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02章

作者:高月

  李泌沉吟一下道:“按照殿下的述说,军事方面至少一两年内,回纥军不会再南下,只是朝廷那边可能会有点麻烦。”

  刘晏微微笑道:“其实也不一定,关键是我们要给朝廷一个说法,殿下率军收复丰州,和回纥发生了冲突,引发了回纥的报复,两次作战都是回纥军杀入丰州,我们只是被动应战。我们占有收复领土的大义,朝廷就算再不满,恐怕也无法指责我们。”

  李邺淡淡道:“公道自在人心,不用在意朝廷怎么想,再说,史思明军队还盘踞着河北和中原,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闲事?”

  王昌龄微微笑道:“很有可能朝廷反而会向我们借兵了。”

  李泌问道:“殿下会借吗?”

  李邺笑了笑道:“不用考虑大义,把它当做一场交易,那就看双方的讨价还价吧!”

  说到这,李邺又问辛云京道:“洮河那边阻击敌军如何?”

  辛云京躬身道:“回禀殿下,我们的战船对付吐蕃皮筏子非常轻松,卑职在洮水河口共歼灭吐蕃军三千五百余人,对方已经撤回鄯州,不过卑职不太明白,为何吐蕃主力没有来洮河,最后只来了一万人。”

  李邺微微笑道:“那是因为河西军攻下了鄯州的大斗城,一把匕首插进了鄯州的后背,所以尚结赞不敢轻举妄动。

  我估计尚结赞是想试一试,如果一万前锋军能夺取洮河口,他的主力大军就杀过来,如果前军拿不下,那么他的主力就会撤回去,这其实就是我先打河西和夺取大斗拔谷的战略意义所在,用河西军出大斗拔谷来牵制吐蕃军主力,我才能放心北征。”

  辛云京恍然,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殿下的布局令人钦佩!”

  李泌沉吟一下道:“殿下有没有收复鄯州的计划?”

  李邺点点头,“今年计划已经圆满完成,我一直考虑明年开春后收复鄯州,把吐蕃军彻底赶回高原,今年剩下的时间好好休养生息,以练兵为主。”

  李邺又询问了陇右的各种情况,这才大军重新启动,返回了金城。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独孤新月需要用手支撑着腰行走了,她小腹隆起明显,睡觉也只能侧卧,好在她是第三胎,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了,她会调整自己,调整生活,调整心态。

  这天是旬休,但正好是秋老虎发威,天气还是很炎热,但这种炎热和夏天的闷热不一样,夏天的闷热是让人喘不过气来,而秋天的炎热,只要不呆在太阳下,就会凉快很多。

  这时,大女儿抱着一只小木桶跑进来,“爹爹,我给你看这个!”

  “是什么?”

  李邺把女儿搂进怀中,笑眯眯问道。

  “你看!”

  星沙举起小桶,满脸骄傲道:“是我抓的!”

  李邺探头向小木桶里望去,里面竟然是两条小鱼和一只小虾。

  李邺吓一跳,“你是在哪里抓的?”

  “在池塘里呀!”

  小家伙奶声奶气道:“我用小网一点点网上来的。”

  李邺心中有点不舒服了,孩子才两岁,在池塘边捞鱼,掉下去怎么办?

  “伱是和乳娘一起抓的吗?”

  星沙摇头,“没有!我自己抓的,乳娘在旁边呢。”

  李邺抱起女儿笑道:“我们一起去看看,说不定爹爹还能再帮你抓两条。”

  “好呀!”

  星沙高兴得抱起爹爹的脸亲了一下。

  小嘴亲在脸上,却软在李邺心中,一转眼,孩子两岁了,这两岁是怎么长大的,李邺发现自己似乎没有一点记忆。

  他虽然公务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可实际上,孩子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是他生命的延续。

  这一刻,李邺下定决心,自己要尽量抽一点点时间陪孩子,陪伴她们一天天长大。

  李邺抱着女儿来到池塘边,池塘里的荷花已经谢了,只有一些枯败的荷叶,一群群小鱼在荷叶下游动。

  星沙挣扎着下地,跑到一个小缺口道:“爹爹,我在这里抓的。”

  李邺走上前,池塘边上都是用大小不等的青石砌成,很不规则,就会出现很多小缺口,也有水,一些鱼虾会游进来。

  李邺见旁边还丢了一个小网,估计也是女儿的。

  李邺蹲下,拾起小网看了池塘片刻,一伸手,捞起一条彩光闪闪的小砧板鱼,小家伙在旁边欢喜得拍手,“爹爹快给我小鱼!”

