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95章

作者:高月

  异牟寻上前问道:“祖父,出了什么事?”

  异牟寻不满地瞪了阮少丰一眼,居然敢绕过自己直接向祖父汇报!

  阮少丰连忙道:“卑职也正准备去向大元帅汇报,唐军占领弄栋城后,就不再西进了,就在城内居住下来,甚至还修缮了城墙西南角的破损处。”

  异牟寻眉头一皱,回头问坐在下方的清平官尹仇宽道:“尹国相,唐军这是什么意思?”

  尹仇宽躬身道:“依微臣的观察,唐朝可能是改变策略了,以前是直接攻打我们,现在恐怕是改为切割战术,占据弄栋,让我们失去了弄栋和拓东,少主,这是非常狠辣的手段,失去了弄栋的粮食和拓东的盐,对南诏将是灭顶之灾。”

  阁逻凤叹口气道:“王孙现在知道唐朝的手段了吧!他们这是钝刀子割肉,一点一点让我们窒息死亡,现在赶紧把抓来的人放了,派人去向唐朝道歉,看看能不能有所转机。”

  异牟寻躬身道:“祖父,我们还没有出击,为何先言败?我们有二十余万大军,对方只有四五万人,我们还可以让吐蕃先进攻会川,切断唐军后勤补给和退路,我们再大军以上,用强大的兵力和战象摧毁唐军,以前我们都能成功,为何现在不行?”

  大将军刘方仁也道:“王上,少主说得对,其次这次和第二次唐朝战争并没有区别,卑职记得清楚,当时唐将李宓也同样占领了弄栋城,相持一个月后他就率军向洱海进发了,卑职认为,只要吐蕃军占领了会川城,唐将就不得不出兵西进,寻找和我们决战的机会。”

  大将军蒙成进和阮少丰也纷纷表态支持异牟寻,这意味着整个军方都支持和唐军一战,不愿意求和。

  几名清平官也认为目前南诏兵力占优势,不应轻易求和。

  阁逻凤找不到支持者,郑回又不在,他只得叹口气道:“好吧!先请吐蕃出兵!”

  其实吐蕃已经出兵了,吐蕃剑川都督乞藏遮遮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向会川府杀来。

  这是吐蕃和南诏的默契,吐蕃军负责切断,南诏军负责在南诏地区全歼孤军冒进的唐军,只要一举全歼唐军,又可保数十年安宁。

  乞藏遮遮原本只想派三万军过来,但探子发现会川府至少有两万唐军,他便知道三万人不够,索性率领全部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会川城。

  这天下午,五万大军抵达了会川城,剑南都督曲环率领一万八千军队严正以待。

  为什么只有只有一万八千人,而不是两万人,因为曲环得知吐蕃主力大军到来,立刻派两千人先一步出城,绕到吐蕃军的西面,切断了那条极为险要的路段。

  五万吐蕃军携带了三百多架攻城梯,他们在西城外扎下大营。

  夜幕降临,曲环站在城头,望着西城外星星点点的小帐篷,他心中豪情万丈,恨不得今晚率军出击,痛杀吐蕃军,但理智告诉他,明天才是杀敌报国之时。

  曲环出身关陇武将世家,和辛云京一样,长期镇守朔方和河西,只是他比较低调,名气不大。

  但了解曲环的人都知道他有勇有谋,骁勇果断,而且他带兵有方,军纪严明,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郭子仪特地向李邺推荐了曲环,李邺便在前年任命曲环为剑南副都督,今年年初升为剑南都督。

  “将军,夜已经深,请先去休息吧!养足精神迎接明天的大战。”

  曲环点点头,吩咐几名当值将领道:“今晚加倍派军队巡逻,严密监视敌军,不可侥幸大意,被敌军偷袭!”

  几名将领一起躬身行礼,“遵令!”

