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31章

作者:高月

  刘行远摇摇头,“殿下,主要是重量,如果皮筏子重量太沉,其实更危险,更容易被尖石划破。”

  “水下有几块尖石?”李邺又问道。

  “有很多,但最影响航行的主要有两块尖石,一左一右,我们叫它左右门神,从汉朝以来治理三门峡,都是想凿断这两根尖石柱,用了各种办法,船拉,民夫拉,水鬼下水凿,可惜都从未成功!”

  李邺点点头,“或许我有办法,我来试一试吧!”

  李邺早就考虑过用火药来炸三门峡,用巨型火药弹来炸断柱石,历史上的三门峡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最后是在修三门峡大坝时炸掉的,只留下一块砥柱石作为纪念,在炸药面前,三门峡的几块巨石就是几块豆腐。

  李邺虽然没有炸药,但他的目标也并非炸掉四块巨石,而是炸水下的暗礁,黑火药应该能办得到。

  李邺这次之所以决定治理三门峡,倒不是为了朝廷考虑,而是考虑把洛阳粮食财富运回陇右。

  次日上午,几艘货船载着十几名水鬼、火器营士兵和刘行远等人缓缓驶入人门,虽然李邺也想随船去看看,但被众将坚决反对,李邺无奈,只得站在山上注视着三门峡。

  几名水鬼腰中系绳跳进黄河中,一名身材特别矮小的水鬼尤其厉害,这是在灵州招募的一名水鬼,叫做王矿,天赋秉异,可以潜水一炷香时间,远远超过一般水鬼。

  忙碌一个上午,水鬼们基本摸透了水下的石柱的情况。

  回来后,刘行远向李邺报告了探查情报,“启禀殿下,两根石柱都可以炸掉,北面的石柱可以在水下一丈处炸断,这就彻底解决了隐患,南面的石柱底部太粗,只能炸断顶部的两尺左右,但也不错了,至少皮筏子满载粮食可以过去,两千石的货船载粮食也可以过去了,但三千石货船满载还是不行,吃水至少四尺了。”

  李邺点点头,问火器营郎将余繁道:“水下爆破有什么难处吗?”

  余繁躬身道:“启禀殿下,我们也曾经训练过水下爆炸,主要炸冰层,可以葫芦瓷瓶,葫芦嘴用熔胶密封,麻烦的是火绳,但也有办法解决,用细竹管,一头插进瓶内,边缘一样用熔胶密封,竹管另一端就在水面上了。”

  这个办法不错,李邺笑道:“但你需要一丈三尺长的细竹管,找得到吗?”

  旁边刘远行笑道:“殿下,陕州就盛产竹子,很容易找到!”

  李邺点点头,“那就行动吧!我建议在晚上进行。”

  两天后的一更时分,将领们簇拥着李邺站在山崖上,注视着远处的三门峡,只见船只迅速驶离,不多时,一股巨大的白浪水柱腾空而起。

  三百二十斤的瓷瓶火雷威力巨大,火器局做过实验,三百二十斤的火器,瓷瓶效果和双层木箱的效果几乎完全一样,但用处不同,瓷瓶火雷主要用在水环境,木箱火雷则主要用于炸城。

  这次李邺东征一共带了三只木箱火雷和三只瓷瓶火雷,今晚就要用去两只。

  不多时,船只又回去了,开始炸另外一端的石柱,雷万春低声问道:“殿下,他们是把火雷绑在石柱上面吗?”

  李邺点点头,“短的那根石柱是要绑起来,长的那根石柱据说下面有个大裂缝,瓷瓶正好可以塞进去!”

  “会成功吗?”

  李邺笑了笑道:“如果一颗不行,那就再用一颗,六百多斤的药量爆炸,应该足够了!”

  这时,远处又是一个白浪腾空,但规模要比之前的那颗小得多,李邺立刻意识到,这一颗应该是在水下一丈处爆破。

  很快,郎将余繁乘船回来禀报,“启禀殿下,一根石柱成功炸断了,另一根石柱没有成功!”

  “是一丈深那根石柱没有成功吗?”

  余繁点点头,“正是!”

  “什么原因呢?”

  “回禀殿下,还是威力不够,只炸掉石柱的三成左右。”

  李邺当即道:“我知道了,先回来吧!再考虑别的办法。”

  次日上午,刘行远匆匆来见李邺,李邺问道:“炸掉一根石柱,航行有没有什么效果?”

