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51章

作者:高月

  王琥大喜,连连施礼,“多谢殿下,那我就放心了,交割点在长江北岸江都码头,明天就可以交割!”

  “不用担心,我们绝对为你保密,这是我的承诺,最后我会下令将所有的交易资料销毁,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谁买了什么财宝,这就是对大家最好的保护。”

  李邺的表态让王琥吃了定心丸,他告辞走了,回去筹集钱粮。

  刘晏笑道:“这位王琥之前就买了卑职带去的部分玉器和漆器,价值二十万贯,这次他又买了两百八十万贯玉器和黄金,包括五万两黄金,五十万贯的玉器和三十万贯的名贵药材,那支价值十万贯的千年人参也是他买走了。”

  李邺点点头感叹道:“这些巨商的财富简直让人惊叹啊!”

  刘晏微微笑道:“这些商人是很精明的,五万两黄金,也就三千斤,装三十口箱子,玉器和药材最多三口箱子,一艘船就能运走,很容易携带隐藏,他们实际上是把财富浓缩了。”

  “关键是黄金价格会一直高启吗?”李邺笑道。

  “卑职认为会!”

  刘晏缓缓道:“经过这次安禄山之乱,河北上万富户都被摧毁,当时河北一两黄金兑换二十贯钱,一金难求,大家都意识到了财富便于携带的重要性,除非是大唐忽然发现了大量金矿银矿,否则百年之内,金银价格都下不来。”

  “王琥全部是用铜钱交割吗?”

  “两百万贯是用铜钱支付,其他八十万贯用布匹和粮食支付,明天晚上,卑职会亲自去江都和他交割。”

  这时,一名侍卫在门口道:“刘使君,又有大交易了!”

  刘晏行一礼先出去了,李邺回到自己船舱前,负手望着下面的大营,人来人往,格外热闹!”

  杨玉环缓缓走到他身边,低声问道:“是不是一般百姓不能进来参观?”

  李邺点点头,“太贵重了,一般百姓也买不起,反而传得沸沸扬扬,我就是想低调,才在江宁的江边举行,你看,巨商们都是从水路过来,也都很低调。”

  “万一有些小商人也想买一件传家呢?就像夫君送我那块红皮羊脂玉,肯定没有它好,但肯定也有卖吧!”

  李邺点点头,“我打算等大户们都选完以后,剩下的财宝交给王家,他们会在苏州替我长期售卖,这样,一些中小商人也有机会了。”

  “我明白了,夫君考虑得很周全。”

  这时,侍女上前行个万福礼道:“刘使君请殿下过去一趟!”

  李邺笑着对杨玉环道:“估计也就今明两天忙一忙,以后就闲了,然后再好好陪你。”

  杨玉环嫣然一笑,“夫君去忙,我这两天在绘画呢!秋浦县看到的早春烟雨图,那种感觉我想把它画下来。”

  李邺点点头,“回头我来好好欣赏!”

  他转身快步去了。

  杨玉环回到起居舱,站在一幅水墨画前,画中有一头水牛,她想了一会儿,才提笔在水牛背上画了一个吹笛的童子。

  有了人,一下子就生机盎然了。

  宣州宣城县,送信士兵将李邺的信递给永王李璘,李璘急忙接过信打开,李邺在信中提到了高力士去襄阳,他原则上同意了高力士的方案,现在他在江宁,请永王殿下前往一叙。

  这封信让李璘又是欢喜,又是担忧,欢喜是,他终于有了退路,而担忧是,李邺请他去面谈,他着实有点担心。

  事实上,现在永王李璘的处境非常不乐观,已经到了接近崩溃的边缘。

第725章 两王交易

  当初永王李璘率十万大军东迁,意气风发,企图一口吞下江东和淮南,刚开始很顺利,可一旦朝廷开始发力,他就不行了,几次败仗下来,手中兵力只剩下五万人,而且士气还不高,眼看覆灭在即,李邺忽然来了,让李璘看到了一线希望。

  谋士薛镠道:“李邺一向奸猾狡诈,殿下缺乏水军,万一他把殿下控制,给朝廷换取利益,殿下不可不防啊!卑职建议让世子去和他谈。”

