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348章

作者:肥鸟先行

王成伟和其他玩家们来说,贴经部分就基本上等于白送的分数。

从系统中直接搜古籍,很快找出了五道贴经考题的出处,王成伟迅速填写完毕,然后举手交卷。

这下子颜真卿吃了一惊,这才多久?王成伟就完成贴经的部分了?

难道是他不通经文,所以交了白卷?

不会吧?以王成伟的诗才,难道不能通读经文吗?

等到小吏拿来王成伟的考卷,颜真卿对着小吏说道:“给我看看。”

颜真卿是礼部侍郎,也是妥妥的朝廷大员,这个小吏立刻将试卷举过头顶,但是依然抓在手上。

这自然也是考场的规矩,收上来的考卷小吏不能松手,如果松开手,小吏按下红印的手指就会和卷子上印下的红印错位,那这个小吏就要被朝廷问罪。

看完了王成伟的贴经答案,颜真卿更是起了爱才之心。

五道题目的贴经全对!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五道贴经的试题,这个王成伟堪称是急才。

要知道其中一道题目是颜真卿亲自出的,题目的出处稍微有些偏僻,没想到王成伟也可以这么快答出来。

前面的开胃菜都已经上完了,接下来端上来的就是主菜了。

皇帝亲自命题的实务策,当看到题目的时候,王成伟就有些傻了。

这是什么鬼题目?

“文质再而复”?

什么鬼?

如果是普通考生,看到这种题目已经要叫爹了。

不过咱们可是玩家,玩家可是有外挂的!

王成伟立刻向方国寿发出了求救的信息。

“方老救我!帮我看看考题!”

方国寿哭笑不得,没想到自己堂堂一个大学教授,竟然要在大唐帮着应试的考生作弊。

不过大家都是玩家,方国寿能帮自然是帮了:“你把题目发给我吧。”

“方老,文质再而复,这是什么意思啊?要怎么破题啊?”

方国寿看到题目笑了笑,给王成伟回复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文和质,就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的两种品质。”

“质,就是本性,也可以认为是内在的野性。文,是仪貌,也就是后天学习的礼法规则。”

“而孔子提出一种历史观点,认为可以将文和质推广到国家身上,而这两种特性是会互相轮回往复的。”

“《礼记》中说,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意思就是夏朝是质多于文,所以夏朝更野蛮,而周朝文多于质,所以周代文治天下显得更文弱。”

“野蛮和文明是交替循环轮回的,这也是儒家总结的一种历史规律。”

第四百四十九章 破题

听完了方国寿对题目的解释,这下子王成伟总算是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

巡考的颜真卿叹了一口气,作为学贯古今的大儒,颜真卿自然明白这个考题的意思。

文质而再复,不仅仅可以用在朝代之间的更替,朝代之间皇位的更迭,也可以套上这一套“文质再复”的规律。

而皇帝用这个题目做考题,其实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要考生写出新朝和上皇时代的切割,给皇位更迭寻求更具有法理性的解释。

灵武登基,到上皇下诏退位,至德元载和天宝十五载是同一年。

这种法统上的尴尬,一直都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所以才出了这么一道实务策的考题。

颜真卿叹气,皇帝第一次科举出这样的考题,那么等到上皇回銮长安后,二皇相见之后,皇帝又要如何对待上皇?

作为上皇时期就出仕的大臣,就算是对上皇晚年的昏聩心存怨望,但是依然对开元年间那美好的时代充满美好回忆的。

大臣们自然不愿意皇室内部出现骨肉相残的景象了。

且看这些考生如何答题,是不是能够提出让皇帝满意的答案。

颜真卿继续巡视考场,只看到不少考生都盯着考题发呆。

颜真卿叹了一口气,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前面两道试题都做的不错的考生,在面对第三道考题却束手无策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考生们都熟读论语,但是文质再复的概念,是出自于《礼记》中的。

《礼记》虽然也是五经之一,但是唐代对于通五经的要求主要还集中在《诗经》和《春秋》上,对于《礼记》的要求是通读,就连考贴经都不太考《礼记》上的内容。

不过题目是皇帝出的,考生也只能硬着头皮作答了。

颜真卿又看了几个,看到韦应物的文章,眼睛一亮。

韦应物不愧是京兆韦氏的子弟,也曾经门荫入官,在官场上历练过。

韦应物的这篇文章,从文和质两个方面入手,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规劝朝廷重视文治和武功,在全力平叛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朝廷的文治。