  “卑职刚刚去看过了,航行千石货船,可以满载而行,不用像之前那样把粮食先卸掉,但两千石船只还是不行,大型皮筏子也不行。”

  “但听说昨晚也炸掉了三成!”

  “正是,如果有足够多的火雷,再用三枚左右,卑职觉得就能炸断了,而且还有一个优势。”

  “什么优势?”李邺追问道。

  “回禀殿下,小水鬼王矿说,石柱内是空的,他们可以把外围凿宽一点,然后把火雷塞进去,爆炸效果一定会更好。”

  李邺点点头,“可以,让水鬼们一起开凿,尽量凿宽一点,我再和工匠商量一下,看能不能造一个更大的火雷。”

  不多时,火器局主管胡九龄也匆匆走来,这次东征,李邺也携带了几千斤散装火药,主要看临时需要,所以胡九龄也带了一批火器匠跟随出征。

  “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笑问道:“我记伱之前你告诉过我,你们在研制一种超大型的火药箱,装药量有一千斤,我没记错吧!”

  胡九龄点点头,“回禀殿下,我把三百二十斤的火药箱研制成功后,便开始着手一千斤药量的火药箱研制了,关键是在火药燃烧速度,燃烧速度越快,爆炸威力就越大,我们从去年二月就开始研制了,有了基础,研制很快,去年十一月就成功了,但卑职不敢隐瞒,目前有个很大问题。”

  “什么问题?”

  “我们只是经验上的成功,我们改造了火药粒,使火药粒之间是间隙更大一些,再添了一些白糖,它提高燃烧速度,我们都觉得成功了,可是我们没有做过一次试验。”

  “为什么?”李邺不解问道。

  胡九龄叹口气道:“因为试验一次耗费的火药太多了,一千斤啊!也不确定殿下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大的火药箱,所以不想浪费,如果殿下有需要,我们就进行试验!”

  李邺微微笑道:“现在就给你们一个试验的机会,我需要一只千斤火药箱,但要在水下爆炸,昨天你们也看到了,炸三门峡暗礁,没有成功,所以就需要你们把隔水做好,不能有半点渗水,明白我的意思吗?”

  胡九龄点点头,“卑职明白了!”

  “你需要几天时间?”

  “大概六七天吧!”

  李邺欣然道:“那我给你十天时间,需要什么,尽管提出来!”

第868章 阴差阳错

  水鬼们在水底拼命凿石头,火器匠也在殚精竭虑制作超级火器。

  李邺则派出了上百名斥候,前往渑池县探查敌情。

  本来燕军驻扎点是陕县,凭借西面的函谷关和唐军对峙,但因为史朝义和父亲史思明的矛盾,史朝义一怒之下,率大军退回洛阳。

  史思明无奈,只得让史朝义去攻打江淮,他派大将军李归仁和周贽二人率军五万重新杀回陕州,但晚了一步,王思礼大军已经抢先占领了陕县。

  李归仁只得驻扎在渑池和唐军对峙。

  渑池县地形开阔,可以摆开战场大战,没有了险要地形可守。

  清晨,一支唐军斥候从崤山脚下的一片树林疾奔而过,惊飞一片片林鸟。

  为首将领是一名斥候校尉,叫做牛国耀,京兆府蓝田县人,他忽然一摆手,二十几名手下都纷纷勒马停下。

  “你听到什么没有?”

  众人都竖起耳朵细听,忽然有人道:“是车轴声!”

  这时,其他士兵都听到了,确实是吱吱嘎嘎的车轴声,牛国耀轻轻一摆手,众人下马缓缓走上前,走了数十步,才发现他们已经到了山林的尽头,下方是一条官道。

  一支由十几辆牛车组成的车队正缓缓而行,牛车上都是酒和肉,中间还有一辆马车,里面坐着一名官员。

  护卫士兵不多,只有十几名燕军骑兵,这里距离渑池县还有三十里,应该是去渑池县的。

  牛国耀当即立断,“弓箭准备!”

  二十几名唐军斥候纷纷张弓搭箭,他们早已形成了默契,每人只负责一名敌军,这也是斥候的基本功,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身边人的目标是谁,这需要常年累月的配合和训练才能形成这种默契。

  “放箭!”

  牛国耀一声令下,二十几人同时发射,箭如雨发,官道上的燕军骑兵措不及防,纷纷中箭落马,一个不留。

  斥候们翻身上马,纵马冲下土坡,将中箭未死的燕军全部刺死。

  牛车上的农夫都吓呆住了,一动不敢动,马车上的官员更是吓得躲在马车角落里瑟瑟发抖。

  斥候们拉开车门,将他拖了出来,官员吓得跪地大喊:“饶命啊!饶我一条狗命!”

