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05章

作者:高月

  “上了年纪,身体最重要,让你父亲好好保养身体。”

  “感谢伯父关心,侄儿回去一定转告父亲。”

  贾深也上前见了礼,田承嗣点点头,带着两人上殿去了。

  进了偏殿,双方分宾主落座,田承嗣的身后站着长子田维和侄子田悦。

  长子田维目前被封为魏王世子,田悦只有二十岁出头,却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田承嗣极为喜爱,封他为左将军,而右将军就是世子田维。

  也就是说田悦现在的地位仅次于世子田维,拥有第二继承权。

  田承嗣虽然很喜欢侄子,但他还是把长子定为自己的继承人,侄子和儿子还是不能比。

  田承嗣对李纳道:“关陇军的用兵意图很明显,打通江南水道,统一中原,所以李希烈被灭了,荆襄来瑱被收编,军队也被收走,。现在整个中原收编的收编,剿灭的剿灭,只剩下你们这一支了,我们都认为,下一步关陇军必然攻打淄青军。”

  李纳欠身道:“感谢王爷提醒,我们也在积极备战,一定会和关陇军死战到底。”

  田承嗣微微叹息道:“光靠一家和关陇军对抗,不现实啊!”

  双方还在试探,都不肯主动提出结盟,一旦自己主动提出来,暴露出自己的急切,就会在接下来的谈判中陷入被动。

  但李纳还是有点忍不住,毕竟他害怕被三家抛弃,所以李纳只能主动了,他沉吟片刻道:“这次王爷既然请我们过来共商大事,我们建议大家坦诚以待!”

  ====

  【这几天老母亲身体不太好,老高一直在照顾,有时候只能更新两章,很抱歉!明天恢复三章。】

第1186章 江南沈氏

  田承嗣点点头,“事到如今,我们也不用说什么虚言,贤侄也知道,我和李宝臣联姻,我们两家结成了合纵联盟,现在我和李宝臣希望朱泚以及令尊也加入这个联盟。”

  “我也是带着诚意而来,我想知道,王爷和朱泚谈得如何了?”

  “不瞒贤侄,我们两家和朱泚已经签署谅解协议,接下来就是谈结盟了,朱泚的压力很大,关陇军已经攻陷飞狐县,随时可以杀进易州,他希望李宝臣在关键时刻能出兵北上和他共同对抗关陇军,所以这两天三方就能达成同盟协议。”

  李纳没有吭声,他其实知道田承嗣说的是实话,影响三家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田承嗣和李宝臣趁幽州内乱,相继出兵侵占了原本属于幽州的恒州、定州、莫州和沧州,所以朱泚上台后一直叫嚣要和李宝臣、田承嗣开战,夺回四州土地,可以说朱泚和两家的仇恨极深,很难解开。

  现在居然签署谅解协议了,看来朱泚遭受的压力非同小可,才会放弃仇恨,选择了谅解,那么接下来签署同盟协议的就没有什么阻碍了,肯定能达成,否则就不会签署什么谅解协议。

  李纳心中动摇了,如果三家结成同盟,自己反而被排除在外,那正好被关陇军收拾。

  “我们当然愿意参加结盟,否则我就不会来了,不知道双方需要签署什么协议?”

  田承嗣缓缓道:“我们四家结为合纵联盟,首先要建一支合纵军,三万人左右,我出军队一万,你们另外三家各出六千军,不管哪家受到攻击,这三万合纵军肯定要参加协同作战,然后其他三家再视情况出兵救援,贤侄能同意这个方案吗?”

  李纳点点头,“原则上同意!”

  李纳说得比较含糊,只表态原则上同意,因为他也知道,田承嗣的话只说了一半,三万军队的军俸和粮草谁来负担,如果是各负担各家,那没有问题,可如果不均衡,那就值得商榷了。

  田承嗣看了李纳一眼,淡淡道:“贤侄不要以为我是想占便宜,生死存亡关头,我们不能再内斗了,必须团结起来,我已经说服李宝臣,三万合纵军的军俸和粮草,我们四家各负担自己的军队,我出兵最多,三万军的主将由我指定,你们各出一人为副将,我们第一战就是灭了薛嵩,夺取相、卫、洺、邢四州,所得降军和战利品四家平分,我会另外派三万军出战,占领相州和卫州,李宝臣也另外派三万军出战,占领邢州和洺州。”

  李纳点点头,“我明白了,我立刻写信给父亲,让他来最后拍板决定。”

  “可以!”

