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682章

作者:臊眉耷目

“先让张辽和张任与袁谭交手时败上几阵,然后派人到邺城广布流言,吹嘘袁谭在阵前的功绩,夸得越高越好,最好能把袁谭夸成百年难得一见的英杰,袁氏的下一任继承人,非他莫属。”

贾诩先前曾和刘琦谈过这件事,闻言即道:“陛下放心,臣明白该如何做了。”

……

刘琦带着张允,暗中向着雒阳的方向回返,而前线的战事,两方进行大规模的会战越来越少,只有袁谭屡屡出征,强行与汉军交战,但曹操也不拦他。

而张辽和张任在得到了刘琦的军令之后,与袁谭交手则开始是有意无意的防水,在保证没有较大损失的情况下,几番羊败,也算是让袁谭赚了些军功。

而随后,贾诩开始制定了一套替袁谭宣传推广的具体实施措施,并交付给了徐庶。

卫士署的卫士们开始前往河北,在邺城以及魏郡等几个主要地区,大肆宣传袁谭的功绩。

卫士署在拿捏舆论声势这方面,一直都是大汉朝最顶尖的存在。

刘琦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舆论和社会话语权这方面,从来都是不惜一切金钱手段,能砸多少钱就砸多少钱。

经过卫士署的一番缜密操作,邺城和魏郡等地,都开始流传起了袁谭的光荣事迹。

袁谭在中原地区,只是因为张辽和张任的一些‘谦让’之举,而立了一些小功劳,但是经过卫士署的以讹传讹,到了河北这边就完全变了样。

在邺城的民间,袁谭几乎被夸成了战神级别的存在。

拳打吕布黄忠高顺太史慈,脚踢张任魏延李典甘宁,刘琦麾下的勐将没有一个是袁谭的对手,如今的袁谭几乎就成了雒阳朝廷的克星。

在这个消息在民间被广为散播之后,袁绍的夫人刘氏第一个不干了。

第九百六十章 审配的计策

袁绍眼下正在前线跟刘琦打仗,故而刘氏在邺城中的动作,还真就是没有人管。

针对城中的流言,刘氏首先找到了如今邺城中的第一号人物,审配。

如今的审配,担任的是伪朝中大司农的职务,负责替袁绍掌管全境所有的钱粮,这份财政大权,袁绍一定是会让自己最信得过的人掌管,可见审配在袁绍心中的位置。

历史上袁家两子,袁谭和袁尚,分别被两拨人拥戴,拥戴袁尚人是以审配为首的一系,而拥戴袁谭的人则是辛评,郭图等一系。

虽然历史对袁谭和袁尚母亲宗家的没有过于详细的介绍,但仔细看看支持袁谭和袁尚这些人站队问题,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辛评,辛毗,郭图....这些支持袁谭的人,统统都是颍川一系,是冀州本土的外来客,他们的本家在南方跟袁绍的本家汝南袁氏地缘接近。

这些人为什么统统都站队到了袁谭的一面?难道是袁谭本人长得像南方人?亦或是这些人遵从礼法,清一色的认为长子袁谭才是适合的接班人?难道河北本土士族就不遵从礼法了?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那唯一靠谱的解释,就是袁绍在娶后妻刘氏之前,他之前的亡妻很有可能就是汝南大族中人,亦或是颍川系士族门中的女子。

以袁绍的身份,能够成为他正妻的人,必然是望族之女。

而袁绍当年在还没有入主河北之前,他的本家在汝南,而族中为他配的妻子,极大可能也就是汝颍本地的望族之女。

而这个女人的本家,与那些汝颍的大族必然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而袁绍的后妻刘氏所生的孩子袁尚,在历史上则是得到了以审配为首得到冀州本土望族集团的拥护。

至于原因....想来应该是和袁谭差不多!人家袁尚的娘很有可能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儿呀。

所以眼下,这个河北女人就找到了河北老乡审配,哭哭啼啼的一阵哭闹。

因为地缘与宗族关系的纽带,审配自然是站在河北母亲和他的河北儿子这一边的。至于有着半个河南血统的袁谭,在审配看来,那就是纯纯的外人。

“正南,那大郎在中原屡立战功,威震刘贼,斩首无数,如今已经成了北地的风云人物这邺城现在到处都在传,那袁大郎是袁氏基业最好的继承人,再这样下去,三郎今后可该怎么办啊?’

