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69章

作者:臊眉耷目

万一押错了宝,李氏一门,怕是从此便被迁出豪强名单了。

但南郡就不一样了。

荆州刺史刘表善喜教化之道,乐于之学向往安定,南郡远离中原纷乱之地,战事的频率程度和北方相比,明显要少的多,是举族迁移发展生息的好地方。

更何况李典还与刘琦有交情,刘琦目下身为襄阳校尉,也是刘表的左右手,一定会对李氏一族颇多关照。

李氏宗族迁至南郡,也算是有了靠山。

经过李典不断的劝谏与努力下,最终,李氏宗族的诸长终于同意,举族从乘氏迁移至南郡。

李氏宗族虽不算是望族门阀,但在乘氏和巨野,都一直豪强级别的存在,他们举族迁移至荆州,这对兖州的豪族而言,意义重大。

荆州刘氏,可容四方之士人避难的消息,由此传开。

……

留下了李典,遣送李氏一族去南阳郡,荆益联军继续北上,穿过宛城抵达鲁阳县北的百里之地,便已经是司隶的地界。

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将进入董卓与关东群雄交锋的地界了。

荆益两军抵达司隶之后,便在梁南的霍阳山附近驻扎。

古邑之地霍阳山,目下隶属于梁县,早在商朝时,这里便有霍国存在。

其地之西便是阳人城,孙坚的精锐之师就驻扎在那里。

而霍阳山正北的一百五十里,就是雒阳。

这里的地界已经距离雒阳如此之近,属于朝发夕至,因此不可以再随意向前进军,接下来的每一步,要慎之又慎。

两方诸将官汇集,开始商议下一步的动作……

商议时,贾龙向荆益两方的将领提出了一个行动方案。

“贾某与董相国,昔日在凉州共破叛羌,颇有些情谊,如今吾等已进雒阳地界,贾某当置书于董相国,请其派使者前来,相谈护君事宜。”

众人闻言,不由纷纷点头称是。

在他们看来,贾龙与董卓有旧,更兼荆益两军占据着大义,董卓如今是四面楚歌,为地方郡守士族不容,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只有跟宗亲联盟妥协,才是他最好的出路。

他们这是给了董卓一个机会。

蔡勋的表情似有些激动:“既如此,那诸位便商议一下,当与董卓如何洽谈?”

刘瑁笑呵呵地站了出来。

他拿着一卷简牍,道:“吾益州军之所求,皆在此牍上。”

蔡勋好奇道:“不知刘益州所提条件为何?”

刘瑁将简牍展开,缓缓道:“蜀中多事,巴民未经教化,却屡有反迹,南中之民亦是不归王化,西南可谓多事,朝廷若不在益州常置上将镇守,恐大汉边壤不宁,故请朝廷设镇西将军,并改任蜀郡、汉中、广汉、巴郡、犍为、越隽、益州、牂牁郡守并都尉,以安民心……”

众人听到这里,心中都大致明白了。

刘焉这是打算问董卓要军职和官位了。

四镇四征并不常设,非战时而不置,刘焉借口西南民众不附,难归王化,索要四镇之一的位置,根本原因还是想名正言顺的扩充益州的军力,并增加自己能够给予军中人的军阶。

如此,益州军今后就可以用为朝廷镇守边塞,防止夷民坐大为理由,无限的扩充军力。

益州请旨的镇西将军,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刘焉……不过他们请旨刘焉为镇西而非镇南将军,想来是顾及同盟之谊,想把这镇南将军的位置让与刘表。

终归是没有白吃白喝,关键时刻还没忘了荆州的盟友。

而益州八郡郡守并都尉的职位,想来也是早以拟好了名单。

刘琦看了一眼贾龙,发现他的面色怡然自得,并无什么特别的表情。

想来这八郡的郡守和都尉之职,刘焉在某些方面,也对益州豪强们进行了妥协了

刘琦感慨道:“刘益州果然是深谋远虑,令人佩服。”

说完这话,刘琦还转头看向蒯越和蔡勋:“异度先生和蔡司马,也当仿效益州诸公,拟一份请旨奏疏,务必向董相国表我荆州人心。”

言下之意,是益州人向朝廷请旨要官,荆州人自然也得去要官。

眼下,蔡勋和蒯越在此,这份向董卓请旨的名单,自然不可能是由刘琦一个人来定。

蔡、蒯两家肯定也得借着这个机会,为族中人和其同盟的荆州望族中人索取官爵,进一步扩大两族在荆州的权益。

刘瑁听了刘琦对其父的赞扬,又叮嘱让荆州人仿效益州人,脸上略显自得之色。

谁言益州无能人?

蔡勋听刘琦让他和蒯越拟定这份名单,心下不由大喜过望。

刘琦的这句话,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这是将拟定奏疏求官的权力,都交到他们蔡蒯两族的手中了。

如此一来,这当中的尺度和拿捏,岂不是尽由蔡,蒯两族说了算?

