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09章

作者:高月

第648章 初战江夏(中)

  雷万春就睡在城楼中,警钟声一响,他便起身冲出了城楼。

  此时,雷万春扶在城垛上,目光凝重地注视着远处敌军大营,皎洁的月光下,黑压压的人影从大营内奔出来,就算在两里外也看得格外清晰。

  一般而言,就算夜战也会举起火把,或者选择月光皎洁的夜晚,如果是黑咕隆咚的夜晚,极少数人偷袭可以,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摸黑奔跑,那就不现实了,动不动就会摔倒绊倒一大片。

  所以大规模夜间进攻,对于城头守军而言,也很容易发现,除非是守军都睡着了,否则,大量敌军一出军营就会被守军看到,几乎不会出现兵临城下才被发现的情况。

  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在漆黑的夜晚,数千人缓缓而行,一直偷偷摸摸爬到城下,突然发起进攻,这就是偷袭了。

  这种偷袭确实比较危险,一般守夜的士兵不会太多,大量士兵起身穿衣穿鞋需要时间,再从军营奔跑城头也需要时间,偷袭就是打这个时间差,等大队援军赶到时,敌军已经杀上城头了。

  雷万春当然也知道这种偷袭战术的危险,为了防备敌军偷袭,他将靠东城和南城城墙百步内的房屋全部临时征用为军营,又命令所有士兵都合甲而睡,甚至连鞋都不准脱。

  所以警钟一响,一万多士兵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奔上了城头。

  很快,五千民团士兵也奔上城头,他们作为弓手,也会在守城战前期发挥作用。

  “弓弩手准备!”雷万春大喊一声。

  八千江汉军士兵和五千民团兵都单跪在城头上,士兵手执军弩,斜角四十五度向上。

  而五千民团兵则手执守城步弓,他们背靠内墙,兵箭也是斜角四十五度向上,一万三千人已经准备就绪,等待主将的命令。

  两支军队虽然都是唐军,但各为其主,毫不容情,在战争面前,所谓心慈手软只能出现在大战结束后,对待战俘的态度上。

  而在战场上,任何心慈手软都极其愚蠢,只会白白送掉自己和战友的性命。

  皎洁的月光下,两万大军分为五队,如潮水般冲向南城墙,平整的地面给了他们奔跑的底气,尘土飞扬,渐渐遮蔽了皎洁的月色,银白色的光华也变得有些灰暗起来。

  很明显,永王军就是想抓住时间差的机会,他们拼命奔跑,就是为了在敌军没有部署完成前冲到城下。

  可惜他们小看了江汉军主将雷万春的部署,两万永王军士兵渐渐奔进了距离城墙一百五十步内。

  雷万春当即命令道:“吹响号角,弩箭射击!”

  “呜——”

  第一声号角吹响,城头上弩箭率先发射,八千支弩箭腾空而起,仿佛无数只乌鸦月夜惊飞,黑压压一片直扑永王大军头顶,一名大将抬头看见密集如云的箭矢,大喊道:“剑雨来了,举盾牌!”

  奔跑中的永王军士兵纷纷举起盾牌,箭矢‘嗖!嗖!嗖!’射进了奔跑的人群,不断有士兵惨叫倒地。

  但伤亡并不大,永王军士兵顶着弩矢继续奔跑,很快进入百步了。

  ‘呜——’第二声号角吹响,五千守城弓发射,配合着弩箭,一万三千支箭如暴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密集地射进人群。

  这一次伤亡加大了,沉重的兵箭射穿了不少陈旧破损的盾牌,使盾牌后的士兵纷纷中箭倒下,数轮弓弩箭矢射罢,进攻军队伤亡已超过千人。

  尽管如此,在两万人的庞大进攻队伍中,千人伤亡只占了二十分之一,并没有引起任何恐慌和进攻主将的重视。

  夜色中,五座浮桥开始迅速搭建,长长的铁桩子被狠狠砸进地面,越砸越深,铁桩上的铁链连着一座座浮桥,浮桥完全就是成品,只要打入铁桩固定住,便可大功告成。

  一名打桩大汉被一箭射中后颈,应声倒入护城河中,另一名大汉冲上来,抡锤便打,打了十几下,他也被数箭射中,同样倒入河中,紧接着又冲上两名士兵,但也只打了五六下,便被箭矢射倒,足足伤亡近二十人,才将铁桩完全打进泥土里。

