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26章

作者:高月

  这时,清羽拿一件斗篷出来,披上丈夫身上。

  “我不冷,你来披上!”

  李邺将斗篷给清羽披上,将她裹起来,搂着她的肩头指着山壁笑道:“你看那藤蔓,像不像无数大蛇缠绕在一起!”

  清羽点点头,“真的很像,我们庐山也有这样的千尺悬崖,师父可以凌空跃下去,那些采药人都说师父是仙人,实际上师父是踩踏着山壁而行,武艺出神入化。”

  李邺想到从前裴旻也是踩踏着城砖上城下城,都是一脉相承的武艺,自己在这方面就弱得多。

  “那你跟随师父十几年,有没有学到凌风下山?”

  “我这人又懒又馋,师父的医术没学到,武艺也没学会,种菜干活也是师姐们抢着做,我就到处玩,喂喂松鼠,喂喂小鹿,照顾受伤的小鸟,啥都不会,夫君是不是很失望?”清羽歪着头,笑嘻嘻望着李邺道。

  李邺把她搂紧笑道:“会生孩子就行!”

  这时,一阵寒风吹来,清羽打了个寒战。

  李邺连忙道:“有点冷了,我们进船舱。”

  他扶清羽进了船舱。

  五天后,船队抵达了金城县。

第859章 涨价事件

  一转眼到了十二下旬月,连续两场暴风雪袭来,整个河陇和朔方都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世界,黄河接了冰,大雪封路,邮路阻断,陇右和长安也暂时失去了联系。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陇右家家户户关门生活的日子。

  朔方的难民营在经过艰辛和充分的准备后,也安然进入了冬季,没有发生冻饿而死的惨剧。

  大部分官员都从朔方回来了,步入正轨后,不需要那么多官员,最后只留下一百七十名官员和一万士兵,就能照顾好一百五十万难民。

  这天上午,李邺和往常一样来到东市,虽然城外白雪皑皑,大雪封路,但城内却依旧热气腾腾,充满了生活气息。

  临近新年,李邺最关心的当然是米价,米价是一切物价的基础,只要米价一涨,除了工钱不涨,其他什么都跟着疯涨。

  他昨天晚饭时听管家婆说,金城县粮价涨了,这件事他便放在了心上。

  从去年开始,金城县的米价就维持在斗米三十文到四十文之间,当然这个米不是指大米而是粟米,去壳的面粉也是这个价,如果是麦子会便宜一些。

  李邺倒不是今天突然来兴致要看物价,而是他前两天收到独孤明的鹰信,就一句话,‘长安米贵,斗米三百文。’

  长安的米价一直在五六十文左右,到年底一下子涨了五六倍,说明关中又发生粮食危机了。

  关中因为耕地少,人口多,又是都城所在,所以粮食全靠外面输送,运输畅通就会有盛世,比如开元盛世,就是因为漕运畅通,大量极为廉价的江南粮食物资运到长安,使长安空前繁荣,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

  可一旦运输不畅,交通阻断,长安就会发生饥荒,比如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严重阻碍运输,长安动不动就爆发饥荒,粮价涨到斗米千钱。

  许叔冀的投降引发了严重后果,史思明的大军势如破竹,杀到了江淮,紧接着唐军内部发生内讧,江淮都统刘展叛乱,自立为王,他虽然没有投降史思明,但整个淮河以北,徐州以西全部沦陷。

  江淮外运粮食锐减七成,本来要运给长安三百万石粮食,最后只运送了一百万石,长安乃至关中怎么可能不爆发粮荒。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李邺特别关注金城县的粮食波动,肯定会受影响,关中卖粮有利可图,粮商一定会囤积粮食等机会卖到关中去,一旦粮商屯粮,市场上粮食供应减少,陇右的粮价就会上涨。

  进了东市,李邺直接来到去年他问价那家小粮铺,还是那个中年店主,一脸老实模样,他一眼认出走进店门的李邺,顿时腿都软了,“殿殿下!”他正要跪下,亲兵一把抄住他的胳膊,不让他下跪,李邺摆摆手笑道:“你不用害怕,我就是询问一下粮食,你就实话实说,我又不会为难你。”

  店主连连点头,“小人明白了!”

