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221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繇自然能听出刘琦的弦外之音。

扬得荆州人帮忙谋取州牧之职,与一个太史慈相比……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刘繇遂召来太史慈,对他道:“子义,我军日后当驻于柴桑,这期间需多多劳烦景升父子帮忙,刘府君召你入荆州,总领两家往来诸事,你可愿意?”

太史慈闻言皱了皱眉,转头看向刘琦。

却见刘琦正目光炯炯的盯着他,双眸中尽是渴望之情。

太史慈稍做沉吟,略微对比,心中暗思:

”正礼公既然能当着刘府君的面问我,便已是打定主意让我入荆州了,想来必然是刘伯瑜对他有了什么承诺,方至于此,可容不得我不答应了。”

”不过刘伯瑜这个人,待我至诚,多有欣赏之意,几番相交感觉他甚看重我,我若能入荆州跟随他,想来必能比跟随正礼公前途远大。”

”当初正礼公从辽东召我入吴,我辅佐他至今助其脱困,已然是报答了同乡之谊,他今既主动让我去荆州,乃是他的责任,却也不算是我忘恩负义,于声名并无所累。”

太史慈乃是狡黠聪慧之人,顷刻间便已经想通了个中关键。

“属下仅凭府君吩咐。”太史慈对刘繇道。

刘繇长叹口气,这小子果然还是更看重刘琦,觉得跟他更有前途。

罢了,他若是不去,我这边反倒是为难,正好顺水推舟。

想到这,却见刘繇笑道:“既如此,那你便去荆楚听伯瑜的安排调度吧,今后你在荆州行事,务必多多顾忌两家之利。”

“唯。”

商议定了之后,刘琦遂请刘繇等人去休息了。

而太史慈则是站在原地未动。

太史慈似有犹豫,道:“府君,这总督两家交情互利的差事,末吏还是头一次听说,不知这差事当如何做?”

刘琦哈哈一笑,低声道:“子义莫怪,这只是为了要你过来而临时编的职务,具体督个什么我也没想清楚……哈哈,你还是给我做个别部司马,替我统兵才是正道,至于什么联络两家,哪有什么值得联络的。”

太史慈闻言如释重负,喜道:“多谢府君提携!”

……

陶商和刘繇分别抵达刘琦处,随后陶谦又派人送来了盟书,东南之事对于荆州刘氏而言,便基本告一段落。

所余最后一事,便是刘陶两家在丹阳郡内募兵之事。

至于两家当如何募兵,陶谦又派遣许耽为使者来了刘琦军中,询问个中具体细节。

刘琦当即将自己想要收丹阳山越青壮的想法,向许耽说了一遍。

许耽听了刘琦的想法,颇为惊异。

他沉吟了一会,道:“刘府君,末吏乃是丹阳本地人,对山越颇有些了解,有一些话想说于府君,不知府君可能听得?”

刘琦道:“你我两家,已是盟友,前仇尽弃,今两家的目地皆是想在丹阳募兵,当共同进退,君有何话但说无妨。”

许耽道:“且不说能不能兼并山越的青壮为卒,单说能不能找到山越,目下尚属难事。”

当下,许耽便将山越的情况大致给刘琦捋顺了一遍。

在扬州之地,会稽郡和丹阳郡的山越最众,其余豫章、庐江、吴郡之地虽然也多有山越,但势力远不及丹阳和会稽这两郡山越人数多,反叛的频率也远没有这两郡来的高。

丹阳和会稽两地的山越,基本是三月一小战,五月一大战,攻掠郡县,掳掠人口,携裹民众,为祸一方,且山越还分为好多支,各自为政,分不同属,丹阳郡内的山越总和,包含老幼,应在十几万左右。

难点在于他们潜藏在山林之中,很不好找。

丹阳郡内群山万重,越境相联,山越之众深藏其中,可周旋数千里,行踪难觅。

因此,想要找寻这些山越的窝点,对于郡国之军来说已是十分困难,更别说还要讨伐受降了。

“山越者,久居山中,多为果劲之徒,历任郡守虽多发兵讨之,徒征得外县之民,其余深远,无法禽尽。”

“加之山中出铜铁,山越可自铸甲兵,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败则鸟窜,胜则夺粮自足,甚是棘手。”

说到这,却听许耽苦笑道:“刘府君,我们两家在丹阳是要募兵,不是要替丹阳郡收缴叛贼,山越也是丹阳人,普通的齐民黔首也是丹阳人,既然我等募兵只是要招丹阳人,那为什么不去招乡亭的良民,而非要去招郡内的那些叛逆山越呢?”

第二百七十七章 粮食是设谋的利器

许耽所说的事,刘琦其实事先也大概有过了解,虽然招募普通的黔首也不是不行,但刘琦还是想要招募最强壮的兵卒。

另外,在丹阳郡招募普通的乡民,他们的家眷大多在本地,如何能将他们带回荆州?