审配听着刘夫人的哭诉,并没有着急回话,他只是捋着自己的须子,皱眉细思。

少时,待刘夫人絮絮叨叨的说完,审配方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夫人心疼三公子,希望三公子能够继承主公基业,配能够理解,而且在配以及一众河北士人看来,三公子也才是继承主公基业的最佳人选。”

“那是当然了!”刘氏哭哭啼啼地道:“袁大郎算什么?就算岁数大点而已,他那个短命的娘早就亡了,如今我才是袁家的正室,我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嫡子!袁氏家公之位,怎么可能有旁人的份。”

“是、是。”

审配一个劲地点头附和。

不过,他随即又道:“只是,这件事在配想来,怎么总是有些不太对呢。”

刘氏擦了擦眼泪,道:“如何不对?”

“夫人不知,那刘琦的军马乃是能征惯战的天下雄师,纵横南北,几乎是所向披靡,没有对手,别说是大公子了,便是丞相的兵马昔日都曾被他打败大公子有几分斤两我不知晓但若说是他打的刘琦闻风丧当,我却是万万不信的。”

刘氏急道:“这有什么不可信的,那刘伯瑜如今也是天子了,他手下的战将不计其数,良莠不齐,被那袁大郎碰巧碰到几個好捏咕的,也在情理之中....唉,可惜三郎尚且年幼,不然让他也上前阵,与贼军交手几阵,立下功劳,也好不让那袁大郎这般得意了!”

审配虽然看不惯刘氏妒忌嘴脸,但心中也明白,刘氏的担忧是对的。

袁尚现在年纪还小,暂时还不能成事,但袁谭已经成年,袁绍麾下的汝颍人士不少,若是真让袁谭日后继承了他的基业,这对他们这些冀州本土人士极为不利。

审配慢悠悠地摸着胡须,淡笑道:“夫人勿忧,审配有办法让三公子压过大公子的风头,日后能继承主公基业者,必三公子也。”

刘氏一听這話,忙道:“正南此言当真?”

“事关重大,配岂敢胡言?”

“那不知正南有何妙计?”

审配呵呵笑道:“邺城中,眼下就有一个傀儡,但这个傀儡的名頭极正极高,让三公子的风头大盛,只是他一句话的事,为何不用?’

三日后,邺城的伪皇帝刘祗亲自前往袁绍的府邸慰劳袁绍家眷。

他虽然是袁绍一手扶持起来的傀儡,但毕竟也是名义上的皇帝,是袁绍用来对抗刘琦,聚拢北方人心的存在,其政治号召力自然不可忽视。

伪皇帝来到大将军府,一番参观之后,先是当众夸赞丞相袁绍在前线忠勇无双,为国抗贼,然后又赞叹袁绍一家真是满门忠烈,可为万世表率。

一番赞赏吹捧之后,天子当场下诏,为刘氏冠名为‘忠孝夫人,当今妇人之楷模’,又命人赐袁绍三子袁尚为金盔金甲,宝剑骏马,赞其为‘忠勇儿郎’。

这一下子,刘氏和他的儿子袁尚在邺城中算是风头大盛。

不管是不是伪皇帝,也不管是不是傀儡,但他毕竟都是皇帝,是这个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天子亲口敕封的忠孝夫人和儿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必然是这个家的正统。

消息很快就在邺城中散播,同时在审配有意无意的煽风点火之下,消息又很快被前线的袁绍得知了。

袁绍是一个非常愛好虚荣的人,而且凭心而论,他对袁尚确实是非喜爱偏袒,因为袁尚虽然年纪尚小,但姿容和气度方面却与他年轻的时候无异。

当爹的,都喜欢自己的儿子像自己。

而当逄纪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则是不轻不重的向袁绍谏言了一句。

“三公子有丞相的盖世气度可为相,大公子有丞相的军谋勇略,可为将,大将军有此二子,实乃天佑袁家也。”

第九百六十一章 为相为将者

逄纪的话,算是说到了袁绍的心坎里去了。

不得不说,审配的计策确实非常高明,袁谭纵然在前线立下了再多的战功,但是经过审配这么一搅和,他注定也不过是被定为成了一个能打仗的将军而已。

将军可以冲锋陷阵,为国家效力沙场,但却最终不过只是将....是将不是君。

至此,袁谭算是被审配利用舆论,牢牢地绑死在了一勇之夫的这个位置上了。

袁绍听逄纪说袁尚像他一样,可为相,心中差点乐开了花。

当然,他的表情也显得是异常的开心,毫不收敛。

他伸了伸手,让逄纪离他近些,道:“如今啊,尚儿也不过是十四岁的年纪,尚还是一个小娃儿,也不曾做过什么大事,你急又如何就能看出他的不俗呢?”