  一架架攻城梯搭上城头,顶端的双铁钩咬住了城垛,这时,城头上忽然出现数十名长斧手,他们探身挥斧猛劈,‘喀嚓!’最上面一根横档被利斧劈断,紧接着第二根横档也被劈断。

  这样一来,虽然攻城梯勉强还能攻城,但难度明显增大,士兵得双手攀城而上,守城士兵怎么可能给敌人这个机会。

  城头上的守军布局发生了变化,五千民团只留下一千人负责抬伤员,其他四千民团军都撤退下去,搬运物资以及防御城门。

  一万人防御南城头,两外两千人则防御其他三座城头,虽然敌军没有进攻其他三座城头,但也要防备对方偷袭。

  永王军一共支起了百架攻城梯,大部分攻城梯都被城头上的长斧手破坏,只是城下士兵并不知道,他们依旧迅速攀城而上,前面的士兵一手持盾牌,一手攀爬梯子,战刀咬在嘴里,后面的士兵则拿着长矛,很多人把盾牌背在身后,防备身后的冷箭。

  江夏城修建了马面墙,就是凸出一块,马面墙长宽各一丈,二十名神箭手躲在马面墙上举弩射击,他们射击都是敌军身后,所以不断有刀盾军士兵后背射中,惨叫着坠下攻城梯。

  敌军攻城将领也发现了马面墙上的冷箭,他当即迅速调整战术,将刀盾士兵改为长矛手,将盾牌背在身后。

  上面的滚木礌石如冰雹一般砸下,攻城梯上的士兵被砸得翻滚落城,城下士兵更是被乱石和滚木砸得头破血流,惨叫声、哀嚎声响彻护城河两侧。

  争夺城头的激战已进入白热化,两军士兵用长矛捅刺,用战刀劈砍,不断有士兵跳上城头,又被数十支长矛刺翻下去。

  城头上的守军也不断被弩箭射中,仰面倒地,或者被长矛刺穿身体,血流如注,立刻被民团兵用担架抬下城去。

  冷兵器时代,除非被刺穿内脏、砍掉脑袋或者割断喉咙等等致命伤,一般都是皮肉伤,哪怕被斩断手脚也不会马上致命。

  大部分士兵的阵亡都是抢救不及时,血流过多而死,或者消毒不够,死于炎症。

  李邺在安西就是用特制的止血散给士兵治伤,到了荆襄也是用止血散给士兵治伤止血,止血散是用艾草、仙鹤草、血余炭、三七、金银花等等研磨成粉,加入膏油制成,涂在伤口上,然后进行包扎,消毒和止血都有非好的效果。

  这一战从半夜打到天亮,双方皆伤亡惨重,永王军伤亡达六千余人,江汉军的伤亡也超过千人。

  这时,季广琛见士兵士气逐渐低迷,攻城无望,不由长长叹息一声,“收兵吧!”

  “当!当!当!当!”

  收兵的锣声响起,战场的进攻士兵终于长出一口气,抬着伤兵如退潮一般撤退了。

第649章 初战江夏(下)

  一场大战结束了,五百名江汉军士兵攀爬软梯下城,简单清理战场,收集兵器,整理尸体,拆除浮桥等等,遇到受伤的敌军士兵也会送回城医治。

  一个时辰后,一名永王军骑兵打马飞奔而来,将一封箭信射上城头,有士兵拾起呈给了雷万春,雷万春打开看了看,是季广琛写来的信,请求他把战死士兵的尸体交还给他们。

  一般处理敌军士兵都是集体焚烧后深埋处理,但如果是自己的士兵的尸体,则会单独焚烧,骨灰和骨殖装入罐中,还给他们家人,待遇当然不一样。

  雷万春点点头,“准许他们把士兵尸体运回去!”

  不多时,来了上百辆大车,足足跑了三趟,才把三千多具尸体全部运回大营。

  接下来几天季广琛又连续发动两次白天的攻城,同样以失败告终,阵亡近三千人,三次攻城大战,永王军阵亡超过六千人,受伤近万人。

  六万军队还剩下四万多有生力量,季广琛见攻城太难,多少有点怯战了,再也没有下令攻城。

  时间又过去了五天,双方都没有交战,这天下午,又是一支两万人的大军抵达了江夏,这是永王李璘亲自来视察江夏之战了。

  季广琛和浑惟明将李璘请进了中军大帐,李璘坐在主帅椅上,季广琛和浑惟明坐在下首右边汇报,下首左边坐着薛镠和李台卿两名军师。

  李璘听完了季广琛的汇报,眉头一皱,着实不满道:“季使君也承认对方城内只有万余人,可你们有六万大军,就算五人战一人,你们都无法取胜吗?”

  浑惟明解释道:“王爷,江夏城确实易守难攻,而且使用攻城梯,对方将最顶端的两根横档用利斧斩断,上城就非常困难,我们已经连续三次攻城,可以说都是败在这个细节上。”

  “那你们可以用铁棍把木横档置换了,不就行了”

  “启禀王爷,我们第三次确实置换了,但对方改用铁锤,一锤就把铁横档给砸掉了,而且攻城梯顶部我们只能站一人,而对方是十几人,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要对阵对方十几人,基本上不可能取胜,十几根长矛一起刺来,我们的士兵根本无处可逃,士兵大量阵亡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李璘心中恼火,他负手走到沙盘前,目光阴沉地望着沙盘上的江夏城。

  这时,军师薛镠走上前缓缓道:“王爷,卑职觉得,可以利用江夏的特点来攻城!”

