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亨默默点头,“朕记住了,多谢太傅及时提醒!”
很快,在临时皇宫的议事堂内,五名相国聚集一堂,想到马上就能返回长安家中,每个人都十分兴奋。
众人都在讨论怎么尽快返回长安,当然汉中的条件也不错,山清水秀,空气湿润,比灵武好多了,更重要是,从巴蜀解来的大量钱粮解决了困扰他们很久的大问题,士兵的军俸解决了,官员的俸禄解决了,还在巴蜀募兵数万人,补充了朝廷的兵力不足。
虽然汉中很舒适,但比起长安,汉中也只能算乡野山村,小住怡情可以,长住生活不行。
这时,有侍卫高呼,“陛下驾到!”
众相国纷纷起身,李亨春风满面地走了进来,众人一起行礼,“参见陛下!”
“各位爱卿免礼,请坐!”
众人坐下,李亨在自己的龙塌上坐下,摆摆手笑道:“朕和大家一样,心中充满了欣喜,原本只是想围魏救赵,让我们能从险境离开,没想到居然光复了长安,天佑大唐,鲁王之大功,可与开国之功并论,完全有资格登凌烟阁!”
这个时候,李亨对李邺的评价还是很高,把他和开国功臣想提并论,居然还提到了可以留像于凌烟阁。
当然,李亨再三强调李邺的大功,也是在强化他臣子的身份,李邺立下大功不假,但这只是他作为臣子的义务,不要有超越臣子的非分之想。
李亨又道:“我们要尽快接手长安,恢复长安和关中秩序,安抚长安民众,恢复朝廷运转,调动天下的财力、物力和兵力,彻底剿灭安禄山的叛乱,各位都说说吧!现在该怎么做?”
右相韦见素道:“陛下,当务之急是朝廷派代表去长安和李邺接触,并了解长安的情况,然后商议长安交接手续,同时还要确定对长安立功将士的封赏,微臣建议,特使明天就出发北上!”
李亨淡淡道:“朕已经下令让元帅府副司马鱼朝恩率领三万军队连夜北上,协助李邺清剿安禄山在关中余孽,然后让崔光远和李邺做初步交接,朕以为,交接不宜拖延太久。”
众人都暗暗吃惊,军队已经先走一步了,恐怕天子还是不太放心李邺,用军队实质性的接管长安,李岱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他脑海忽然跳出了四个字‘功高震主’。
李亨又看了一眼众人,笑眯眯道:“那位相国愿意主动请缨,代表朕前往长安查看情况,替朕打前哨?”
沉默片刻,房琯举手道:“微臣愿为陛下分忧!”
李亨迅速看了一眼李岱,见他低头一言不发,便点点头,“难得房相国主动请缨,那就由代表朕出使长安,明天一早出发!”
李岱心事重重回到临时府中,妻子裴三娘迎上前笑道:“儿子立下大功,怎么当爹的反而忧心忡忡呢?”
李岱回头看了一眼身后,小声道:“去书房说!”
李岱已经查清了天子安插在他身边的监视者,就是他的护卫武国蕴,但李岱还怀疑内宅也有侍女被天子收买,和武国蕴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监视自己,由大宦官李辅国负责。
内宅一共有八名侍女,现在看不出谁是监视者,所以李岱格外小心。
他顾不上吃晚饭,快步先来到了自己的书房。
第704章 逐步撤退
李岱回到了书房,只有回到书房,他才有一种安全感,今天议事,天子嘴上在夸赞儿子,但目光却盯着自己,让他很不舒服,天子就害怕自己主动请缨去长安。
天子的心思啊!明显是邺儿功劳太大,让他心中忌惮起来了。
这时,妻子裴三娘端着一盏茶进来,随手把门关上,她也恼火道:“如果让老娘查出监视人是谁,老娘非戳瞎她的眼睛不可!”
李岱叹口气道:“娘子不要生气了,不止我一人,我听独孤明说,有五十多名官员被监视,甚至独孤烈也被监视。”
裴三娘冷笑:“原以为新天子登基,会比老皇帝好一点,结果发现老皇帝还好得多,至少不会监视大臣,至少不会限制我出行,我要去襄阳看孙女,你让不让我去?”
李岱点点头,“娘子要去就去吧!”
“真的?”
裴三娘有点不信,“你不是说天子不批吗?”
李岱苦笑一声道:“邺儿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你探亲的理由充分,我想天子不至于再阻挠了吧!”
