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51章

作者:高月

  刘武通叹口气,“陛下,这件事很麻烦。”

  “为什么?把话说清楚!”

  “陛下,我见到那孩子的第一个感觉,就感觉他很像太上皇,但仔细再一看,又觉得他像郑小泽。”

  “那时间呢?”

  刘武通犹豫不语,李邺看出他的迟疑,便道:“你尽管说,有不敬之语,朕也赦你无罪!”

  刘武通叹息一声道:“卑职只阐述审问的原话,若有不敬之处,请陛下赎罪,卑职仔细审问了郑小泽,关于那个女人怀孕的时间,那个女人很有心机,她就是选容易怀孕那几日去勾引太上皇,时间上,她就是离开太上皇两个月后发现有了身孕,但问题是她白天也同时和郑小泽胡搞,然后夜里又去找太上皇,所以那孩子真的说不清楚是谁的?”

  李邺无语了,还真是一笔糊涂烂账,父亲怎么遇到这么一个贱货?

  李邺又问道:“你给朕说详细一点,那孩子倒底像谁?”

  “那孩子确实长得像太上皇,脸型、眉眼都像,但那孩子的神情举止,活脱脱就和郑小泽一模一样,那种掩饰不住的猥琐,有一种獐头鼠脑的感觉,郑小泽自己也承认,他认为那孩子很可能是他的,他说他和那孩子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

  李邺点了点,就算那孩子真是父亲的种,但也被郑小泽玷污了,不能再要。

  “五千贯钱还在郑小泽手上?”

  “陛下,那女人很精明,她只是让郑小泽去确认柜票是不是真的,但取钱的玉珮和密语都被那女人掌握着。”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道:“让他们取了五千贯钱离开长安,不准他们再踏进长安一步!”

  “卑职遵令!”

  刘武通起身告退,他走到门口,又回头道:“陛下,那个郑小泽年轻的时候也有几分像太上皇!”

  李邺点点头,“朕知道了,然后派一对内卫夫妻住在他们旁边,长期监视他们。”

  刘武通躬身行一礼,转身走了。

  下午,李邺又来到了兴庆宫,见到了父亲李岱。

  走进房间,只见父亲正兴致盎然地站在安西的沙盘前,李邺走上前笑道:“父亲在看什么?”

  李岱笑道:“你来得正好,今天我正给两个孩子讲时政,说到朝廷准备在安西强推郡县制,他们就问我,那边汉人并不多,为什么要强推郡县制?我还真回答不出来,你给我说说答案?”

  李邺微微笑道:“父亲可以这样告诉他们,秦朝推行郡县制时,我们的疆域不包括河西,当汉朝我们在河西推行郡县制后,我们就能依托河西控制北庭,后来我们又在北庭推行了郡县制度,然后依托它,我们控制了南面的安西,现在我们又有了更遥远的河中,怎么控制河中?那就得依靠安西和北庭。

  所以安西推行郡县制,是因为我们有控制河中的需要,有了安西和北庭的郡县,我们就能牢牢把河中抓在手中,一旦安西郡县制扎实了,就会有大量汉人涌入,这对我们下一步控制吐火罗打下基础,这就和修房子一样,只有每一层都修建扎实了,我们才能建成高楼。”

  李岱也点点头,“这样说就浅显易懂了,安西根基扎不牢,河中就抓不稳。”

  李邺沉吟一下又道:“那个小红,我给了她五千贯钱,不准她再来长安了。”

  “那孩子呢?是我的吗?”

  “三成的可能性是父亲的,七成的可能性是郑小泽的,郑小泽当时是父亲的侍卫,也是小红的相好,现在是她丈夫。”

  “你见到那孩子了?”

  李邺摇摇头,“刘武通负责处理,他见到那孩子,并仔细地观察了,他说那孩子眉眼有点像父亲,但骨子里和郑小泽一模一样,猥琐的表情,獐头鼠脑的感觉,我也认为,眉眼相貌也就是那几种样子,大部分人其实都差不多,但真正父子相连的,还是骨子里的神态。”

  李岱叹口气道:“给她一笔钱,让她以后不要再烦我了,再把你母亲劝回来,告诉她,我向她道歉。”

第1436章 怀柔削藩

  丹凤大酒楼的别院内,韦见素专门请了白孝德吃午饭。

  韦见素见白孝德有些无精打采的样子,便微微笑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做人还要高兴一点,往好的地方想,心情好了,人才能长寿!”

