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22章

作者:高月

  这也是李邺同样在做的事情,但和历史上统治者不同的是,李邺还在利用强大的唐朝武力征讨四邻,掠夺财富,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补血方式,能使大唐财政迅速改善,还能留下积蓄。

  比如回纥交付了一千万只羊,才把可汗和十万军队赎回去,一千万只羊意味着什么,一只羊两贯钱,那就是两千万贯钱的财富,相当于朝廷一年半的财政收入。

  唐朝的朝臣们都是饱读圣贤书的鸿儒之士,他们却一個个睁只眼闭只眼放任李邺派大军东讨西征,就是因为灭国之战能带回来天量的财富,能够迅速改善财政,补贴财政,老百姓才能降税减赋,休养生息,大唐才能尽快恢复元气。

  在现实和道德理念面前,他们更偏向于现实。

  而东水西路工程则是真正的利国利民,把征讨得来的财富用修建工事办法分配给百姓,以长安为中心,长安以西修建唐直道,它不仅仅是连通西域,缩短统治中心和西域边疆的通行时间,有力巩固唐朝朝廷对边疆的统治。

  其次就是把陇右河西的带动起来,交通更加便捷,物资流通更加快速。

  而长安以东则是拓宽并疏浚水道,重点就是天宝渠、三门峡和丹灞水道,还有现在正在进行开凿的西汉水水道,连通西汉水和嘉陵江,再通过丹灞水道,便打通了长安到巴蜀的水路运输。

  所以东路西水工程一直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虽然刚开始有不少大臣担心财政无法支撑,但随着源源不断的财富从境外涌入,现在再也没有人担心财力不足,同时开始了唐直道工程的支线建设。

  目前李邺正在视察的唐直道就是雍县支道,从雍县修建一条五十里长的直道连接上唐直道主干。

  雍县动员了三万民夫,准备用三个月时间修好这条长约五十里的直道。

  之所以只要三个月,那是因为在原来官道的基础上翻新修建,工程量就小了很多,这期间商人们只能走从前已经废弃的官道,或者走水道。

  工地上人声嘈杂,民夫正在铺设碎石,一名官员给李邺介绍道:“陛下,这些碎石来源于附近山石开采,现在用火雷开采,要比以前人工凿采容易得多。”

  李邺点点头,“下面压实了吗?”

  “当然压实了,在铺设碎石之前肯定要做好,把路面铺设平整,然后用巨大石碾来回碾压,才能铺设碎石,最后上面再铺设一层熟土。”

  李邺沉思片刻,又问旁边陪同的户部侍郎杨慎余道:“之前谈好修路负担是地方一半,朝廷一半,他们的财力来源是什么?”

  杨慎余躬身道:“回禀陛下,这条直道计划四十万贯,主要是工钱,朝廷补贴了二十万贯,雍县自己要拿出二十万贯,一方面是百姓和地方豪门大户捐钱,另外官府拿出三万头健牛卖给各地商人。”

  “雍县能拿出三万头健牛?”

  杨慎余点点头,“县官府有三座大型养牛牧场,圈养牛在十万头左右,还有两百万只羊,原本属于一个姓曹的大商人,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安禄山叛乱中,也没有孙子,曹姓商人死后,牛场无人继承,就收归官府了,一半归县衙,一半归州衙。”

  李邺回头对陪同的州县笑道:“朕还还是第一次知道雍县官府有三座大牧场,看来在岐州做官是肥差啊!”

  岐州刺史武焕元吓得脸色大变,连忙躬身解释道:“回禀陛下,御史每年都会来监察,臣等不敢有非分之念。”

  李邺微微笑道:“至少羊肉很便宜,吃得满口流油,上任两年就长胖了,怎么不是肥差?”

  众人都笑了起来,几名官员连忙道:“陛下说得没错,雍县的羊肉价格比长安便宜三成,很多长安人都会来雍县吃羊。”

  李邺笑道:“今晚就在雍县休息一夜,好好吃一顿羊肉,朕自己掏钱,不用你们请客!”

  其实李邺知道,地方官员不可能没有好处,一般而言,猫腻就在损耗上面,养牛羊总会有夭折病死吧!这就是损耗,比如十万头牛损耗百分之五,那就是五千头牛,可以卖一大笔钱,不走公帐,上上下下都有好处。

  李邺当然清楚这一点,但水至清则无鱼,官员没有好处,他们就不会卖力做事,明明可以养十万牛的牧场,因为没有好处,可能最后只养了两三万头牛。

  官场就是这样,任何事情只要不做得过份,能把握住一个度,那基本上不会有事。

  就像三座牛场,官员们利用损耗来捞好处,其他地方官府也是利用官仓粮食损耗捞好处,这些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假如县令把牛场私贪了,其他地方官员把官田私贪了,那就触犯红线了,不被抓才怪。

