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99章

作者:高月

  种种迹象表明,梁宝儿逃回了荆襄。

  消息传到李亨耳中,李亨大怒,下旨革去兵部侍郎张巡的职务,将他贬为谷熟县尉。

  次日下午,独孤明就收到了回信,他想了想,还是去找大哥,虽然这件事和大哥关系不大,但如果不让他知道,大哥嘴上不说,但他心中会有意见。

  独孤明来到后堂,却意外发现大哥正和母亲以及几个嫂子在搓麻将,不由哑然失笑。

  “大哥也喜欢玩这个?”

  独孤老太太脸一沉,“什么叫喜欢玩这个,你大哥是在陪为娘消遣,哪像你,陪过娘一次吗?”

  独孤明连忙陪笑道:“回头我一定陪娘多玩几把!”

  老太太不睬他,独孤明不敢离开,只得陪笑站在一旁。

  长安把麻将又叫发财戏,实际上就是风靡长安的叶子戏升级版,筒子就是一个個铜钱,条子是穿钱的绳子,万就是万贯,东西南北发,就是出门去四方发财。

  从陇右传来后,立刻取代叶子戏,老少皆宜,风靡了整个长安。

  他们玩的这副牌还是秋月派人从陇右送来的一副象牙牌,老太太一下子迷上了,本来她身体和精神不太好,没想到却越玩越精神,大家也高兴,都陪她打牌。

  这时,老太太自摸了一张牌,呵呵一笑,“九万贯,糊了!”

  她把牌放倒,众人都好笑,哪里糊了,应该是七八九万,她的牌是七九九万,把九看成了八。

  众人都一起笑道:“老祖宗手气好,又糊了。”

  老太太这才对长子道:“估计老三找你有事,你去吧!”

  老太太又把旁边的长孙媳妇招上来一起玩,独孤烈这才和兄弟来到书房。

  兄弟二人坐下,侍女上了茶,独孤明把发生之事告诉了长兄。

  独孤烈听说天子要卖巴蜀的吏权和财权,不由愕然,“朝廷缺钱到这个程度了?”

  独孤明点点头,“差不多已经箭尽粮绝了!”

  独孤烈半晌道:“我记得上次邺儿不是送来几百大箱财物吗?”

  独孤明苦笑一声道:“都给太上皇陪葬了,左藏库好容易才积攒的一点点财富也全部陪葬了,就这样,天子还痛哭流涕,说愧对太上皇。”

  “难怪穷得要饭了!”

  独孤烈看了看鹰信,笑道:“居然把荆襄也一起算进去了,天子会答应吗?”

  “这是打包卖的,如果天子不肯,那都别谈了,而且我刚刚听到一个消息,梁崇义的儿子梁宝儿前天晚上失踪了,荆襄的局势很诡异,据说梁崇义可能会和李希烈联手。”

  独孤烈叹息一声,“发行大钱重创军队士气,导致军心涣散,毫无斗志,梁崇义看到机会了,第五琦真的罪该万死!”

  独孤明点点头,“我现在就去找李辅国,看天子的态度吧!”

  独孤明又去给母亲打了个招呼,这才匆匆去了。

  李辅国连夜赶到后宫,一名当值宦官替他禀报了天子,不多时,天子李亨换了一件外袍在外殿接见了李辅国。

  这两天他开始关注大钱,下面不敢隐瞒他了,一件件糟心的消息传到了李亨耳中,情况比他想得还要糟糕,不仅仅是中原地区和河东地区的商家不再收大钱,事实上,除了长安以外的商家都不接收了。

  商家不是傻子,明摆着大钱已经玩不下去,迟早会停止发行,这个时候谁愿意把大钱砸在自己手中?

  长安商人只能被迫收大钱,不收梅花卫会上门找抓人,尽管如此,长安商人也有对策,那就是关门停业,宁可不做生意,也不愿接受大钱带来的损失。

  很多拿着大钱的百姓只好去黑市兑换,但黑市的大钱价格已经跌倒一比二,也就是一枚当十文大钱只值两枚一文的开元通宝,比官方价格缩水了五倍,这才是它真正的金属价值。

  手中拿着大钱主要是军队和百官,一时间百官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到处的军队都在闹事,

  李亨心力憔悴,苦不堪言,这时候他眼睛都望穿了,就等着这笔交易成功,他立刻从士兵手中收回大钱,安抚住军队。

  “陛下,陇右回信了!”