  李邺看了一眼店里的粮食,笑道:“怎么还和去年一样,品种不多。”

  店主苦笑道:“小人一直就是小本经营,只卖几样最重要的粮食,其他品种小店没有那么雄厚的本钱。”

  李邺抓了一把黄灿灿的粟米,牌子写着斗米七十文,果然涨价了。

  “什么时候涨价的?”李邺问道。

  店主抹一下额头上的汗水道:“这个.三天前刚涨的,原本是斗米四十五文,一下子涨了一半。”

  “为什么要涨价?”

  “不是小人要涨价,我们都是看大户的。”

  店主指指对面的罗氏粮铺,“主要是看他家,每天上午都要去看一下他家的价格,他家涨了,我们就必须跟着涨,殿下,听说还要涨!”

  “他家为什么要涨价,知道原因吗?”

  “小人.小人不敢说!”

  “伱但说无妨,和你无关!”

  店主叹口气道:“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是因为长安粮价大涨,都准备开春后向长安运粮赚钱,这边还按照原价卖肯定不甘心了,所以就先涨到七十文再说,过年前肯定要涨到一百文。”

  李邺点点头又问道:“你们这里有行规吗?”

  “殿下是说哪方面的行规?”

  “比如说,他涨到七十文,但你依旧按照每斗四十五文卖,会有什么后果?”

  店主满脸苦涩道:“后果就是明年小人进不到货,没有人会告诉我什么原因,但供货方对我停止供货,或者单独对我涨价。”

  李邺着实恼火,“这不就是粮霸吗?”

  “殿下,哪一行都是大鱼吃小鱼,连国家都是这样,何况商人?”

  李邺点点头,店主说得也有道理,他又逛了几家粮铺,便返回了官衙。

  回到官衙,李邺立刻派人把刘晏找来,不多时,刘晏匆匆赶来。

  “刘司马,身体好点了吗?”

  刘晏从朔方回来后感恙病了一场,最近才渐渐康复。

  “感谢殿下关心,卑职已经康复了。”

  李邺见他气色还不错,便摆手笑道:“司马请坐!”

  刘晏坐下,李邺沉吟一下道:“刚才我去了一趟东市,发现粮价异常,司马知道吗?”

  刘晏点点头,“是罗家大前天开始提价的,从四十五文涨到七十文,我和二当家罗清谈过了,他的意思是说,源头涨价了,源头涨到每斗六十文,他不得不跟着涨。”

  “源头是哪里?”

  “陇右河西的二十几座庄园,包括辛家和李家的庄园,卑职看了罗家的进货账簿,发现他们都是统一价格,这些庄园背后应该有某种联系。”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农民散卖的粮食价格呢?”

  “卑职昨天早上去城门墟市看了一下,有三家卖粮食的农民,价格都在每斗六十五文,只比粮铺便宜五文钱,这些人也是了解行情的。”

  “那司马有没有什么应对方案?”

  “这两天卑职也在调查市场行情,发现其他货物并没有跟随粮食涨价而涨价,也没有出现抢米风潮,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虽然肉禽蛋类都有所价格上涨,但它们是在粮食涨价前就涨了,这和过年有关,每年都是这样,过完年后,价格就会下去,卑职建议暂时不要立刻干涉,再观察一下,如果再出现一次粮价猛涨,常平仓就要出手。”

  李邺点点头,“我的底线就是斗米七十文,不能再超过这个价格,长安粮食涨价和咱们没有关系,咱们得维持粮价稳定。”

  刘晏叹了口气,“殿下,朔方难民的粮食压力太大,希望殿下能顺利拿下洛阳,否则我们真的撑不住。”