  牛国耀催马上前,用长矛指着他喝问道:“你是什么官?”

  “小人叫吴梁,是是燕国兵部侍郎。”

  众人面面相觑,兵部侍郎可是高官啊!居然跪在地上喊饶狗命,尊严什么的都丢得干干净净,简直让他们匪夷所思。

  牛国耀当即令道:“全部带走!”

  众人挖个坑,将燕军士兵尸体掩埋,这才押着数十辆牛车和燕国官员,沿着另一条道向陕县方向而去。

  清晨,三门峡忽然白浪飞起一丈高,一千斤的火药箱爆发出了巨大威力,人门水下的石柱终于被炸断了,这就预示着漕运粮船也能满载粮食从三门峡通过了,不需要再卸货走陆路运过三门峡。

  这绝对是划时代的壮举,意味着关陇的地位还能再维系数百年,意味着宋朝不必在汴梁建都,意味明朝依旧可以在长安建都。

  李邺当即下令嘉奖所有参加行动的将士和官员。

  中午时分,一艘满载货物的两千石货船小心翼翼驶过了三门峡,船上的船员都欢呼起来,这是第一艘通过三门峡的大船。

  这两天,李邺收获颇丰,不仅优化了三门峡的航道,极大改善了黄河水运,还得到了一支军队的投靠。

  投靠李邺的将领也是一名安西军名将,叫做卫伯玉,奉鱼朝恩之令率五千神策军守陕州的黄河北岸。

  卫伯玉是鱼朝恩在陕州的势力代表,不受郭子仪的管辖,这次郭子仪和王思礼撤军并没有通知卫伯玉,其实就算通知了也没有用,只有鱼朝恩下令撤出陕州,卫伯玉才会率军撤退。

  尽管卫伯玉深受鱼朝恩器重,但他并不领情,相反,他内心十分反感鱼朝恩的任性妄为,尤其相州惨败,正是鱼朝恩胡乱指挥,才坐失战机,最后六十万大军全线溃败,让卫伯玉深恶痛绝。

  但他也没有办法,他是天子任命的神策军兵马使之一,只能服从君命。

  直到李邺大军到来,鱼朝恩依旧派人送来密令,让他想办法拖李邺后腿,让李邺军队惨败,卫伯玉这才终于忍无可忍,率军渡河投靠李邺。

  李邺大喜过望,当即任命卫伯玉为虎贲郎将。

  大帐内,卫伯玉在给李邺讲述河阳之战的情况,河阳之战是李光弼和史思明之间的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李光弼获得惨胜,但意义重大。

  一是遏止住了史思明大军势如劈竹的战略优势,其次便是保住了河东,再其次便是鼓舞唐军士气,相州惨败后,整个唐军军心涣散,朝廷人人自危,都认为关中又要保不住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河阳之战获胜,唐军士气大振,死守潼关,使得燕军久攻不下。

  “殿下,史思明麾下派系众多,将领们互不服气,虽然李归仁是渑池主将,但副将周贽却并不服气,周贽是史思明的头号心腹,一直跟随史思明多年。

  李归仁是安禄山的大将,他的资历很老,和史思明平行,史思明为了笼络安禄山的军队,才任命他为主将大将军,殿下完全可以利用他们二人的矛盾,分化敌军,各个击破。”

  卫伯玉指着沙盘上渑池县的两支红旗道:“殿下请看,这两座大营,城内是周贽统领的两万军队,是史思明的直属军队,城外大营是李归仁统领的军队,是从前安禄山的军队,两支军队泾渭分明。”

  李邺点点头,这些情报很重要,他只知道燕军在渑池分为两个大营,一个大营守城,一个大营驻扎城外,他想不通原因在哪里?现在卫伯玉一点醒,他才知道这里面的原因。

  卫伯玉笑了笑又道:“我还听说一个消息,李归仁支持史朝义,周贽支持史朝清,但这个消息不知是真是假!”

  这时,有亲兵在帐门口禀报道:“启禀殿下,斥候抓到了史思明的兵部侍郎,已经带到大营!”

  李邺连忙道:“立刻带过来!”

  不多时,几名士兵押着燕国兵部侍郎吴梁来到中军大帐,正好李邺走了出来,吴梁‘噗通!’跪下,磕头如捣蒜,“殿下饶命!殿下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