  李璘这时候却比较清醒,他叹了口气道:“现在是我求他借船借道,我必须得拿出诚意,军师的谨慎我理解,但有的事情哪怕有风险我也得去。”

  李台卿笑道:“殿下说得有道理,不如让李白为使者,替殿下敲定面谈的地点和时间,或许他会给李白一个面子。”

  “可以,那个腐儒整天喝酒,一点用都没有,徒有虚名,就让他跑一趟。”

  李璘着实反感李白,做记室参军,他嫌事情繁杂,让他做仓曹参军,他又是一笔糊涂,连有多少粮食不知道,还整天抱怨得不到重用,动不动就喝醉,让下面官员也十分反感,他想当谋士,可他有那个本事吗?

  要不是看在李白有点名气的份上,李璘早就一脚把他踢走了。

  不多时,有士兵把李白找来,还好,李白是清醒的,他躬身施礼道:“参见殿下!”

  李璘淡淡笑道:“李邺来江南了,船队停泊在江宁县,距离我只有一百余里,他邀请我和他面谈,我同意了,所以烦请李参军替我跑一趟江宁县,和李邺确定一下面谈的地点和时间。”

  李白点点头,“卑职明白了,那么殿下对交谈的地点和时间有要求吗?”

  “时间由他决定,但地点我希望放在方山江面上。”

  李璘之所以要求放在方山江面,因为那里有条河,通往宣州的丹阳湖,如果形势不妙,他可以迅速从河中撤退,他只是担心江北高适他们盯着自己。

  李白当即道:“卑职现在就出发去江宁县!”

  李白乘一艘快船下午出发,次日中午便抵达了江宁,有巡哨船只拦住了他,李白说明了情况,巡哨船只便领着他向主船而去。

  今天是财宝售卖会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李邺已经卖掉了七成的财宝,得钱超过千万贯,这相当于大唐一年的税赋收入。

  当然,这主要得利于金银溢价,玉器和其他器物都卖不了多少钱,巨商们也主要是购买金银。

  李白到来之时,大帐已经正在拆除,剩下的财宝也在装箱,准备送往苏州,交给王元宝的王氏珠宝铺代为售卖。

  这时,李邺得到了李白到来的消息,他特地下船,陪同李白参观一下最后十几顶帐篷。

  “这也是我来江南的目的之一,售卖财宝筹措军俸,效果很不错,江南藏龙卧虎出乎我的想象。”

  李白不解问道:“殿下的军队也是唐军,难道不应该是朝廷负担军俸吗?”

  李邺摇摇头,“朝廷哪里还有能力负担军俸,他们最多负担直属军的军俸,现在各地都是自筹军俸,包括永王的军队,朝廷给过他一文钱的军俸吗?”

  李白沉吟一下道:“但朝廷把江南西道、黔中道和岭南道的税赋都给了他,否则,他怎么养得起十几万大军?”

  “现在永王还有多少军队?”李邺笑问道。

  李白叹口气,“殿下别为难我了。”

  李邺点点头,“其实我也知道,现在永王穷途末路,高适他们原本计划这个月就发动攻势,如果我不来,永王就该全军溃败了。”

  李白情绪很低沉,半晌道:“他有取天下的雄心,却无取天下的能力,败亡在所难免。”

  李邺感觉到了李白的情绪低落,又问道:“永王安排先生做什么?”

  李白低低叹息一声,“他嫌我是废物,什么都不会,连俸禄都给我减半了,做一个候补参军,或许我确实不适合从政。”

  “如果永王败亡,先生有去处吗?”

  “高适让我去他那里,我还没有考虑好。”

  李邺摇摇头,“朝廷肯定要追究,高适保不住先生,不如先生去我那里吧!我给先生找个职务。”

  “我能做什么?”

  李邺微微一笑,“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实先生有才,只是永王不相信先生罢了,我认为先生适合办报。”

  “办报?办什么报?”李白一头雾水。

  “《开元杂报》先生应该知道吧!朝廷办的,发送给各地官府传播朝廷新闻、任免之类。”

  “你说的是朝廷简报?”