  李璘点点头,“说说看,利用什么特点?”

  “王爷请看护城河!”

  薛镠用木杆指着护城河道:“江夏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护城河很宽,足足有二十丈宽,水深也达两丈,而且还通往长江,那么我们利用船只视为巢车攻城,从船上就直接可以攻上城头。”

  李璘眼睛一亮,利用船只攻城,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他回头望向季广琛,问道:“季使君觉得呢?”

  季广琛苦笑一声道:“这个办法卑职和浑将军都商议过,但至少要三千石以上的大船才行,可我们没有,这个办法不太现实!”

  薛镠微微笑道:“季使君只想到战船,目前确实没有,但民船呢?我们可是三千石以上的大货船!”

  “哪里有三千石以上的货船?”季广琛不解问道。

  李璘点点头道:“确实有,这次本王来江夏视察,运来了一批粮食,其中有二十五艘三千石的货船,现在就停泊在长江边。”

  浑惟明有点担心道:“王爷把船只停在长江边,恐怕会被汉阳的水军进攻。”

  李璘摆摆手道:“李邺没有进攻你们的船队,也不会进攻我的船队,不提此事,我就想知道,能不能用船只攻城?”

  季广琛沉思片刻道:“应该可以,不妨试一试!”

  敲定了方案,季广琛立刻派数百名随军工匠赶往长江边,去改造二十五艘三千石货船,实际上就是在船上用木头搭建一个高约一丈的简易攻城台,再装一块天桥桥板,很容易,两三天就能搞定。

  此时,李邺还在汉阳县耐心观战,江夏县和汉阳县用鸽信保持着联系,每天他都能知道简短战报和城中情况,同时也向城内发出自己的指令,比如组建长斧手和长锤手,破坏攻城梯顶部就是李邺提出的方案。

  李邺已得知李璘赶到汉阳的消息,这就意味着大战即将到来。

  李邺知道江夏城内还有一万军队和五千民团,凭江夏城的高大坚固,只要不出茬子,守住城池问题不大。

  一旦李璘军队攻不下江夏城,他就不敢和自己决战,那么,李璘在洪州就呆不下去,必然会向东发展。

  历史上,李璘之所以败亡,就是谋夺扬州以及江南失败。

  次日上午,有斥候来报,“启禀殿下,长江南岸有工匠在改造大船,一共改造二十五艘。”

  李邺正在和李泌闲聊,听到汇报,李邺笑道:“军师,我们去看看吧!估计永王军队又在想什么鬼点子了。”

  李邺和李泌登上万石大船,一支数十艘战船组成的船队缓缓向江夏方向驶去。

  果然,在江夏城以东约二十里外的南岸,一溜停泊着二十几艘大船,都是三千石以上的货船,上面的工匠在忙碌地改装着什么,一个个丈许高木台的雏形已经出现了。

  看见有战船队到来,工匠们都紧张地停住了手中的活,忐忑不安望着越来越近的船队。

  但船队在距离岸边大船约三百步时便停止了前行,慢慢从二十五艘货船对面横切过去。

  李邺站在万石大船上看了片刻,笑问道:“军师觉得他们在做什么?”

  李泌冷笑一声道:“他们在打造攻城台,很显然,他们是想把大船当做巢车攻城。”

  李邺点点头笑道:“如果是这样,李璘会亲眼看到极为壮观的一幕。”

  当天中午,一只信鸽飞进了江夏县城,信使立刻将一卷鸽信交给了雷万春,雷万春看完了节度使的鸽信,他快步走到东城头,向远处观望,脑海中却在沉思节度使方案的各种细节。

  三天后,夜幕降临,永王李璘带着官员和将领们登上了一座位于城墙一里外,东南方向的高台,他今天晚上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大军如何攻进江夏城。

第650章 萌生退意

  “拿下江夏后,我们将以江夏县为后勤重地,从鄂州和潭州两个方向攻打岳州,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巴陵县,只要拿下巴陵县,李邺的军队就无法在长安南岸立足,只能撤回北岸。

  毕竟他的敌人是燕军,燕军会随时进攻襄阳,他不敢在南方久呆,这样,江南西道我们就算是保住了,然后我们再以抗击安禄山叛军为目标,向淮西道发展,如果能拿下淮西,我们就有了缓冲之地。”

  李琳兴致勃勃给众人讲述他明年的计划,他要巩固江南西道的地盘,要向北发展,拿下淮西道,或许后年,他就会向江南东道和淮南道进军了。

  这时,远处传来低沉的号角声,季广琛连忙道:“王爷,进攻开始了!”

  李璘精神一振,连忙向北面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