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94章

作者:高月

  “内卫!”

  崔涣欣然道:“我也觉得很不错,比如设专相,改变了过去每个人都要执政事笔,每个人都要掌控全局,感觉很重复,也没有必要,完全是架空了右相。

  “贤弟指的是什么?”崔涣不解问道。

  这天中午,两人在船上饮酒吃饭,高官当然比较舒适,小桌放在窗边,两人相对而坐,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黄河岸边景色。

  裴旻点点头,“这其实就是监国吸取了阉党专权的教训,天子管得太多,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精力,自然就把很多处置奏折的权力交给了宦官近侍,不管是太上皇,还是先帝都是这个问题,天子管天子的事,宰相管宰相的事,尚书管尚书的事,大家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朝政就顺畅了,这个白虎堂制度确实是神来之笔,不过你还是小看了监国,他在一方面放权,却又在另一方面集权了。”

  还有白虎堂,我觉得更是神来一笔,把每个人的职权都规范了,什么事情该谁做,那個级别负责什么,改变了从前权职不分的混乱局面。

  现在是每个辅相各管一块,只对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负责,这样就能把事情做好做细。

  更重要是,它用制度限制了君权,明确了君权和相权,这可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厉害的手段,监国居然给自己限权,这个心胸,恐怕也只有太宗皇帝能做到了。”

  “这次政事堂改革,普遍评价都很高,崔兄怎么看?”裴旻端着酒杯问道。

  崔涣摇摇头,“贤弟有点误会了,监国上次专门给大家说了这件事,内卫不是阉党的梅花卫,内卫的职责绝不是监视高官,也不是监视地方官,更不是监视百姓,从成立开始就不是。

  内卫从来是对事不对人,内卫首先是打击犯罪,比如流窜各地的盗匪,如朝廷严禁私人铸钱,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是打击不力,以后还有朝廷专卖盐铁,还有柜坊各种票据,会被仿冒,很多大案现在光靠地方官府很难管控,必须由朝廷内卫出手。

  监国还提到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防范技术外流,像我们制瓷技术,养蚕制丝技术,纺织技术,种茶制茶技术,还有冶铁技术,造船技术,火药火器技术,这些先进技术一旦被胡人学走,轻则影响大唐的贸易,重则会威胁到大唐的安全。

  最现实就是吐蕃,文成公主给吐蕃带去了多少先进技术,最后呢?教训深刻啊!

  所以大家都认为监国说得有道理,内卫确实有保留的必要。”

  裴冕有点惭愧,他以为内卫就是梅花卫,现在看来,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时,忽然有船夫大喊:“过三门峡了!”

  两人连忙探头向外望去,两人都参加过三门峡的治理,都感觉有点不对。

  “怎么少了一座砥柱,我看走眼了吗?”崔涣惊讶道。

  “我也没发现,我们出去看看。”

  连忙起身走出船舱,发现三门峡居然变成了两门峡,中间那座砥柱没有了,水流变得十分平缓,从前的三门峡险要变得无影无踪。

  当船只平缓驶过三门峡,两人还在震惊之中,面面相觑,倒底发生了什么事?

  船夫看出了他们的震惊,笑眯眯道:“两位官爷,三门峡可是大变样了,没有了中间的柱石,急流险礁都没有了,我们船夫才是最高兴的,以前每年要死多少人啊!”

  “到底怎么回事?”崔涣急问道。

  “几个月前,军队在这里放炮爆山,足足爆了半个月,才把中间的小山干掉了。”

  “爆山?”

  这个词让他们感到很陌生,裴旻问道:“是用什么东西爆的?”

  船夫摇摇头,“我们只远远看见白烟弥漫,声如巨雷,大块大块的石头掉入黄河,用什么东西爆的不知道!”

  崔涣忽然反应过来,应该就是监国说的能炸城的铁火雷,火器火药署制造的利器。

  “现在三千石船都可以走了吗?”裴冕又问船夫道。

  “三千石船?”

  船夫呵呵一笑,“万石船都可以走了,不过天宝渠那边只能走三千石船,说三千石船也没错。”

  船只渐渐远离了三门峡,两人心中更好奇了,想当初治理三门峡的艰难,都是在两边山上凿路,根本没有想过移山,齐王还是真不同凡响,居然能移山,那关中的很多航道都可以实现了,比如连接丹灞二水的通京运河,当年修到一半夭折,不就是因为凿不开山体吗?