第1339章 血战会川

  次日天刚亮,城外便响起了轰隆隆的战鼓声,清晨的宁静被打破了,一队队唐军飞速奔上城头,城头上已经站满了唐军士兵,每个人都站在自己位置上,张弓搭箭,严阵以待。

  城头还由工匠制作了五十多架中型投石机,这是一种很简易的投石机,可以将五十斤的铁火雷抛射到一百五十步外,它虽然准头不佳,但对于密集的人群也不需要准确度。

  两万吐蕃军已经列队就绪,等待着最后的攻城命令,排列成两座大方阵,黑压压的士兵手执短剑和盾牌,杀气腾腾。

  会川城实际上并不难攻,它早期是有护城河的,但后来被吐蕃军填平了,只有两条河流从水城门流出来。

  吐蕃军当然是为自己攻打城池方便,两次唐军占领了会川城,但最后都被吐蕃军攻占,切断了唐军的补给和退路。

  吐蕃军和南诏军配合都有章法了,一旦唐军来袭,南诏军只需稍作抵抗便撤退,便会川城让给唐军,等唐军杀进南诏腹地,吐蕃军再横刀杀出。

  城池也不是很高,也就三丈左右,相当于三层楼,吐蕃军攀爬攻城梯很快就能攻上去。

  “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吹响了,一万吐蕃军士兵齐声呐喊,高举盾牌如潮水般向西城墙杀来。

  曲环冷冷令道:“射击!”

  城头上,一万士兵一起向城下放箭,铺天盖地的箭矢射向潮水般的人群,箭矢犀利,就算盾牌也挡不住从天而降的弩箭,盾牌纷纷被射穿,一片片的吐蕃士兵被射倒,第一轮箭矢便损失了上千士兵。

  但依旧挡不住吐蕃士兵奔跑的脚步,这时,号角声再次吹响,第二方阵也跟着奔跑起来,杀向西城墙。

  这就是吐蕃军的特点,一次性投入高密度的士兵,个个悍不畏死,就算死伤惨重,但也能杀上城头,夺取城池。

  他们实际上就是用大量士兵阵亡来换取胜利。

  游牧骑兵就办不到,他们只要超过三成人阵亡,游牧骑兵就会崩溃。

  但吐蕃军如果没有吹响撤退号角声,谁敢擅自撤退,不仅他个人要被处死,他全家也会被连累,沦为奴隶。

  相反,如果士兵阵亡,全家都能得到各种好处。

  也正是这种连带的严惩和激励机制,促成吐蕃军死战不退的作战风格,给唐军和朝廷带来了百年的巨大压力,终唐一朝,唐朝始终被吐蕃压制,甚至都城长安都被吐蕃军攻陷了,整個陇右、河西、安西都归了吐蕃。

  一直到唐朝末期,随着小冰期到来,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变成了冰封世界,各种资源急剧减少,内部争夺激烈,吐蕃开始衰落,而唐朝也随之灭亡了。

  此时城头上的唐军也亲眼看到了这恐怖的一幕,人群密集向城下冲来,密集的箭矢射下去,都仿佛没有作用。

  曲环冷静令道:“投石机发射,火油预先投掷!”

  投石机吱吱嘎嘎拉开,五十多颗黑黝黝的铁火雷向人群中抛射而去,在人群中接二连三爆炸了,铁火雷杀伤力极强,一颗铁火雷爆炸,便有数十名吐蕃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密集的淬毒碎铁片射向四周,又有数十名士兵被碎片射中,惨叫声、哀嚎声叫喊成一片。

  无数士兵们都吓坏了,这是天神降怒火于人间吗?

  吐蕃主将乞藏遮遮一直在后面观战,他忽然看见了城头上抛下的一个个黑色物体在人群中剧烈爆炸,俨如天降炸雷,乞藏遮遮大吃一惊。

  但吃惊归吃惊,他又担心士兵会恐惧逃跑,他厉声大喊:“敲响进攻战鼓!”

  “咚!咚!咚!”

  激烈的战鼓声敲响,这是催促军队进攻的鼓声。

  惊魂未定的吐蕃士兵听到了战鼓声,也只得鼓足勇气继续进攻,很多士兵就算被淬毒铁片击中,也不能撤退,必须强忍伤痛继续进攻。

  第一轮铁火雷造成了两千多名吐蕃士兵被炸死,但对于两万军队而言,死亡只占了一成,影响不大。

  但唐军的铁火雷并不止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火雷在人群中爆炸,吐蕃士兵伤亡极其惨重,累计伤亡已超过六千人。

  与此同时,唐军已倾倒了上千桶火油在城下,整个城下变成了黑色泥浆。

  吐蕃士兵汹涌而至,冲到了城下,一架架攻城梯搭上城头,士兵们跳上梯子,大喊着向城头杀去。

  “投掷燃油!”

