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5章

作者:臊眉耷目

孙坚皱起了眉头,似乎是在思虑着什么。

“竟有七千人这么多?如此怕是不够。”

“什么不够?”刘琦好奇道。

孙坚嗤笑一声,那笑声似有几分嘲讽,且毫不忌讳。

“是过冬用的绵袍,刘公子好歹也是一军之将,连这些事都不曾想到么?”

孙坚口中的绵袍,并不是后世所说的‘棉服’。

在汉朝,棉花还没有被引入中土,更谈不上大面积的耕种,因此也就没有棉花,更谈不上有所谓的‘棉袄’或是‘棉服。’

在没有棉花作为填充物的汉朝,北方人过冬的衣服普遍是“缯絮”“绵袍”。

缯絮的材料主要以丝锦为主,成本较高,在社会安定生产力较高的情况下,倒也能够大面积的普及。

可在眼下这种动乱时节,以地方刺史郡守之力,想让他们快速的筹备几万套缯絮供以军需,只怕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只能用绵袍。

至于绵袍——袍者,苞也;苞,内衣也。泛指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有内外两层,夹层之中放入御寒的填充物,便成了冬天的袍。

而绵,指的则是蚕丝质地的丝絮,以此为填充物,因而取字为绵,但为了节省成本,基本都是往里面填充絮头、细碎枲麻等填充物代替绵。

眼下已是腊月时节,阳人县周边虽少下雪,可一旦进入大寒时节,却也干冷异常。

若是后方的绵袍不至,荆州军接下来的日子,只怕是难捱了。

刘琦皱起了眉,转头问蒯越道:“咱们将士的冬衣,南郡那边可曾准备了?”

蒯越拱手道:“越已经派人向襄阳催促可,南郡的比曹掾史目下已核实了郡内仓物,冬衣倒是有,只是厚度不足,不能抵御此处严寒,因而重新抢做了一批绵袍,目下正在往这边运送,抵达阳人县恐尚需些时日。”

刘琦点了点头,叹息道:“若是如此,那就得让三军将士们坚持坚持了。”

孙坚冷眼旁观,听完刘琦和蒯越的对话,突然插嘴。

“孙某的军中,冬衣也不甚足……”

刘琦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

这孙坚什么意思?

听他这言下之意,似乎想敲诈我荆州军的冬衣?

这算什么行为?简直是跟袁术如出一撤。

刘琦看向蒯越,却见他的眼中也出现了一丝瘟怒。

这是摆明了想打劫啊。

刘琦看向孙坚,淡淡道:“君侯此言何意?刘琦不甚解呀。”

孙坚似乎并不在意刘琦和蒯越的不快,他脸上依旧是那副冷冰冰的神色,外加略微的嘲讽。

不过他的回答却出人意外。

“孙某军中,冬衣也不甚足,恐无法支援给贵军了……眼下,某只能从吴县的子弟中,抽出七千人,让他们与公子麾下的军卒穿插轮换使用绵袍,两人共用一件冬衣,每日各穿六个时辰,待汝荆州军的冬衣抵达之后,再将同用的冬衣还给我军将士,不知公子以为如何?”

这一番话说出来,不只是刘琦,连蒯越、蔡勋、黄忠、文聘等人都楞在了当场。

这孙坚,一脸漠然,嘲讽意味十足,怎么办出来的事,竟这般暖心?

“两人,共用一袍?”刘琦喃喃念叨道。

孙坚一挑眉:“怎么?刘公子的麾下军卒,还不屑与孙某的将士同袍么?”

“那倒不是,只是不曾想君侯居然这般仗义,实在令琦诧异非常。”

本以为孙坚是要趁火打劫,要荆州军给他提供绵袍,可谁曾想他居然是提议要自己的将士和荆州军暂时同袍抗寒。

换言之,就是将己方七千吴郡子弟兵的冬服借给了荆州军一半。

古代因生产力低下,缺少衣物渡过寒冬是很正常的事。

两人同用一袍渡过寒冬,也不是孙坚首创,在此之前,还是有先例的。

《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没有军服,我和你共有战袍,虽然只是诗歌,但诗歌的题材和意境,很多都是源于生活,可见当时的秦国军队在物资困难的冬天,士兵只能两人合披一件绵袍抵御寒冷。

但那毕竟都是一军,而像是孙坚这样,让己方军士与连盟友都算不上的宗亲联军共用一袍,这行为已经可称之为大义了。

这不该是孙坚的为人啊?

面对刘琦的感激,孙坚却没有任何表示,依旧是摆着一张臭脸。

他很是平淡地对刘琦道:“阳人县的东城,已经被孙某清空了,那里有空置的民舍和空地可以屯兵,那些屋舍,孙某用了一半,剩下的给你等用,将士们无需驻兵于城外,在城中驻扎即可。”

孙坚的语气虽然冰冷,但他话中的内容却无不显示了他对刘琦一众的关照之意。

在来阳人城之前,刘琦曾在脑海中构思了好几个与孙坚会面时的场景。

但他万万没想到孙坚居然会这样对待他们荆州军。

不应该的……

前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郡守张咨皆亡于其手……杀刺史太守眼皮都不眨的人,会有这么好心?