  居然这么快,李亨精神一振,连忙问道:“答应了吗?”

  “回禀陛下,齐王原则上答应了。”

  李亨一怔,“什么叫原则上答应了?”

  “陛下,齐王是希望连同荆襄一并收购。”

  “收购荆襄?”

  “正是,齐王对梁崇义霸占荆襄耿耿于怀,他要夺回来,希望陛下同意。”

  李亨半晌没有说话,李邺夺回荆襄当然不会交给朝廷,那不就意味着李邺的势力又要扩大了吗?

  李亨沉思良久,摇摇头道:“这一次朕只想谈巴蜀。”

  李辅国苦笑一声道:“对方的条件是,要么连荆襄一起谈,要么都不谈,维持现状。”

  “该死的混蛋!”

  李亨咬牙骂了一句,只得悻悻道:“连荆襄一起谈,一百万贯可不够。”

  “陛下,对方愿出一百五十万贯,用五十万两白银支付。”

  钱是最能安抚人心的,听说对方愿意出一百五十万贯,李亨心中恼火立刻消失了,嘴角露出了笑意。

  “五十万两银子?”李亨确认问道。

  李辅国点点头,“正是!”

  这还差不多,李亨心知肚明,不管自己同不同意,李邺迟早都会进攻梁崇义,夺回荆襄,李邺只是想花五十万贯钱买一个合法的名头罢了,其实这笔买卖很值。

  “李翁认为政事堂会同意这个附加条款?”

  李辅国笑道:“李希烈掐断了淮河通道,江南的税赋只能走荆襄,梁崇义和李希烈一样危险,况且梁崇义的儿子前天逃走了,老奴相信政事堂宁可让齐王控制荆襄。”

  想到梁崇义儿子逃走之事,李亨心中就是一肚子火,连个人质都看不住,政事堂这帮人是吃屎的吗?

  李亨叹口气道:“那就说定了,五十万两白银,明天上午政事堂通过,齐王五天之内必须把银子送到左藏库。”

  虽然在齐王那边丢了颜面,但想到了五十万两银子,李亨心中顿时一松,总算有钱收拾这个大钱烂摊子了,必须要由第五琦来承担这个大钱失败的责任,另外裴冕也要承担卖官鬻爵的责任。

第993章 人穷志短

  政事堂内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相国李岘强烈反对把巴蜀两道的吏权和财权卖给齐王。

  当然,正式文书中不能这样说,而是朝廷将剑南道和山南东西道的全部管辖权都下放给齐王,作为对朝廷的支持,河陇节度府将无偿援助朝廷白银五十万两,折合一百五十万贯钱。

  但不管用什么文字游戏,李岘都坚决反对这个方案,当初是他唇枪舌战和陇右一点点讨价还价争来的利益,现在才过几个月,又全部都放弃了,让李岘情何以堪,他无法接受。

  裴冕劝李岘道:“现实容不得我们再顾及面子,很多官员家里都揭不锅了,物价飞涨,市场上大钱泛滥,到处是军队骚乱的消息,再不收回大钱,会出大乱子。

  可收回大钱,我们也要拿出真金白银,我们的今年的铸钱量只有三十万贯,距离所需还差得远。

  何况齐王是讲规矩的人,每年都会有税赋田亩和人口增减的报表交给朝廷,军报也会及时送到朝廷,让我们看到边境安靖,百姓安居乐业,被吐蕃摧残的民生也在慢慢恢复,说明齐王没有辜负天子的委托,把河陇治理得很好,那么把巴蜀交给齐王又有什么不可以?”

  裴遵庆也劝道:“李相国,其实我是赞成授权齐王消灭梁崇义,李希烈在淮西叛乱,强占江南税赋七十万贯,下一步漕运只能走荆襄了,可梁崇义难道就不会拦截朝廷税赋?

  他儿子逃走了,他更加肆无忌惮,有传闻说梁崇义和李希烈暗中勾结,我相信绝不是空穴来风,就害怕连荆襄这条漕运路线也断了,那江南的税赋真的就没法运到长安了。

  每个月六十万贯的军费,二十万贯的俸禄开支,这些都是每个月的固定支出,我们去哪里搞钱?李相国,很现实的问题啊!”

