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22章

作者:高月

  恒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方圆数百里的一片山区,这里沟壑众多,极容易藏身,在隋末时,这里更是藏龙卧虎,盗贼横行。

  几百人藏身在这片山区内,要想找到他们,虽然不至于大海捞针,但也绝非易事,关键人是活的,如果发现你在找他们,轻则离开恒山,让你找几个月也一无所获,重则给你挖几个陷阱,搞不好小命也丢在里面了。

  唐军抓住了八名战俘,还是得到一点情报,黑衣武士们藏身在七里谷附近。

  张典率领三百名斥候进入了恒山山区,张典经验丰富,他知道人多容易被发现,索性让三百名手下躲在一处山坳内休息,他亲自带着五名手下和一名向导向七里谷方向摸去。

  向导姓罗,是一个本地猎人,对恒山一带了如指掌,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认识。

  “将军,这里有两个七里谷,一个叫七里刀谷,另一个叫七里香谷,伱说藏了几百人,我估计他们在七里香谷。”

  “为什么七里刀谷不行?”

  向导笑道:“听名字就知道了,那座峡谷就像刀劈开一样,深三里左右,但最宽也只有两人并肩,几百人躲在里面只能面壁,七里香谷就比较大,里面树林很多,水源充足,深达十余里,很适合躲藏,我也经常去那里猎鹿。”

  张典沉吟一下道:“只是说躲在七里谷附近,并不一定躲在山谷内。”

  向导想了想道:“我还是建议你们去七里香谷,因为七里刀谷这个名字一般人不知道,我小时候就一直叫刀谷,他们是外人,应该不知道七里刀谷这个名字,七里香谷这个名字一直没变。”

  “它们相隔多远?”

  “七里刀谷和七里香谷相距约三十里,我记得有一条路把它们连在一起,要不先去刀谷看看,然后再去香谷。”

  张典也是这个意思,他便点点头,“就这样吧!”

  众人折道向西南方向走去,唐军士兵一路留着记号,半个时辰后,远处出现一处山谷,向导指着山谷低声道:“刀谷就在里面,进去就能看见。”

  张典一摆手止住手下,他举起千里眼观察周围的情况,又仔细检查地面,看不到很多人来过的痕迹。

  他这才派两名手下进山谷去探查,过了好一会儿,两名手下回来道:“我们进去查看过了,没看见任何有人的痕迹。”

  “你们走了多深?”

  “大概两里左右,里面地上有青苔,但都完好无损,若有人走过肯定会被踩坏。”

  张典点点头,既然这样说了,那就肯定不是这里。

  他沉思片刻又问道:“这附近有没有人家居住?”

  罗向导想了想道:“有个老猎人,我们叫他昌叔,他独居在一座山崖上,距离这里不远。”

  “带我们去找他。”

  向导口中的昌叔年约五十岁出头,长得很瘦小,灵活得像猴子一样,独自住在一间草屋里。

  听完张典的话,这位昌叔缓缓道:“你们要找到的人,我几天前见到了,都穿着黑衣,十分凶神恶煞,他们在七里香谷内。”

  果然在七里香谷,张典又问道:“他们所有人都躲在谷内?”

  昌叔点点头,“山谷很大,我好像还看见有不少木房子,他们好像还信奉太阳,每天清晨都集体朝拜太阳。”

  “昌叔不会是进谷看到的吧?”

  “不是!我在山上看到的。”

  张典当即让手下去把所有弟兄都找来。

  晚上一更时分,张典带着三百名斥候士兵出发了,老猎人昌叔带着他们走另外一条山路,他们很快上了山,在山间蜿蜒而行。

  大概三更时分,他们来了一座山头,昌叔指指下面道:“山下就是七里香谷了!”

  张典探头向山下望去,皎洁的月光下,看见了十几座木屋,木屋旁边有湖泊和大片森林。

  张典取出千里眼注视十几座木屋,他看见了几名黑衣人,他沉声对众人道:“明天再观察一天,晚上行动!”

