每年不仅仅要上缴土地里耕种的粮食,还要上缴一定的丝绢和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比如盐户就要上缴盐,渔户就要上缴一定数量的鱼干,这种实物征收可以说是又麻烦官府,又麻烦百姓,特别是占据天下赋税大头的江南官府,每年要分类征收各种商品,然后还要再分类统计送往长安。

第五琦的改革,方便了江淮的官府和百姓,自然是大受欢迎的。

可是从征收各种实物改成了征收货币,一开始的时候还好,百姓就自己田地里的产出换成钱币,就能上缴本年的赋税了。

但是随着江淮钱荒的进一步加剧,很多百姓不得不低价出售自己手里的粮食,才能换到足够的钱币,这反而加重了江南百姓的负担。

高适也没想到,曾经是给百姓减负的良政,只是短短的一两年就成了盘剥百姓的恶政。

高适想改善这项政策,所以才想要解决市面上钱荒的问题。

没有想到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竟然在这个年轻人这里得到了答案。

可是禁止外国商人带走大唐钱币这一招不好用,那有什么办法解决钱荒问题呢?

第五百三十三章 江淮钱法

高适忍不住问道:“既然不能禁止钱币出海,那要怎么解决钱荒呢?”

这个世界上最难受的事情是不知道症结所在,但是更难受的是知道症结却是一个死结,怎么也没办法解开。

江南缺钱,这已经是一个死结了,高适这才病急乱投医向李道源问道。

李道源斩钉截铁的说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怎么流失出去的钱,怎么赚回来。”

“赚回来?”

“对,就是通过贸易,将钱重新从新罗、扶桑和南洋这些国家手里把钱赚回来!”

高适思考了起来,这确实是他从没有想到的道路。

只听到李道源说道:“请问老丈,您知道这些外国商人来了扬州,是不是都会带着一船的货物回去?”

高适点点头,扬州还是东南贸易的重镇,竟然能够看到外国人购买商品,他们都会装满了船舱将大唐的货物带回去。

李道源说道:“这不就对了,大唐的货物在这些国家也是好卖的,这钱可以从大唐运送出去,自然也可以通过贸易再从他们手里赚回来!”

高适听着李道源的话,越是听越是觉得可行。

是啊,既然这些外国商人带着大唐的钱离开不可以阻止,那么大唐也可以和这些国家做生意,把他们市面上大唐的钱币给收回来。

高适早就听商人们说了,将大唐的丝绸、瓷器运送到新罗扶桑,价格就能翻倍,如果运到南洋诸国,那价格更是要翻几倍。

高适又想到一件事说道:“不过禁海?”

禁海是上皇时期颁布的命令,因为日本遣唐使的几次渡海航行全军覆没,当年护送日本遣唐使返回日本的大唐工部侍郎董耀,乘坐船只在南海遇到风暴,差点船毁人亡。

董耀返回长安后,向上皇说在南海见到了“地狱之门”,上皇就下令禁止大唐的官船出海了。

如果是搞出海贸易,那就要开官船出海的海禁。

显然这不是高适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事情。

这时候李道源笑着说道:“官船禁止出海,但是外国商人可以来往大唐啊。”

高适点点头,这显然是一个禁海中的BUG。

大唐禁止官船和百姓的船出海,但是港口城市中可以停靠外国船只。

其实大家心照不宣,如今活跃在扬州、泉州的几个大海商,不少就是大唐人。

只不过为了方便做海贸,将船挂在某些小国下面。

甚至有的船队,直接挂在杜撰的国家下面,在大唐以外国人的身份做生意。

高适仿佛打开了新的天地,以前是这些海商来大唐做生意,为什么不让大唐去他们的国家做生意呢?

这些国家可都是使用大唐的货币的,大唐的货物在这些地区也很畅销,那只要通过贸易把钱拉回来不就行了。

高适心情有些激动,没想到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竟然在大明寺这个年轻读书人这边得到了解决。

不过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高适忍不住问道:“可是海贸风险大,海船很容易倾覆。朝廷的水师需要守卫港口不能随便出海,这民间有人愿意冒险出海吗?”

等到高适问出这个问题,李道源已经基本确认了,眼前这个人是淮南节度使,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了。

也只有淮南节度使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知道对方是高适之后,李道源反而更淡定了。

自己什么样的大官没见过,还是高适这个大诗人的光环更吸引人一点。

不过高适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高官,东南钱荒确实是一个困扰大唐的问题,李道源也想要江南的百姓过的好一点。

李道源说道:“我曾经见过一本大食的造船书,大食人能够建造海上航行的大船,那种大船能运送货物横渡大海。”

“其实大食人造船的技术也不比大唐强到哪里去,只要有技术娴熟的工人就能造船。”

高适点点头,他曾经在港口上看到过大食人的船。

据说这船是从天竺起航,绕过了大唐南方的海岸线才抵达了扬州,这些奇怪的天竺商船能在海上航行很久,能够抵御风浪的侵袭。

也曾经有大唐商人,想要购买这种大食海船,只是可惜大食商人没怎么也不肯卖,而且这种船也只有大食的船匠能够建造。

高适大喜过望,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大食造船的书,如果真的能造出安全的大食商船,那么民间出海的人就会多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鼓励百姓出海贸易,将大唐的钱从这些国家那里赚回来了。

李道源说道:“至于如何鼓励民间出海,那就不是小生所长了,不过我倒是认识一两位精通财政的朋友,可以向他们请教。”

高适知道这次收获已经足够大了,他连忙问道:“这大食造船的书可带在身边?可否给老朽一观?”

李道源摊开手说道:“并没有带在身边。”

高适有些失望,却没想到李道源接着说道:

“不过小生有过目不忘只能,可以将书里的内容默写出来。”

高适大喜过望,连忙说道:“不瞒郎君了,老朽是淮南节度使高适,今日和你畅谈可谓是受益匪浅,不知道小友姓名,哪里人士?”

李道源装作惶恐的说道:“小生李道源,陇右人士。”

“李郎,你若是能献上大食造船术的书,那对于江淮百姓,对于大唐都是有功劳的。本节一定向朝廷举荐你!”

李道源说道:“小生无意功名,多谢节度使美意。大食造船的书我现在就可以默写出来。”

说完高适连忙喊来小和尚,拿来了笔墨纸砚,摊开让李道源默写。

其实为了能出海,李道源早就研究过造船术。

历史上使用木质船只进行过远洋航行的文明,有欧洲、阿拉伯和中华文明。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乘坐的就是能够远洋航行的宝船。

只可惜宝船的资料都已经遗失了,而且宝船的船体很大,需要很多珍贵的百年木材。

以如今大唐的情况,在江淮是很难搞到这些大木料的。

经过玩家的讨论,阿拉伯的斜角大帆船,是在东亚航道航行的最佳选择。

李道源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当场写了出来,就连造船的图纸都一笔一笔画了出来。

高适对于李道源“过目不忘”的能力大为惊奇,再一次对于他不参加科举的决定而表示遗憾。

等到李道源将一本造船手册写出来后,高适这下算是相信了李道源的说法,这是一种能够远洋的船只,和那些大食人开到扬州附近海港的远洋帆船几乎一模一样。

高适留下了自己的名帖,告诉李道源只要他的朋友想出如何让百姓出海经商赚回银钱的办法,就立刻去节度使府找他后,就带着家眷离开了大明寺。

李道源很快联系上了远在陇右的江伦,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江伦。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