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29章

作者:高月

  田承嗣只要从郭子仪的职务判断,就会知道唐军下一步的行动,郭子仪的官职又重新恢复为河南道防御使,他手下的军队在不断增加,已经增加到十五万大军。

  田承嗣便知道,李邺第一个要收拾的还是李正已,想想也是,一旦李邺入主朝廷,那他肯定是要先稳定南方,清剿江淮的李希烈,以淮河为界切割,稳住淮河以南。

  那么下一步必然是黄河为界切割,黄河以南要全部清理掉,李正已就在劫难逃了。

  田承嗣现在最为难的事情,就是要不要派合纵军去救援李正已,如果不去,盟约上白字黑字写着呢!四方签约,一方有难,合纵军必须救援,可如果不救,那么合纵军就失去意义了,面临解散的危险。

  目前合纵军驻扎在相州,但雷万春也率五万大军驻扎在卫州,一旦大军赶去救援李正已,相州怎么办?甚至自己的老巢魏州也危险了。

  田承嗣心中纠结万分,难以定决。

  这时,心腹幕僚王伦低声道:“主公,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案,既然有了救援之名,但又不损伤兵力。”

  “什么方案?”

  王伦微微一笑,“等黄河解冻!”

  “高明!”

  田承嗣顿时竖起大拇指,不是我不愿意来救,大军已经到黄河边了,可就是过不了黄河啊!

  田承嗣只是要给李宝臣和朱泚一个交代,至于李正已,是死是活就随他去吧!

  想通了这一点,田承嗣心中顿时轻快起来。

  卫州,雷万春率领五万大军抵达了汲县,大军驻扎县城外,而在城内还有薛嵩率领的一万五千人。

  双方的敌军是驻扎在相州的五万合纵军。

  这天中午,薛嵩接到雷万春的邀请,请他观看军队的马球选拔赛。

  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长安的贵族子弟,从小就痴迷于马球,当兵部去年传出消息,将从今年恢复马球大赛时,薛嵩顿时激动了,他要亲自挑选一支马球队。

  薛嵩兴冲冲来到了城外军营,他被雷万春的亲兵请到大帐内。

  “雷大将军,马球手什么时候选拔?”薛嵩兴冲冲问道。

  雷万春笑了笑道:“还要等一会儿,不如我请薛使君先喝一杯酒。”

  薛嵩有点奇怪,呵呵笑问道:“大将军,现在可是战时,能喝酒吗?”

  “偶然喝一杯无所谓,其实我只是想和薛使君谈一谈!”

  “谈一谈?”

  薛嵩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眼中露出一丝冷意,“大将军给我摆鸿门宴吗?”

  “我并没有恶意,使君随时可以离去,我不会阻拦。”

  “是吗?”

  薛嵩转身就走,快到帐门时,雷万春淡淡道:“不是我要和使君谈,是摄政王殿下要和使君谈!”

  薛嵩停住了脚步,他转头问道:“摄政王想和我谈什么?”

  “薛使君这個态度那你还是走吧!不谈也罢。”

  既然提到了摄政王,薛嵩便知道自己无法走出这座大帐了,他又重新走回来,大刺刺坐下道:“大将军,这个态度该可以了吧!”

  雷万春坐在他对面,给他倒了一杯酒,又把两卷任命状递给他。

  薛嵩打开任命状,其中一卷任命他为鸿胪寺卿,封安阳郡公,另一卷任命他为相州刺史,都是李邺的亲笔任命状。

  “薛使君可以二选一。”

  “什么意思?田神功第二吗?”

  雷万春点点头,“大唐不会再有藩镇了,节度使也没有了。”

  “所以摄政王要剥夺我军权?”

  “不是剥夺使君的军权,而是使君改任文官,军队归朝廷。”

  “那我的兄弟和几个儿子,他们怎么办?”