颜真卿点点头,这个切入点也是进士科考试实务策正常的切入,从劝谏君王开始。

接着韦应物用文质再复的理论,套用了隋和唐的文质演化,提出隋代是重治而轻文,隋炀帝穷兵黩武最终灭亡。

所以我大唐应该是文过于质,继续规劝皇帝行文治。

从一篇进士科考试的实务策作答上,这篇文章自然是合格的。

韦应物的文采也不错,字迹也相当不错,考中进士应该没有问题了。

不过颜真卿还是摇头,虽然韦应物写的不错,却不是皇帝想要的答案。

再继续看其他的考生,颜真卿很快看到了顾况的考卷。

顾况的破题和韦应物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孔子的语录来论述文和质的基本概念。

不过顾况将文质再复的论述,用在大唐内部的皇位更迭中。

顾况认为上皇的开元和天宝年间,就是一场文质再复。

开元重文,天下能够安定繁华,天下积攒下庞大的财富。

天宝重质,过于穷兵黩武而让边镇坐大,最后导致了安禄山之祸。

所以顾况的文章更进一步,从开元天宝之间的教训,劝导当今皇帝继续重视文教,不要再犯上皇一样的错误。

颜真卿微微点头,顾况不愧是李泌的弟子,他这个文章算是挠到了皇帝的心上了。

皇帝就是需要这样的文章,顾况说明上皇执政末期的问题,也就说明了当今皇帝继位的合法合理性。

这就是所谓的文质再复的意思,将本朝定位文,上皇末期定义为质,劝谏君王不要穷兵黩武,要勤修政务重视文治。

这也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的,算是一篇主旋律的合格文章。

同时也响应了皇帝的喜好。

作为同考官,颜真卿是需要阅卷实务策的。

他已经将顾况和韦应物的名字记在心上了。

科举考试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实务策的答卷是要交给皇帝看的。

如果不能从中选出好的考卷,那就是他们这些考官的失职。

所以大唐虽然有行卷的陋习,但是整体考试的目的还是向上的,还是要为了国家选拔贤才。

而大唐的历代皇帝也重视科举,不仅仅会自己阅卷,还会经常会亲自出实务考题。

但是到了明清的时候,科举考试已经沦为卷王的竞赛,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僵化,八股文的要求越来越死板,这样的文章皇帝自然也不愿意看了。

这时候的科举考试也不考策论了,为国选拔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才这个目的已经失去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因此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舞弊案件反而要比唐宋更多。

颜真卿这时候抬起头看向了王成伟。

之前看王成伟是第一个交贴经卷子的考生,可是他迟迟没有动笔,一开始颜真卿以为他不知道如何解这道题。

本来颜真卿为王成伟惋惜,毕竟是从陇右这种文化沙漠出来的士子,虽然有诗才,对经义也背的不错,但是遇上实务策就没办法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陇右的士子就算是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也很难写出对上皇帝胃口的答案。

毕竟皇帝和上皇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不是普通读书人能够理解的。

虽然这个王成伟也算是太原王氏的支脉,但是迁居陇右也几代没有人出仕了,不了解时局也是正常的。

就在颜真卿以为王成伟要放弃的时候,突然见到王成伟奋笔疾书起来。

难道是不知道怎么破题乱写了?

颜真卿走过去,想要看看王成伟到底要写什么。

对于皇帝出这道题的意思,王成伟自然是清楚的。

皇帝和上皇这点事情,在论坛早就被扒的干干净净。

李亨灵武登基,这是趁着上皇避祸蜀中,失去中原士民之心的篡位行为。

事后躲在蜀中的李隆基,一方面因为自己已经老了,早也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另外朝廷大臣都支持儿子当皇帝,李隆基也只能下诏退位,承认李亨当皇帝是自己传位的。

不过李隆基也不是那么爽快的放弃权利,李隆基在退位诏书发布的时候,封了另外三个儿子为几个关键道州的大总管,又给他们授予开府建牙的权力。

李白投奔的永王,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到了上皇的任命,从江南打着平叛的旗号起事的。

但是最后三王都被李亨平定,永王也被砍了脑袋,从此上皇就彻底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

继位的合法性,上皇这个执政了四十五年的皇帝,那可是大唐历代皇帝中执政时期最长的。

如今李亨朝廷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上皇时期的大臣。

李亨依仗平叛的将领,也都是上皇时期提拔的将军。

甚至李亨身边的宦官,有些都是上皇派给他的。

这也都让李亨要活在上皇的阴影中。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