逄纪是个活脱脱的专营拍马主义者,袁绍这句话,算是正问到了他的下怀。

“三公子虽幼,但龙行虎步,气度不凡,时而语出惊人,再加上思绪敏捷

甚类父。

最后这句话,算是敲打在袁绍心中软肋处。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道:“我意欲以三子执掌基业,君觉得可行否?”

逄纪拱手道:“丞相慧眼如炬,我等佩服之至,三公子却是最合适的人选....河北霸业,后继有人。

“唉。”袁绍长长地叹了口气,道:“某也是无奈啊...有些袁某这一代人做不到的事,也只能够交给后代人去做了。

逄纪知道袁绍话中之意为何。

“陛下,如今刘琦尚在,汉室声威犹存,改朝换代之事万万不可,只有先拥立新帝,与刘琦对峙,寻机讨之,待消灭刘琦之后,袁氏方可承继大统。

袁绍无奈地叹息道:“所以说,袁某觉得,凭袁某这一代人想要破局,只怕是不可能了,袁某如今已经是四旬有五,再过数载就是知天命之年.....这大汉天下,又有几个人能活过知天命之年?让袁氏在我这一代人接管汉室天下,怕是不可能的了。”

逄纪四下转了转头,看周围并无旁人,遂低声道:“许攸上一次从曹营回来,说是我等与刘琦交手,宜急不宜缓,丞相可还记否?”

袁绍长长地叹了口气。

“记得又能怎么样?如今孙文台在名义上已经倒向了刘琦....就算他是想两不相帮,于中取利,但对我们而言,都没甚助力,单凭袁某和曹孟德,也不过只能跟刘琦做到东西对峙而已,要想灭了他,实在是难上加难。”

“若是丞相能找到外援呢?”

袁绍苦笑道:“都这时候,让袁某到哪去找外援。”

逄纪低声道:“三王部.南匈奴.

袁绍闻言顿时一惊。

他猛然从座位上站起身,狠狠地盯着逄纪。

逄纪被袁绍的眼神吓得一哆嗦,遂道:“丞相原先也曾邀燕代边境之众,南下并州

“但那毕竟是小规模的。”袁绍的语气有些冷:“若是大规模的号召乌桓和匈奴入境,只怕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逄纪摇了摇头:“丞相不必忧虑,其实原先在幽州时,丞相也曾邀三王部和鲜卑诸部,与您共同对付公孙瓒和刘虞,虽然那是在边境,但实则我军已经与他们达成了默契,彼此也算熟知....今若许以重利,邀请他们南下相助,战线一旦迁延入境,则必然会拉长,而彼之粮道势必会为我等掌控,届时丞相也可以凭此对这些异胡虏进行控制。”

袁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泛起了嘀咕。

逄纪的话,倒是还真让他活了心思。

袁绍一时间下不了决心,他挥挥手,让逄纪先行离开。

“元图且退下,容袁某三思。”

与此同时,雒阳方面,正在外面带着一众手下游猎的徐荣,骤然间收到了雒阳方面的来信,里面是以皇后为尊下达的诏书,里面列举了徐荣的一系列罪状,让他入京领罪。

而这些所谓的罪状,其实都是胡编乱遭,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甚至连当年徐荣在董卓麼下为恶的事情都重新拔出来要重新清算。

朝廷的使者来见徐荣,向他陈述厉害,并告知徐荣,眼下王后要剿他的兵权,而王后代表的就是陛下,他若是想活命,就立刻返回雒阳投降,朝中一众大臣公卿,或许会网开一面,保全徐荣的性命。

徐荣知道雒阳失陷的消息之后,大惊失色,当着使者的面就表现出了焦虑不安。

看他那副样子,似乎是弄不明白这是皇后的意思,朝臣们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

不过他也没有立刻答应回返雒阳,只是让使者先行回去,向皇后和诸位朝中的大臣阐明自己自打归顺天子之后,就再无异心,恳请他们对自己法外开恩,留下自己一条性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