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14章

作者:高月

  很多县衙门口都有一面大鼓,百姓可以敲鼓告状,县令就算在忙着植树种人,也得骂骂咧咧爬起来开堂问案,就是武则天开创的先河,后来的皇帝都要标榜自己勤政爱民,所以就算不愿意也得捏着鼻子跟随。

  但总有能摸准龙脉的高官,他们会变着花样讨好上意,比如,他把鼓架子设三米高行不行,你踮起脚都够不着。

  还有把鼓槌专人看管,保证你有权力敲鼓,但不保证你能拿到鼓槌。

  还有改良过的大鼓,你敲响的鼓声还不如扯开嗓子喊得远。

  总之一句话,普遍人说几句难听的话,别人都会跟你急,指望当权者天天听人提意见,怎么可能?

  李邺现在年轻有为,锐气十足,所以他要搞谏议匦,大家也随他,听取四方名流意见。

  李邺和众人见了礼,在主位上坐下,刘晏笑道:“殿下来了,我们就开始吧!”

  今天是初一,是每月最重要的晨会,有事没事都要举行。

  李邺点了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刘晏笑道:“今天没有什么大事,但正好各地难民安置报告都到了,我给大家简单说说,到十一月下旬为止,我们一共安置难民二十七万七千户,人口超过百万,但这里面不包括邓州的难民,基本上各州都有安置,其中襄州和荆州最多,两者加起来超过一半,襄州安置了八万三千户,荆州也安置了七万一千户。

  到目前为止,依旧住在帐篷内的难民大概还有三千户,我已要求相关各州必须在十二月上旬全部解决,然后累计赈灾粮食发放了四十万石,钱拨付了近七万贯,可能明年二月左右,还要再拨付一次钱粮,就差不多了.”

  邓州的难民之所以是特例,是因为邓州是战场,燕军一杀来,百姓就向南逃,燕军一撤退,百姓又可以回家,这样来来回回太折腾,刘晏就提出一个‘离土不离乡’的方案,主要就是贯彻李邺提出的‘耕战思想。

  老弱妇孺不折腾,就留在襄州,把所有青壮男子按照县乡组织起来,带着兵器和农具,集体回家种田,种完田后再集体回来,有时间还可以回家打理一下房子,农闲时还要进行军事训练。

  李邺见王昌龄有些欲言又止,便笑问道:“王司马是不是要说点什么?”

  王昌龄歉意地看了一眼刘晏,刘晏微微笑道:“我只是召集人,司马尽管畅所欲言!”

  王昌龄沉吟一下道:“昨天下了第一场雪,我建议大家上街去走一走。”

  李泌当即表示赞成,雪后考察民情,历朝历代都是官德的一种,做秀也罢,解决实际苦难也罢,都是应该做的事情。

  李邺点点头,“王司马这个建议非常好,这是我们来襄阳的第一个冬天,有什么事回头再说,我们分头上街!”

  不多时,五辆马车驶出了官衙,在骑兵的护卫下,向各个方向驶去.

  与此同时,一辆宽大的马车也从李邺府中驶出,几名护卫骑兵跟在两侧,马车在街头缓缓而行。

  独孤新月的肚子已经隆起明显,她穿一身宽松的孕装,身上盖着毯子,舒服地靠在软垫上,手里端着一盏官窑白瓷,细细品着热气腾腾的沁香奶茶。

  杨玉环也和她一样,穿着宽松的大裙,头发简单梳在脑头,身上盖着厚厚软软的毯子,身后是松软舒适的靠背,柔若无骨的纤手端着茶盏,品着美味的奶茶,享受着冬日温暖的阳光,显得慵懒而舒适。

  马车在平坦的石板大道上走得很稳,她们手中的奶茶一点也没有溢出来,奶茶她很喜欢,这是她在皇宫也没有喝到过的美味,夫君李邺亲手调制。

  杨玉环不光喜欢喝奶茶,她也很喜欢这种惬意的生活,轻松自在,内心温馨而放松,充满了安全感,坐着马车体会喧嚣热闹的人间气息。

  怎么说李邺对爱妻很关心呢!他知道两个妻子喜欢坐马车逛街,便千方百计找商人从海州买到几块最纯净的水晶,找高水平的工匠制成两块水晶玻璃,装在马车上,几乎和后世的白玻璃没有区别了,再装上透明的纱帘,冬天也能坐在马车上欣赏大街上的风景,透过纱帘,外面也看不到车内的情形。

