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9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琦也不藏着掖着了,道:”先前我在宜城散播谣言,是情非得已,但却试出了张氏、苏氏、贝氏均悖逆之贼,而蔡蒯两家则可托大事!苏,贝,张三家罪孽深重,不除不足矣平民愤,还请异度先生助我成事!还是那句话,事成之后,我父子必以蔡、蒯两家为宗族之首,同治荆州。”

这话在刘琦没表露身份前,蒯越绝对是不屑一顾的,但如今刘琦表明了身份,蒯越想不信也不行。

眼下帮刘琦,便等同于在帮刘表。

蒯越想了许久之后,道:“乱世需用重典,眼下荆州局势混乱,宗贼贪暴,利用各家势力,祸乱一方,不过若想要对付他们,却也不难——苏焕、贝羽、张方等人,皆无谋之辈,其麾下虽众,但只要擒贼擒主,便无需大动干戈,一战而定!”

刘琦的微笑道:“异度先生的意思,是摆鸿门宴?”

“兵不厌诈,此法最为妥当,少君来临沮收揽猛士,不也是作此打算么?”

第十一章 布计除宗贼

蒯越替刘琦献上了擒贼擒王的计策,他的意思是对付宗贼,不需要大动干戈,只需要想办法诱杀意图与刘表作对的宗贼首领,然后收编宗贼手下的兵将,拉拢宗贼手下的人才,逐步安定荆州。

说的直白些,就是想办法设一场鸿门宴,这和刘琦的想法完全一样。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也不能两顿,必须一饭定输赢。

当然了,这场鸿门宴要杀掉的宗贼首领需要仔细辨别,目下能够确定铁了心想与刘表为敌的,有荆州五大家族中的贝氏、张氏、苏氏,而其余的宗族中,依附于他们三家的有孙氏,李氏,朱氏,赵氏,潘氏等几十家豪强,这些统统都是要除掉的。

而蒯氏,蔡氏毫无疑问是刘琦的盟友,与蔡氏和蒯氏关系较好的习氏,庞氏,杨氏,马氏,向氏,黄氏等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将这些宗族划分之后,蒯越随即告辞,并言明回去后,会将两人今日所议之事告知蒯良和蔡瑁,并保证一定会劝服两位家主协助刘琦。

待蒯越走后,刘磐便急不可耐地询问刘琦:“伯瑜,就这么把实底交待给他?万一出了差错,你我该该如何?”

“出差错就得死。”刘琦肯定的回答。

刘磐惊讶的看着刘琦,仿佛第一次认识他一样。

他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兄弟居然将生死看的这般通透,话里话外甚不畏死。

似乎是感到了刘磐惊异的目光,刘琦安慰他:“放心,对蒯、蔡而言,族中利益最是紧要,拥护严君便可名正言顺的除掉其他三家宗族,独霸荆楚,这机会十载难逢,他们断然不会放过。”

刘琦的话让刘磐宽心不少,同时也增强了他的信心。

“堂弟,那下一步怎么办?”

刘琦思虑片刻:“蒯越回去说服蔡瑁和蒯良,我料他二人必会答应,但为了显示我等诚意,还需父亲置书,许诺他们官职,此事方才能稳健。”

刘磐犹豫道:“叔父会应允否?”

“不知,我修书一封问问父亲,希望他能答应。”

……

刘琦给刘表写了封家书,信中详述了自己在荆州探查的各种情况,包括五大家族中,三家与刘氏对立,两家愿意归附等……却唯独却没有提到自己接下来要联合蔡、蒯两家设鸿门宴的事。

刘琦不是不想告诉刘表,他是怕自己说了,刘表会从雒阳千里奔袭,专门到荆州抽自己一顿。

写过书信之后,刘琦继续前往其他县城,详装探查地方,实则在等刘表给自己回信。

当刘琦巡视完南郡下属的十个县城之后,刘表的回信终于被信使快马加鞭的送到其手上,七百里的路程,信使一路疾驰,换乘的马就累死了两匹。

信使带回来两封任命绢书,上面都盖有刺史银印青绶的印记。

第一绢上仅仅任命了蔡瑁和蒯氏双雄三个人。

而第二封则是任命了五大宗族中的蔡瑁、蒯氏双雄外加苏氏兄弟,张氏兄弟,华容长贝羽,共计八人。

刘琦看到这两封任命时,沉默了许久,半晌无言。

刘磐疑惑的来回翻看着两份任命,奇道:“叔父为何要下两份任命?这两份任命书上都有蔡蒯两族之人,岂不重复?”