  “令弟回家休息吧!使君的儿子,如果愿意,他们可以继续在大唐为将,可以成为我的手下。”

  薛嵩眯起眼睛冷笑道:“如果我不答应呢?是不是刀斧手就会杀进来?”

  雷万春诚恳道:“当然不是,薛使君随时可以走,只是可惜放弃了这次机会。”

  薛嵩心中有些疑惑起来,“如果我守住汲县,你们攻得下来?”

  雷万春又取出一份效忠书展开,上面都是愿意效忠摄政王殿下的名单,三十多个名字和手印。

  薛嵩的脸刷地白了,除了他兄弟和几个儿子外,其他将领都在上面了。

  “这这.”

  薛嵩咬牙道:“你们好卑鄙!”

  “薛使君认为这是卑鄙?”

  雷万春冷笑道:“郭子仪手有十万大军,他一样把军队交给了朝廷,还有来瑱、马璘、张伯仪、田神功他们谁不是有几万军队,不一样向摄政王殿下效忠?他们都愚蠢吗?

  他们和你的手下大将一样,都识时务,恐怕只有你才是愚蠢之人,和田神玉一样,最后全家都灰飞烟灭,只可惜了你祖父一世英名,最后竟然毁在你的手下。”

  眼前这份效忠书把薛嵩的最后一丝侥幸击得粉碎,他知道只要自己走出这个大营,城内的将领就开始造反了,绝不会给他回城清算的机会。

  残酷的现实终于让痴迷于权力的薛嵩终于清醒了,他想到了自己被杀的一幕,想到了祖父薛大将军的一世英名。

  薛嵩的后背顿时大汗淋漓,连忙单膝跪下抱拳道:“多谢大将军警醒,薛嵩险些铸下大错!”

  雷万春点点头,“两份任命书,薛使君选择吧!”

  薛嵩叹息一声,“我也累了,就回京做一任鸿胪寺卿吧!”

第1229章 序幕拉开

  薛嵩当即将军权交给了雷万春,他带着兄长薛岌当天返回京城,雷万春随即接管了薛嵩的一万五千军队,并任命薛嵩的儿子薛平为统制、虎贲郎将。

  接下来就是两支军队合并重整,薛嵩的手下按照关陇军的标准重新任命军职。

  就在薛嵩交权没有多久,郭子仪率领十万大军进入兖州,兖州刺史开城投降。

  兖州已经是李正已的地盘,郭子仪大军进入兖州,意味着朝廷的平藩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李正已的老巢在青州益都县,他最初只有淄州和青州两地,所以叫淄青节度使,这是朝廷给他的地盘。

  但随着他野心不断膨胀,他的地盘也开始迅速扩大,向东占领了莱州、登州和密州,向西占领了济州、齐州和郓州,向南占领了兖州和沂州。

  李正已整整控制了十个州,成为四大藩镇中所占面积最大的一个。

  李正已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尤其李希烈被剿灭,李灵曜北逃后,摄政王下一个要收拾的人肯定是自己。

  所以李正已拼命扩军,走海路和渤海国贸易,购入战马数千匹,又利用自己是高句丽人的优势,以复国的名义从新罗的高句丽残余势力中获得军队两万人。

  高句丽人灭国后形成的四大势力就此明了,一部分效忠朝廷,像高仙芝、王思礼,一部分留在幽州,效忠安禄山,一部分归附契丹,一部分被新罗吞并。

  李正已虽然属于效忠安禄山的高句丽人,但他并不是想复国,他是想建立自己王朝,定国号为齐。

  所以李正已和幽州的高句丽人就谈不到一起去了,但他又想得到高句丽的资源,他便把目光投向了新罗,从新罗引入了数万户高句丽人口,编为军户,征兵两万人。

  李正已目前有军队近十万人,所以他有底气和朝廷对抗。

  不过让李正已极为恼怒的是,去年成立的合纵军竟然背信弃义,迟迟不肯来支援自己。

  “砰!”

