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至于灯树,很多人建议去城外砍树制作,但李邺反对砍树,他提出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案,把几十座军队的观察哨搬来,上面扎满树枝,挂满了各种彩灯,矗立在主干道上,抬头可见,满树灯火辉煌,成为天启门大街最吸引人的标志。
正月十四,上元节拉开了序幕,夜幕初降,整个金城县变成了花灯的海洋,到处张灯结彩,除了南北东西三条大街外,还有城隍庙、府衙广场、东市和西市等四個花灯集中地。
最引人瞩目的灯楼山就矗立在府衙广场上,也就是节度府门前的大广场上。
吃完晚饭,家门一锁,金城县数十万百姓都携妻带子出门了,那真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邺一家也乘坐两辆马车出门观灯,与民同乐,亲兵徒步跟随在马车两侧和前后,车夫也下了车,牵着马在人群中停停走走,和步行完全一样,这个时候,马车的作用就是安全,并不是为了赶路。
当然远不止齐王府的两辆马车,豪门大户的女眷们出门观灯,也基本上乘坐马车,不会和普通百姓一起去拥挤。
但齐王府的两辆马车上有透明水晶窗,这却是独一无二。
上位者在上元节都讲究与民同乐,但与民同乐绝不是和百姓挤在一起逛街,一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李邺这样乘车出行,这种比较适用藩王、节度使之类。
而帝王的与民同乐则是在皇宫城头上观灯,或者事先在最热闹的灯市旁边搭一座彩楼,帝王带着嫔妃、王子和公主在彩楼上观灯。
其实乘坐马车最方便,和在人群中观灯没有区别了。
“夫君,我发现每个路口都有一座放皮影戏的棚子,是怎么回事?”清羽好奇问道。
李邺微微笑道:“看皮影戏的都是孩童,这其实是防止孩童走失,用皮影戏来吸引孩童,谁家孩子走丢了,去附近的皮影戏棚子里找,肯定能找到。”
王妃独孤新月赞道:“这个办法不错,考虑得很周全,想出这个办法的官员应该重奖。”
马车又走了一程,前面就是府衙广场了。
李邺指不远处高大壮观的灯楼对家人笑道:“那就是灯楼山,是临时借用观战台布置的,高十丈,占地五亩,上面布置了灯烛三十万盏,很有气势吧!”
独孤新月仰头望着俨如繁星聚集的灯楼叹息道:“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确实很壮观,已经不压于长安的灯楼山了。”
“上面还有瀑布呢!”
正好一道瀑布从天而降,千丝万练,银光璀璨,迎来数万百姓欢呼,李邺身边的三个小娘子都高兴得跳起来。
杨玉环笑问道:“瀑布是怎么做到的?”
李邺微微笑道:“其实很简单,用轱辘绞水上去,顶部有个蓄水木箱,装满后一起放下来,水就形成瀑布了。”
独孤新月笑道:“还真是想得出来!”
清羽挺着大肚子问道:“夫君,灯楼山能上去吗?”
“当然可以上去,但上面最多只能容纳两百人,只能分批上去,不能停留,上去后就顺着人流下来,估计想上去的人很多,需要要排队很长时间。
停一下,李邺又笑道:“如果你们想上去,我可以安排一下,有专门的贵宾通道,直接上顶楼,和普遍百姓不交集。”
杨玉环连忙摇头,她有点恐高,不敢上去,清羽挺着大肚子,也不好上去。
独孤新月笑道:“要不夫君就带着三个小娘子上去走一圈吧!”
“爹爹,我想上去看看呢!”星沙拉着父亲的手急道。
“瑶光和秋河呢?”
李邺又笑问道:“你们两个要不要上去看看。”
两个小娘子一起乖巧点头,另外两个男孩太小了,独孤新月不让他们上去,明年再说。
不料长子李晋见爹爹带着三个姐姐要上去,他立刻急着大哭起来。
独孤新月无奈,只得把他抱起来笑道:“真没出息,好啦!别哭了,娘带着你上去。”
李邺自己抱着大女儿星沙,妻子抱着儿子李晋,又找了两名女护卫,一人抱着瑶光,一个抱着秋河,一行人来到了贵宾通道。
黑压压的百姓排着长长的队伍,那边下来五十人后,这边就放行五十人上去,而贵宾通道在另一边,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带家人上去。
很巧,正好遇到刘晏带着他的妻子和一对儿女。
两家人有说有笑上了高台,灯楼一共有四层,普通百姓只能上到三层,一边走一边看,步伐不停,顺着通道下去了。
第四层普通百姓不能上去,主要是比较空旷,害怕人潮拥挤出事,当然,真正的原因,第四层其实是给贵宾安排的,四周有护栏,很结实,扶着栏杆,人就不会掉下去。
李邺带着家人上了楼顶,不用急着下去,站在高台上望着灯火璀璨的全城,三个小娘子眼睛都看直了,一阵阵惊叹。
“爹爹,我们家在哪里?”星沙仰头问道。
“在那里!”
李邺指着北面不远处的一片灯光笑道:“那边有一小片湖泊,就是我们家!”
星沙拍手笑道:“我看见了!”
独孤新月走过来,牵着丈夫的手低声道:“夫君还记得当年我们上灯楼吗?”
李邺点点头,“是啊!那时候你还叫朱雀,一晃过去好多年了。”
星沙仰头问道:“娘,那时候我在哪里?”
