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洵沉吟一下道:“汉阳租金收支问题,卑职专门做过调查,情况比较了解,汉阳县的租金净收入每月一千二百贯左右,然后州衙和县衙的分成是五五分,州衙和县衙每月各得六百贯,然后州衙要补贴给汉川县两百贯,汉川县是农业县,每月租金收入仅百余贯,所以州衙自己每月还有四百贯,州衙没有衙役,文吏俸禄和杂费每月两百贯就够了,另外两百贯用来补贴州学,每月基本上就不剩什么了。”
“汉阳县呢?”
李邺问道:“你了解过他们怎么使用吗?”
“卑职了解过,他们的六百贯钱也是一分为二,三百贯为县衙文吏、衙役的俸禄和一些杂费,像值夜补贴、差旅补贴等等,另外三百贯钱,一百贯用来补贴县学,一百贯用来补贴福幼院的孤儿,一百贯用来补贴孤寡老人,每人每月补贴三百文钱,保证每个老人和孤儿都有饭吃有衣穿。”
李邺愣了一下,着实有点感动,问道:“这是他们县的传统吗?”
“正是,二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李邺暗暗点头,居然能够坚持救济孤老二十多年,不容易,汉阳县的官员着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639章 江夏战备
次日,李邺的船队横渡长江,前往长江对岸的江夏县,也就是鄂州。
鄂州是李邺和李璘的借道协议中的成果,把鄂州让给了山南东道,但李邺也知道鄂州和沔州完全不是一回事,沔州是在汉水以西,地理位置上完全融入山南东道,本身也是属于淮南道,并不是李璘的地盘,被李璘强占,现在李邺把沔州拿回来,对李璘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但鄂州却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它位于长江南岸,西接岳州,东临江州,正好位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一但占领鄂州,就等于在江南西道内切入一刀,把江南西道一切为二。
李邺也深知,李璘一定会重新夺回鄂州,他便命令雷万春率领五千士兵进驻江夏,只要控制住了江夏,也就控制住了鄂州。
李邺抵达江夏,只有雷万春前来码头迎接,却没看见刺史韦寿春。
雷万春解释道:“韦刺史去其他县里巡视去了,还没有回来,只有卑职坐镇江夏!”
李邺点点头,向四周探望,四周全是船只,几乎都是三百石左右的平底货船,密密麻麻布满了江面,足有数千艘之多,如果说汉阳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批发中心,那么江夏就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物流中心,来自山南东道、江南西道的民间货船几乎都汇聚在这里,江夏城内有几十家船行,专门承运货物运输,他们不仅有长江,而几条重要的支流它们也同样出没,汉水、湘水、沅水、赣水等等。
李邺视察江夏并不是考虑商业贸易,而是军事防御,李邺想发展的是汉阳,用汉阳的繁荣来养自己的军队,但仗剑经商才是王道,剑在哪里?李邺的目光投到江夏上。
把江夏打造成军港,从侧面保护汉阳,任何想进攻汉阳的势力,都会遭到江夏的攻击。
但要把江夏打造成军港,首先就要在江夏站稳脚跟,李璘想把鄂州和江夏再夺回去,李邺却要把它牢牢控制自己手中。
在雷万春的陪同下,李邺进入了江夏城,三国时代,汉阳是刘表领土中最东面的重镇,长公子刘琦据汉阳,汉阳也成为了刘备势力最后的栖息地,长江对面的夏口也原本是刘表的土地,坐镇夏口的黄祖兵败被杀,东吴随即在夏口筑城,就是现在的江夏县。
千年岁月悠悠已去,江夏城依旧巍然矗立。
整个鄂州也只有四个县,蒲圻、永兴、武昌和江夏,而江夏县是州治所在地,也是整个鄂州的精华,人口、文化、经济,几乎都集中在江夏。
江夏县城墙周长约三十里,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宽广,易守难攻,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李邺望着城内密集的房宅问道:“季广琛撤离的时候,很可能在城内事先布下了暗桩,为他杀回来夺城做准备,雷将军一定要当心。”
“感谢殿下提醒,卑职一定会当心!”
李邺微微笑道:“我们站在岸上看小河,水底发生的一切我们看不到,那最好办法就是派人潜入水底,成为水底世界的一份子,我们就会看清水下的世界。”
雷万春默默点头,他明白了节度使的意思。
这时,李邺指着远处的黄鹤楼笑道:“早就想去黄鹤楼看看了,走吧!”
李邺带着一行人走进了城池西北角的黄鹤楼,黄鹤楼实际上是城墙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是一座眺望塔,只是数百年没有战乱,黄鹤楼便成了江夏县的风景名胜之地。
走进一层大门,正堂内挂了镌刻着名诗的木雕,一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另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这两首诗李邺都非常喜欢,尤其崔颢的黄鹤楼中两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千多年后,另一个时代的他曾经也站在这里,默默念诵这两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时此景,竟然是一千多年的岁月风烟从他眼底滑过,令李邺不胜唏嘘,有些忍不住沧然而泪下。
“殿下!殿下!”雷万春在一旁小声提醒李邺。
李邺回过神,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了,他自嘲地笑了笑道:“前些日子李白出使襄阳,今天忽然看到他写的诗挂在这里,竟然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很感慨啊!”