  白孝德苦笑一声道:“卑职冒昧问一句,相国有什么烦恼之事?”

  “当然有,前两天圣上因为官员们阴奉阳违,发了狠,要求官员年底前全部废奴,如果明年被查到还保留奴隶,不仅革职,永不录用,还要连累整个家族的科举,所以这两天我就把韦氏家族召集起来,要求他们必须全部释放奴隶,下个月我要一家一家的检查,但就算这样,族人还是不听,不当回事,你说我烦不烦?”

  “废奴之事,圣上好像一直在强调。”

  韦见素点点头,“你是军中大将,比如你当了主帅后,下达第一道军令,将士夜间不许出营,但军令下达后,大家都不当回事,还是不断有人夜间出营,作为主帅,你是什么感受?”

  “如果是这样,卑职肯定要杀一儆百,要杀人立威,一人不听杀十人,十人不听杀百人,否则将令不遵,何以治军?”

  “就是这个道理,你应该理解天子的心情,君令不遵,何以治国?”

  白孝德连忙点头,“卑职长安府中好像也有几个昆仑奴和奴婢,回去后把他们全部转为平民。”

  韦见素又给他倒了一杯酒问道:“兵部尚书之事,这两天你考虑得如何了?”

  白孝德沉吟一下道:“不瞒相国,我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荣辱得失,我就担心安西出现惨痛的战争流血,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和平解决。”

  韦见素问道:“安西也有奴隶吧?”

  “有!很多,每个国王都有大量奴隶,如果在安西推行废奴,恐怕也会激起强烈的抵制,如果朝廷决心推行郡县制,推行废奴,我建议不要太急切,不要想着一年两年就能完成。”

  韦见素微微笑道:“你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天子让我请你喝酒,其实是想摸摸你的真实态度,你究竟是舍不得安西的官?还是不忍安西发生大规模流血?”

  白孝德顿时有些激动起来,“我当然是不想看到安西大规模杀戮流血,如果没有杀戮流血,我甘愿做个平民百姓!”

  “那你就接受朝廷安排,出任兵部尚书,然后我再告诉你,天子将怎么推行郡县制,让你完全放心!”

  白孝德点头答应了,“我明天就辞去安西四镇兵马使和安西都督之职。”

  “这就对了,你要主动表明态度,服从天子的一切安排,千万不要用安西郡县制来和天子讨价还价,这样会让天子很不高兴,天子该怎么做,他心里有数,但绝不是迫于你的压力,你懂了吗?”

  “卑职知错!”

  “好吧!我就当你明一早去枢密院递交辞职!”

  “卑职一定去!”

  韦见素这才缓缓道:“在安西推行郡县制,在我们汉人的历史上叫做削藩,削藩方法中有一个明谋,叫推恩令,天子很快会下旨,允许安西各国把土地和财产分给所有儿子,朝廷将继续册封他们为县国王,封他们爵位,并赐予金印,就算不肯分家,朝廷也会逼他们分家,否则就换一个国王。”

  白孝德半晌道:“这样的话,安西会突然出现上百个小国,这恐怕也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关键是朝廷要承认!”

  “朝廷当然会承认,等再过十年,朝廷就会在安西实行郡县制,再从这些小国王手中赎买奴隶,将军认为还会有阻力吗?”

  白孝德缓缓摇头,“那时安西各国都将变得一盘散沙,不会再有阻力了。”

  韦见素淡淡道:“这就是推恩令最高明之处,一个国王想要权力,但十个国王就想要富贵了,天子认为在安西用杀戮流血并不是良策,会给后世埋下隐患,所以他决定用怀柔手段来解决安西的郡县制问题,推恩令就是最好的怀柔手段。”

  白孝德忽然明白了,天子让自己回长安任职,和安西推行郡县制一点关系都没有,天子现在想削的藩不是安西各国,而是自己。

  白孝德长叹一声,“卑职明天一早辞职!”

  下午,韦见素向李邺汇报他和白孝德的会面。

  当初,河陇军兵微将寡,也没有精力去经略安西,李邺便任命白孝德为安西都督,也是考虑白孝德是龟兹王族,在安西各国中比较有威信,同时赋予白孝德军政大权。

  现在朝廷已经结束了河中战役,改革安西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安西要进行两大改革,一是都督府要从经略型改为军事型,其次便是推行郡县制。

  其中推行郡县制可以缓几年,但驻军改为军事型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回禀陛下,白孝德已经答应明天一早辞去安西都督之职。”

  “安西四镇兵马使之职呢?”李邺追问道。

  “也一并辞去!”