  李邺把小鱼放进她的小桶里笑道:“我们一起去找个鱼缸,把小鱼养起来。”

  李邺牵着女儿的手走回了房间,找了个小瓷缸,装满水,把小鱼小虾养在缸里,这时,乳母王氏连忙跟过来。

  李邺让王氏看好女儿,又回到池塘边,让侍女把女管家找来。

  女管家姓吴,约四十岁左右,非常精明能干,王妃有身孕顾不上家里,杨玉环和清羽管不了事,全靠女管家里里外外操持,把内宅打理得井井有条。

  吴氏上前行一礼,“吴氏参见殿下!”

  李邺笑了笑道:“这几个月王妃身体不适,辛苦管家了。”

  “承蒙殿下夸奖,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李邺点点头,指着池塘道:“今天星沙在池塘边上捞鱼,她才两岁,万一不小心掉进池塘.”

  吴氏吓一跳,连忙道:“我马上给乳娘说,不能让小县主在池塘边捞鱼了。”

  李邺淡淡道:“捞点小鱼小虾其实也无妨,这是孩子的乐趣,关键是旁边要人看着,可能乳娘一个人顾不过来,我建议再安排两名侍女跟在旁边,她下次再捞鱼时,要有人拉住她的胳膊。”

  “我明白了,我这就安排,殿下,安排一个女护卫吧!更安全一点。”

  李邺笑道:“可以,有劳管家了。”

  这时,星沙拿着小网跑过来,“爹爹再帮我捞条亮晶晶小鱼,我给它做个伴。”

  “好!爹爹帮你捞。”

  李邺搂着女儿,看准了小鱼,手一伸,又是一条五彩砧板鱼入网了。

  入夜,李邺给妻子新月说起了白天之事。

  新月抿嘴笑道:“我很高兴啊!做爹爹的终于开始关心自己女儿了。”

  李邺惭愧道:“一晃就两岁了,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长大的?”

  “那是肯定的,你一出征就是四个月,其实这四个月就是她长的最快的时候,四个月前说话还不连贯,可现在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比一般孩子厉害多了。”

  “是啊!我记忆中她走路好像还不稳,现在小腿跑得可溜了,还能抓鱼了。”

  新月点点头,“抓鱼的事,夫君提醒得很及时,确实要一个女侍女盯着她,这孩子太调皮了,不小心就容易出事。”

  “我这个宝贝女儿啊!还有一个瑶光,以后多陪陪她们。”

  新月奇怪地看了一眼丈夫,微微笑道:“我要提醒夫君,你可是有三个女儿,不止两个。”

  “啊!”李邺这才想起,自己把玉环的孩子忘记了。

第818章 调船之困

  李邺喜欢浓烈的暴雨,喜欢熔岩喷发的激情,

  杨玉环就像一道浓烈肥美、却食之不腻的大菜,让李邺食髓知味,无法自拔。

  杨玉环也一样,每一次和丈夫的激情她都会迷醉其中,全身心付出,在极度的快意中,她的魂魄俨如升上天堂。

  暴风骤雨散去,夜里又变得清朗起来,杨玉环的俏脸伏在丈夫怀中,李邺吻了吻她的俏脸笑道:“把秋河抱过来,让我好好看看她。”

  杨玉环抬起头,很惊讶地望着丈夫。

  李邺笑了笑解释道:“今天我很喜欢孩子,疼爱了星沙和瑶光,不能把秋河忘了。”

  杨玉环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连忙穿上内裙,伸手拉了一根绳子,不多时,门开了,侍女走进来,行一礼道:“请夫人吩咐!”

