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板面王仔
如果有了蒸汽机设备相助,可以节省下许多人力,在市场竞争中杀出,经过交易所增益,家族一举晋升顶端行列!
而眼下东郊大学给所有官员开放了半成品设计图,这意味着谁先完成,谁就能摘取这无比丰厚的胜利果实!
于是乎,许多官员努力提升自身姿势的同时,也吩咐家族开始安排人手进入东郊大学,并且安排了考核,督促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只不过这些人学习大都偏科严重,只好物理跟数学。
不仅仅是在东郊大学内,就连学校外,方正一也做了海量且细致的任务。
专门组织人手总结市面上发表的论文,并且用插图加文字,深入浅出的,富有趣味的方式总结成册。
又安排了锦衣卫给皇宫以及六部和京中各衙门,在厕所里加装了小书架跟油灯,定期投放期刊....
京中官场长时间的浸润在这种环境里,不知不觉改变了许多,由此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来好像不少同僚说话直接了不少,没那么多哑谜了,从思维上来讲方正一跟他们沟通起来,也更加顺畅。
另外就是,得了痔疮的人越来越多了....
最终在两个月前,方正一图穷匕见,将朝廷设置科学顾问的奏疏上表。
不出意外的,没有几个人反对,但是也没有多少人支持。
方正一也理解,毕竟不是件小事,朝廷还要暗中磋商,不过目前看没有大问题,只等陛下御笔朱批。
帕巴听罢,一脸惊叹:“方兄大才...着实是用心良苦了。”
方正一笑着摆摆手:“国师,说实话我有时候心也很累。虽然我在大景的中枢改变了一些风气,但是天下的观念并没有太大变化,我这辈子没别的大心愿,只希望在科举之路外再开辟出一条新路,供平民晋升。”
帕巴神情庄重:“这可不是小事!在科举之外并开新路,如果能成功一定是不世之功!不过我相信凭方兄的才华一定能完成。”
“国师,我能给你讲的就是这些,我能帮你的就是帮你教出一批可供金国未来发展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么..我也没什么能帮得上你的了。”方正一道,“其实你做这些事比我要简单很多。”
“说句不中听的话,贵国战败过,我大景又作为假想敌在身侧。听说你们内部还算团结,加上你一力主政,要施行变革没有太多阻力。我就不一样了,传统的教育对于匠人学问的歧视太过严重,不过这也没办法,只能慢慢来。”
帕巴听完起身,恭恭敬敬的朝着方正一行了一礼,正色道:“今日一行我料想到会有收获,但是没想到方兄如此坦诚,实在让我惭愧。”
方正一起身,抬手道:“国师,抛开你我是朋友不谈,金国的百姓在我眼里跟大景的百姓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应该要过得好一点...另外我也并非没有私心。”
“哦?”帕巴心中疑惑。
“我不是跟你说了么?碍于天下观念,要东郊大学的学问推行起来并不简单,现在还远远不够。我大景作为科学发源地,但是这学问却随时有可能被泯灭在历史中。你们学会了,发展好了,我这边推行的阻力也能小一些。”
方正一背着手,幽幽叹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有竞争,才有动力。”
帕巴击掌赞叹:“说的好!方兄之心胸远在我之上!”
“今日果然不虚此行,那我就不多打扰方兄了,过两日我就准备返回大金,届时我选好人手给方兄送来。”
“呵呵,那好!我送送你。”
两人并肩走出厅堂,帕巴此时已经是面带笑容。
方正一侧目看了一眼,问道:“国师笑什么?”
帕巴笑道:“我在想...如果你当初真留在大金说不定会是个好皇帝。”
方正一停住脚步,看向帕巴,期待道:“那你看我现在去还赶趟么?我辞官很快的。”
说你胖,怎么还喘上了!这人真是没法琢磨...
帕巴脸一白,连连道:“玩笑,玩笑耳。”旋即他又严肃起来,“不过方兄,你若真愿意来大金,我国师这个位子,随时拱手相让!”