  今天是襄阳冬天的第一场雪,但南方的雪不能和北方比,南方的雪更加细碎,浅浅一层铺在屋顶和树梢,北方的雪是鹅毛大雪,十二月初已积满了厚厚一层。

  但就算如此,下了雪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奔跑撒欢,到处收集雪,做成一个大大的雪球,把脸埋进去啃。

  孩子们的欢笑声传遍了大街小巷。

第658章 笑谈八卦

  独孤新月见杨玉环专注地看着窗外,便微微笑道:“你天天看,还看不厌吗?”

  杨玉环摇摇头,“每天感觉都不一样,尤其冬天的阳光照在身上,喝着热腾腾的奶茶,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女人都是喜欢感觉的,我也喜欢,尤其喜欢和有共同话语的朋友坐在一起,也幸亏夫君把你娶进门了,要是把从前那个胡女娶进门,我真不知该怎么面对了?”

  杨玉环极为灵动的美眸中顿时闪烁起八卦之光,她笑问:“夫君还有别的女人?”

  “以前还有一个,葛逻禄的公主,以前是阿布思的小妻子,我认识她,估计你也见过。”

  杨玉环摇摇头,“我不记得了!”

  她在皇宫里就是木头,只醉心于艺术,其他交际什么的,毫无兴趣。

  独孤新月掩口小声笑道:“你知道夫君怎么会认识这个女人吗?里面有很多故事,真是刺激啊!”

  杨玉环心中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给我说一说!”

  “夫君在金山堡杀了阿布思和三百多名手下,杀红眼了,最后遇到了金山阿灵,他居然把她按在床上强暴了。”

  “啊!强暴。”杨玉环眼睛瞪大了。

  “别这么吃惊,男人杀了三百多人,都会变成魔鬼,我虽然没杀过人,但我能理解,满腔的杀气若不宣泄出来,而积郁在心中,人就真的变成魔鬼了、”

  杨玉环点点头,“然后呢?”

  “然后那个女人居然也是第一次,估计阿布思不行吧!夫君发泄一通后,头脑冷静下来,心中开始愧疚,便把阿布思所有的财富都给了那个女人。”

  “所以她心怀感激?”杨玉环问道。

  独孤新月撇撇嘴,“什么心怀感激,这就是我们汉人和胡人不一样的地方,杀了我丈夫,我一定要为丈夫报仇,就算报不了仇,我也会恨仇人一辈子,但她是葛逻禄人,她们的规矩是,如果丈夫被另一个人所杀,她就是另一个人的女人了,就是战利品之类吧!”

  杨玉环点点头,“我也听说过,胡人女子的丈夫死了,她又会嫁给丈夫的弟弟或者儿子,王昭君和隋朝义成公主都是这样,那夫君娶她了吗?”

  “娶什么呀!若娶了她,我算什么?”

  杨玉环掩口笑道:“我把这茬给忘了,大姐继续说。”

  “几年后夫君去了碎叶,结果又遇到那个女人,两人就好上了,还私下约了终身,但世事无常,那个女人很快成了祆教中的重要人物,好像是撒马尔罕大光明寺的银圣女,两人在碎叶洒泪相别,相隔万里,从此就一别两宽了。”

  杨玉环听得悠然神往,她酷爱艺术,喜欢凄美的爱情故事,平时戏文里看到一些,但那是编出来的,但今天她听到了真实的事情,居然发生在自己夫君身上。

  “大姐知道得这么详细,是夫君告诉你的?”杨玉环好奇问道。

  “哪里啊!这种事他才不肯说,我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嘻嘻!”独孤新月忍不住得意笑道。

  “谁说的?”杨玉环着实按耐不住内心的好奇。

  “夫君在碎叶有个小侍女,叫做小康,原本就是那个女人的侍女,她知道得很清楚,都是她告诉我的。”

  杨玉环迟疑一下问道:“这个小康是不是就是前几天来送药的那个小娘子?”

  “就是她,她是王老爷子的干孙女。”

  “她长得还行,我还以为夫君也会纳她为妾?”杨玉环试探问道。

  “不可能!夫君对她从来没有任何想法,听夫君说,她和王老爷子的侄孙很有缘分,或许以后能在一起。”

  “听说襄阳黄家想让女儿入门?”

