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49章

作者:高月

  “百夫,前面很可能有唐军大营。”

  耶律答点点头,高句丽人是不会建烽燧报信,十有八九是唐军。

  所有人都向百夫长耶律答望来,耶律答沉思片刻道:“就在此等候天黑再说!”

  他们很狡猾,一是拖时间,其次是可以借助夜幕的掩护。

  此时刚过中午,距离天黑还早,百名契丹探哨在一片树林内休息。

  一个时辰后,前方不远处忽然大群鸟雀飞起。

  “不好!有敌情。”

  契丹探哨纷纷跳起来,要翻身上马,就在这时,箭矢如雨点般射来,探哨躲闪不及,纷纷中箭,一片惨叫。

  耶律答肩膀上和腿上各挨一箭,他忍住疼痛,翻身上马,伏在战马上疾奔,十几名士兵紧紧跟随他逃跑。

  三千唐军没有等到敌军,派出的斥候发现对方在树林内休息,三千唐军便从三个方向包围敌军,下手狠辣,千箭齐发,一百名探哨被当场射翻了八十余人,只有十四人侥幸逃脱。

  “去看看有没有活口!”李鱼喝令道。

  有士兵奔了过去,不多时禀报道:“启禀将军,有十几个活口!”

  “给他们包扎带回去审问!”

  士兵们迅速打扫了战场,给十几名伤兵包扎了伤口,将他们和马匹一起带回了大营。

  耶律答带着手下直接向营州逃去,虽然没有看到唐军大营,但数千唐军士兵出现在辽西走廊中部,本身就意味着唐军进入辽西走廊了。

  就在唐军在辽西走廊扎下大营的同一时刻,五万大军在郭子仪的率领正向平州方向浩浩荡荡杀去。

  来瑱已率三万骑兵在距离渔阳县百里处驻营,盯住了渔阳县的敌军,只要朱泚的大军有异动,来瑱的骑兵就会立刻出动拦截。

  这天晚上,大军进入平州,抵达最西面的石城县,郭子仪传令驻兵休息。

  这里距离驻扎两万高句丽军队的平卢县只有一百二十里左右,到目前为止,前军斥候没有发现敌军任何动静。

  郭子仪派人把大将李晟找来,不多时,李晟匆匆赶来,在行军帐门口躬身行礼道:“卑职参见老将军!”

  “李将军请进!”

  李晟走进来,见郭子仪正站在沙盘前丈量距离。

  郭子仪放下尺子笑道:“殿下夸你擅长奇谋,我想请教李将军,这一战该怎么打?”

  “老将军太高看卑职了!”

  “无妨,你尽管直言!”

  李晟沉吟一下道:“殿下的主要意图就是杀军留民,把高句丽人军队和贵族杀掉,普通百姓留下来,但这种做法又容易被人非议,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战场上消灭,不能给对方投降的机会。”

  郭子仪点点头,“说得好,然后呢?”

  “然后就是战场上的事情了,老将军当时在齐州歼灭李纳八万大军的手段,我觉得还可以再用一次!”

  “你是说示之以弱,诱敌出战?”

  “正是!”

  郭子仪负手在大帐内来回走了几步道:“我也是这样考虑的,就怕对方不上当,他们也不傻,不会轻易放弃平卢县城的坚城优势。”

  李晟笑道:“卑职率领两万军队过去,要求他们出城投降,他们见卑职人数相仿,必然会使计,对我们进行诈降,我们可以将计就计败逃,引对方来追杀,这时候主力骑兵切断他们退路,不接受投降就是了。”

  “如果他们真的投降呢?”郭子仪笑问道。

  李晟摇摇头,“摄政王就在幽州,高句丽人若真想投降,早就派使者去拜见殿下了,他们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愿抓住,怎么可能兵临城下才投降?”