“你为了国家还真是操碎了心...算了吧,你们那茅房我用不惯。”
......
重回书房。
方正一坐在椅上,身旁却已经多了一名锦衣卫。
今日他本该去镇抚司当值,每日的报告还没看过,自然会有人来寻他。
锦衣卫手中拿着一叠报告道:“大人,这是东郊大学还有锦衣卫的汇报,等您批示。”
方正一点点头:“念吧。”
锦衣卫翻开报告,念道:“昨日,内阁跟工部衙门的人向锦衣卫反应,称茅厕中的刊物已经十天没换了,希望锦衣卫能尽早更新一批的期刊。”
只说了这一句,方正一刚拿起的茶杯狠狠地蹲在了桌上,怒道:“真拿我锦衣卫当送报的了!没有书看不会拿自己的书么!新的期刊印了吗,这里面有没有消息?”
锦衣卫翻了几页报告,道:“东大称,朝廷需要的期刊都需要重新编纂,现在人手不够,下一版要三天之后,不过之前医学院编纂的《京畿植物昆虫志》已经刊印出来了。”
“那给他们看看这个得了,接着念。”
“东郊大学医学院联合祖师会已经委派第二批的郎中外出研究,编纂药典。希望在第一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千两资金。”
“随行的画师团队称不想再用炭笔作画,这次准备专门申请一批颜料,希望下一批药典原本能绘制彩图....”
.....
第1045章 要出大事了?
内阁。
此刻的内阁人数比之以往,少了一些。
李岩松正低头审着公文,忽而抬头看向张东相道:“老夫突然想起,春闱会试的结果该下了吧?何时张贴榜文?”
张东相对着报纸埋头认真,听到他问话,挪开报纸道:“昨夜听郑公说卷子都阅完了,应该就在这两日了吧。怎么,等不及要看一看考生的文章了?”
李岩松欣慰道:“是啊,之前朝廷推出的政令效果也该大显,今年考生较之往年多了许多,想来一定多了许多锦绣文章。而且今年的策论是关乎西洋,老夫倒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一看。”
“最近老夫在看海外传回来的那些文籍,国体国情与我大景天差地别...单说那希罗国,国之核心不在都城而在地方,各地领主贵族各自为政,看似散乱却是难以征服,即便攻克首都也难以征服国家,可偏偏还有一个神奇的教会存在。”
“考生不了解其中内情,不知对西方事务了解有多深,该如何作答?张公,张公!我跟你说话呢,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李岩松滔滔不绝的说着,说完才发现,对面的张东相已经又捧起报纸聚精会神的看着,全然没有听到他讲话。
喊了两声,张东相被惊醒,惭愧道:“不好意思,看入迷了。”
“看的什么呀?”李岩松探头望道。
“方正一写的,盗梦空间。”张东相舔舔嘴唇,意犹未尽道,“梦里一层套一层,时间还不一样,颇有些奇思妙想!你说现在这年轻人,脑子里都想点啥...咱真是跟不上溜了。”
“满朝谁能跟上他啊...最近天天写故事登报,还挺勤快。盗梦空间...好看吗?”李岩松好奇道。
张东相摸着下巴,啧了一声:“我觉着....还行吧,但不如上回那个雪国列车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好看,这个打斗写的不好,一帮子人拿着枪杆子射来射去的,无趣至极。”
“你说这方正一,怎么一天到晚净写故事了,就算是为了推广火车,成天弄一些打架斗殴,蓄意谋杀的内容,百姓看了心里惊慌怎么办?老夫就不爱看这个!”李岩松嘟囔道。
“哎,不然!”张东相道,“李公,你真应该多瞧瞧。这里面写的可都是锦衣卫大破贼人阴谋,生擒敌首。我可听家中下人说了,据说百姓看完了对锦衣卫那是五体投地,宵小都不敢犯禁。”
“兵马司的人看了不窝火啊?民事的功劳他们立的,名声揽到锦衣卫那了。”
“那能咋地,百姓除了会看脸别的也看不出来。锦衣卫长得是好看,穿的还精神...兵马司的人跟歪瓜裂枣似的,跟锦衣卫凑一块也不像好人啊。”
李岩松哑然失笑:“我看你也是看脸...提起方正一,他之前那份提议设立科学博士的奏疏还有草拟的圣旨呢?老夫再审一审,最好力求完美,别出什么岔子。”
张东相想了一会儿,道:“奏疏在这,圣旨我昨儿递上去了?”