  李邺默默点头,刘晏很少叫苦,他现在都叹气了,可见难民带来的压力有多大。

  虽然压力很大,但收获也大,收获了十万大军,丰州那边也有二十万人报名,朔方、河西和陇右也各有二十万人左右愿意留下,差不多有八十万余人愿意留下,成为自己的子民。

第860章 知微见著

  河陇节度府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如果官员出现重大失职,会有监察介入,李邺也不想干涉太多,他只是在原则问题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比如他不接受粮食持续上涨,这就是他的态度,至于具体怎么做,自有财政司考虑一个稳妥的办法。

  作为上位者,李邺的职责是提拔任命优秀的官员,他只管人,事情他不管。

  不过也不绝对,有的事情他就会主动过问。

  吃罢午饭,李邺带着几名高官乘坐马车来到了位于黄河岸边的火油所,火油所隶属于军器属,专门炼制从延州运来的火油。

  炼油的主管叫做戚况,从火器所那边调过来的官员,副主管叫王利,是渭南烧春铺东主王老山的长子,王老山就是剑南烧春大工匠,回乡后利用他的技术创建了渭南烧春,一举成为陇右第一酒。

  节度府给了王老山八品官,才说动了他,他把长子派来做技术主管,但火油所在上个月出了一件重大事故,蒸馏出来的火油突然爆炸,当场死了十七人,二十余人被烧伤,刚刚当上八品官的王利被当场烧焦。

  官府赔了王老山两千贯钱,算是结了这个案子。

  李邺这才意识到土法炼油的危险,常温下极容易发生闪爆。

  没有办法,李邺只能重新转换思路,将原来的分馏方案改为过滤,虽然得不到高品质的汽油和柴油,但至少安全了。

  今天是转型后的第一天,李邺特地带着官员们前来参观,每人都戴了一个口罩,里面气味很刺鼻。

  戚况带着李邺一行参观新厂区,“回禀殿下,我们的炼油所一共分为三个区,仓库区、初置区和精滤区,其中面积最大是初置区,占地五十亩,就是这里!”

  戚况推开一扇大门,前面出现了两个简易大棚,像仓库一般,也可以说它是仓库,从延州运来石油直接倒在第一口大池子中。

  进入第一个大棚,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鱼塘,不过都是用青砖铺成保证它不渗漏,里面都是黑漆漆,黏糊糊的石油。

  “殿下,它其实是沉淀区,我们用青砖建了高低两个大池,火油运来后翻倒进高池,沉淀十天后,把上面部分火油放出来,沉淀剩下的淤泥杂质捞出来,它也有作用,造房子时,在房顶上铺一层,可以防漏雨。”

  李邺点点头,晒干后实际上就是沥青,可以防水,这些李邺都知道,戚况主要是给其他官员进行讲解。

  “然后呢?”李泌问道。

  戚况又指着小一点的大棚道:“回禀长史,那边是低池,从高池上直接流下来,稍微没有那么粘稠了,然后用在低池中再沉淀十天,得到更干净一点的石油,然后就送到精滤区!”

  戚况推开大门,进入下一个区域,这里就是精滤区,有好几个大木斗,有士兵站在上面,将一桶桶火油倒入大木桶中,用很细的铁丝网进行反复过滤,最后把火油倒进一个个悬挂的布口袋内,让它自动过滤,下面有木桶接着。

  刘晏笑问道:“在布口袋里需要过滤多久才能滤完?”

  戚况竖起三根指头,“三天就可以过滤完,得到的就是成品了!”

  李邺用木勺舀起一勺火油细看,完全没有那么粘稠了,似乎比拔汗那的火油还要清凉一点。

  “找个地方点火试验!”

  “殿下,试验区在外面,这里面不能有半点火星。”

  众人来到外面,距离高墙三百步,有士兵将一桶猛火油泼在地上,用火把点燃了,顿时火焰熊熊,浓烟滚滚。

  李泌笑问道:“我们都看不懂,殿下觉得如何?”

  李邺点点头,“比起以前的火油,无论燃烧速度,还是火焰高度都稍有提升,但也只能说烧好一点。”

  “但它已经可以取代从前的拔汗那火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