除非招那些没妻没儿,无父无母的……但这种孑然一身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还是受降那些叛军来的靠谱些。

丹阳步兵在南部诸州属于强兵,历史上孙策手下的丹阳兵,就有很多是居于山中的山越之民,孙策在位时每次击败境内的山越,都会收纳其中青壮入其军,这事确实是有先例的。

至于许耽适才说的难处,刘琦的心中已经有了应对策略。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中国历史上极有名的一句古语,刘琦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中。

老祖宗流传给后世的话,都是他们用几代人的经历,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不容你不听。

想要招募山越中的青壮,首先就要弄清楚山越是什么。

刘琦在前世时,曾以为山越都是扬州百越遗民的后裔。

但穿越到了这时代后,通过与这个世界的人了解过山越后,刘琦才发现自己错了。

所谓的山越,当中确实是有百越后裔存在的,可即使是有,经过好几个世纪的洗礼也已经被汉人同化了,与汉人无异。

仔细想想也是,一个遍布了整个南方的分散武装集团,怎么可能只有单一的人口来源。

眼下的山越其实就是江南山区中山贼式武装割据势力的统称。

而这些山中贼的人员眼下有八成以上是汉人,只有两成左右先祖是先秦时期的南方越人,而这两成人因为数百年来与汉人杂居,汉化已经十分严重了,扔在汉人堆里根本分不出来。

汉民族的同化能力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民族的同化能力,在古代简直就如同灭种原子弹一样强悍威猛……管你原先的祖宗是谁,到了汉族人面前统统让你在这认祖归宗。

那这些山中武装割据势力是如何形成的?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的吏治混乱,土地兼并严重,地方个别势力坐大,剥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兵连祸结,因而导致大量的黔首入山,逐渐形成山越。

那山越的统领都是谁?

山越各部的统领者,在没有进入山区前,基本上都是称雄于一方的大豪强,这些有能力统领山越的豪强,进入山中后普遍被称为宗帅。

历史上的山越宗帅中,比较有名的是严白虎、祖郎、费栈、潘临、毛甘、金奇等。

扬州境内的山越总人数应该有几十万,平时都生活在深山中,一旦缺粮了,就会组织起武装力量下山来郡县抢夺粮食,掠夺人口。

而缺粮,是山越动乱攻打县城的根本原因。

山越虽然也会自己种植粮食,但还远没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因此一旦发生了粮食危机,各宗帅就会组织兵马下山抢粮。

刘琦就想利用这一点,来引丹阳的山越出来。

……

当下,刘琦便将自己想到的方法向许耽做了一番叙述。

首先,对于刘琦来说,他并不想彻底的平定丹阳郡的山越。

一则丹阳郡并不是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这里马上就会成为孙坚的地盘,究竟该如何彻底的平定山越之祸,那是孙坚该头疼的事,跟他的姓刘的不沾关系。

二则历史上的东吴搞定五郡的山越叛乱,大概是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刘琦可不觉得自身是天纵之才,人家江东诸多俊杰历经数代人花钱耗物用了小半个世纪才勉强搞定的事情儿,他用一天两天就可以达成?纯扯淡!

刘琦只想把丹阳郡中的部分山越给引诱出来,然后打败、受降、走人……就足够了。

但如何将他们从山中引诱出来呢?

“粮食。”刘琦果断的对许耽下结论道。

“粮食?”

刘琦点头道:“不错,眼下已经入秋,马上就要接近年关岁尾,山越各部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抢掠境内的入冬之粮,不然仅靠他们自己耕种的粮收,根本不够。”

这话算是切中要害,虽然山越也会自己进行耕种,但南方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而山越则是纵横回旋在千里大山之中。

以这年代的耕耘技术,想在山林中开辟稻田,实在是太难了……就算是能开垦,数量也绝不会太多。

山越不缺粮才怪。

最近这一段时间,丹阳境内的山越却格外的安稳,别说没有大规模的出来抢粮,就是小股的人马,也没有出现。

这不太符合常理,毕竟已经入秋了,对于山越而言眼下是时不我待。

刘琦估计,是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己方和徐州军在丹阳境内厮杀,山越宗帅们唯恐仓促下山抢粮会招惹到自己和陶谦,毕竟是两支已经训练成熟,装备齐全的正轨郡国之军,那些份不同属,没有统一指挥的山越也不会轻易招惹。

“刘某之意,我方与陶使君的兵马,各自收拾行囊,假意返回属地,而宛陵县那边,则是请吴校尉指挥郡内兵将,火速在各县征收粮秣,抢割熟稻运往宛陵附近的仓敖,统一储备,或可引山越仓促来攻。”

许耽听了刘琦的想法后,认真揣摩了一会,大致明白了刘琦的意图。

好骚的操作……

许耽在心中暗自感慨,荆州刘郎的心思果然缜密,难怪年纪轻轻便可与袁术为敌争雄。

……

许耽将刘琦的方案带回给了陶谦。

陶谦细思刘琦之谋……

眼下吴景已经是背袁投孙,准备在丹阳郡割据响应其姐丈孙坚,因而丹阳郡对吴景而言便属于是自家的地盘了,如此,则境内山越毫无疑问便属于是他家中之患,不可不除。

且吴景既然已经将丹阳郡当成自家之地,那他便不再是替袁术看家护院之人,这丹阳郡成了他家族的私产,陶谦自然也不方便在吴景的眼皮子底下募兵了。

如此想来,以陶谦现在的立场,也确实是只有响应刘琦,谋取丹阳境内山越的人口,才是正途。

既然眼下谋取境内山越符合各家利益,那刘琦的计策自然就被陶谦和吴景响应了。

……

荆州军和徐州军,开始不约而同的收拾行装,两军一军向西,一军向东北,各自回返自己的属地。

坐镇宛陵城的吴景,在荆州军和徐州军撤走的同时,立刻派出麾下之军,在各县征调粮秣,并命各县令县长火速抢收水稻,统筹至宛陵北面的仓廪。

眼下刚值秋收,粮秣税收尚未点清完毕,可这位新到的代理郡守就这般急切的敛粮,各县的县令也搞不明白这是什么骚操作,但因惧吴景兵势,也只能是谨遵上命,加紧行事。

一时间,整个丹阳郡内针对粮草收割和调配行动,竟是让大小官吏们忙了个不亦乐乎。

而躲藏在山中的山越各部,在听说了刘琦和陶谦已经分别撤走后,都松了口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