  所以当官能力很重要,但情商也同样重要,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知道红线在哪里?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某地发生水灾,朝廷拨来三万石救济粮,县官发现米的质量不错,都是新米,他就把三万石新米换成三万石陈米,县官吃了几百贯的差价,三万石陈米发放给了灾民,灾民可不管什么新米陈米,拿到救济粮,个个感激万分,县官还刻意留了几百石新米没换,放在仓库内备查。

  后来朱元璋派御史来核查,发放粮食数量完全正确,留下的存粮也没有问题,灾民们歌颂县官为青天,御史就回复朱元璋,所查官员为上上好评,龙颜大悦,县官由此升为州官。

  灾民满意,皇帝满意,官员也满意,皆大欢喜,这就是高情商的官员,在朱元璋的剥皮年代把握住了一个度,不贪本钱,过手油水。

  当然,到了康乾盛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雍县住了一夜,吃了一顿羊肉,自然是地方官府请客,记在公帐上。

  次日一早,李邺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带着宠妃杨玉环离开雍县继续北上,沿着另一条正在修建的官道前往麟游县。

第1385章 闲游小县

  李邺来麟游县,其实是来巡视九成宫,九成宫便是隋朝的仁寿宫,是隋唐两朝的皇家避暑之地,号称离宫之最,规模宏伟,景色壮丽,而且这里海拔比较高,清凉的山风从北边吹来,夏天最高温度只有二十几度,晚上只有十几度,非常适合度夏,深受隋唐两代皇帝的青睐。

  长安的夏天很炎热,皇宫和高官府宅一般都是用冰块降温,虽然有效果,但对身体不好,好多人都喊腿痛,尤其是老人和妇孺,最好的办法还是去避暑。

  其实华清宫在夏天也可以避暑,它得到渭水的凉气,夏天气温也不高,但相比水气之湿凉,李邺更喜欢山林的风凉,从北方山林吹来的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九成宫位于麟游县城北的凤凰山上,占地上千亩,有朝廷各个官衙,还有占地百亩的后宫,另外还有一片数百亩皇家禁苑,里面养着很多温顺的小动物,以鹿为主,那是给皇子和公主们准备的。

  另外,县城内还有三成的房舍都是官房,几乎都是一两亩的小宅,有几百座,这都是给官员们准备的,麟游县本身就很凉爽,朝廷官员们也带着家人一起来麟游县避暑,夏天就在九成宫内处理政务。

  李邺抵达麟游县已经是下午时分,陪同李邺出巡的自然是宠妃杨玉环。

  杨玉环的美貌和善解人意让李邺十分眷念,她就仿佛是吃了仙果的女神,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岁月的痕迹,皮肤白腻娇嫩,身材丰腴,姿容绝世,一双大眼脉脉含情,眼波流转间,常常让李邺魂不守舍,她看起来就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女人,浑身洋溢着成熟的魅力。

  杨玉环的聪慧和对男人心思的把握,总能在关键时说出贴心的话,让心情很舒服。

  车窗旁,杨玉环依偎在丈夫身上撒娇道:“夫君,我们去县城里面逛逛吧!人家还没和夫君一起逛过街呢!”

  “瞎说,我们不是一起去买过藤椅吗?”

  “嘻!嘻!我都差点忘了,不行,人家要逛街,要去酒馆里喝酒!”杨玉环噘嘴撒娇道。

  李邺搂住她的腰,低头吻了吻她撅起的红唇,笑道:“行,我们去县城走一走。”

  李邺和杨玉环换了一辆普通的马车,悄悄离开了车队向县城驶去,几名贴身女护卫骑马跟随,车队继续前行,在驿馆休息等候他们。

  马车进了县城,麟游县不大,但很干净,地上都铺着石板,这也是沾了九成宫的光,因为官员们都住在麟游县,县城当然得弄好一些。

  小县人口不多,只有两千户人家,大多集中在南面,有一条主干道叫仁寿大街,大街两边都是各种林立次比的店铺。

  “夫君,麟游县有什么特产?”杨玉环好奇问道。

  李邺也不知道,他看了大街,发现有不少山货店,便笑道:“估计特产就是山货,皮毛、药材之类。”

  “我们去看看吧!”

  对一般的布店、绸缎店、珠宝铺之类,杨玉环都没有兴趣,对山野之物她倒有几分兴趣了。

  李邺点点头,吩咐一声,马车在一家店铺前缓缓停下,杨玉环戴上帷帽,被李邺扶下马车,后面还跟着她的贴身小宫女阿惠,还有一名贴身女侍卫。

  店铺叫‘山里人’,一看就是百年老店,一进门便能看见墙上挂着各种名贵的兽皮,店铺主要卖各种山货,菌菇、药材、野味,皮货、还有些比较有特色的手工艺品,还有山溪中捡的一些奇石。

  店主是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他见进来一对衣着华丽、器宇不凡的夫妻,一看就是大富大贵的人。

  中年男子是识货之人,他一眼看见杨玉环胸前的宝石项链,把他吓了一跳,绿得无以伦比,比春天的竹林还要鲜绿十倍,其他的红蓝宝石,颗颗都是稀世之珍。

  男子更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一种威压一切的气势。

  这绝对不是一般人,店主更加毕恭毕敬,店里虽然东西琳琅满目,李邺和杨玉环看了一圈,都没有看上眼的。

  李邺淡淡笑道:“我妻子想买一些有特色的,新奇的东西。”

  店主想了想,一拍脑门道:“小店有三件镇店之宝,就不知道公子能不能看上?”