“那我就不懂了,既然邺儿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伱好像还不太高兴,为啥?”
李岱起身打开门看了看外面,又打开窗子看了一眼外面,提笔写了四个字:‘功高震主’。
裴三娘浑身一震,她立刻明白了,“天子要对邺儿动手?”
“现在还不会,但我估计很快了。”
裴三娘顿时焦虑起来了,“他们不会找借口杀了邺儿吧!”
李岱叹口气,“登得越高,就跌得越重,我会给他写封信,让他好好考虑一下。”
当天晚上,李岱给儿子李邺写了一封长信,让刘武通连夜赶往长安。
长安,大明宫,夜里没有月色,天气阴沉,北风呼啸,异常寒冷,一场大雪即将到了。
数百士兵手执火把,将内库前的空地照如白昼,空地上堆放着数千口大箱子,李邺将内库的数十万件财宝和三百万金币全部打包带走,这不是他个人的需求,这些都是财富,是他将来养军的本钱。
上千名士兵都在忙碌装卸,将这些大箱子捆绑好,放在骆驼的背上。
李邺之所以选择在夜间出发,他主要想避开崔光远和苏震的耳目,在对付安禄山大军时,他们齐心协力,但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他们就开始各为其主了。
李邺很清楚,崔光远一直在利用鹰信和天子暗中联系,这一点他也能理解,毕竟崔光远是京兆尹,苏震是万年县县令。
虽然崔光远不会阻拦,但当着他面把东西拿走也不太好,至少给他一个给上面交代的理由。
当然,李邺也并非所有的物资都带走,粮食、茶叶、油料等等大宗物资他不带走,左藏库内的六十万贯钱、大量布匹、绸缎、铜器、漆器,纸张、名贵木材等等,他也不带走。
他就带走军器库的兵甲和内库的财宝,另外还有五百名高水平的工匠。
他在长安招募的五万军队中,有两万人愿意跟随他南下,这让李邺十分感动,为了避免和朝廷发生不愉快的冲突,李邺决定分批撤退了。
今天他已经得到确切消息,安禄山大军已经过了潼关,向洛阳浩浩荡荡去了,敌军已远去,那么李邺的第一批军队三万人也要撤退了。
驼铃声响起,三千头骆驼运载着六千口大箱子进入皇城夹道而行,他们将在城外和其他满载军械物资的六千头骆驼汇合,另外还有一千头骆驼主要是驮负粮食,由裴琇统领的一万骑兵押送,大军浩浩荡荡前往商州武关。
李邺来到曲江池城头,望着万头骆驼队伍和一万骑兵绕过曲江池,向东南方向的蓝田县而去。
这时,李晟匆匆走来道:“卑职刚刚得到消息,鱼朝恩已经率领三万大军北上,他们走子午谷,将在三天后抵达长安。”
李晟已经明确不跟随李邺去襄阳,李邺带不走的军队都由他统领,所以他倍受崔光远的拉拢,但李晟不去襄阳是因为家族的原因,而他本人已经归心李邺。
所以他得到消息都会及时通报李邺。
李邺点点头笑道:“既然如此,我后天就可以正式离开长安了,明天我要和崔光远交接一下,你也一起来吧!我把长安防务交给你。”
次日一早,李邺在临时鲁王府和京兆尹崔光远举行了一个交接仪式。
他们之前成立的临时京兆节度府已经解散,崔光远恢复了他京兆尹的职务,他本来就没有被免职,苏震也被天子李亨任命为京兆少尹,协助崔光远维护长安秩序。
李邺将一份长安府库清册交给了崔光远,笑道:“所有府库我已封闭,贴上封条,详细物资清册都有,崔使君有空可以一一清点。”
崔光远虽然是各为其主,但他人不错,通情达理,善于变通,苏震为人也比较宽厚,崔光远见清册中军械库和内库都标注已空,他便提笔在后面写了两行备注,军械库备注‘战争耗尽’,而内库备注‘大部被贼军所掠,余钱犒赏三军。’
其实崔光远和苏震都知道被李邺带走了,但毕竟他们并肩抗战二十余天,李邺待他们不薄,这个人情他们要给。
崔光远和苏震分别在交接清册上签了字,同时,李邺和崔光远、李晟也移交长安防务,双方签字完成,这就意味着长安和李邺没有任何关系了,他随时可以撤走。
“殿下把粮库交给了我们,那军队路上的给养怎么办?”崔光远担心问道。
李邺笑道:“军中还有一些粮草,百姓也送来不少猪羊,倒是要烦请崔使君替我动员几千辆大车,运送粮食物资到武关。”
旁边苏震笑道:“这是小问题,我们之前征用的几千辆大车还没有解散,相信他们都很愿意为殿下效力!”