  还有渭水西延,也是因为开凿工程量太大而放弃,如果有犀利的开凿火器,是不是这些未尽工程都可以完成了?

  这一刻,两人心中都充满期待。

第1167章 郭公之择

  西迁队伍还在浩浩荡荡航行,而远在曹州的郭子仪军队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去年天子李亨的部署中,王思礼接手李光弼的七万大军驻扎在颍州,准备剿灭李希烈,打通江南漕运通道。

  当时李希烈和李正已结盟,为防止李正已从背面进攻唐军,天子李亨又派郭子仪率五万大军进驻曹州和兖州。

  不料一场大疫席卷江淮,唐军病死一万余人,不得不撤退到宋州,取消了对李希烈的剿灭计划。

  郭子仪的五万大军就留在了曹州,负责监视李正已。

  ‘三王讨逆事件’郭子仪当然知道,他也公开表态支持,不过在李邺大军杀进洛阳后,他就沉默了。

  沉默不代表反对,也不代表支持,它更多是一种态度,表示自己在观望。

  郭子仪这种历经各种官场斗争的不倒松,他当然知道李邺大军进入洛阳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唐变天了,大唐皇族的偏枝取代了正统,拿下了大唐江山,这就像家族外房偏庶成为了整个家族的家主一样。

  在家族是大事,在国家也是大事,搞不好会激起四处烽烟,宗族集体反对,以至于发生严重流血政变。

  所以郭子仪不急于表态,他用沉默的方式来观察朝廷的变化,目前看来,朝廷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宗室皇族们也十分稳定,甚至李岘出任相国,李琳出任宗正寺卿。

  这是皇族宗室的两个领头羊,他们效忠李邺,意味着皇族宗室对李邺承认。

  郓王李荣来了曹州一晃快十天了,他天天跑来缠郭子仪,要求他联系天下各镇军马,一起讨伐篡国贼李邺。

  万一他拿到军权,立刻下令攻打洛阳,那就坏大事了。

  郭子仪被他缠得头大不已,只得嘴上答应,但实际以各种理由向后拖延。

  就在这时,郭子仪遇到了大麻烦,王思礼带着郓王李荣来投奔他了。

  他解下佩剑,重重往桌上一拍,“卑职特来向老将军辞呈!”

  这天下午,副将马璘怒气冲冲找到了郭子仪。

  简单说,就是王思礼把郓王李荣这个大麻烦甩给了他郭子仪。

  郭子仪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接下了郓王李荣,还得表示对他足够的尊重,把主帅之位让给李荣,自己出任副帅。

  当然,郭子仪也不是傻子,他只是把帅印给了李荣,但兵符令箭可依旧捏住郭子仪手上。

  郭子仪大惊,“马将军这是为何?”

  “卑职无法理解老将军为何要看重郓王李荣,他算什么东西?朝廷新政事堂都成立了,齐王出任监国,赢得了朝廷上上下下拥戴,连田神功都投降了朝廷,这个郓王李荣还想着干翻朝廷,他来当皇帝,老将军居然还让这种无知小儿当主帅,这不是羞辱我们吗?”

  郭子仪上前给他重新佩戴宝剑,柔声劝道:“不要生气了,我只是给先帝一個面子,给他当元帅也是名义上统领,哪里是真的让他掌军权,其实我已经派人去和朝廷联系了,看监国是要把我召回洛阳,还是让我继续坐镇曹州?我不能擅自进京。”

  听说已经派人去和朝廷联系,马璘的怒火消了几分,他坐下道:“今天我生气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可能老将军都不知道。”

  “什么原因?”郭子仪笑问道。

  “那个混蛋正在拉拢我的手下给他卖命,许他们郡王、国公,许他们荣华富贵,他一走,我的手下就向我汇报了。”

  郭子仪眉头一皱,心中着实有些不满,郓王怎么能擅自拉拢自己手下,在官场就是大忌了,但这可是军队,军队越级拉拢手下,那就属于兵变了,性质比官场严重十倍。

  ‘或许是他不懂吧!’郭子仪给自己解释道。

  “大帅,此人该怎么办?”马璘不依不饶追问道。

  郭子仪沉思片刻道:“先暂时不要理睬他,等朝廷消息,如果朝廷诏我入京,我就把他一起带回去。”

  这个方案马璘能接受,他叹口气道:“不瞒老将军,我接到了来瑱的信。”