蔡勋尽力的控制住心中的激动,道:“唯。”

蒯越眯起眼睛,仔细的打量着刘琦,心中略微泛起疑惑。

他是了解刘琦的,这位少君,从来都是软不吃硬不吃的主。

他表面知礼儒雅,实则内心却多谋善断,心思缜密且多机敏。

依他的立场,真的就甘心让自己和蔡勋去拟定这份名单?

这等于直接将偌大的利益切给南郡的望族了。

蒯越心中略有下惴惴不安。

少君心中究竟所思何事……

眼见两方众人都在场,皆颇有喜色,刘琦突然站起身,对在场众人道:“诸位,请爵的奏疏,对我荆益两方,确实重要,但还请诸位也不要忘了我等此番上雒的初衷。”

刘琦的话让帐内众人莫名所以。

贾龙道:“公子所言的初衷,为何?”

刘琦一字一顿地道:“护君为一,扶汉为二!董卓自二月便在朝廷公布了迁都之政,自五月起,西凉军便开始陆续迁移雒阳之民往长安,只因孙坚和王匡屡番攻伐,因而未竟全功,但饶是如此,雒阳那迁移的十之一二之民,在迁移之中也死伤甚众,此乃动摇大汉国本之举,公等难道不知?”

说到这,刘琦环视众人,沉吟半晌又道:“我们身为宗亲,绝不可让他迁都!”

第九十章 东京西京

董卓在朝中提议迁都长安之事,荆益联军的将官自然都知道。

不仅仅是帐中人,各州各郡的世家望族、达官显贵,大家都知道此事。

很多明智之士也清楚,董卓不迁都不行。

眼下的董卓,唯一仰仗的是手中的强悍军力。

在政治方面,董相国的声望已经跌倒了零点往下,直奔负数使劲,门阀望族皆视其为敌。

没有军队,董卓的下场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军队,董卓必须迁都关中。

关东诸郡守内部虽矛盾重重,毕竟人数众多,虽然论战力,他们暂时比不上西凉军,但他们强在持久。

有袁绍和袁术这样拥有巨大潜在能力的门阀在,关东诸郡守的背后,就等于有了各州各郡望族的鼎力支持。

有他们的支持,钱、财、兵源……关东诸郡守的战争本钱源源不断,被董卓打败或者打光了的士卒,很快就会重新汇集起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内郡守王匡,他在两个月之前与董卓交锋,被董卓分兵强渡小平津袭击了后方,麾下兵将全灭。

但王匡返回泰山郡招募兵将,短短时间便招募了数千兵卒,又重整旗鼓,准备再战。

若是没有泰山郡本地的门阀支持,单凭王匡一个老光棍子跑到大街上去发传单……怎么可能会拉到几千人头?

但雒阳的董卓,他手下的西凉兵是打一个死一个。西凉军若是真死绝了,董卓就是整天整宿的去街上发传单也招不来人。

这里没有任何人会主动予资源与他。

董卓在司隶没有根基,他想补充兵源,只能在凉州募兵。

长安地处关中,比雒阳更加靠近凉州。

迁都是董卓的生路。

可也正因迁都涉及到董卓命脉,帐中的诸人在听了刘琦的话后,心中皆是忐忑不安。

蒯越试探性地问道:“少君,莫不是想以我盟军之名……阻止董卓迁都?”

还没等刘琦回话,便听贾龙急忙劝阻他:“万万不可,董卓迁都长安,个中关系牵扯太大,事关他本人的生死存亡,吾等若用迁都之事威胁他,以董卓暴戾之性,必然与吾等翻脸,怕是得不偿失!”

便是和贾龙关系不睦的那些东州士将校,也纷纷表示赞成。

蔡勋谏言道:“如今之局面与我军有利,还请公子勿要率性为之。”

适才因为索要官职而浓烈的气氛,此时竟为止一窒。

众人感觉空气都凝固了。

面对众人的反对,刘琦的表情未变,淡淡道:“诸公所言,我尽知晓,其实董卓若要迁都长安,倒也并无不可,毕竟高祖曾定都长安治于宇内,到了那里,亦不会折辱汉威。”

贾龙皱眉看着刘琦,不明他的话为何前后颇有矛盾。

“既然定都长安并无不可,公子适才所言却为何意?”

刘琦在帐内慢慢地踱着步子,道:“迁都长安虽可行,但董卓强行迁移雒阳之民,必以西凉军为监督,西凉军本就是势如虎狼,在雒阳之时已是横行无忌,杀人越货之举频出,董卓若大举迁移雒阳之民,又会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贾龙皱眉道:“迁都移民,本是常理,又能如何?毕竟一旦定都长安,那雒阳这里,便不是京师了。”

刘琦却道:“不一定!若我们上奏天子,请陛下敕定两京……移圣驾于西京避关东兵祸,而雒阳则为东京,保全宗庙,用以作为西京通往中原之转口,如此迁不迁民,便无甚意义了。”

“两京?”

“西京?东京?”众人闻言愣了。

《公羊传》中有语: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天子居之,必以众大之。

据此可以看出,‘京师’两字,‘京’字意为大,‘师’字意为众,‘京师’之古意,便是指天子居住的都城,既要大人又要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