  李邺微微笑道:“算是朝廷简报,但内容可以更多,比如时事评论,文学诗歌都可以加进去,职务属于幕僚官,相当于正五品,如何?”

  李白着实动心了,这似乎是他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职务也不低。

  “殿下,让卑职考虑考虑!”

  “不急,我们说说正事!”

  李白有了精神,连忙道:“永王同意和殿下会面,会晤地点他希望放在方山江面上,时间由殿下决定。”

  李邺点点头,“时间就定在后天中午,我会提前去等他!”

  完成了江南的售卖任务,李邺启程准备返回了,大部分财宝都现场交割,商人们都是坐船而来,携带了大量铜钱,就在江宁支付,随即把货物提走了。

  剩下的一小部分财宝李邺交给张平,让他负责完成交割,并留给他一千士兵和三十几条千石船只。

  天不亮,船队起航离开了江宁,中午不到,李邺的船队便抵达了方山江面上,这里距离江宁只有五十里,正好是润州和宣州的交界处。

  船队抵达约半个时辰后,有士兵来报,“启禀殿下,一支百艘小船组成船队出现在江面上,经查证,正是永王的船队!”

  李邺点点头,“请永王殿下坐船到我这里来!”

  不多时,一艘千石船只缓缓驶来,这就是永王李璘的坐船,也是他唯一的一艘千石船只,望着体型庞大的万石战船,李璘心中滴血,他恨透了刘巨鳞,自己待他不薄,在谋士中给他排位第三,可他竟然配合唐军出卖了自己,几百艘大型战船,不费吹灰之力便落入李邺手中。

  但形势比人强,他现在覆没在即,不得不在李邺面前低头。

  李璘在幕僚李台卿的陪同下上了大船,李邺走上前抱拳笑道:“永王殿下,好久不见了!”

  上一次他们想见,还是李邺从河中归来,献给天子李隆基三百万枚金币,永王李璘陪同高力士一同去见李邺,也只是一面之缘,仅仅认识而已。

  李璘勉强笑道:“对岸的人估计也在虎视眈眈,不如我们长话短说,尽快敲定方案!”

  李邺知道他放不下颜面,便微微笑道:“殿下请!”

  两人来到议事舱,李邺这边是刘晏陪同,李璘那边是李台卿陪同,实际上具体谈判是在刘晏和李台卿之间举行,李邺和李璘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李璘喝了口茶,干笑一声道:“鲁王殿下这次来江宁售卖的珍宝器物,都是太上皇内库里面的宝贝吧!”

  李邺淡淡道:“准确说,应该是安禄山内库里的宝物,我怎么敢卖太上皇的东西?”

第726章 三娘之忧

  李璘干笑一声,“安禄山是强盗,从强盗手中夺回赃物,应该物归原主,我觉得更合理一些。”

  李邺也笑道:“售卖得的钱也不会有一文落入我李邺的私人口袋,都是用来养军,养的也是大唐军队,用天子的钱养天子的军队,不是一样合理吗?”

  “说得倒也是!”

  李璘喝了口茶又道:“太上皇曾经说过,荆襄是南方的大门,夺取荆襄,便可顺大江东去,席卷江南,同时也是关中的脖子,捏住荆襄,南方的钱粮就无法输送到关中,荆襄确实是个好地方。

  但我也要提醒你,占据如此战略要地,天子一定寝食难安,他一定会千方百计拿回荆襄,殿下若和整个朝廷对抗,恐怕不明智啊!”

  李邺笑了起来,“永王殿下说得我就像割据荆襄一样,我是奉太上皇之旨坐镇荆襄,防止安禄山南下,我是大唐臣子,如果天子要调我去它处,我自当从命,永王殿下言重了。”

  李璘暗骂这个混蛋奸诈油滑,和他祖父一个德行,都是笑里藏刀。

  这时,李台卿走出来,将一份议事备忘录交给李璘,这实际上李邺事先准备好的方案,只能在细节上进行调整,大原则上基本上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主要有三条。

  1、允许借道西去,但只能走水路,不能走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