这样的人,会做出照顾荆州军的举动?

刘琦不太信。

但他现在也摸不准孙坚的脉络。

罢了,反正有袁术做后盾,那就走一步算一步吧。

当下,刘琦便先按照孙坚的邀请,率兵进城安营扎寨。

孙坚想搞什么鬼,且容日后再慢慢思之。

反正以刘琦和袁术目前的关系,刘琦觉得孙坚也不敢坑己方。

第九十八章 阳人县寒风凛冽

阳人县的城东已经整个都被孙坚清空了。

原先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到底被孙坚移居到哪里去了,刘琦不知道,但刘琦估计下场未必会特别好。

这就是乱世。

再冰冷的刀刃,也比不上那冰冷的人心。

孙坚军也驻扎在阳人城东,如他所言,他大概是用了一半的空地和屋舍,眼下正好把另一半借给荆州军屯兵。

那些空置的屋舍中,最好最居中的,自然是由刘琦居住的,毕竟公子的安全乃是重中之重。

以此类推接下来还有司马,军侯,曲长,屯长等……

普通士卒能居住进屋舍的便尽量挤进一舍,而剩下的则只能在屋舍外的街道上或是空地间安营扎寨。

或许是真应了孙坚的话,在阳人城驻扎后,当天完事的天气就开始变的异常寒冷了。

气温骤降,寒风凛冽。

但幸运的是,在气温开始大幅度下降的日子,刘琦却能够住进的民舍,这对于他来说,真可谓是天大的幸运。

汉朝时期,普通的民宅面积大概是在十个平方米左右,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房子大多有炕,且炕与灶相连,下面还有烟道。

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有两条烟道的火炕,而东汉时期的民宅则已经出现了拥有三条烟道的火炕。

火炕并非是东北人的专利,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朝,中原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由于眼下军中并无石墨,孙坚就派人送来了一些柴薪给刘琦,让他烧炕取暖,由于屋舍中建有三条烟道,即使在里面烧火,空气也不会熏人,更不会出现将人呛死的情况。

在这样相对暖和的环境下,刘琦睡到了半夜子时,但却被屋舍外的声音给吵醒了。

屋舍外闹哄哄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多军士似乎都还没有睡,四处皆是士卒们的高声呼喝,吵吵闹闹的好像还是在白天一样,让刘琦一时间产生了错觉,以为是白天。

刘琦揉了揉眼睛,掀开被子起身。

他穿戴好了衣甲,开门走了出去。

刚打开了屋舍外门,便感到一股烈烈寒风迎面扑来,打在刘琦的脸上将他的脸庞吹的生疼。

“好冷!”

刘琦不由打了个哆嗦,暗自道:“只不过是一夜功夫,天气就变的这般凉了,难怪孙坚要其将士与我军同袍,原来他是早就知道了会有这样的气候巨变。”

刘琦略有些哆嗦的走出房门,便立刻有一名士卒走了上来。

刘琦认的,那是黄忠麾下一名屯长,叫褚胥,这一路上奉黄忠之名,多有照顾刘琦之举。

他年纪很轻,也就是比刘琦大那么三四岁的样子,但却已经是屯长了,若是再做几年,立些功绩,有黄忠提拔,一定大有前途。

“公子,这么晚了,如何不睡了?”

“外面太吵了,睡不着。”刘琦拉扯了一下衣襟,笑着回道。

吕胥皱起眉,道:“公子稍安,待卑下去遣散他们,不让他们打扰公子休息。”

刘琦环顾了周围,发现遍地都是火堆,士卒们抱着柴火往来奔走,彼此呼喊着同僚的名字。

街道上,不知何时燃起了一个个火堆,士卒们围在那一个个火堆旁,又是吹手又是喧嚣,应是在取暖驱赶寒意。

刘琦拦住要去驱赶那些士卒的吕胥,问道:“这已是过了子时了,将士们为何还不睡觉?”

吕胥叹道:“回公子话,天子骤寒,太冷了,在帐内的士卒冻的根本没法入眠,只能出来升火,围着火堆取暖,这种天气,人在帐篷里睡,怕是会僵的。”

旁边,和吕胥一起的一荆州军屯长亦道:“公子,这样的天气,若是穿着单衣睡了,恐怕这一觉过了,想起也起不来了。”

刘琦闻言,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个社会,生产力还是太低了,环境还是太差……

连棉花这种在后世遍地普及的东西都没有,每每入冬,仅是因为寒冷就不能生存下去的人,不知凡几。

饿死,冻死……在这个时代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能够活到寿终正寝,对于汉末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奢望。

“今夜这么吵闹,我在屋内怕是也睡不着了,罢了!随我走走。”刘琦吩咐吕胥道。

“诺!”

吕胥说罢,急忙进屋去给刘琦取来罩衣,要披在他的身上,却被刘琦伸手挡开了。

“先不用了,我想试试没有罩衣,到底有多冷。”刘琦微笑着回道。

他记着文聘曾跟他说过的一番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