  李岘长叹一声,“我知道财政很紧张,我也知道朝廷急需钱,天子殚尽竭虑,昼夜难宁,可我就担心这個口子一开,以后后患无穷,好吧!表决一下,我投弃权票。”

  政事堂当即进行表决,以四票赞成,一票弃权的方式,通过五十万两白银换三道治权的决议,天子随即批准了这个决议。

  三天后,河陇节度府通过宝记柜坊将五十万两白银上缴给了左藏库,另外齐王李邺个人捐钱十万贯给朝廷用于皇宫开支。

  朝廷解决了燃眉之急,天子李亨随即下旨,停止乾元重宝在市场上流通,并承诺朝廷将收回个人手中的大钱,这便意味着大钱发行失败,天子李亨随即罢免了第五琦的相国之职,贬为忠州长史。

  李亨随即下旨,封太原留守元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任第五琦的相国之职。

  几天后,天子李亨再次下旨,追究裴冕卖官鬻爵的责任,裴冕被贬为泾州司马,升裴遵庆为中书令右相,封吏部侍郎崔涣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随着朝廷以最快速度兑换了士兵手中大钱,各地爆发的兵变事件也渐渐平息下来。

  长安情报站副管事廖华匆匆来到东市的平安客栈,这里便是长安情报站所在地。

  一进门,廖华便对张覃道:“我们的人在蓝田关发现梁宝儿了,已经盯住他。”

  张覃点点头,“立刻安排箭手,务必在商州境内把他干掉!”

  商州上洛县,傍晚时分,一辆马车驶入县城,缓缓停在高升客栈门口,梁宝儿从马车中出来,这时,两名梅花卫骑兵疾驶而过,在战马奔跑中举弩射向十几步外的梁宝儿,梁宝儿连中两箭,惨叫倒地,其中一箭射穿了他的后脑勺,梁宝儿当即毙命。

  三天后,梁崇义在襄阳得知自己宠爱的幼子在商州被追来的梅花卫刺杀,梁崇义顿时扑倒在地,嚎啕大哭。

  片刻,梁崇义坐起身抹去眼泪,咬牙切齿道:“欺人太甚,不报此仇,我梁崇义誓不为人,传我的命令,将所有大唐旗帜全部扯下来,立新旗号为楚,命令所有州官县官都到襄阳来向我宣誓效忠,不肯效忠者,立刻给我滚蛋!”

  院子里,几名谋士和部将都不敢多劝,主公盛怒之下,谁上去劝说都是自寻死路,只有等他冷静下来再慢慢劝说吧!

  只有谋士沈晨舟的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金城县河西.陇右节度府正对面,是一座占地十亩的新建筑,上面架起一个巨大的招牌,招贤迎宾馆,门口挂着两盏大灯笼,夜间照如白昼。

  进门就是接待大堂,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专人接待,就算半夜过来,也有人安排先去休息,次日上午再办手续。

  这就像一座宾馆,里面分成了八个大院,都是整齐划一的房舍,门上挂有牌子,里外两间屋,每套大概四十平方左右,一共三百多套,

  目前有三成左右的房舍都有人住下了,基本上都是各地赶来求职的人,有因安史之乱丢掉官职的县官,也有考中科举而没有通过吏部试的候补官员,还有几十年屡试不中的落魄文人,也有不被家族看重的名门世家子弟。

  这里面当然也有招摇撞骗之人,不过只要稍微有点特长,节度府都比较宽容。

  这天下午,一辆牛车从城南缓缓而来,牛车旁边有几名骑马之人,为首是一名二十六七岁的男子,正是浑瑊,浑瑊年纪和李邺一样大,但十一岁就上战场,身经百战,他的相就十分貌深沉。

  旁边还有另一名年轻男子,正是于敖,两人在咸阳县相遇,于敖认识浑瑊,两人便结伴同行。

  牛车内坐着浑瑊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浑练和浑镐,一家人在长安生活窘迫,虽然得到兄弟浑玘的接济,但压力还是很大,光房租就难以承受。

  得到了三百两银子,浑瑊立刻还了欠债,便带着妻儿前来陇右了。

  “浑兄,就是这里吧!”于敖张望一下迎宾馆笑问道。

  浑瑊点点头,“应该就是这里,变化很大,我都不认识了。”

  浑瑊嘱咐妻子两句,便和于敖先进去了,今天很巧,大堂上还有好几个人也在办手续,于敖去打听情况了,浑瑊站在门口稍等。

第994章 收录猛将

  这时,一名中年官员从外面进来,正好看见浑瑊,心中暗吃一惊,没见过这么高大雄壮的人,

  他连忙上前问道:“阁下也是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