刘琦长叹口气:“此两份任命,一份代表父亲真意,用来恩泽蔡、蒯;另一份五族皆赏的任命是计策,用来蒙蔽苏,贝,张三族……看来父亲已经猜到我想要做什么了!他这是在帮我成事。”

“啊?”刘磐闻言一惊,手中的任绢没拿住,直接掉落在地:“你在家书中只是说了五大宗族谁为敌谁为友……难道叔父凭此就猜到了你要除贼的用意?”

刘琦呵呵一笑。

看起来,他有点小瞧自己的这个便宜父亲了。

刘表,一个坐领荆州十八年的大佬,在这个时代唯一一个可以让刘备从一而终的人;即使是曹操,也不能在刘表在世之时拿下荆州。

自己是不是有点太不拿这爹当回事了?

只是不知道刘表为何没有劝自己收手,反倒是给自己支了一招,让自己在荆州大闹一场?

他想做什么?

刘琦没想明白,暂且先不琢磨,他嘱咐刘磐道:“将这两绢任书,派人送到襄阳,暗中交给蒯越,他自然明白该怎么做。”

刘磐郑重的点了点头,收起了刘表的两份任命。

“我立刻安排,伯瑜,接下来该当如何?”

“回宜城,准备宴席请帖,邀请南郡的诸位宗族族长,到宜城赴宴!”刘琦字正圆腔地回答。

……

不出刘琦所料,刘表的任命书果然起到了预期中的作用!

这两份任命书,既让蔡氏和蒯氏看到了家族称雄荆州的希望,又同时安抚了贝、苏、张三族。

蒯越很快便派人送来了蔡蒯两氏的信物,言蔡瑁和蒯良两位宗主受赏后,愿相助刘琦除贼,只是眼下时局复杂,暂时不方便见面,一切与刘琦的联络事宜,均有蒯越暗中操办。

接下来,便是这场鸿门宴的筹备工作了。

宴筵的理由很简单,五大家族皆受刘表封赏,那刘琦代表刘表宴请他们,以为相贺,他们断不会拒绝,毕竟在襄阳的宗贼们看来,刘表在上任前封赏他们的族人,这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刺史这般示弱,若还不给面子,便有些说不过去了。

宴筵设在宜城驿舍的花园,宴请的人是荆州近百家宗族首领,这百家宗族首领中,刘琦要杀的目标,确定的有五十五人,这个数量不会减少,只会递增。

而这百家宗族首领来赴宴,每人最少也会带领十名随从,粗略估算,最少也有一千人随行……而这一千人中,最少有五百多人是需要控制的。

……

宜城驿舍的一间静室内,打算在这场‘鸿门宴’中收拾对方一千多人的刘琦,刘磐,黄叙三人正在密谋。

当刘琦将需要对付的敌人数量跟刘磐和黄叙计算了一遍之后,两人都沉默了。

片刻之后,便听刘磐幽幽开口道:“伯瑜,你确定这场宴筵,是咱们诛杀五十五名宗贼……不是那些宗贼反宰了咱们么?”

第十二章 三件任务

刘磐的话虽然不好听,却并非没有道理。

宗族的势力庞大,且根深蒂固,将那五十五家宗贼首领诛杀,就要做到一击必中,不然一个不好,就会适得其反,被对方群起而攻之。

刘琦给两个人打气,道:“此事看似凶险,但只要筹谋得当,便不会有失,关键要看安排的是否稳妥。”

黄叙蜡黄的脸上此刻没有表情,心中却跌宕起伏,犹似惊涛。

刘琦适才已经将自己的身份告知了黄叙,黄叙惊骇之余,又不免欣喜。

能与刺史公子结交,这可是他原先做梦都不敢想的。

别说此刻刘琦让他杀宗族,便是让他屠宗族满门,他亦绝不推辞。

“叙愿以少君之令马首是瞻。”黄叙当即便摆明了态度。

刘琦拍了拍黄叙的肩膀,感激道:“黄兄果是义气之人!”