  郭子仪点点头,“说得对,殿下告诉我,高句丽人骨子里还是想建国,相信他们也看到了莱州高句丽人是怎么安置的,这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结局,全部打散,融入汉人,这就是对方不肯投降的原因。”

  “殿下有没有说过怎么对付高句丽军队?”李晟问道。

  郭子仪微微笑道:“殿下告诉我,高句丽人的民族性格有两个最大弱点,一個是自大,也就是以为自己很厉害,目空一切,第二个就是贪婪,得陇望蜀,不肯见好就收,一定要利益最大化,可以利用他们这两个若弱点干掉他们!”

  “那不就是卑职的诱降之计吗?”

  “说得对!”

  郭子仪缓缓道:“我其实想到的也是这个办法,示之以弱,诱其出城作战!”

  次日下午,李晟率领两万步兵兵临平卢城下。

  平卢县已经完全被高句丽人控制了,所有的汉人都被赶出城,目前城内十几万人都是高句丽人,目前城内的主事人是宝藏王高藏的孙子高宝元,还有他的两个儿子高仓和高增,城内的两万军队就由他的两个儿子掌控。

  其中长子高仓有继承权,是平州高句丽人的第二号人物。

  还有主管政务的第三号人物泉宏泰,是泉氏后人,第四号人物卢长松,李淮娶的妻子就是他的孙女。

  高宝元和手下当然知道摄政王李邺在幽州,但他们无法接受莱州高句丽人的安置方案,全部打散到河南道各县。

  如果他们接受这个方案,就意味着彻底灭国,所以众人都不肯同意投降,他们喊出的口号‘就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这时,听说唐军杀到,高宝元连忙带着手下上城查看。

第1264章 引蛇出洞

  众人簇拥着高元宝来到城楼,城下约两万唐军士兵站在两里外,虽然看起来很整齐,但却没有什么气势,就像夏天在太阳下晒了很久的蔬菜一样,士兵们都一个个无精打采,疲态尽显。

  唐军的状态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因为军队连续打仗,士兵们长期处在紧张战备状态,没有休息的机会,所以显得很疲惫了。

  高元宝的次子高增眼睛一亮,连忙对父亲道:“父亲,对方军队士气不高,筋疲力尽,这可是我们战胜唐军的机会。”

  高元宝也有点动心,他问长子高仓道:“你觉得呢?”

  高仓也觉得是机会,但他不想附和兄弟的说法,他沉思一下道:“别急,再等一等,看看他们的意图!”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上来,射上一封信,有士兵把信拾到,跑来交给了高元宝,高元宝接过信,只见上写,‘大唐统制将军李晟致高句丽族首领。’

  高仓和高增顿时大怒,居然称呼他们父亲为高句丽族首领,应该是高句丽王族首领,少了一个王,含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幽州王和幽州山大王,就是天和地的区别。

  高元宝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冷冷道:“一个统制将军而已,连都统制都不是,也有资格劝我投降?”

  旁边泉宏泰眼珠一转笑道:“不如将计就计,我们假投降,杀他個措手不及。”

  “此计大妙!”

  卢长松竖起大拇指赞道:“双方兵力差不多,我们如果再用计,此战必胜!”

  高元宝欣然点头,当年隋炀帝六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他的祖先不就是靠诈降一次次击败隋军吗?

  长子高仓当仁不让,“儿子愿实施诈降之计,率军击败敌军。”

  次子高增急了,连忙道:“论带兵打仗还得靠我,我不光击败对方,还要全歼唐军!”

  高元宝不想看到两个儿子争权夺利,他一摆手道:“诈降需要两个人配合,大郎带一万士兵假装去投降,让敌军松懈,二郎率领另外一万士兵从东门出去,杀唐军一个措手不及。”

  高仓有点不满道:“我的手下缴了兵器,一旦大乱,岂不是被对方屠杀?”