李岩松顿时怔在座位上,脑子嗡的一下!
下一刻他失声叫道:“你给递上去了!?递上去怎么没跟我说过啊!”
张东相一脸懵,摊手道:“说什么,没问题呀!那圣旨不是你亲自校验完的,还夹了条子,我顺手就给递上去了。”
“这件事朝中不是没有异议,陛下也没有异议吗?这有什么问题?”
李岩松猛然起身,使劲一拍大腿,叫苦不迭的道:“没问题!圣旨没问题,朝廷也没问题!可是时间有问题!你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
张东相眨眨眼:“这...不是什么特别的时候啊,也没过节啊!”
“科举!科举啊!”李岩松痛心疾首道,“现在有多少学子进京赶考,新设从八品官衔,不走科举。今年多少落榜的学子,你想没想过这些人看了榜文会是什么反应!起码应该等他们回家了再发,万一在京城闹将起来,可怎么收场啊!”
“不行不行....我得去找陛下,希望圣旨还没传下去,要不然真要出大事了!”
李岩松说罢,提着官袍风风火火跑出公房,留下了满头冷汗的张东相。
.....
景帝正在养心殿内看着海外传来的文籍,时不时提笔勾做些批注。
大景虽然派船出海已经有些时日,但是这还是第一次有如此大量的海外书籍传回国内。
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
其实作为一个早年外出征战的帝王,身不离宫也会时常感到烦闷。
看着这些关于海外的风土人情的‘洋书’,景帝倒是觉得轻松惬意不少。
一个皇帝,开眼界对他来说是件很有意思,也很罕见的事。
如今看的这写书,用来放松是极好的。
正当他看的聚精会神之时,门外一阵吵闹声响起。
“我有急事要觐见陛下!快让开!”
景帝眉头一皱,听着声音有些熟悉,朝身旁吩咐道:“殿外何人,放进来。”
郭天养立即起身前去,一出门立即惊讶道:“呀,李公,您怎么火急火燎的?陛下找您进去呢。”
李岩松不由分说的闯进殿内,开门见山道:“陛下!臣等关于设立科学博士之职的圣旨可下了?”
景帝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见他这个表情有些紧张道:“昨日就送到内务府,今早就拿到城内张贴了,有什么问题么?”
李岩松双目立时紧闭,猛地一拍脑门:“哎呀!陛下...这,这不妙啊!”
“如何不妙?!”景帝书也不看了,神态紧张。
“科举之时,恐惹天下人不快呀!此次进京无数落榜学子若是看到这份皇榜该如何想?”李岩松哀叹连连。
“东郊大学的学生,两三年便学有所成!更有甚者一年便能完成所有学业,入选皇家科学院!而那些举子呢?十年,十几年,几十年寒窗苦读才有可能走到今日这一步,他们该如何作想啊?”
“奋斗了半辈子,没考上不说。那些没读过什么圣贤书的年轻人,却早一步跻身官场!这谁能受得了啊?”
李岩松喋喋不休,景帝的脸色开始越来越差。
心中也大感不妙!
这件事确实没过脑子,此前朝中并不是没讨论过这种情况,但是那时科举还没有展开。
而这份政令,整整拖了两个月才下决断,他拿到手后想也没想就批了。
当日就送了内务府,下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