  “是什么?”

  “一张很完整的黑熊皮,是我父亲三十年前从崆峒山一个猎户人家买到的,非常完整,请京城的白兽堂鞣制的。”

  李邺对兽皮没兴趣,他的皇宫里有数十张从契丹和渤海国得到的名贵兽皮,这里的兽皮不能和极寒之地的兽皮相比。

  “还有什么?”

  “还有一支三百年的黄精和一卷凤凰竹席。”

  三百年的黄精他也看不上,他有好几支千年黄精,不过凤凰竹席他倒是第一次听说。

  “凤凰竹席有什么特色?”

  “就是山上禁苑内的那丛龙鳞竹,但咱们不能说龙鳞,所以改名为凤凰竹,据说是太宗年间移栽了几根竹笋,长成一片竹林,用这种竹子制作的席子,夏天非常清凉,但这片竹林在开元年间就砍光了,公子在整个市场上找不到第二卷凤凰竹席,要是有也是假冒的。”

  李邺哑然失笑,龙鳞竹就是龟甲竹,太极宫和大明宫里都有,数量还不少,估计仁寿宫的龙鳞竹就是从太极宫移植过去的。

  在皇家稀松平常的东西,在民间却是珍品,逛了一圈,最后杨玉环买了一套用树根雕的茶具,很古朴,很有特色,贴身女侍卫帮忙付了一百文钱。

  店家目送两人离去,他又看见男子腰间的玉带和玉珮,那可都是世间罕见羊脂之玉啊!

  店主暗暗咋舌,“我的老子娘,这两人究竟是什么人啊!恐怕是天上的神仙眷侣下凡吧!”

  两人又到隔壁的离宫酒楼内吃了午饭,坐在一间雅室内,他们当然不能坐在大堂,一是不安全,二是杨玉环要摘下帷帽,没有了遮面,坐在大堂内就太惊艳了,会引人瞩目,就算不敢乱来,但一群酒客盯着杨玉环,也让人不舒服。

  雅室就没有这么麻烦了,两人要了一壶上好的果子酒,点了三斤胡饼,几样山野小菜,一盘烤山羊肉,一锅炖熊掌。

  李邺又让女侍卫和小宫女在外间吃饭。

  杨玉环吃饭比较讲究,早上吃得非常清淡,但中午要吃肉,晚上则是荤素搭配。

  熊掌是昨天酒楼刚买的,两人一顿吃了半只,极为美味,吃得两人眉开眼笑,连呼过瘾。

  果子酒也不错,口感绵甜,度数也不高。

  吃罢午饭,一行人下楼上了马车,马车慢慢离开了麟游县。

  杨玉环对麟游县印象很好,虽然远没有长安的繁华,但当地民风淳朴,县城整洁,路面也是石板,十分干净。

  杨玉环欣然笑道:“等夏天时,我带大姐她们一起来逛街,她们肯定喜欢。”

  李邺点点头,只要能保证安全,他一向不反对妻儿出门逛街。

  麟游县到唐直道主干也修建了一条专门的通道,准确说应该叫隋直道,由隋朝杨坚修建而成,宽大平坦,铺设有石板,普通百姓不得行走,从郿县一条直线直通九成宫,

  李邺是要去雍县视察,所以没有走这条九成大道,但他回去要走这条道。

  距离九成宫还有三里,两边便修建了各种建筑,有军营、有官署、有寺院,当然还有占地很大的驿馆,还有仓库和车马所。

  因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天宝年间来过几次,前任皇帝李亨来过两次,所有九成宫维护得很好,李邺的车队来到宫门前,宫丞杨天量出来迎接天子到来,另外还来了几名宦官,为首宦官叫做梁真,是离宫总管。

  他们的职责范围不同,宫丞负责维护官署的完好,而离宫总管则负责内宫,梁真带着十几名老宦官和数十名老宫女维护着后宫,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这里养老。

  李邺在官署内看了一圈,和兴庆宫的部局很像,但后宫他比较喜欢,离宫依山而建,后宫在山顶,后宫内楼阁居多,向南俯览关中大地,向北是茂密的山林。

  后宫很紧凑,分为书院区、宫妃区、子女区和宫女宿舍区,后面还有极为漂亮的禁苑,还一泓清澈潭水,形成小溪流往山下。

  当天晚上,李邺和杨玉环在宫里住下,两人一夜缠绵,不尽恩爱。

第1386章 抵达高昌

  李邺巡视回京后,长安的天气也一天天暖和起来。

  李邺几个女儿的心中也长了翅膀,飞向了遥远的江南。

  游学的计划早就安排好了,出发日子就订在二月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