  “他怎么决定?”郭子仪问道。

  “他已经效忠齐王了,蜀王和他翻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怕我走错路,所以来信劝我,齐王已是众望所归,即将统一天下,而且会将大唐军队将驻扎到咸海。将是大唐中兴的开始。”

  说到这,马璘有些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道:“大帅,卑职是安西军出身,曾经出征过碎叶,咸海还在碎叶的数千里之外,卑职很清楚咸海驻军意味着什么,那是让每一个安西将领都热血沸腾的梦想。

  咸海只是大唐名义上的疆域边界,在粟特各国的北部,从来没有大唐官员或者士兵去过,一旦驻兵咸海,那就意味着名义边界变成了实际边界,大唐真的就成为历朝历代最强大的王朝,我虽然是老将,但我要让我的儿子去咸海驻军,实现我毕生的梦想。”

  马璘满怀着梦想走了,郭子仪内心也颇不平静,作为军人,开疆辟土同样是他的梦想,所以他才把侄子郭昕介绍给李邺,目前出任河中副都督兼碎叶屯田使。

  但郭子仪毕竟以稳重出名,在人生旅途上,他遭遇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没有走错过一步,有时候他宁可自己委屈求全,也不会违背朝廷规则。

  历史上,郭子仪以惊天之功,却能得到善终,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原则,同时洞察人性,他深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争荣辱,只求平安。

  在处理李荣的事情也是这样,他给足了李荣面子,让他当主帅,如果李荣能带这五万大军回归朝廷,其中的功劳和荣耀,郭子仪都可以让给李荣,他可以委屈自己。

  偏偏李荣并不领他的人情,还要私下联系将领,企图强夺兵权,这就触犯到郭子仪的底线和原则了。

  郭子仪嘴上不说什么,但他心中已经做出了决定,不管李荣愿不愿意,他就必须把李荣送回京城。

  两天后,郭子仪接到了李邺写给他的亲笔信,命马璘暂代主将,要求郭子仪回长安述职,另有重用。

  ====

  【不好意思,今天还是两章】

第1168章 太后交易

  百官终于返回了京城,李邺基本上保留了高官们在长安的官宅,五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员住宅也已经竣工,面积在一亩到三亩左右。

  由于长安拆墙开城,夜不闭城门,大量百姓卖掉了城内的房子去城外居住,官府回收了大量土地,重新修建小官宅以及单人宿舍。

  洛阳回来的官员基本上都能得到安置。

  下面一个重中之重的事情,就是齐王府和朝廷合并,如何能做到协调、融合,作为监国,李邺只是拟定一些原则,具体是由政事堂协调。

  比如设左右侍郎,左侍郎就有齐王府官员担任,右侍郎则由朝廷官员担任。

  虽然涉及到利益分配,但难度不大,比如李邺安排相国都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的官员,而齐王府的七名内阁成员,李泌、刘晏、段秀实三人成为辅相,然后陈焕出任两浙道兼福建道观察使,王维出任吏部左侍郎,仇玄出任户部左侍郎,崔光远出任江南西道兼黔中道观察使。

  第二个原则,齐王官任实,朝廷官任虚,什么意思,六部、监察、太常寺、鸿胪寺之类,这些都属于人文官,大部分都以朝廷官为主,但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光禄寺、太仆寺、太府寺和少府监这些技术官,几乎都是齐王府的官员。

  特殊的诸如国子监,国子监只负责人文教育,把工学拎出来,隶属于工部,把兵学和演武堂拎出来,隶属于兵部。

  第三个原则,署下设局,把署令从八品提升为六品,署下面再设一个八品的局,局令下面是九品的主事,这实际上就是把技术官升级了。

  官员重置融合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张太后却心中不安,她听到一個传闻,船队在巩县过夜的时候,妹妹张昭仪上了监国的船,这个消息不知是真是假,但无风不起浪,这种事情不可能空穴来风。

  张太后知道妹妹是一个不甘沉寂的女人,长得很妖娆,当年来宫里玩把天子勾上了床,最后得封昭仪。

  张太后担心的是父亲,父亲为保住家庭的利益会不择手段,他上次说起让妹妹取代自己,他既然想到了,必然也会这样做。

  如果妹妹真在巩县上了齐王的船,那就极可能是父亲的安排。

  张太后心中烦恼之极,唯一让她稍微安慰的是,妹妹已经生了儿子,生过儿子的宫妃不可能再得到什么敕封了,但万一妹妹被封为皇太妃,那实际上就是皇太后的后备啊!

  这就是她父亲的意图,也是张太后最担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