旁边刘晏也叹息道:“殿下说得很对,当年我尚年少,出任太子正字,和崔颢是同僚,那是他刚中进士两年,意气风发,风流倜傥,可一转眼,斯人已逝,令人无限叹惋。”
“崔颢死了?”李邺惊讶道。
刘晏点点头,“去年病逝,我还去参加了他的葬礼。”
李邺微微叹息道:“纵然一生碌碌平庸,但有一首诗能让他名垂千古,也是值得的,我们上去吧!”
众人上了楼顶,走出阁门,眼前一亮,之前的惆怅情绪顿时一扫而空,只见大江横练,波光浩渺,极目远眺,大江之上白帆点点,令人心旷神怡。
雷万春无奈道:“卑职早就发现这里是观察江面敌军的好地方,想把它作为探哨,但官员们都反对,说莫用刀枪剑气破坏了它的文雅。”
李邺笑了笑道:“它最早就是探哨楼,当然,特殊时期,还是可以用做军用,把里面的文雅物品妥善装箱,放在仓库保存好,墙上和木柱上的刻字也要用油纸保护起来,等天下太平时,再重新修缮,恢复原样,这样,它的历史中又多了几分阳刚之气,未必是坏事。”
“卑职明白了!”
李邺笑了笑又问道:“你可了解永王的水军战船情况?”
雷万春点点头,“卑职一来江夏就派探子去了江州查探,大概了解了对方水军情况。”
“说说看!”
“永王水军大概有三万人,战船千艘,其中三千石以上的战船大概有两百余艘,剩下的船只中以五百石左右的快船最多,目前李侦率领两万水军和两百多艘大型战船去了巴蜀,剩下大概八百艘船,分布驻扎在鄱阳湖和洞庭湖内。”
“洞庭湖也有战船?”李邺有点惊讶。
雷万春点了点头,“卑职派出的手下,亲眼在洞庭湖口看见了大量战船,有几百艘之多,但都是三百石和五百石左右中小型战船。”
“上面插的是什么旗帜?”刘晏在一旁问道。
“是康先楚的旗帜,就是几天前的事情,手下昨天才回来向卑职禀报。”
李邺连忙问道:“你的手下还在吗?”
雷万春歉然道:“卑职让手下继续探查详细情报,水军人数、首领是谁等等,他们又回洞庭湖了。”
李邺只得无奈道:“好吧!如果有详细情报,发鸽信到襄阳给我。”
“卑职遵令!”
这时,刘晏笑道:“殿下不妨把想法告诉雷将军,雷将军坐镇江夏,应该能看到更多机会!”
李邺点点头,对雷万春道:“我近期最大的目标就是夺取永王李璘的战船,尤其是三千石以上的大战船,这对我们太重要了,雷将军要留心这件事,替我发现机会!”
雷万春沉吟一下道:“其实卑职还真考虑过,而且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第640章 火药消息
五天后,李邺回到了襄阳,他当即召见了仇玄,进行职务调整后,王昌龄主管更适合他的监察和刑狱,对外情报体系交给了仇玄。
仇玄年约五十岁,他曾经是李林甫最得力的三大幕僚之一,跟随李林甫十五年,一直忠心耿耿,他擅长阴谋,像韦坚案和杜有邻案都是他一手策划。
李林甫也知道他的几个幕僚仇人太多,所以临终前把三个幕僚交给了孙子李邺。
李邺也没有亏待他们,先把他们带去了碎叶,四年后又将他们带到襄阳,继续重用。
能成为李邺手下的情报头子,仇玄当然是李邺的心腹,只是仇玄很低调,非常低调,话也不多,大家往往会把他忽略,但并不代表李邺忽略他,相反,李邺一直很重视他,李邺很多重要文书都是他负责处理,对朝廷的述职报告也是由他草拟,其实就是对他的信任。
而另一个幕僚杨韶华同样很低调,他出任副司马兼屯田铸造使,负责后勤,军队的制造、屯田、养殖都是他的事情,他在碎叶就负责这一块,在襄阳拾起本行,很是得心应手。
仇玄匆匆来到李邺官房,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李邺正站着沙盘前,笑着点头道:“仇参事请过来!”