崔光远沉吟一下问道:“估计天子也很快会抵达长安,殿下不面见天子吗?”
李邺苦笑一声道:“还有八万洛阳的燕军在攻打襄阳,我必须尽快回援襄阳,崔使君替我解释一下吧!”
“最好殿下给天子写份奏折,比较正式一点。”
“也对!”
李邺点点头,“我今天就写好,明天一早我就率军出发!”
书房内,李邺正在给天子写一份奏折,可以说是详细军报,他之前就写了,但还没有写完,正好可以作为正式报告上奏天子。
这时,亲兵在门口道:“外面有人从汉中来送信,说是殿下父亲写来的信!”
李邺连忙放下笔,迎了出去,果然是刘武通,刘武通上前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快快起来,我们到大堂坐!”
李邺带着刘武通在客堂坐下,刘武通取出一封厚厚的信递给李邺,“卑职走的是子午谷,半路上遇到了鱼朝恩率领的三万大军,幸亏我反应快,从小路绕过了他们,否则被他们抓到就麻烦了,老爷再三交代,信件很重要,不能被外人得到。”
李邺打开信大概看了看,基本上父亲这些年官场的感慨,以及他对朝廷下一步行动的推断,以及对自己的建议,父亲已是堂堂的朝廷左相国,早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看问题透彻老道,完全不亚于祖父李林甫了。
李邺点点头又问道:“我母亲怎么样?”
“夫人已经启程去襄阳了,有商人过来说襄阳燕军已经北撤,已经完全了。”
“糟糕!”
李邺心中暗叫一声不妙,母亲去襄阳,万一遇到杨玉环,那可怎么办?
第705章 三娘相媳
一场大雪突袭而来,从黄昏时开始,便开始下雪了,到了夜里,雪越下越大,一团团雪球铺天彻地落下,天地之间变成了灰茫茫一片。
天亮了,雪还在漫天飞舞,长安城已是银装素裹,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世界。
四万唐军开始列队出发,要离开长安返回襄阳了,同行的还有两千辆大车,满载着路上消耗的粮草。
尽管唐军只想悄然离去,但还是有无数的长安百姓出城相送,从最初的几百人,很快增加到几千人,越来越多的百姓顶着大雪跑出城,人数迅速增加到几万人,最后二十余万人奔出城来相送。
唐军已经离去数里,可望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出城,哭声遍野,李邺心中不忍,让军队停下,他带着将领们回来告别。
数十名高寿老人上前跪下泣道:“殿下一走,我们又要被胡虏欺凌杀戮了!”
李邺连忙下面扶起众老人道:“各位老丈快快请起,李邺不敢受此大礼,敬告各位父老,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退出潼关,不会再回来了,很快天子将率军返回长安,大家将恢复正常生活,襄阳还被八万贼军包围,我也要回去救援妻女。”
众老人感动之极,再次跪下痛哭,“殿下再造之恩,我们子孙都将铭记于心!”
李邺翻身上马,不断向众人挥手告别,他走出一里,再回首,望着数十万人跪地雪地里痛哭,李邺眼睛也红了。
他忽然想起父亲在信中之言,‘帝王的猜忌,绝不会抹杀救援长安之功,救援长安,功在天下,功在整个民族,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这一刻,他心中涌起豪情万丈,几天来的郁郁不乐被一扫而空,他仰头长啸一声,加速向南方而去。
安禄山东撤,安庆绪的八万大军也随之北撤,襄阳城恢复正常生活,这天下午,两辆牛车在十几士兵护卫下驶入襄阳,在鲁王府前停下。
裴三娘从马车下来,打量着府宅,和上次相比,府宅气派了很多,门口有八名士兵站岗,大门上方挂着天子亲笔金边牌匾,‘鲁王府’三个大字。
而且大门似乎也改造过了,更高更宽。
见有八名士兵站岗,裴三娘稍微犹豫一下,这时,忽然听到了儿媳独孤新月的声音,“婆婆!”
裴三娘一回头,只见不远处停着一辆宽大的马车,儿媳独孤新月就坐在车窗前,车窗看起来有点怪异。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