  独孤新月点点头,“是有这么回事,他们托人提过,上个月黄夫人还来找过我,说得很含蓄,让她孙女替我分担一些家务,黄家孙女我也见过,才十六岁,长得不错,有福相。

  前些天我给夫君提起过这件事,但夫君没有答应,后来我想想也对,和世家联姻是有必要的,但黄家太小了一点,还不够格,至少也要崔、韦、卢、裴、王这几家。”

  杨玉环叹息一声,“若新人进了门,我可能就要真的去做玉竹真人了。”

  独孤新月很理解杨玉环患得患失的心情,她微微笑道:“你一点都不用担心,你是很特殊的存在,哪怕夫君再娶,你在他心中都是很特殊的,你绝不会失宠!”

  “他对我是很好,大姐心里没有一点芥蒂吗?”

  独孤新月淡淡笑道:“你若是说房中事,我一点也不在意,我知道他需求极旺,你其实是在替我分担,别的方面我更不会在意,我很清楚,你永远也取代不了我,所以你不要担心,我们是好姐妹,也会是最好的朋友。”

  杨玉环心中感动,幽幽道:“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生个女儿,这辈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慢慢来,一定会有的!”

  这时,马车慢慢停下,一名女侍卫在车门处道:“夫人,我们看见殿下了!”

  “啊!在哪里?”

  “夫人向对面的路边看,就看到了。”

  独孤新月和杨玉环连忙起身来到另一边,拉开纱帘向大街对面望去,果然,她们看见了丈夫李邺的马车,就停在路边,随即又看见了丈夫,他蹲在一对讨饭的老夫妻面前说着什么?

  “夫君这是在做什么?”杨玉环不解问道。

  独孤新月叹了口气,“夫君最看不得的事情就是老人无依,那是他的软肋,我们回去吧!有官员来了。”

  西面来了几名骑马的官员,独孤新月吩咐道:“回府!”

  马车缓缓起步,向府宅驶去,她们原本打算去买脂粉,现在决定让女掌柜上门也一样。

  李邺确实遇到一件让他无法接受之事,他看到一对年迈的老夫妻,穿得很干净得体,却坐在地上讨饭,他觉得奇怪,便上前询问,才得知他们儿子二十年前就在陇右战死了,一直由女儿赡养他们,但几个月前女儿也不幸病逝,两个老人都六十多岁,年老体衰,无以为食,只得出来讨饭。

  这让李邺心中的怒火渐渐燃烧起来,他在城内绕了一圈,就没看见一个赈粥点,就算北方逃来的难民在难民营内也能喝上一口粥,不至于饿死。

  而且本地的老人,下雪天居然在外面讨饭为生!

第659章 用人失误

  这时,襄州长史柳洵和襄阳县令陈祚都赶来了。

  李邺不睬他们,取出了十两碎银子塞给老人,两个老人激动得跪下磕头,李邺连忙扶住他们。

  “以后城内会天天赈粥,你们就有饭吃了,天冷,老人家先回去吧!”

  “感谢使君,襄阳有您做主,是我们小民之幸也!”

  李邺惭愧道:“是我不对,刚刚才发现,哎,你们回去吧!”

  两个老人互相搀扶着蹒跚而去。

  李邺望着两个老人走远,这才冷冷道:“知道我想说什么吗?”

  两人满脸惭愧,躬身道:“卑职知错!”

  “我不想再说什么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们县衙州衙的每个官员把这两句抄写一百遍,明天上午,我若还没有看见三处以上赈粥点,你们就直接辞官吧!”

  “遵令!”

  柳洵和陈祚心急如焚,连忙匆匆走了。

  李邺并不是矫情,他当然知道在安禄山占领的州县内,冻死饿死的老人比比皆是。

  但这里是襄阳,是他李邺的地盘,就在自己的眼皮子下面,下雪天,一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居然在路边乞食,让李邺怎么能不愤怒。

  李邺没有心思再巡视了,坐上马车返回了官衙。

  李邺坐在火盆边烤火暖身,心中郁郁不乐,这时,李泌笑着走了进来,“听说殿下心情不好,我特来看看!”

  “军师请坐!”

  李泌坐下道:“刚才我也听说了,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毕竟我是襄州刺史!”

  “军师不要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我心里有数,你只是挂名,从来没有过问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