  李邺点点头道:“一旦白孝德辞职,改任席万里为安西四镇都兵马使,安西都督府改为安西安抚使司,由李成华出任安抚使,具体负责实施推恩令。”

  “陛下考虑周全,但陛下让白孝德知道推恩令,他会不会”

  “怕他通告安西各国?”

  李邺淡淡笑道:“朕告诉他,是对他的信任,如果他要通报各国,那就不需要什么怀柔解决了,直接杀个血流成河,岂不更快解决问题?如果他稍微有点头脑,就应该知道推恩令是对安西最好的解决办法,大家都满意,只不过就需要时间长一点,三年或者五年罢了,朕等得起!”

  白孝德回到府中就开始着手写辞职书,当然理由也很充足,主要是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再跋涉雪山高原。

  很快写完了辞职信,白孝德放下笔,负手走到堂前,望着漫天晚霞,以后他就要呆在长安了。

  小儿子白令承有些担忧道:“父亲辞职,恐怕就无法阻止朝廷强行推行郡县制了,那些王爷会接受高昌王的命运吗?”

  白孝德摇摇头,“我辞职和郡县制没有关系,我辞职只是为了把安西都督府从经略型改为军事型,军政分开,之前我也很担心郡县制。”

  说到这,白孝德又回头对儿子道;“如果是强行推行郡县制,就不要再奢望什么高昌王的命运了,高昌王是审时度势的选择,积极配合北庭实施郡县制,才得以善终,如果唐军一旦用了强行推广,那就是杀戮了,所有王室都别想活命,朝廷绝不会留后患,让他们再有机会造反,不过天子答应用怀柔手段推行郡县制。”

  “天子打算用什么怀柔手段?”

  “韦相国告诉我,天子准备实施推恩令,允许每个王国再分成若干小国,朝廷都承认,都封为国王,你二叔家的几个兄弟不是整天为了争夺龟兹王位而斗得你死我活吗?现在不用了,再把龟兹国分成四个小国,每个儿子都是国王了,朝廷都承认,你二叔就不用担心四个儿子互相残杀了。”

  白令承吃惊道:“这样子,安西岂不是出现上百个小国?”

  “一定会出现的,就算不肯分,朝廷也会帮他们分,就像分家一样,等变成一盘散沙,再推行高昌国方案,大家都会支持了,几代人后,一百多个小国王变成一百多个地主,这就是天子怀柔手段。”

  “我们可以写信给二叔,让二叔抵制推恩令!”

  “混蛋!”

  白孝德狠狠瞪了儿子一眼,“你二叔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这么恶毒,让他们全家去死?”

  白令承吓得连忙摆手,“孩儿没有此意!”

  白孝德恶狠狠道:“没有此意为什么要他抵制推恩令,那不就是让他们全家去死吗?有大把人愿意当龟兹王。”

  白令承低下头,“孩儿知错了!”

  “你这个蠢货!你以为天子会像你那样愚蠢?天子敢明着告诉我,就等着我去通报龟兹,然后以造反罪把你二叔一家杀光,我们也被牵连,我得服毒自尽,这就是你想要的吗?你不懂就给我闭嘴!”

  白令承被骂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不敢再多说。

第1437章 科举漏洞

  刚进入十二月,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整个关中平原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华清宫的御书房内炭火正旺,忽然爆起一串火星子,噼啪作响,使房间里格外温暖。

  李邺正在看一本奏折,奏折是苏州刺史韦应物写来,韦见素指出连续三年的科举江南士子占比太低,今年进士科江南士子更是全军覆灭。

  韦应物认为是科举考题对江南士子不公。

  韦应物指的是最后策论题。

  “启禀陛下,江南偏安一隅,对天下大事知之甚少,偶然知之,也是只言片语,知而不详,偏偏对策要求极高,现实性极高,诸如辽东安西,诸如陇右南诏,需天文地理无一不知,需历史渊源如数家珍,微臣也曾拜读进士高中者大作,思虑老辣胜过宰相,眼光深远,几十年官宦皆自叹不如,这真是他们所思所虑,还是他们父祖长辈的教导?

  江南士子大多皆弱冠之年,如何让他们去了解国之大事?如何让他们个个变身宰相,忧国忧民,见解深远,考虑大唐百年之布局?

  陛下,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