  田承嗣欣然道:“希望十天之内,我们签署新合纵协议。”

  回贵宾馆的马车上,李纳低声问贾深道:“军师觉得如何?”

  贾深沉思片刻道:“确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看了田承嗣确实有诚意!”

  李纳眉头一皱道:“成立合纵军,却率先去攻打薛嵩,四州土地都被他们两家瓜分,这不是给他们做嫁衣吗?”

  贾深微微一笑道:“其实这件事有利有弊,虽然是我们出兵帮助他们攻打薛嵩,看似他们两家占了便宜,但实际也是把祸水北引,一旦卫州有失,怀州就危险了,怀州是洛阳的北大门,李邺肯定坐不住,必然会出兵夺回卫州和相州,卫州和相州又紧靠田承嗣的老巢,削藩之战就会从田承嗣开始,我们反而轮到最后。”

  李纳想想也对,现在田承嗣想挑起战事是好事情啊!

  “我会立刻向父亲汇报,争取十天内达成同盟协议!”

  李邺此时正在湖州视察,湖州盛产优质大米,长安最贵的粮食就是湖州上米,斗米一百二十文。

  另外,湖州丝织业在唐朝也十分有名,盛产的湖绸在长安也是一等绸缎,和苏绸并列。

  李邺这次视察湖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湖州有三十亩田引种了占城稻,原本是在泉州试种,但晋江县尉沈济要了几斤稻种派人火速送往老家吴兴县试种。

  这个消息让李邺很感兴趣,不管能不能成功,试验一下总是好的。

  占城稻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能力强,所以才会被推广到整個江南地区。

  目前江南地区都是冬小麦和晚稻配合,一年两季,而占城稻是早稻,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产量也大,它在春天播种,夏天收割,再抢种晚稻,秋天再可以收割晚稻,农田冬天就可以用来保养,非常有利于土壤墒情,农民同时修建水利设施,不用再种冬小麦。

  李邺到来时,抢收抢种已经结束,晚稻种上了。

  沈氏家主目前是沈易直,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后,他弃官回了家乡。

  沈易直便是晋江县尉沈济的父亲,三十亩占城稻就种在他家族田内。

  “总得来说,还算不错,这种水稻能适应江南的水土,产量和我们本土水稻差不多,如果再培养十几年,找出优质稻种,我感觉产量还会再增加三成以上。”

  “那亩产要到六七百斤了!”李邺很惊喜。

  “差不多,现在亩产五百斤,肯定会增产到六百多斤。”

  一年能亩产一千多斤粮食,比北方年产五百多斤粮食翻了一倍,这个结果着实让李邺欣喜万分,如果五年之内,让整个长江流域和福建道都种植两季稻,那天下的粮食产量就会翻一倍,人口也会随之增加。

  李邺现在最看重的就是人口,鼓励多生人口已经成了大唐国策,只有人口增加,大唐才有能力向外扩张。

  “现在李适的情况怎么样?”

  李适就住在沈府内,这也是李邺视察湖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沈珍珠在得知儿子李适是被李辅国下毒后,她见李辅国掌权,十分惊恐,担心李辅国再进一步害死儿子,便带着李适返回了娘家吴兴沈氏,得到父亲沈易直收留。

  沈易直摇摇头,叹口气道:“殿下如果之前见过,那他就没有什么变化。”

  李邺点点头,“我去看看他,就在沈家住两天,麻烦沈家了。”

  沈易直大喜,“欢迎殿下莅临沈家,这是我们家族的无上荣耀!”