  次日,夜幕又一次降临,山上的唐军耐心等待黑衣武士全部入睡,经过一天的观察,他们已经非常了解对方的习惯和警戒,已经胸有成竹。

  张典命令校尉罗平率五十名手下埋伏在谷口,伏击逃出的黑衣武士。

  他自己则率两百五十名斥候士兵用绳索攀下了山梁。

  众人穿过树林,渐渐靠近了木屋,他们白天已经确定了歼灭方案。

  张典让手下将领带着士兵分头行动,他则率领二十名手下包围了一间小木屋。

  白天他发现这间小木屋内住着一个老者,应该是祭司,但不像是中原人,张典估计他的身份比较重要,需要将他活捉。

  他一挥手,士兵们包围了窗户和大门,就在这时,喊杀声骤然而起,张典一脚踢开了大门,冲了进去,只见那名老者身穿白袍,手提一口剑,慌张跑出来。

  张典一脚将他手中剑踢飞,士兵们一拥而上,将老者按倒在地上,捆绑起来。

  张典搜了一圈,将认为重要的东西全部装在一只袋子里,这才将老者一起押了出去。

  十几座木屋都起火了,满地都是黑衣武士的尸体,这些黑衣武士虽然都会武艺,但在实战面前,他们远不是斥候的对手,大部分都被杀死,还有数十人仓皇向谷口逃窜,一百多名斥候士兵在后面追杀。

  谷口已经埋伏了五十名斥候士兵,所有人都逃不掉。

  不多时,十几座木屋都被熊熊烈火吞没了,五更时分,山谷内的战斗结束了,两百七十余名黑衣武士全部被杀,无一逃脱,活捉了三名头目,包括那名老者。

  张典用缴获的钱财重赏了向导和老猎人,有士兵牵来战马,斥候们翻身上马,带着战俘返回真定县。

  房间里,李邺用粟特人和被俘的老者对话,老者叫康慕纶,是康国大光明寺的十三名主祭司之一,他在康国见过李邺,对李邺颇有畏惧。

  李邺对大光明寺和阿史那承庆的关系不感兴趣,他只关心燕军的火油是哪里来的?”

  “撒马尔罕大光明寺去年和阿史那承庆搭上的关系,今年三月,大光明寺送来五千桶火油给阿史那承庆。”

  “火油除了拔汗那国外,别的地方还有吗?”

  “没有了,五千桶火油就是从拔汗那运来的。”

  李邺眉头一皱,又追问道:“拔汗那的油井是唐军的资产,我和拔汗那国有协议,除我之外,不准给其他任何人,你们怎么可能到火油?”

  康慕纶苦笑道:“看来殿下一点都不知道!”

  “不知道什么?”

  “拔汗那国在年初发生了兵变,国王和王子都死了,公主蓝珍叶登基当了拔汗那女王。”

  李邺吃了一惊,“是公主发生兵变?”

  “准确说是圣女会发生的兵变,拔汗那国已经被圣女会控制,圣女会扶持蓝珍叶做了女王,现在圣女会不光控制了拔汗那,还控制了石国,包括碎叶也在圣女的掌控之中,河中都督府退到了龟兹,现在圣女会很强大,光军队就有至少有八万人,压过大光明寺。”

  “圣女会的金圣女还是葛逻禄的金山灵吗?”

  “是她!但她现在不叫金圣女了,自封为娜娜神使,掌控了整个圣女会。”

  李邺半晌说不出话来,金山灵的野心竟然膨胀到了这个地步,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李邺又想到了另外一件重大事件,他们无法从拔汗那得到火油了,但现在他们的火油只剩下三千桶了,怎么办?