  泉宏泰微微笑道:“长公子不用担心,有办法,我们不是有几万件祭祀白袍吗?让士兵们都穿上白袍,里面穿上盔甲,隐藏兵器,一旦二郎率军杀来,你们脱去白袍就可以上阵了。”

  高仓无奈,只得点点头。

  高元宝随即写了一封降书,命人送出城去。

  李晟接到了降书,降书上写着草民高元宝致大唐摄政王麾下统制将军李晟将军.

  这句话读得很不顺口,关键就是多了‘统制将军’四个字。

  李晟笑了起来,这是带有情绪的降书啊!故意点明自己的官职太小,不配接受他们投降。

  副将张恒上前问道:“对方难道真的要投降?”

  “怎么可能,要投降也是向摄政王殿下投降,向我这个统制将军投降有什么意义?”

  “那他们还是诈降?”

  “很明显的,他们以为自己很有谋略,别人都是傻瓜,殿下说他们自大,我算是明白了,他们的自大并不是拔高自己,而是贬低别人。”

  李晟冷笑一声道:“按照原计划行动!”

  “卑职遵令!”

  张恒匆匆去了

  半个时辰后,北城门大开,一队队身穿宽大白袍的士兵出来投降了。

  这时,唐军也表现得很懒散,三三两两坐在地上。

  城头上高元宝异常紧张,这确实是机会,一定不能被对方发现,能不能翻身,就看是否抓住这次机会了。

  这时,一万五千军队从东门杀出来,来势凶猛,向北城的唐军杀去。

  唐军措手不及,整队也来不及,李晟急声大喊道:“撤退!撤退!”

  “当!当!当!当!”

  撤退的锣声紧急敲响,唐军大乱,转身便奔逃,人人争先恐后,拼命奔逃。

  无论是高增还是高仓,他们都有经验,他们看得出唐军是真的混乱败退,高增高声大喊道:“杀死一名唐军赏钱百贯!”

  高句丽士兵贪欲大振,不顾一切撒开腿追赶。

  高仓也急了,他生怕被兄弟抢走头功,他拔出刀大喊:“杀死一名唐军,重赏两百贯,给我追!”

  一万降军扯掉白袍,露出了盔甲和战刀,在重赏的刺激下,一万高句丽士兵也跟着狂奔追赶。

  以至于大地上出现一个奇观,从高空望去,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在前方狂奔逃命,后面百步外,两支万人军队紧追不舍,三支军队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品’字,但如果近看,三支军队都没有了阵型,激起漫天的尘土。

  唐军士兵拼命逃跑,高句丽士兵却穷追不舍,一口气奔出近二十里,眼看高句丽士兵快到精疲力尽之时,只见三支万人骑兵从三个方向杀来。

  都统制将军席万里率领的三万骑兵气势凶悍,马蹄声如惊雷滚滚,密集的大旗俨如决堤黄河,卷起数丈高的大浪,向两万高句丽士兵杀来。

  高增吓得腿都软了,带着哭腔大喊:“撤退!撤退!”

  高仓也意识到他们中计了,他也急得大喊:“传令全军撤退,所有人立刻退回城内。”

  高句丽士兵个个筋疲力竭,哪里还跑得动,所有人挣扎着向回逃跑,但没有用,骑兵瞬间杀进了人群,展开了血腥杀戮。

  这一场毫不留情,不留战俘的屠杀,包括高仓和高增弟兄二人也被骑兵砍掉了脑袋。

  原本逃跑的两万唐军开始在远处重新集结,为了引蛇出洞,假装败逃,他们也不幸损失了几百名弟兄。

  这一刻,看着两万高句丽士兵被包围屠杀,所有唐军士兵都长长出了一口恶气。

  这一场屠杀持续了半个多时辰,两万高句丽士兵全部被斩杀殆尽,跪在地上投降也没有用,为了解决这个盘踞在幽州近百年的毒瘤,李邺决定用最铁血的手段,杀掉一切反抗者,铲除一切隐患,任何宽仁都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