  随着曲环一声令下,上千士兵将一只只已经点燃的火油罐向正在攀爬攻城梯的吐蕃士兵砸去。

  燃烧的火油泼洒在吐蕃士兵身上,爬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被点燃了,惨叫着向下方跳去,攻城梯也随之变成了一架火梯。

  这时,城下近万名吐蕃士兵的脚下轰地燃烧起来,事先浇下的火油迅猛燃烧起来,唐军凌晨五更时分就事先倾倒了两千桶火油,用泥土薄薄覆盖一层。

  所以一旦燃烧,不仅仅是城下,距离城墙百步内都会一起燃烧。

  唐军紧接着又将数千捆干稻草扔了下去,城下顿时变成一片火海炼狱。

  一万多吐蕃士兵身陷火海,恐惧万分的哭喊着、尖叫着向回奔跑,城头上唐军士兵万箭齐发,没有了盾牌护身,吐蕃士兵一片片被箭矢射中倒地,烈火很快把他们吞没了。

  “收兵!收兵!”

  吐蕃主将乞藏遮遮急得大喊。

  “当!当!当!当!”撤退钟声急促响起。

  后面还没有攻上去的数千吐蕃士兵纷纷掉头逃命。

  攻城战才刚开始,唐军就利用强大的火器给了吐蕃士兵迎头痛击,两万人进攻,只撤退回去三千四百余人,其余一万六千余人全部阵亡,死在箭雨、爆炸和烈火之中。

  乞藏遮遮彻底惊呆了,这是他带兵二十多年来从未遇到过的事情,唐军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杀死自己近两万士兵。

  他被吓破了胆,如果再攻一次城,自己剩下的三万士兵就要彻底死光了。

  既然已经无法攻城,乞藏遮遮便毫不犹豫下令全军撤退回剑川,南诏死活和他没有关系了,他必须要保住剩下的三万军队,否则赞普绝不会饶他。

  乞藏遮遮下达了撤军命令,吐蕃士兵也恐惧万分,连营帐也顾不得收拾,便掉头向剑川府方向逃去。

  不多时,城下一名唐军斥候骑马飞奔而来,他穿过一片片焦黑的尸体,受着恶臭,奔到城下大喊道:“有军情禀报曲都督!”

  曲环就在城头,他探头问道:“什么事?”

  “启禀将军,吐蕃军已撤退!”

  “往哪里撤退?”

  “往剑川方向!”

  副将刘敬低声道:“吐蕃军撤退会不会有诈?”

  曲环沉思片刻道:“敌军已经胆寒了,有诈的可能性不大,但不管有没有诈,我都要出兵追击,你负责清理城外尸体,严守城池!”

  “卑职遵令!”

  曲环当即率领一万军队,携带大量火油火器向吐蕃败退的方向追去。

  曲环已经派了两千军队事先在险要山道前方埋伏,如果两千士兵能顶得住,这次还真有可能全歼吐蕃军。

第1340章 南诏大战(上)

  率两千军伏击吐蕃军的唐军主将叫做周滨,官任剑南副都督,当年他曾经率军在三峡道上伏击李璘之子李侦率领的数万军队,有丰富的伏击经验。

  他第一件事就是在崖道附近收集大树,用树干堆成小山阻路,而且不止一堆。

  除了安排巨木堆堵路,他还要安排士兵上悬崖。

  悬崖上方确实一条羊肠小道,长约十余里,是采药人开辟出来,通过悬崖顶上,不过小道入口在唐军这一边,吐蕃军也上不去。

  上一次,唐军就是在这条小道上伏击了一千五百名吐蕃士兵。

  这时,前方有消息传来,吐蕃军已出现在二十里外。

  周滨当即下令道:“军队上悬崖!”

  一支数百人的军队背着火油和铁火雷向悬崖上爬去。

  三万余吐蕃军浩浩荡荡,一路疾奔,下午时分,他们进入了地段比较险要的泸水峡谷地段,两岸都是陡峭的大山,下面是汹涌湍急的泸水,只有一条宽达一丈的悬崖官道。

  这段路一共有四十里左右,商人们走这段路都是心惊胆战,牵着骡队紧靠里面走。

  倒是吐蕃军队对这种悬崖地形没有什么在意,他们依旧速度不减,列队疾奔,很多士兵就在边缘奔跑,或许是这种高落差的地形他们见得太多,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了。

  三万士兵奔跑了约三十里,忽然停住了脚步,前面大喊起来,乞藏遮遮勒住战马,高声问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