  “去让乳娘把孩子抱来!”

  侍女出去了,不多时,乳娘抱着孩子移步走来,把孩子和厚厚一叠尿布一起递给杨玉环,“夫人,孩子刚喂饱!”

  杨玉环接过孩子笑道:“你们去吧!等会儿我再叫你们。”

  侍女和乳娘退下去了,杨玉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笑道:“夫君出征的时候,我都和孩一起睡,让她感受我的气息。”

  “那她饿了怎么办?”李邺笑问道。

  “我让乳娘搭张小床睡旁边。”

  “换尿布呢?”

  杨玉环白了丈夫一眼,李邺这才看见旁边还有厚厚一叠尿布。

  李邺望着身边这个粉雕玉琢般的小娘子,亲了亲她熟睡中的小脸蛋,一阵强烈的困意袭来,李邺也睡着了。

  杨玉环却睡不着,她望了望孩子,又望了望另一边的丈夫,她心中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温馨之感,这就是家的感觉。

  次日一早,李邺和往常一样来到官房,这段时间陇右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朝廷那边也比较平静,自从他给三名权宦送了例银后,很多涉及河陇的不利奏章或者弹劾最后都不了了之。

  像李辅国、鱼朝恩这种权宦,说他们误国、祸国都对,说他们祸国殃民、死不足惜,也一点不夸张,但他们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真小人,他们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当李邺成为他们的重要财源,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替李邺开脱,保护自己的财源不受影响。

  至于李邺割据河陇,严重损害朝廷的利益,他们却丝毫不在意,比起他们个人的利益,朝廷利益算什么?

  季寿春送来一盏茶,笑道:“上次殿下要找的官员和船工,已经找来了,现在在候见房,殿下要见他们吗?”

  李邺点点头,“带他们去参谋房!”

  参谋房其实就是地图房,收藏了朝廷制作的数十部沙盘,其中大部分堆放在兵部的仓库内吃灰,属于兵部的备份沙盘,所有沙盘都要制作两份,一份给使用者,一份交由兵部保管,兵部要保管的东西太多,就把它们堆放在一个角落里,再也不不闻不问。

  岳父独孤烈把它们弄出来,交给了李邺。

  李邺来到参谋房,参谋房内的沙盘已换成了陇右和中原,他走到中原的沙盘前凝视三门峡,他一直想将一批襄阳的中型战船运到陇右来,理论上是可行的,从扬州走运河到黄河,再走黄河到兰州。

  但这里面有三个节点难以克服,一个是中原被敌军占领,之前是安禄山,现在是史思明。

  另一个节点是三门峡,这是大自然的阻碍,第三个节度便是朔州被吐蕃占领。

  现在第三个节点已经没有了,只剩下第一和第二个节点,不久前他得到消息,李光弼的军队击败田承嗣,收复了汴州,加上宋州一直控制在唐军手中,那么从长江到黄河的通道就打通了。

  现在只剩下第二个节点,那就是三门峡,三门峡太险要了,基本上都是十船七毁,一直是制约朝廷漕运和关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朝廷没有办法,只有在三门峡一段走陆路,修建中转仓库。

  如果李邺想把荆襄船只送到陇右,唯一的麻烦就是三门峡,以前李邺还担心陇右和朔方之间的高山峡谷,但事实证明,它们可以走皮筏子,只是没有纤夫,如果能解决了动力,那问题就迎刃而解。

  荆襄有五百多艘车船,动力就可以解决了。

  但三门峡也不是所有船只不能走,李邺记得少年时乌鸡郎说过,他们就是运货的,从长安到洛阳,每次都要经过三门峡,十几多年都平安无事,最后是因为新伙计经验不足,导致船只在三门峡撞山,船毁人亡。

  说明三门峡还是可行的,关键怎么走?

  这时,季寿春带着一名官吏和两名中年男子走进来,官吏叫刘行远,是陕州治河官,专门负责三门峡这一块的水文监测,两名中年男子便是船工了,黄河上行船二十几年,对三门峡了如指掌,他们三人是李邺父亲李岱帮忙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