  李正已狠狠一拳砸在桌上,咬牙切齿道:“我就知道田承嗣这个狗贼不可靠,关键时候只会背叛,被他坑了多少次!”

  次子李纳在一旁沉默不语,他全权负责参与同盟事宜,最后没想到田承嗣靠不住,这是他的责任。

  军师贾深叹息一声,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是我的责任,我没有看透田承嗣的为人,把他想得太好了。”

  这时,长子李经劝道:“父亲,田承嗣也没有说合纵军不来,很可能是唐军把他们牵制住了,不是说雷万春率领五万军队在怀州吗?会不会和这支军队有关系,总之,再催促田承嗣,要求他立刻履行结盟协议!”

  李经其实等于没有说,但这番话的作用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结束话题,转到正事上去。

  李正已见贾深主动揽责,便不好再发作下去,便点点头,“也罢!再催促田承嗣,这件事二郎负责盯紧。”

  李纳连忙躬身道:“孩儿一定盯紧!”

  李正已这才转回了正题,他问军师贾深道:“军师怎么看郭子仪出兵?”

  贾深拾起木杆指着沙盘道:“卑职原以为郭子仪会进攻郓州,没想到他竟然虚晃一枪,率大军攻打兖州,卑职想了一夜,大概看懂了郭子仪的意图。”

  贾深又用木杆一指北面的齐州,“如果我没有猜错,郭子仪的下一個目标,一定是攻打齐州!”

  “郭子仪是什么意图呢?”李正已问道。

  贾深冷笑一声道:“唐军一旦夺取齐州,就和兖州连为一线,那么郓州和济州就被这条线割断了,无法和我们保持联系,实际上就失守了,这就是郭子仪攻两州,夺四州的策略。”

  李正已仔细看了看地图,确实是这么回事!

  “那依先生之见呢?”

  “卑职建议立刻将济州和郓州的军队全部撤到齐州,并向齐州增兵,齐州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保住齐州!”

  齐州无论人口、税赋和商业都是李正已齐国的翘楚,远远超过了青州益都,所以李正已正准备迁都到齐州历城县,而且历城县的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城内粮食有四十万石,特别适合长期作战。

  想到这,李正已果断对李纳道:“二郎和贾军师率五万军队去支援齐州,一定要保住历城县。”

  李纳一惊,“父亲,带着五万人,那益都就只剩下一万余人。”

  李正已摆摆手,“我把其他各州的军队都集结到益都县,兵力就到三万人了,我们只要保住历城县和益都县,让唐军久攻不下,李邺很可能就会转而先攻打河北。”

  当然,这是李正已的一厢情愿,也是他做梦也想发生的事情。

  当天晚上,李纳和贾深率领五万大军疾速赶往齐州,李正已同时下令,各州军队向益都县集结。

  李正已又命令济州和郓州的六千军队向齐州集结。

  郭子仪是一月二十日出兵兖州,这是去年就制定好的方案,一月二十日是约定好的时间,所以在这一天,在海州的东海岛上,四百艘大船满载着三万将士和大量物资出海了。

  事实上,李邺完全可以从海州直接北上,夺取兵力空虚的沂州,然后杀进密州,完全没有必要走风险很大的海路。

  这其实也是在练兵,练习海上运兵,为下一步的海外扩张做准备。

  三天后,四百艘抵达了目的地,一处巨大的海湾,这里就是后世的胶州湾,不过唐朝这里还没有名字,只是渔民的捕鱼之处,海湾属于密州和莱州的交界处,人口稀少。

  这座海湾同时也是一座天然良港,四百艘大船驶入海湾,在当地渔民的引领下,船队陆续靠岸停泊,大量军队从船上下来,开始在岸边暂时休息。

  足足用了一天时间,三万大军才全部上岸,休息一夜后,次日一早,大军养足了精神,迅速杀向五十里外的高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