第853章 火油基地

  十天后,李邺统领安西军来到了定胡县,定胡县位于滔滔的黄河岸边,这里也是黄河上的古渡口,目前是河北难民重要的中转点,这里搭建了十几座大营,数十万难民在这里等待中转。

  李邺到来时,正好赶上船队返航回来,将新的一批难民运往灵州。

  陈涣就在定胡县负责中转难民,他陪同李邺在码头上视察。

  只见黄河内停泊了数百艘车船,码头上停泊着三艘大船,三支长长的队伍正在排队上船。

  “殿下,每艘船只大概能坐百人左右,一趟运走六七万人,一个月来回三趟,能运走二十万人,争取在结冰前全部运完。”

  “是先来先走吗?”李邺又问道。

  “启禀殿下,基本上都是分区上船,我们会让需要坐船的人分批分顺序等候,一旦船队到来,就会让他们来码头上排队上船。”

  李邺不解问道:“为什么是需要坐船的人,难道不是全部上船?”

  陈涣摇摇头,“殿下有所不知,难民人数太多,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计划,如果全部上船,冬天结冰时都走不完,所以让老弱上船,青壮步行去灵州。”

  陈涣指着南面不远处,“殿下请看那座浮桥!”

  李邺探头望去,一眼便看见了,一座用小船搭建的宽大浮桥横卧在黄河上,络绎不断的青壮难民正向对岸走去。

  “请殿下放心,我们在路上也有补给点,保证他们能平安抵达灵州,他们将在灵州和家人团聚。”

  李邺点点头,“这样安排也不错,让老弱妇孺坐船,青壮男子步行。”

  李邺又巡视了一圈难民营,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他十分满意,他也不再久呆,带领手下过了黄河,向延州而去。

  几天后,李邺抵达了延州,他之前就打算来延州,看看延州出产的火油,后来因为攻不下娘子关,他赶去了井陉。

  现在拔汗那发生了兵变,意味着他很难再从拔汗那得到火油补充了,这对李邺和河陇唐军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也正是这个缘故,他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延州的火油。

  延州刺史叫做周致芳,天宝四年进士,去年才来延州上任,他不太了解火油情况。

  但延州司马杨安旭是本地人,又在延州做了六年的官,他对李邺说的火油情况很了解。

  杨安旭亲自带李邺前往产油处。

  “殿下说的火油,在延州叫做高奴脂水,又叫石炭油,汉朝的县志就有记载了,但产量一直不大,主要用来入药,治疗皮肤病。”

  杨安旭带着李邺一行人来到山坳内,他指一间木屋道:“那座木屋内就是一口油井,目前被一个商人买下,修了这座木屋。”

  木屋专门有人看守,看守见州司马来了,连忙打开门,杨安旭带着李邺走进屋内,只见屋子的地上有条很细的裂缝,看得出里面有黑漆漆的石油。

  看守人介绍道:“大概每半个月,石炭油就会自己流出来,然后我们用木桶采集,每次能采二十斤左右,这种油太粘稠了,只有药店收,每桶能卖两贯钱。”

  李邺上前查看,已经看见石油要溢出来了,“这是要采集了吗?”

  “对!准备明天采集。”

  李邺用木勺子舀了一勺,像止咳糖浆一样粘稠,气味很刺鼻,一股沥青的气味,确实是石油,但比起拔汗那的轻质石油,品质差远了。

  “这玩意用火能点燃吗?”

  “可以点燃,就是烟太大了。”

  李邺点点头,只要能点燃就好办,可以用加热蒸馏法得到自己想要的轻质猛火油,就是稍微麻烦了一点,但总比没有好。

  从木屋里走出来,来到高处,下方便是滔滔延河水,他又问杨安旭道:“这样的天然油井在延州有多少?”

  “一共有八口,都被私人买下来了,殿下若想要,收回来就是了,本来就没有花多少钱。”

  “我想垄断延州的石炭油开采,除我的人之外,不准任何人开采,需要通过朝廷批准吗?”

  杨安旭挠挠头,“这玩意流淌了几百年都没有人要,有毒,气味又重,殿下要它有什么用?”

  “这你就别管了,军事上需要,我就问你,是你们延州做主,还是朝廷做主?”

  杨安旭想了想道:“这不在工部的矿产目录中,应该我们州就能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