  李邺作为监国,作为大唐实际统治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重要意义,他巡视江南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笼络江南士族,让江南士族支持。

  所以他每到一地,都要和当地士族座谈,听取他们的难处,听取他们的心声,要知道大唐目前人口最稠密之处就是江南地区,人口近千万。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北方几乎被摧毁殆尽,同时又遭遇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三大政治毒瘤,但王朝居然还续命了一百多年,关键就是得到了江南的粮食和物资供应长安。

  所以李邺也要下力气笼络江南士族,江南士族比较均衡,但吴兴沈氏可以说是江南士族的代表,拥有湖州三成的丝织产业和良田万顷,堪称富可敌国。

  一直到明朝,沈家还出了一个沈万三,可见沈家延续千年的富庶。

  李亨让儿子李豫迎娶沈珍珠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同样是为了笼络江南士族,他也是选择了沈家。

  下午时分,李邺乘坐马车抵达了占地近百亩的沈氏祖宅。

第1187章 江南沈氏(中)

  沈家在最短时间内张灯结彩,收拾得干干净净,沈家各房主要人物都聚集祖宅迎接监国殿下的光临。

  简单寒暄几句后,众人如众星捧月般将李邺请进了沈宅。

  李邺来沈家有专门的目的,沈易直也知道,他很快便把族人都打发走,沈氏祖宅又重新安静下来。

  沈易直的三个儿子都在外为官,他让侄子沈洸带领监国去见女儿和外孙。

  府内的下人不多,整个沈宅显得十分安静,加上地方有些潮湿,院墙上都长满青苔,还有很多超过百年的老树,整个府宅内显得十分古老。

  走进一座内院,沈洸忽然停住脚步低声道:“有件事我得告诉殿下,皇长孙已经去世了。”

  李邺一惊,“什么时候的事情?”

  “年初!”

  沈洸叹息一声又道:“他是去年年底来沈宅,很快就出现了异常,我们请江南名医陆安风给他诊断,就发现他活不到春天。”

  李邺眉头一皱,“什么原因呢?”

  “陆医师说,他的毒性只是暂时被压制住,其实并没有化解,随着药性降低后,毒性开始蔓延,最后毒性攻入心脉,他就去世了。”

  李邺半晌说不出话来,李适居然死了,他可是历史上的唐德宗,可惜在这一世,他被李辅国下毒,虽然被自己的奇药抢救了性命,却因为昏迷太久,脑部受到严重损坏,苏醒后变成了傻子。

  李邺还以为他会傻呆呆活十几年,没想到才一年就死了。

  李邺摇摇头,李适死了他并不放在心上,他倒是有点担心沈珍珠。

  “王妃呢?我想见见她。”

  “王妃还好,请殿下随我来!”

  李邺跟随沈洸快步穿过一道远门,前方是一条长廊,隐隐听见了少女的嘻笑声。

  李邺在长廊内停住脚步,只见靠池边的空地,只见一个年轻少女被黑布蒙着双眼,正双手摸索,在她身边有另外两名少女正和她捉迷藏。

  其中一個少女引起了李邺的注意,年约十六七岁,长得清丽绝俗,肤若白雪,身材婀娜,穿一身红裙,拿着团扇,身形十分轻盈,李邺虽然不是好色之人,但美好的事物总会令人人心旷神怡。

  旁边陪同的沈洸发现李邺目光有些热切,顺着他目光望去,发现他看的是红裙少女,他心中一动,便笑着对李邺小声道:“她们三个都是我大哥的女儿,穿红裙的是沈璃,年方十七。”

  “哦!”

  李邺连忙收回目光,有些尴尬,又问道:“王妃现在情况如何?”

  “多谢殿下,臣妾情况尚好!”

  李邺一回头,只见沈珍珠就站着自己身后十几步外,脸上带着微笑注视着自己。

  上一次见到她,还是前太子李豫的葬礼,她披麻戴孝,现在她已经恢复了正常装束,但她容貌依旧端庄秀丽,双眸如秋水,带着一丝淡淡忧伤。

  沈珍珠展颜一笑,上前施个万福礼,“欢迎殿下来沈府做客!”

  “我来江南巡视,听说故人在此,特来探望。”李邺也微微笑道。

  “谢谢殿下关心,请堂上坐!”

  沈洸知道自己多余,前太子妃和监国殿下的对话不是自己能听的,他先告辞退下,匆匆去找家主了。

  李邺走上堂,却见堂上摆着几只矮矮的宽椅,这让他一怔,刚才和沈易直闲聊几句,可是坐榻,让他不得不盘腿而坐。

  沈珍珠浅浅一笑,“臣妾估计殿下不习惯坐榻,所以准备了几张矮椅。”

  李邺暗暗夸赞,他微微笑道:“夫人知道我要来?”

  沈珍珠抿嘴一笑,“能在江南看见故人,我心中也很高兴。”

  “夫人回长安吧!我会安排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