李邺哈哈一笑,指着天空道:“那时候你还是天上的一颗星星呢!所以给你起名叫星沙。”
“那我们呢?”瑶光和秋河也仰起小脸问道。
“你们也一样,都是天上的星星,后来落入凡间,变成了爹爹的女儿。”
一家人又看了片刻,李邺回头对妻子笑道:“风很大,我们下去吧!”
独孤新月点点头,“几个小家伙,我们走了!”
刘晏先一步带着家人下去了,入口处,崔光远一家和长孙南方一家也走进了贵宾通道。
走出灯楼,马车就在前面二十几步外,马车前正好有一个小集市,却见杨玉环和刘清羽坐在一个小吃摊前喝糖粥、吃点心呢!
三个孩子看见了小吃摊,一起欢呼着奔了过去,一家人把小吃摊包下来了。
有小贩过来兜售孩童灯笼,李邺每样买了几种,可以拎在上玩。
一晚上,一家人足足逛了一个半时辰,才兴致勃勃回府了。
第1002章 欲加之罪
邓州长史周受良逃到了长安,他不肯效忠梁崇义,在上元节前夕带着家人乘坐牛车逃往长安。
他不是第一个逃到长安的荆襄官员,大批荆襄官员都在梁崇义的威胁下,纷纷辞职走人。
但每一个逃到长安的荆襄官员都要接受御史台的身份审核,周受良也不例外。
这天上午,一名御史匆匆来到中丞敬羽的官房,将一份审核报告交给敬羽。
“启禀敬中丞,这是邓州长史周受良审核报告。”
敬羽没有心思细看,随便翻了翻问道:“有什么特殊情况吗?”
“基本上没有特殊情况,比较正常。”
“他在长安后台是谁?”
“相国李岘,当初李相国出任南阳节度使,这个周受良是李相国的幕僚心腹,被李相国推荐为邓州长史。”
敬羽心中一动,正瞌睡就送来了枕头,天意啊!
天子暗示他抓相国李岘的把柄,他正不知从何入手,这不就来了吗?
敬羽立刻令道:“把他送去地字号牢狱!”
手下大惊,地字号牢狱是关重刑犯的地方,他们只是审核官员的真实性,怎么变成抓捕?
“敬中丞,这不妥吧!”
敬羽眼睛一瞪,“要不这个中丞你来当!”
“卑职不敢!卑职不敢!”
官员吓得连忙退下,敬羽又令道:“让裴升来见我!”
不多时,御史台审案官裴升匆匆赶来,“参见敬中丞!”
敬羽批了一张办案令交给他,“这個周受良你来负责审讯,他是李岘的心腹,必然知道李岘的老底,他若不招,把七大刑轮番给他用一遍,留下他一口气。”
裴升迟疑一下,“七大刑他恐怕熬不过去,从来没有人能活下来,会死掉的!”
“那就让他尝尝水火瓮,不招就把他煨熟了。”
水火瓮就是来俊臣发明的请君入瓮,先把人捆绑起来,头朝下塞进一个装满水的大瓮中,然后用火烤,水开了,人也熟了。
这不是用来审犯人,而是用来恐吓犯案官员,看完全过程,再用绳子一捆,塞进水瓮中,没有官员不招的。
裴升答应一声匆匆去了.
周受良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不肯效忠梁崇义,逃回朝廷,竟然会遭到如此残酷的刑罚,当他看见一个犯人被活活煮熟后,他当即吓瘫了,把自己所知道关于李岘的一切都老老实实招供了。
敬羽一共整理出李岘的三大罪状,第一,未经朝廷允许擅自铸钱,其实这是所有节度使都干的事情,就看朝廷追不追究,一旦追究就是大罪。
第二,未经吏部同意私下任命官员,这是吏权,李邺和朝廷谈判争得面红耳赤的,就是巴蜀的吏权,连李邺都不敢私下做的事情,李岘居然做了,这也是大罪。
第三,未经天子同意,擅自减免税赋,这虽然是李岘爱民的表现,但减免税赋的权力在天子手中,实际上就是李邺和朝廷谈判的重点之一,定税权,这当然也是大罪。
其他收受一点银子,收受几件书画,这些都是小问题,不重要,敬羽整理出来的三件罪名涉及到拥兵自立,属于造反大罪。
更重要是很详实,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时间、地点、事件经过都很详细,赖不掉。
当天,敬羽便将弹劾书递交给了天子李亨。
李亨当即下旨,停止李岘的一切职务,由右相裴遵庆按照弹劾书质问李岘。
质问是审问高官的一个流程,一般由上司针对弹劾书的内容进行质问,如果承认了弹劾书的内容,那就直接罢官免职,如果咬定不承认,那就会组成三堂会审,进行详细核实。
房间里,裴遵庆走进来,坐在李岘对面,他看了李岘片刻道:“我奉天子旨意来质问李相国几件事,完全是公事公办,请李相国不要在意!”
李岘情绪有些低沉,他摇摇头,“我已经无所谓了,请问吧!”
“李相国认识周受良吗?”
李岘一怔,点点头道:“他以前是我的幕僚,我推荐他为邓州长史。”
裴遵庆将周受良的口供抄件和御史弹劾书一起递给他,“他落到敬羽手中,交代了很多,你自己看吧!”
李岘顿时大怒,“朝廷要御史台审核官员的身份,不是要把他们置于死地。”
“你先看,看完就明白了。”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