仇玄走到沙盘前,李邺沉吟一下道:“接下来我打算对东南方向动兵,时间大概要两个月左右,但我要保证襄阳的安全,燕军会不会在我南下期间再次进攻襄阳,襄阳的局势和洛阳的局势息息相关,而洛阳的局势又和关中局势紧密相连,整个天下都是一盘棋,所以各地的情报太重要了,汇总各地的情报,我就知道了安禄山的战略企图,也就知道安庆绪的下一步动向。”
仇玄点点头道:“卑职明白殿下对情报网的重视,卑职上任后也在迅速铺开,卑职也很清楚洛阳燕军一定会再度攻打荆襄,据卑职得到的可靠消息,燕军在黄河训练水鬼,打造新式浮桥,具体什么样浮桥卑职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个月内,他们不可能完成,另外,卑职还得到一个消息,安禄山在和吐蕃谈判会盟。”
这个消息让李邺吃了一惊,历史上,安禄山可没有和吐蕃会盟,只有唐军引入了回纥军队,如果一旦吐蕃军介入唐燕之战,那就可能会改变历史了。
李邺急问道:“消息可确切?”
“消息就是李瑜带来的,他父亲李岫官任太常卿,和吐蕃结盟之事就是一直由李岫主导。”
李瑜是在李邺视察汉阳的时候逃到襄阳,仇玄曾经是李瑜的师父,李邺不在,便是把他李瑜安置下来。
李邺前两天刚回来,还没有来得及接见李瑜,现在有个问题,李瑜背负了一个弑父的名声,李邺如果现在公开用他,确实有损名声,等以后清算朝廷叛逆时才能给他平反。
李邺沉吟片刻道:“安禄山和吐蕃结盟之事要深入调查,需要多少钱都可以,要不惜代价搞到确切情报,还有安庆绪造浮桥之事也要深入调查,他们浮桥造好之时,就是攻打荆襄的时候,要把这个时间点盯好。”
“卑职明白!”
停一下李邺又道:“李瑜就留在参谋室出任掌书记,你多照顾一下他,让他暂时低调一点,再想办法把他妻女接到襄阳。”
仇玄点点头,“卑职一定照办!”
仇玄行一礼告辞走了,这时,记室参军黄再行在门口道:“殿下,杨司马和胡参军先后派人来汇报,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黄再行是天宝十二年进士,之前出任襄州司功,学识过人,精明能干,李泌把他推荐给李邺做记室参军,记室参军就是机要秘书,这个职务相当重要,掌握机密。
黄再行同时也是荆襄第一名门黄氏家族的嫡孙,李邺重用他,也是为了笼络荆襄黄氏,其实最好的笼络方式就是联姻,只不过李邺还没有这方面的觉悟。
李邺想到今天确实要去铠曹司,他便点了点头,“准备马车,我现在就去,顺便叫上李长史!”
节度府下面有很多负责具体事务的部门,叫做诸曹,比如功、兵、法、仓、士、户六曹,另外根据需要又增加了铠曹、牧曹、屯曹等等。
铠曹就是军器司,研发打造兵器的部门,主官为铠曹参军事,汉江节度府的铠曹参军事叫胡九龄,曾任洛阳军器监弩坊署署令,洛阳失陷,他带着妻儿老母逃往襄阳避难,正好遇到李邺颁布招贤令,他便毛遂自荐,江汉军最缺这种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李邺当即任命他为铠曹参军事。
胡九龄的妻儿老母已经安顿好了,胡九龄便全身心投入到铠曹司的筹建之中。
胡九龄顶头上司是副司马杨韶华,杨韶华就负责铠牧屯三曹。
目前铠曹司的位于城南,是一座占地五十亩的大院子,是山南东道官方铸铁所,这里设施齐全,各种官衙房间也有。
铠曹司的布局很有趣,高空看像一朵梅花,中间是官衙,周围一圈分布着五座大院,分别是弩院、铠院、刀院、机关院、火器院,其实还有一座船院,不在这里,在汉水河畔。
杨韶华和胡九龄已经在官衙前等候鲁王殿下了,李邺和长史李泌从马车里出来。
杨韶华和胡九龄连忙上前行礼,“参见殿下,参见长史!”
李邺微微笑道:“已经完成了吗?”
杨韶华点点头:“已经做过一次试验,达到燕国火药的燃烧度了,请殿下一观!”
铠曹司今天要展示的正是火药,唐朝的火药很难制造,飞龙用了十年时间才造出四百斤火药,主要就是就是原料硝石矿的获得太难,飞龙专门派人去厕所和马厩收集硝土,直到后来,烈凤才得知在剑南道绵州老君山一带出产天然硝土,但产量也很低。
安禄山的火器监之所以只造出一百枚钧天雷,原因就是飞龙的火药被他们用完了,而他们自己的火药还没有造出来,同样原因,硝石太少。
燕国找不到专门的硝石产地,只能去盐土地上刮硝,过了一个冬天,盐碱地上就会生出一层黄色的东西,这就是硝土,必须在春雨之前扫刮干净,然后熬硝,产硝量太少了。
历史上,火器发展缓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火药产量不高,直到印度和智利的硝酸盐矿大量供应后,火药的品质和烈度才得以迅速提高。
李邺的火药事业也同样很艰难,他派人去绵州购买硝土,用了半年的时间才买到三千斤硝土,但这只是硝土,反复熬制提纯后,百斤硝土只能产五六斤纯硝。
李邺跟随胡九龄来到了火器院。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