说罢,又转头看向刘磐。

刘磐翻了翻白眼,嘀咕道:“看吾作甚?陪汝闹到这般田地,还能反悔么?汝有事吩咐便是,大不了为兄舍了这条命不要!”

刘琦心中很是感动。

虽然在这个时代混,处处凶险,步步危机,但能有黄叙和刘磐这两个甘愿与自己一同赴汤蹈火的义士陪着自己,也不算他白白来这时代走一回,总归还是有些收获的。

“放心吧,丢性命的不会是你我兄弟,定是那些宗贼。”

“莫说好的诓吾!”

刘琦笑了笑,然后在长案上打开一绢白绸,上面大致勾勒出了宜城驿舍附近的地形。

“据蒯越传来的消息,严君恩赏五族,已令贝、张、苏三氏族长失了防备之心,再加上蔡,蒯两族撺掇,宴席之日襄阳诸族长必至,但要做成这件大事,有三件要事!需你我三人当日分头行事。”

“哪三件?”

刘琦正色道:“第一,便是擒拿宜城县令李铮!这宜城由他统管,县内兵将皆由其一手调令,所以我们要在开宴之前,将李铮控制住,控制宜县,以立于不败之地。”

刘磐恍然道:“如何行事?”

“开宴前,吾卓蒯越提前到宜城,约见李铮,蒯越是五大宗族的要人,他相约李铮,其不会不至,到时就一举将李铮拿下,再前往县衙,夺下县令青印……”

说到这,刘琦看向黄叙,道:“然李铮毕竟是一县之长,身边最少也会有五六个护卫,且未防消息泄露,夺权不可太早,需在宴席当日,因此便需要一勇猛之士协助蒯越。”

黄叙见刘琦看向自己,明白了刘琦的用意。

“此事尽在叙身上!莫说他带五六个护卫,便是十个二十个,亦不在话下!”

“有劳黄兄!”刘琦点点头,又道:“蒯越信中言,只要制住李铮,凭他蒯氏声望和其唇舌之功,余子皆不足虑,拿下宜城犹如探囊取物!”

说罢,刘琦又看向刘磐,道:“第二件要事,便是对付各宗族带来的随从,百家随从,少说也有上千人,这上千人虽不入席,可一旦驿馆出事,这千人便是最大的变数,所以一定要想办法牵制住他们。”

刘磐的表情略显激动。

刘琦继续道:“兄长可率族中三百兵壮,控制诸宗族的千余随从。”

刘磐有些为难:“三百人控制千余人,怕是有些困难吧?”

刘琦为他解释:“乍一听似不可能,但这千余人并非一军,而是百余家随从临时聚集,没有统一调令,良莠不齐各有心思,且尚有近一半宗族亲近蒯蔡,宴席当日,堂兄只需兵壮全副武装,携带利刃,呈威压之势,某再请蔡、蒯俩家派族人与你同行,或威胁或安抚,恩威并用,必可成事。”

刘磐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道:“且搏上一搏,某定竭尽全力,拖延至堂弟办成大事。”

刘琦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只剩下最后一个要紧的。”

黄叙似乎猜到了刘琦的所想:“少君是担心宴筵上的事,不好处置?”

刘琦略有担忧地道:“那五十五名宗贼,恐不乏精通武艺之人,宴席间安排的人少了,杀不了他们,但安排的人多,只怕会在事前便被瞧出破绽。”

刘磐恍然道:“所以就不能安排太多人,尽量用勇武善战,身经百战之猛士?”

刘琦点了点头,道:“不错,眼下倒是有一个人选,但恐是不够。”

黄叙若有所悟地道:“少君指的,便是家父吧?”

“正是,不过仅凭黄司马一人,还是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黄叙想了想,道:“当年严君在宛城战黄巾时,麾下曾有十八骑贴身侍军,皆家严君亲信,又是生死之交,各个武艺高强,精剑术善骑射,如今在各县中任职,军职皆不高,若是让这些人下野归乡,想来不会引起注意,若有这十八壮士相助,莫说百八十个宗族首领,便是三百五百,也不足为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